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 第三百八十四章:各方云集!
         胡府。
         书房。
         胡惟庸小抿一口茶后,缓缓放下茶杯,含笑看向吕本:“吕大人没去皇宫参加接风宴?我是想去而没资格啊!”
         哼!
         “不去!”吕本微哼。
         虽然现在是捧杀朱棣。
         可他不想看朱棣众星捧月,志得意满的样子!
         更不想讨论这个问题,转移话题,拧眉道:“胡相,韩国公与胡相真的……”
         胡惟庸阴阳脸瞬间全阴。
         点点头。
         吕本暗暗惋惜,其实他特别想把李善长也拉入倒燕联盟。
         李善长在大明的人脉,绝非胡惟庸可比。
         只要李善长成为倒燕联盟一员,为允炆谋求那个位置的机会,势必更大。
         可惜,他也知道,李善长这个人,太狡猾。
         简直就是个老狐狸。
         据说,当初朱皇帝和郭天叙之争时,李善长都左右逢源,并非坚定不移站在朱皇帝这边。
         依着朱皇帝的小心眼儿。
         立国后能给李善长封公。
         并让李善长为文官之首。
         可见此人的能耐。
         这么一个老狐狸,当然不能直接告诉其,倒燕联盟的存在。
         本想一步步,将其拉下水。
         这等要命的事情,只要上了船,就别想下来。
         可惜,老狐狸就是老狐狸,嗅觉敏锐的很,闻到味儿不对,就马上缩回去。
         甚至,不惜大庭广众,以自损名节为代价,和胡惟庸断绝师徒关系。
         给别人留下一个重利轻义的糟糕印象。
         他询问,也并非给胡惟庸添堵。
         只是为了确定。
         “胡相,李善长肯定会后悔的。”
         仇视朱四郎的人可不少。
         倒燕联盟有很广泛的支持基础。
         以对付朱四郎为借口成立的倒燕联盟,将来必然变质,必然会诉求更多的利益。
         如果现在倒燕联盟,打出扶持允炆的旗号。
         不但会吓跑很多人。
         还会有很多人,笑他们不自量力!
         就连黄子澄、齐泰暂时都不知,他和胡惟庸组织这个联盟,所图可不止朱四郎!
         可将来,完全可以为他和胡惟庸操控。
         总之,从这个联盟成立之初。
         就只有两个结果。
         要么,他们铲除朱四郎势力,扶持允炆继任太子爷的皇位。
         要么,他们被铲除。
         最后一种可能吗?
         将来的倒燕联盟,会是一个涉及数万、十数万人,完全由官员、士绅、商贾等精英层组成的联盟。
         除了朱皇帝这种开国之君。
         谁有铁腕手段,铲除他们?
         太子爷?
         太子爷恐怕没有这种魄力。
         老朱家,有这种魄力的,恐怕只剩最像朱皇帝的朱四郎了。
         可他,将来会离开大明!
         ……
         胡惟庸听着吕本畅想未来,不由笑了。
         这样的未来,的确很美好。
         “吕大人今天来了,我正好与吕大人商议一下倒燕联盟的制度纲领、组织……”
         吕本微微愣怔。
         胡惟庸眼底鄙夷一闪而逝,脸上却堆满笑容,“这件事情,必须吕大人亲自来决定……”
         ……
         “这段时间做生意,接触乡土村社,在胡氏商行搞雇工身股制,以及今天观察朱四郎的陆军第一镇,我深受启发,不知吕大人有没有察觉,朱四郎所搞得这一切,核心是什么?”
         吕本拧眉,一时不知胡惟庸想说什么,随即笑道:“胡相但说无妨!”
         “组织力!纲领目标!”
         胡惟庸掷地有声道:“乡土村社之所以能迸发出这么大的力量,就在于,朱四郎以村庄为单位,把百姓组织起来了。”
         ……
         “无论是乡土村社,还是雇工身股制,纲领目标其实都一样,就是在内容上宣扬所有人应该一起好!”
         ……
         “咱们倒燕联盟的纲领目标自然不用说,就是搞垮朱四郎,正本清源,为大明,为太子扼杀隐患!”
         “可咱们现在这个联盟太松散了,动员力跟不上,打击朱四郎的战斗力就无法发挥出来,同时,宽进宽出的松散状态,也很容易被锦衣卫察觉……”
         现在之所以没有被察觉。
         主要是人还少。
         以及他运作得当。
         可随着大量形形色色的人加入后。
         有些人喜欢招摇,喜欢逛青楼,喝三两猫尿,喜欢吹嘘胡说,倒燕联盟势必败露!
