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 第四百零四章:朱允炆出访‘燕国’的小心思!
         吕氏正独自一人用午膳。
         闻声,循声看去……
         朱允炆气喘吁吁跑进来,“娘,皇祖父要给四叔大捷开博览会!”
         吕氏微微皱眉,招了招手,贴身侍女端着一张帕子凑近。
         吕氏擦了擦朱唇。
         拿出秀帕,一边给朱允炆擦拭额头跑出来的汗水,一边道:“不要着急,慢慢说,把事情说清楚,往后做事也不要这么着急忙慌,做事宁愿慢,都不要急,不要忙。”
         朱允炆随意点点头,迫不及待道:“就在刚刚,四婶儿入宫了,还有东番海军统制俞靖,给朱祈婳带来两只特别好看的孔雀,娘,孩儿也想要……”
         朱允炆东一榔头西一榔头表述中。
         时不时掺杂一点小孩子情绪。
         总算是把事情经过差不多复述了一遍。
         吕氏掐着秀帕,询问:“以朱四郎的名义办这个博览会,是你皇祖父的主意,还是徐妙云的主意?”
         朱允炆皱眉,缓缓低头,“娘,当时皇祖父、皇祖母和四婶儿说话时,孩儿正在看朱祈婳的两只大孔雀,孩儿没听到……”
         吕氏略微有些失望。
         又释然。
         这又有什么不同。
         即便是徐妙云提出来的。
         父皇也同意了!
         太子爷树立威望的一战,父皇竟然同意给朱四郎造势。
         父皇到底怎么想的?
         这一战,难道不应该压制所有人的功劳,专为太子爷造势吗?
         何况,朱四郎只是一个副帅。
         打赢了。
         那也是在太子爷的领导、指挥下。
         大捷的主要功劳,应该首先是太子爷,其次才是朱四郎吧。
         “娘,孩儿也想要孔雀。”朱允炆抬头,哀求看着吕氏。
         吕氏脸瞬间严肃,“你是男孩子,是皇孙,将来要帮你父皇分忧,这种玩物丧志的事情,不许碰!”
         俞靖怎么不把这孔雀,送给朱雍鸣。
         只送给朱祈婳呢!
         还不是怕朱雍鸣玩物丧志嘛。
         俞家累受大明皇恩。
         太子爷对俞家也不薄。
         这俞靖,倒是个养不熟的,才去了朱四郎那边多久?
         就这般忠心!
         吕氏见朱允炆失落低头。
         又不忍心,含笑安抚道:“这两只孔雀,不是要养活在大本堂吗?平日里,伱也可以去看啊。”
         自从洪武九年、洪武十年,朱四郎去土桥村做农民后。
         大本堂的授课就发生了改变。
         父皇或许是参考,朱四郎和徐妙云在土桥村办的学堂吧。
         总之,后来大本堂进行了改制。
         皇子皇女皇孙们,不再单纯学习书本知识。
         大本堂内还开辟了一块耕地,皇子皇女们都有一小块。
         还养了一些家禽牲畜。
         都由朝廷的劝农官,带着皇子皇女们亲自打理。
         ‘孩儿想要自己的,不是看朱祈婳的。’
         朱允炆不高兴暗道。
         大本堂的孔雀,他是可以看,也可以玩。
         之前在祖母坤宁宫时,朱祈婳也没阻止。
         朱祈婳那个疯丫头,大大咧咧,根本不在乎这些。
         可孔雀到底是朱祈婳的。
         他就是想有自己的孔雀!
         “娘,这段时间,听朱祈婳在大本堂经常讲述东番、巴拉望岛的一些事情……”
         虽然他也很讨厌朱祈婳。
         可朱祈婳这段时间,在大本堂给皇叔、皇姑们讲述海外的事情,他也好奇听了。
         大哥和朱雍鸣都帮着作证。
         朱祈婳肯定没吹牛。
         “孩儿感觉,海外比咱们大明似乎都富有,先生说,君王富有四海,普天之下的土地和臣民,都是皇帝的,等父皇继承皇祖父的皇位后,能不能让四叔把海外之地交给朝廷……”
         吕氏脸色变了变:“这番话,是谁和你说的!是不是你外公!”
         朱四郎出海多好!
         这么一个才能出众,时时刻刻威胁太子爷的人。
         离开大明。
         他们应该松口气。
         还主动招惹干什么!
         至于朱四郎和吕家的仇恨。
         她觉得,只要朱四郎不待在大明,威胁太子爷的地位。
         那些仇恨就忍了吧。
         总比招惹朱四郎,让朱四郎这样一个人,成为不死不休的敌人好吧?
         “不是外公。”朱允炆摇头。
         他就是觉得,好东西就应该是他们家的。
         朱祈婳有两只孔雀,有什么了不起。
         将来,父亲登基做了皇帝。
         四叔作为臣子,他的一切,只要朝廷要,他都要交出来!
         这样,他也会有很多孔雀!
         比朱祈婳的还多!
         ……
         吕氏听闻,这番话不是吕本教的。
         只是朱允炆羡慕嫉妒祈婳,又结合大本堂先生教的,自己想出来的。
         暗暗松了口气。
         朱四郎越来越强大后。
         以及发觉,父亲竟然有那种不该有的野心后。
         她就天天心惊胆战,担心父亲把允炆带偏。
         “还没吃饭吧?”吕氏疼爱摸了摸朱允炆脸颊,抱着放到旁边凳子上,一边夹菜一边笑道:“咱们大明疆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天朝上国,海外你四叔那些蛮夷之地,如何能与你父亲将来要继承的大明江山相提并论。”
         真是这样吗?
         为何朱祈婳描绘中的东番、巴拉望岛特别有意思?
         朱允炆边听边产生了怀疑。
         ‘朱祈婳邀请小皇叔、皇姑在四叔建国时,去海外,到时候,我也要跟着去看看,朱祈婳有没有吹牛!’
         “娘!”
         朱允炆抬头,“皇祖父说,博览会开始后,要去看看,娘也带我去看看吧?”
         “好啊!”吕氏伸手摸了摸朱允炆脑袋,笑着答应。
         她倒要看看,这群海商带回什么珍奇玩意儿。
         ……
         就当吕氏母子议论博览会时。
         朝廷要联合海商,在秦淮河边,开办博览会的消息,也在金陵城传开。
         “听说了吗,燕王的海军,带着数十艘海船再次抵达金陵,要在秦淮河边,开办博览会!”
         “什么时候?”
         “听说是两天后!”
         “据说是为燕王两次大捷贺,而且是免费的,所有试吃、试用的东西,都不用花钱,咱们普通百姓也能去,俺们东家都打算去看看!”
         ……
         消息传开,顿时引发整个金陵热议。
         刘伯温的效率也很高。
         午后,就亲自带着应天府知府,和海商接洽。
         随后,朝廷匠作监的木匠、泥瓦匠就低调出城。
         坤宁宫。
         午膳后。
         朱元璋、马秀英坐在软塌上。
         小祈婳坐在朱元璋身侧,耳闻大人们说话越来越‘飘飘忽忽’,漂亮大眼睛,眼皮开始打架。
         小脑袋耷拉着。
         小身子摇摇晃晃。
         某刻,小身子倾斜,枕着朱元璋的腿呼呼大睡起来。
         徐妙云和雄英、雍鸣坐在对面桌边凳子上,目睹这一切,无奈。
         这丫头太没规矩了!
         刚要起身。
         朱元璋笑着压了压手制止,低头,含笑看着他这个疯疯癫癫的大孙女。
         这算什么。
         他这大孙女陪他午朝。
         敢直接在龙庭午睡。
         他就喜欢大孙女这份天真烂漫。
         别人陪他站在龙庭上,那是骄傲得意同时,小心谨慎再谨慎。
         唯独他这大孙女。
         根本不在乎!
         朱元璋放轻声音,含笑看了眼朱雄英,然后问道:“那个大眼睛采绿姑娘,也跟着春晓他们去游历天下了?”
         徐妙云扭头看向朱雄英。
         朱雄英努力装作一本正经,矜持抿唇,眼神余光带着些求助,看向徐妙云:四婶儿,拜托了!
         徐妙云立刻意识到,朱雄英肯定和朱元璋说了采绿的事。
         说实话。
         若非疼爱雄英。
         她作为采绿的师娘。
         真不想采绿踏足皇宫。
         一入宫门深似海。
         这其中,太多的尔虞我诈了。
         皇宫本就有太多明枪暗箭。
         采绿作为她和四郎的弟子,必然有人仇视、抵触。
         徐妙云收起对未来的担忧,含笑点头,“前段时间,收到消息,他们听说山东出现了大面积风寒,孩子们就决定先去山东看看,当初,东旭他们成婚时,江宁县令方孝孺曾亲自去恭贺,听闻孩子们有意游历天下,也代其父方克勤,邀请孩子们去济宁……”
         对于方希直的善意。
         他和四郎是支持的。
         济宁,鲁国故都。
         历史文化悠久。
         是东夷文化、华夏文明、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史家左丘明家族皆诞生于此。
         太白楼、太公庙、曲阜孔庙、宝相寺……
         若要了解华夏文化,体验风俗民情,济宁是孩子们旅程中,一定要有的一环。
         “采绿很聪明,学习东西也很快,要说有什么缺点,那就是有些大大咧咧,别人对她的恶意,她转头就会忘记,不会放在心上……”
         父皇、母后可能已经知道了。
         但她作为采绿的师娘,必须把这些告诉父皇、母后。
         可别到时候,采绿真做了太孙妃后。
         又嫌弃采绿。
         朱元璋、马秀英听着,相互对视一眼。
         老四这些学生,他们一直就有关注。
         当雄英告知他们,认定大眼姑娘采绿时。
         他们也派人仔细调查了采绿。
         这个姑娘也很优秀。
         和苏春晓的优秀不一样。
         老四这些学生,基本各有各的特点。
         仿佛,老四和妙云丫头,就善于挖掘孩子们身上的优点。
         就比如那个喜欢吃红烧狮子头的大眼姑娘。
         妙云丫头说这丫头的缺点是大大咧咧,不会把难受的事情,记在心里。
         其实这就是优点。
         这大眼姑娘的胸怀格局大。
         朱元璋收敛思绪,笑道:“咱当初去土桥村,见到这个大眼姑娘就喜欢的很,觉得很有眼缘,没想到,雄英也喜欢。”
         “祖父,我也喜欢采绿师姐!”