         他绝不容许这种事发生。
         冒这么大风险干这件事。
         他不是为了招摇,是为报仇!为权力!
         所以必须有个章程。
         必须组织起来,确保动员力、战斗力的同时,尽可能隐秘!
         ……
         吕本略微琢磨,问:“胡相准备如何做?效仿朱四郎的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可怎么效仿?”
         他当然希望倒燕联盟战斗力强了。
         可胡惟庸提及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的组织力,但他没有发现,这种组织力,到底如何运行。
         胡惟庸笑而摇头,“吕大人,朱四郎的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组织力度并不强,他是用一种经济的方式,把人组织起来,他这样搞,倒也能理解……”
         用经济把百姓串在一起、动员起来,经济的运行中,百姓逐步适应相互协助,分工合作。
         最终,让百姓形成组织度较高的群体。
         一改以往,农村一盘散沙的松散现状。
         他可以十分肯定。
         一旦大明完全完成乡土村社,运行几年后。
         北元即便破关冲入中原,也绝对讨不了半点好处。
         无他。
         朝廷一声令下,已经习惯了相互协助、分工合作的百姓,动员速度会快的惊人!
         可以迅速提供大量粮草。
         就算是被征召从军,也比以往的百姓,更快适应军队,适应战斗。
         军队,说白了就是个相互协助,分工合作的群体罢了。
         一群在日常生活中,经过训练的,适应协助、分工、合作的百姓,能更快速适应战争!
         朱四郎的身份,不敢用行政式,命令的方式,构建农村的组织力。
         他要这样干。
         恐怕就不是被朱皇帝当做心头肉。
         可能,现在都被朱皇帝猜忌!
         朱棣如果听到胡惟庸这番分析。
         也会竖大拇指。
         有些人,无论好坏,才能都是无法否定。
         工业文明为何能碾压农业文明。
         绝不是单纯的武器原因。
         即便给两种文明,同样代差的武器。
         工业文明都能碾压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是以家庭为单位,一盘散沙,散装的文明。
         工业文明,以工厂、大农场为骨架,构建的经济运行中,即便不教百姓读书识字。
         百姓都在日常的分工合作中,潜移默化完成了训导。
         朱棣搞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
         除了想要经济利益外。
         更寄希望,借经济行为,训练百姓。
         让所有百姓一下子读书识字,根本是天方夜谭。
         可广泛的乡土村社,能以一种,不用读书,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完成百姓对分工、合作的初级训练。
         既能让大明亿兆子民,更从容主动推动、拥抱工业化。
         也隐形提高了大明,除财富之外,另外一种国强因素。
         ……
         “胡相,你就说,准备怎么组织倒燕联盟吧。”吕本迫不及待询问。
         胡惟庸解释的越是清楚,他就越发急切。
         胡惟庸看向吕本,笑笑,“很简单,从今天开始,我们倒燕联盟要做到组织度十分严密,不能什么人都吸收,要有一个外围组织,就以胡氏商行作掩护,当做外围组织吧。”
         通过和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生意往来接触,打好关系同时。
         观察其对朱四郎的态度,对朱四郎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的态度。
         观察其品性等方方面面。
         ……
         “一些反对朱四郎不坚定的,一些大嘴巴,喜欢夸夸其谈的,就留在外围,绝不吸收到倒燕联盟核心,一些对朱四郎咬牙切齿,且低调、能保守住秘密的人,吸收进我们的核心,所有核心成员,都要留下加入倒燕联盟的签字画押……”
         ……
         吕本瞪大眼。
         这……
         这也太……
         他不知该说什么了。
         胡惟庸分明还参考了锦衣卫体系。
         “胡相,如此,我们倒燕联盟就很难壮大啊。”
         胡惟庸笑了,“我们还有外围,也会笼络好和外围的关系,当我们倒燕联盟核心发起对朱四郎的攻击时,同样可以策动人数更多的外围成员……”
         这些人只是不可靠。
         但能把他们吸纳到外围观察的。
         肯定是对朱四郎、以及朱四郎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存有反感的人。
         ……
         哈哈……
         吕本听完后,顿时仰头爽朗大笑。
         笑过后,凑到胡惟庸身边,压低声,激动冷笑:“胡相,若如此,只要我等,等朱皇帝驾崩后,谁能奈何我们倒燕联盟!”
         胡惟庸阴阳脸顿时露出笑容。
         朱皇帝驾崩后,倒燕联盟就没有对手!
         ……
         于此同时。
         皇宫的接风宴,也已经接近尾声。
         众人都有些微微酒酣。
         很多人去和朱棣说话。
         朱棣礼貌应付着。
         “四哥。”
         长公主朱镜静带着两个小家伙,从隔壁女眷的宴殿走来,笑着喊了声,对跟在身边,好奇打量朱棣的小家伙说道:“阿道,这是四舅。”
         李道往朱镜静身后缩了缩,露出半边脸,怯生生叫道:“四舅。”
         朱棣不由被逗笑,弯腰抱起这个外甥。
         洪武九年。
         他们自己还都是孩子。
         眨眼时间,他们都开始做父母、做长辈了。
         朱家的第三代也越来越多了。
         “怎么,怕我?”朱棣笑问逗弄。
         朱镜静不由笑了,“今天带他去看四哥回朝,他还激动喊着,要见四舅,真见了,反而拘着了。”
         朱镜静打量着朱棣。
         她四哥变化可真大。
         一身肩头点缀着明黄的墨黑新式军服穿在身上。
         哪怕是笑着。
         能真切察觉四哥的亲切。
         可依旧让人很有压力。
         越来越像父皇了。
         朱镜静收起思绪,看看左右,低语:“四哥,有时间吗?我想和你单独说说话。”
         朱棣微微愣怔。
         然后点点头,抱着外甥李道,往殿外走去。
         有人注意到,也只是看了眼,并未在意。
         兄妹二人走出殿外后,周围很僻静,朱棣见朱镜静神色有些严肃,笑道:“你是我妹妹,伱有什么话,可以和我直说。”
         朱镜静轻松了不少,笑笑,“四哥,今天你们回朝结束后,我公公,就是韩国公,就把我和李琪找去书房,提出,要我们和四哥、四嫂走动勤快些,还叮嘱我们,如果能征求四哥和父皇同意,就让我们夫妇跟着四哥出海……”
         朱棣认真听着。
         微微皱眉。
         李善长这老狐狸,嗅到了什么事?
         分明就是担心临安一家,留在大明,遭遇不测。
         并且,看好他。
         认为他肯定能保护临安一家?
         可……能有什么事?
         如今、雄英的命运改变了。
         武勋们也老实了。
         以刘伯温为首的文臣,不说兢兢业业吧,至少从推行乡土村社来看,也不错。
         至少合格。
         大哥这些年做事风格也有所改变。
         压力没有以往那么大。
         ……
         父皇极为自信。
         有信心,通过政治手段解决矛盾。
         大概率,是不会做历史后期,政治无法解决,就用消灭肉体的方式铲除问题。
         李善长还担心什么?
         朱镜静见朱棣琢磨,自身也十分不解,补充道,“四哥,今天其实还发生了一件事,我也不知道重不重要,我公公和胡惟庸做了切割……”
         朱棣眉头微挑。
         有些惊讶。
         用这种自损方式切割。
         李善长到底害怕什么?
         这就好像是后世的大企业,经济寒冬时,不惜自身流血,自砍触手。
         李善长认为,未来大明还会有翻天覆地,足以把很多人,卷入其中,碾压粉身碎骨的大变动?
         胡惟庸吗?
         他很想问一问李善长,到底嗅到了什么。
         可他的身份。
         以及在金陵城。
         不适合私下接触李善长这种人。
         而且,恐怕李善长也不知发生了什么。
         李善长这种老狐狸,危机对他来说,其实就是机遇!
         机遇面前,却开始收缩,一副安排后事的样子。
         大概率,这只老狐狸也不清楚,只是,天性狡猾,嗅到了危机。
         “你没问,韩国公为何如此吗?”