         雍鸣突然故意插嘴。
         朱雄英扭头,握拳吓唬。
         雍鸣低头偷笑:“大哥,我还喜欢其他师姐,我喜欢师姐们偷偷给我好吃的。”
         噗!
         马秀英、朱元璋被逗笑。
         徐妙云含笑瞪了眼。
         朱元璋含笑看着雍鸣,抬手点了点,“你爹身上那点脸皮厚,无赖劲儿,全都让你学去了!”
         ……
         一家人一直聊到午后。
         朱元璋、马秀英表态,他们对这门婚事没有意见。
         只要朱标同意,等北征之后,就把这件事情定下来。
         不过,朱元璋提出一个要求。
         北征后。
         采绿不能跟着回东番了,要让采绿留在马秀英身边。
         说白了,就是让马秀英亲自教导。
         朱雄英想要反驳时。
         徐妙云替采绿答应下来。
         当初,她和大嫂七八岁时,也在母后身边待过两三年,得到母后亲自教导。
         那段时间,她在母后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虽然宫内规矩多,但采绿能有这个机会,是采绿的福分。
         母后大风大浪走来,知识以及阅历沉淀的智慧,采绿能学到一两分。
         对采绿将来在皇宫生存,都受益无穷。
         徐妙云出宫时。
         朱元璋特批雍鸣和祈婳跟着回府。
         朱元璋知道,海军将领、海商来了金陵,肯定要去朱府拜访。
         朱棣不在。
         朱府做主的就是徐妙云和朱棣的嫡长子雍鸣。
         雍鸣现在接触这些海商,有利于将来继承朱棣创下的基业。
         ……
         果如朱元璋猜测。
         徐妙云带着朱雍鸣刚刚回府,娜仁托娅就匆匆来报,海商们全都在议事厅等着。
         徐妙云把小祈婳和金豆子,交给娜仁托娅,就带着雍鸣赶往议事厅。
         “大伙儿说说,王爷此番北征之后,会不会立国?”
         “对啊,我也特别想知道这个问题,若是王爷立国,我是打算迁徙到王爷治下,做王爷的臣民。”
         “张兄,当初你可不是这样说的,你好像准备把你家庶子迁徙到王爷治下。”
         “嗨嗨,这不是形势发生变化了嘛,这几年,在东番待久了,我每次回咱们中原,总觉得各种不适应,咱们福建还好点,去其他地方,越发感觉难受。”
         “可不,我也有相同的感觉,福建氛围还比较接近东番,可咱们大明其他地方,太死气沉沉了。”
         ……
         徐妙云、朱雍鸣来到议事厅外,就听里面传出的议论声。
         高兴之余,又有些担心。
         这些豪强商贾对东番的认同,恰恰说明了,四郎所做一些文化氛围的倡导是正确的。
         可这些话,在金陵说,若是传扬出去。
         恐怕又会招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王妃!”
         俞靖率领海军将领,坐在左侧,没有参与议论,率先看到徐妙云和朱雍鸣。
         海军将士哗啦整齐划一起身。
         商贾们后知后觉,忙起身。
         “拜见王妃、世子!”