         “问了。”朱镜静摇头,“可我公公说,若他能预料到未来,就不会这样安排。”
         朱棣默默点头。
         和他判断的一样。
         片刻后,扭头笑道:“你们夫妻若是愿意跟我出海,我当然没问题。”
         自家妹妹,照应一下又有什么。
         李琪能力中平。
         可只要踏踏实实的,对于缺乏治理型人才的他来说,也是帮手。
         “谢谢四哥。”朱镜静高兴笑着点头,“等再过几年,两孩子大点,我们就去投奔四哥。”
         朱棣点点头。
         ……
         李善长见朱棣一个人走进来。
         等其他官员去和朱棣寒暄后,也跟着走过去。
         一直等到朱棣身边没什么人后,才靠近朱棣,抱拳道:“恭喜燕王在海外创下一番基业。”
         “还希望韩国公能多指点。”
         李善长笑容微微凝滞,从朱棣一语双关的话,他就明白,朱棣想要他指点什么。
         苦笑。
         儿媳恐怕什么都跟朱老四说了。
         略微犹豫,说道:“王爷为大明带来了新气象,王爷也通过巧妙高明的手段,温和的推动这一切,没有出现,历朝历代,普遍会发生的新旧猛烈碰撞,不过,我认为,新与旧的矛盾,一直都是存在的,需要大智慧者,用时间换空间来实现新旧交替……”
         胡惟庸想干什么。
         他真的不知道。
         只是胡惟庸这么痛恨朱老四的人,却突然搞雇工身股制。
         他可不认为胡惟庸转性。
         他没有证据,不想提及胡惟庸。
         也不用他提醒。
         等朱老四知道胡惟庸搞雇工身股制后,肯定也会对胡惟庸产生怀疑。
         何况,就像他说的。
         新与旧的矛盾冲突一直都存在。
         需要大智慧者,用时间换空间来实现新旧温和平稳过渡。
         朱皇帝是开国马背皇帝。
         朱皇帝在位时,有朱皇帝压着,新旧矛盾不可能爆发。
         可朱皇帝走后。
         太子的威望、手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他很悲观。
         即便他对胡惟庸的判断出错。
         未来,也必然要爆发一场新旧之间的冲突。
         朱老四如果还支持太子,这场冲突还能控制。
         所以,把长子一家托付给朱老四,是最正确的选择。
         怎么也不吃亏!
         何况,朱老四海外创业,人才缺少。
         长子的才智,搁在大明,若是没有他李善长这个爹,什么都不是。
         可出海,能得到朱四郎重用。
         加上彼此的关系,不说成为朱四郎麾下的领军人物。
         至少也可以混个中等位置。
         若朱四郎能指点培养一番,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成长。
         那个蒋进忠就是最好的例子。
         若没遇到朱四郎。
         蒋进忠就是个贪慕虚荣,碌碌无为的平庸官员。
         可看看现在。
         听说,如今的蒋进忠,都成了朱四郎的大管家。
         大管家这个位置可不好当。
         能辅佐朱四郎,几年时间,攒下两百艘火炮战船,一个镇,又一个混成协陆军,这能力很了不得了。
         今天的蒋进忠。
         和江宁时的蒋进忠,完全是脱胎换骨的两个人!
         他若是早知道,朱四郎走这样一条路。
         或许,早把长子托付给朱四郎了。
         以前让临安公主多和朱四郎夫妇走动,步子还是迈的太小了。
         ……
         朱棣深深看了眼李善长。
         他能判断,李善长这番话是肺腑之言。
         新旧矛盾,确如李善长分析,确实存在。
         可洪武年之后,大哥还解决不了新旧矛盾吗?
         李善长是不是对大哥太悲观了?
         父皇在位期间。
         新势力茁壮发展。
         稳稳压制旧有。
         大哥继任后,还处理不了新旧矛盾?
         人多嘴杂,此时也不是深入想此事的时机,朱棣暂时把此事压了下去。
         决定先观察观察。
         ……
         接风宴结束。
         朱元璋当着群臣的面,勉励谭渊、周浪、张武等人,要他们在后天的检阅和对练中,拿出真本事。
         勉励结束,众人要离开时。
         朱元璋当众让朱棣单独留下。
         引得百官纷纷侧目。
         灯烛映照下。
         朱棣陪朱元璋从宴殿出来,只父子二人,沿着走廊漫步。
         挂在走廊的宫灯散发出柔和光晕。
         在风吹拂下,轻轻摇晃。
         朱元璋余光看着,比他都身形高大的儿子,唇角笑意一闪而逝,“临安和李善长,找你谈了什么?”
         朱棣也不藏着。
         把二人的话,转述给朱元璋。
         哼!
         朱元璋笑哼一声,“老狐狸!”
         “新旧矛盾!”朱元璋突然感慨一声,“知道爹,为何不推动雇工身股制吗?”
         不等朱棣回答,自言自语道:“爹不敢折腾的太厉害,现在刚刚好,我再坚持十几年,你大哥就能接过一个,欣欣向荣的大明,如果咱推动雇工身股制,烽火遍地咱不怕,可新旧矛盾迅速堆积,咱活着时,若是解决不了,你大哥这个皇位恐怕会很艰难,依靠你,咱相信,你们兄弟联手,肯定能解决新旧矛盾。”
         “可你在施政、带兵打仗中,形成的威望太大太大了,你还是咱的嫡四子,咱要是这样做,就是对你不负责任。”
         ……
         朱棣默默认真听着。
         近些年,身边人,以及外人,都说他成了老头子心头肉。
         身边人替他高兴。
         外人或是羡慕,或是咬牙切齿。
         可他多少还有点不相信。
         现在信了。
         朱元璋停下脚步,坐在走廊栏杆上,揉了揉膝盖后,又轻轻拍了拍旁侧。
         朱棣直接一屁股坐上去。
         哼!
         朱元璋笑哼一声。
         他这么多儿子。
         各个见了他,如同耗子见了猫。
         即便是标儿,也多有拘束。
         唯独这个。
         敢顶撞他!
         敢在他面前,率性而为!
         这才更像父子。
         秀英说的对。
         他得惜福。
         伸手拍了拍朱棣后背,目视前方墙壁上,晃动的灯笼剪影,“爹这么多子嗣,就你这么一个最优秀的,不能用你的成绩来要求他们。”
         “你在福建,能同时推行乡土村社和雇工身股制,他们不行……”
         ……
         “咱们大明现在欣欣向荣,你也把雇工身股制的种子,种在了大明,北征之后,爹去福建看看,如果爹觉得可行,就把福建定为特别行省,爹会留下律法,永久保证福建,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模式永不动摇。”
         朱棣微微惊讶。
         特别行省,这不就是特区嘛?
         不过,想想又不奇怪。
         毕竟,从元朝开始,就连直辖这种模式都有了。
         行中书省,就是一种直辖。
         老头子搞一个特别行省,也合情合理。
         “留下福建,让福建的风尚,向大明渗透,现在,你们土桥村在金陵各地开设的米铺、玉酒铺子,就是搞雇工身股制,只要福建这个风尚之地存在,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人效仿,尤其是这些乡土村社……”
         乡土村社缺乏人才。
         他看的清楚,这雇工身股制十分适合帮乡土村社村庄,笼络人才。
         “慢慢,雇工身股制支持者多了……咱看,这件事,留给雄英来做也不晚,到时候,你这个做四叔的,帮衬雄英一把,这事就成了,咱们家雄英,也能凭此功劳,名垂千古……”
         朱棣笑笑。
         历朝历代的皇帝中。
         论重亲情,恐怕难出老头子了。
         朱元璋听到朱棣的笑声,瞪了眼,“笑什么!有什么好笑的!你是有能力,但爹也要叮嘱你,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一代人做不了几代人的事情,你不要想着,你能把所有的事情做完,交给雍鸣一个坐享其成的基业,这是不可能的!”
         “你要好好教导雍鸣,将来你自己有了孙儿,也要好好教导他……”
         ……
         ‘历史上,老头子肯定没对‘我’说过这番话。’
         朱棣怔怔看着朱元璋。
         历史上,‘他’五次不顾大明财政,能否承受,强行征塞。
         就是想一代人,把后来人的事情全做完。
         “儿臣记住了。”
         朱元璋笑笑。
         其实他就是提醒一下。
         到不担心。
         老四夫妇,能把雄英教的这么好。
         雍鸣怎么可能差的了。
         要论对家人的重视。
         老四比他这个当爹的合格。
         “你在外面,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不要怕,要是有困难,你就和爹说,那些嚼舌根的,让他们到咱面前来嚼!”
         朱元璋语气不由有些冰冷。
         混账老四。
         几千匹战马,都不向他张口。
         还是蓝玉提及,他才知道!
         还有人嚼舌根?
         他就等有人来他面前说老四欠着大明芸芸。
         砍几颗脑袋后。
         看谁还敢!
         “父皇……”朱棣嘴唇几次动了动,最终开口。
         朱元璋没好气道:“说!”
         他其实早注意到了。
         又让秀英说对了。
         洪武九年、洪武十年的经历。
         再加上老四现在也拖家带口了,一些掏心窝的话,想对他说,还要反复斟酌。
         “父皇分封儿臣等人,是为了戍边,也是为了借儿臣等人,收拢武勋兵权,但儿臣始终认为,藩王分封,未来一定会造成中枢和藩王之间的矛盾冲突……”
         朱元璋郑重看着。
         他没想到,时隔这么多年,老四再次和他提及此事。
         ……
         “儿臣这些年在福建、东番两头跑,也想了很多,父皇为何不效仿儿臣出海,等咱们大明国库充裕后,扶持二哥、三哥等人走出去……”
         “成吉思汗的子孙,一直打到了极西之地,为黄金家族留下了这份福泽,我们兄弟为何不可以?”
         “扶持二哥、三哥他们走出去,就要增加二哥、三哥的藩王卫,顺势,把他们岳父的兵权,朝廷收取一部分,再配属二哥、三哥他们一部分,一些不安分,信不过的武勋,直接让他们跟着女婿去外面打天下,将其爵位,提前传给其嫡子……”
         朱元璋略微琢磨。
         其实,给藩王们增加兵权。
         他已经在琢磨了。
         藩王们增加到三个卫。
         至于兵力,就从他们岳父麾下抽调,逐步抽干武勋手中兵权。
         不过支持孩子们,向老四一样走出去,他没想过。
         其他人有老四的能耐吗?
         恐怕,朝廷需要予以很大补贴才行!
         ……
         “蒙古人有忽里台大会,咱们朱家也可以有自己的大会,到时候,每一个新皇登基,我们这些后代,都要回来共享盛会!”
         朱元璋不由笑了。
         “你容爹想想。”
         朱元璋起身。
         他得看看,大明的国力,有没有这个能力。
         大明和蒙古人到底还是不同。
         蒙古骑兵能做到的事情。
         中原百姓训练出来的将士们,配上战马,就能做到吗?
         不过,这一次,他绝不会像洪武九年,直接把老四的提议扼杀。
         朱棣笑笑,跟着起身。
         他也不着急。
         之所以提出这个想法。
         是他不想看着朱老二一脚踩到坑里。
         朱老二争储夺嫡,斗不过大哥!
         他在外面做的越好。
         他相信,能给兄弟们指出另一条路。
         他们这代皇子,恐怕是大明两百年,最为出类拔萃的一代了。
         他们留在中原,死的死,混日子的混日子,真的是种浪费。
         若他是大哥。
         将来大明富裕了。
         一定不留余力,扶持兄弟们走出去!
         不想走的。
         想躺平混吃等死的,他都要拿着鞭子,抽着往外赶!
         别人他管不了。
         反正他这一脉的子嗣。
         将来必须如此。
         去开拓,探索深蓝,去把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中原文明,根植到一个个岛屿、陆地上!
         ……
         父子二人没有说话。
         朱棣默默跟着,来到御书房外,就见台阶下方,早停着一辆马车了。
         微微诧异。
         “父皇,这是?”
         朱元璋瞪眼笑道:“带我和你娘,去参观参观你的海军战船,尤其是那艘旗舰。”
         朱棣跟着沿阶而下,靠近马车时。
         马秀英已经撩起帘子了。
         “娘!”
         马秀英笑着点头,父子二人上了马车。
         马车启动。
         马秀英含笑慈祥打量着,伸手摸了摸朱棣肩头的金肩章,笑的更高兴。
         他们家老四,几乎没靠他们,都创下一番自己的基业了。
         今天,陆军第一镇雄壮通俗的歌声中,更能看出,老四的雄心壮志。
         大明的舞台,对老四来说太小了。
         老四这只雄鹰,终于有了一片,可以不受拘束,自己尽情振翅高飞的天空。
         “后天的对抗演练,有信心吗?”
         朱棣顿时笑了,笑道:“当然有了,就是担心,父皇到时接受不了现实。”
         哼!
         “什么现实,咱都能接受!”朱元璋笑哼,“你的陆军第一镇的确有出彩之处,但朝廷新军,也有朝廷新军的长处!”
         他就是不去关注。
         都知道。
         京营新军和东宫卫率,憋着一口气,想击败陆军第一镇!
         想让这支几乎由纯新兵组成的陆军第一镇,明白,谁才是打仗的前辈!
         朱棣自信笑笑。
         朱元璋瞥了眼,转移话题,“找个时间,搬到你自己的府邸,总住在你岳父家像什么话!”
         朱棣顿时变脸。
         “咱知道,你是因为乌云琪格,人家对你牵肠挂肚,咱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个铁石心肠的!”
         牵肠挂肚?
         朱棣唇角抽抽。
         那个女人,对他牵肠挂肚?
         老头子竟然都被蒙骗了!
         “你现在出海创业,子嗣单薄,真的是好事吗?你生来就有我和你娘,还有一群兄弟,你感受不清楚,你知道,爹打下大明江山,立国后,举目四望,无人可依靠,那种如履薄冰吗?”
         ……
         见朱棣有些不耐,不想破坏气氛,无奈道:“退一万步讲,这次你回来,北征开始前,你麾下将士请示,要办公,继续呆在你岳父府里,外人进进出出,合适吗?”
         ……
         这回,朱棣有些动容。
         的确不合适。
         其实,他现在,除了身为儿子,还效忠大明外。
         已经是独立的一方势力。
         此番跟随回来的,不光有将士,还有一套简单班底。
         还有孩子们。
         待在岳父家,的确不合适了。
         ……
         朱元璋见朱棣有些意动,笑笑。
         明天,他就派宫里人,去把府门牌匾挂上去。
         然后派人去徐府,盯着老四搬家!
         他儿子,每次回来住岳父家,像什么话!
         ……
         父母子三人。
         很快抵达海军停靠的码头。
         朱元璋看着,即便深夜了。
         码头还有值守的哨兵,甚至还有暗哨,不由暗暗惊讶。
         一路接受将士们默默捶胸敬礼,登上旗舰。
         朱元璋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对这艘庞然巨物的每一处都十分好奇,摸摸这,问问那……
         一路慢慢参观,来到动力舱。
         看到畜力驱动的动力舱,惊的微微张嘴,“怪不得,这么大一艘船,逆流而上,跑的竟然那么快……”
         踮脚凑近动力转盘,仔细观摩,自言自语,“这外观,向农村碾米的石磨。”
         朱棣笑笑。
         其实现在这套机括构造,很容易就能改装成蒸汽船。
         只要加装一个蒸汽机,把牛牵引的杠杆,安装在一个凸轮上就可以实现,蒸汽机代替畜力。
         不过,现在也勉强够用。
         他并不准备改变什么。
         毕竟,如今想要做一个密闭铁罐,难度不小,相比于耗费太多精力,让匠人们制造蒸汽机。
         现在的铁、铁匠还不如去制造更多的火铳和农具。
         他很清楚,当务之急,对他、对鸡笼屿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底蕴!
         积累底蕴后,再提其他,就水到渠成了。
         或许,到时候,都不需要他提示,有人就会弄出蒸汽机。
         毕竟,只要有需求,就有改造的动力。
         事物发展,繁复的表面下,总有相同的规律。
         他来大明做的每一件事,都一直秉承,塑造环境,然后遵循事物发展规律。
         这样得来的成果,更牢不可破。
         这一夜,朱元璋十分高兴。
         回到坤宁宫后,哼着小曲,得意洋洋对马秀英炫耀:“看到没,咱和老四的父子关系,更进一步了!”
         ……
         翌日。
         早朝结束后。
         朱标就把京营新军将领、东宫卫率将领召集到东宫。
         让蓝玉、沐英分析陆军第一镇的优势。
         全力以赴为明日的检阅、对抗演练做准备。
         朱棣也早早出门,准备去军营。
         耿府门口。
         “耿瑄,你给我站住,今天你要是敢出这个门,你就不是我儿子!”
         耿夫人一手叉腰,十分泼辣指着耿瑄放出狠话。
         朱紫巷各家家眷纷纷好奇围观。
         “这娘两又怎么了?还是因为苏春晓?”
         “有些关系,不过,这回是因为耿瑄去陆军第一镇报道,要跟着朱四郎参加北征。”
         “要说,跟着朱四郎,肯定能学到本领,可和朱四郎产生联系,这……”
         ……
         耿瑄对周围议论充耳不闻,苦笑看着耿夫人,以及站在门口,嗑着瓜子,一脸看热闹的几个嫂子,“娘,我是肯定要参加陆军第一镇北征的,您是不是真的不认我这个儿子?”
         “只要你去了陆军第一镇,你就不是我养的,也不是耿家人!”
         “朱四郎!”
         突然有人喊了一声。
         众人纷纷看去……
         朱棣骑马靠近,看着耿府门外的对峙,不由微微皱眉。
         耿夫人看到朱棣时,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快步从府门沿阶而下。
         看热闹的几个耿家儿媳,脸色顿时大变,相互对视,转身就往府内跑去。
         婆婆和小叔子闹矛盾,甚至不惜要把小叔子赶出家门。
         她们当然乐意见得。
         毕竟,少一个分家产的。
         可婆婆若是不知好歹,冲撞燕王,那可不行!
         必须把公公请出来,阻拦此事。
         她们可不想被婆婆牵连,跟着倒霉。
         瞧瞧得罪燕王那些人的下场。
         耿瑄也急了,抢先一把拉住耿夫人,“娘,你干什么!”
         “燕王,你能不能管住你学生,让她不要勾……”
         耿夫人大喊嚷嚷声刚响起,朱棣眼神冷冷看来,吓得声音戛然而止。
         一时间,周围围观众人,纷纷缩了缩身子。
         “看在耿瑄这些年的诚意上,耿夫人,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朱棣平静的声音响起,耿夫人脸都白了,看着朱棣身后几名陆军第一镇将士,手中对准她的铳剑,突然间冷静后,更是恐慌。
         朱棣视线转移,落在耿瑄身上,“自己把烂摊子收拾好,是个男人,就别让春晓替你背负闲言碎语!”
         耿瑄穿着一身陆军第一镇军服。
         这套军服,昨天他就迫不及待去陆军第一镇大营领取了。
         红肩章,一道杠,一颗星。
         暂时是棚正级别的编外人员。
         徐膺绪、徐增寿两个混蛋,昨天穿着军服,轻轻拍打正式在编肩章,很是在他面前炫耀一番。
         有什么了不起。
         他们是姐夫的小舅子。
         用不了多久。
         他还是上门女婿呢!
         闻言,忙立正,捶胸:“遵命!”
         朱棣眼神这才柔和几分。
         微微抖了抖马缰,策马离开。
         朱棣刚走,耿炳文‘恰当’时机从府内走出,先看了看朱棣背影,然后黑着脸,看向台阶下的母子二人,“闹够了嘛!”
         噗通!
         耿瑄噗通跪倒,砰砰磕了三个响头,抬头,“父亲、母亲,孩儿不孝,认定了春晓,也认定了陆军第一镇。”
         他就不明白。
         父母到底忌讳什么?
         人家俞家,俞靖还在姐夫麾下,担任海军统制呢!
         徐家,徐增寿、徐膺绪也都决定要跟着姐夫。
         耿家怎么就不行!
         姐夫在海外发展的好好地,他都能看得出,姐夫志不在大明。
         怎么这么多人,就排斥抵触姐夫?
         “不论你们认不认孩儿,孩儿还是你们的儿子,往后,孩儿还给你们尽孝。”
         耿瑄再次磕了三个响头,起身,翻身上马,去追赶朱棣。
         爹娘一定会后悔的!
         就像陛下以前那么对姐夫。
         现在不也以姐夫为荣吗?
         耿炳文目视耿瑄策马离开,脸上满是恼怒,眼底却闪过一抹欣慰。
         跟着燕王,只要耿瑄不出意外。
         经燕王调教,将来肯定有出息。
         可能比他几个兄长都有出息,有能力。
         他内心是支持的。
         但他必须逼着幼子离开耿家。
         没办法。
         谁让,大明的局势发展成现在这般模样!
         孩子们长大了。
         有的想要振翅高飞,试着出去闯一闯。
         有的不思进取,只想待在父母身边啃父母。
         就好比站在旁边这几个儿媳。
         一天天撺掇自家那个悍妇和耿瑄闹。
         不就是想着,少一个分家产的嘛!
         “从今而后,他不再是耿家人!”耿炳文黑着脸冷哼一声,率先转身回府。
         无人看见处,唇角露出笑容,“好好闯,别让爹失望!别给咱们耿家丢脸!”
         耿家或许能指望的。
         也就是这个小儿子了。
         各府围观家眷,看着耿家府门关上,纷纷议论。
         “苏春晓就这么好?”
         “陆军第一镇就这么好?让耿瑄不惜被逐出家门?”
         “这耿瑄还是太年轻,看着吧,明天陆军第一镇对抗战败,一盆凉水劈头盖脸浇下来,他保管冷静后悔!”
         ……
         朱棣尚未抵达军营。
         耿瑄之事,便在大明上层迅速传开。
         有少数几人,听闻后,暗骂耿炳文狡猾,在琢磨,是不是也学耿炳文。
         不过,更多人则是笑话耿家出了逆子。
         御书房。
         朱元璋听闻后,不由一笑,自言自语:“可怜天下父母心!”
         朱紫巷这些二代小子们。
         瞧着吧,将来家家都得羡慕耿瑄!
         一次对抗演练,陆军第一镇就算失败了又如何?
         春晓那丫头,得了妙云丫头的真传。
         老四又是个会调教人的。
         看看辉祖。
         就连徐膺绪、徐增寿这两个不成器的东西,都被老四丢到福建调教的很好。
         还怕耿瑄不成器?
         这小子,以前混不吝,这一步人生抉择,算是误打误撞,撞狗屎运选对了。
         ……
         就当朱棣在军营,和将士们商议明日检阅、对抗演练时。
         大胜后的丘福、朱能,正跟随汤和抵近金陵。
         入城后。
         朱能听着百姓议论,遗憾道:“总兵,咱们回来晚了,错过了昨天燕王回朝。”
         汤和也十分遗憾。
         百姓口中,一千五百门火炮齐射是什么景象?
         他好像,每次都差点运气。
         无奈笑道:“幸好,没有错过明日的检阅和对抗演练,你们明日好好观摩,看看陆军第一镇和朝廷新军。”
         丘福、朱能相互对视,眼中迫不及待跃跃欲试……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这几天的情节适合大章,等过了这个情节后,我会回复两章的。
         总之大章肯定是一万多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