         徐妙云牵着朱雍鸣走入议事厅时,众人齐齐行礼。
         徐妙云含笑点头,落座后,雍鸣站到了旁边。
         “刚才听大家议论的热闹,对于大家喜欢东番的氛围,我和四郎都十分高兴,不过,这里是金陵,大伙儿接下来说话做事,还是要注意点。”
         有些事情,必须提醒。
         海商们来金陵是为了做生意。
         她和四郎则希望,通过海商,把新气象引进来。
         不能因为海商们口不择言,影响了利国利民的好事。
         “是是是。”
         “王妃教导,我们记住了。”
         ……
         一众海商回想刚才谈论内容,纷纷意识到,激动之下,的确有些口无遮拦,纷纷保证。
         徐妙云一笑,转移话题,“陛下已经准许你们开办博览会的提议。”
         海商们已经从俞靖口中得知了。
         可再从徐妙云这里得到确认,依旧高兴。
         纷纷笑着交头接耳私语。
         徐妙云等待片刻,继续说:“既然要办博览会,就要办的出彩,办的别开生面,给金陵百姓,留下难以忘记的深刻记忆。”
         这样,才有利于,新气象的传播。
         “你们准备怎么办?有想法吗?”
         众海商相互对视。
         一名海商起身抱拳作揖,“王妃,此番我们带来的货物,有海外一些果干、香料,还有一些,从西边传来的琉璃制品、另外就是咱们福建乡土村社出产的棉布、丝织品、红枣玉米糕、茶叶、柿饼、炒栗子之类的小玩意儿……”
         徐妙云边听边默默分类。
         海外的物产,主要是农作物果蔬制品。
         手工业制品。
         海外根本没法和大明相比。
         一直以来,福建的海贸都是往海外贩运手工制品。
         “福建的棉布、丝织品?”徐妙云看着海商们,好奇询问:“海贸供需已经无法消化福建产出?”
         福建产出的低价棉布、丝织品,四郎一直以来是不希望在大明内部进行倾销的。
         对大明原有从事这些行业的百姓,冲击太大了。
         “王爷,棉布、丝织品海贸还能消化,我们只是带了少量货品来金陵试水,主要是想推销给朝廷……”
         徐妙云看了眼海商们。
         这群人的鼻子太敏锐了。
         几个月前检阅新军。
         这群人只是听说,朝廷对陆军第一镇的纸甲很感兴趣。
         这次就带来了丝绢,想要推销给朝廷制造纸甲。
         怎么说呢。
         算是一件好事吧。
         朝廷军队对铁的需求减少。
         就如四郎所说,铁就可以大量供应民间。
         百姓使用的铁制农具价格就会下降。
         有利于粮食增产。
         东番的铁,除了制造火铳、火炮。
         几乎全都用于制造廉价农具,提供给一个个乡土村社。
         即便如此,铁的需求量依旧无法满足。
         以至于,冶铁工坊在不断增加人手同时,一群匠人正在琢磨,如何更大规模冶铁。
         四郎说。
         只要大规模廉价冶铁得到突破,不光军事力量会突飞猛进。
         民间经济也会突飞猛进。
         “王妃,至于茶叶、柿饼、红枣玉米糕这些小货品,是叶大人让我们带上的,叶大人正在精细化发展咱们福建乡土村社,依托已经发展起来的资源,开始深挖潜力……”
         徐妙云微微点头。
         福建本来就有茶山。
         四郎没去前。
         福建的茶山,主要走精品高价的路线。
         都是士绅利用自家山地进行培育种植。
         四郎去建安搞乡土村社开始后,就在一些多山,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
         把朝廷的一些山地,命人砍伐了树木,以村为单位,沿着山地,种上了一陇陇茶树。
         走的就是量大廉价的路线。
         过去几年,茶树逐渐成长,就开始往海外贩运。
         不过,比较困难。
         主要是陈家阻断了航道。
         对茶叶的需求,主要还是极西之地。
         四海周围的国家,也就有钱的精英层才会品茶。
         百姓穷的衣不蔽体,温饱都要依靠气候环境,四季不绝的果蔬充饥。
         怎么可能喝得起茶。
         这就造成,福建量大廉价的茶叶,一直销路不畅。
         对百姓富裕的贡献比较小。
         很显然,叶茂等不及开拓海外销路,准备将福建百姓种植的廉价茶叶,销往大明。
         这倒是可以。
         很多读书人家庭,城内小富之家,其实并不宽裕。
         这类家庭,少不了茶叶。
         太昂贵的茶叶,负担吃力。
         福建百姓种植的廉价茶叶,刚好能满足他们。
         将来,乡土村社越来越多建成后。
         农村百姓家也会饮茶。
         就像土桥村乡亲。
         他们离开那会儿,乡亲们还在喝白水。
         这次回村。
         去那一家,都要拿出茶叶招待她和四郎。
         一种负担小,廉价的茶叶,在大明,未来肯定有很大需求。
         茶叶一物,能使人们手中的钱财运转起来。
         按照四郎的话说。
         钱财只有流动起来,民间才会越来越富裕繁荣。
         ……
         徐妙云耐心听完后,提议道:“咱们东番推行的烹炒菜肴、火锅菜系,你们经常吃,不知你们会不会做?”
         “王妃,我们不会做,不过我们的船上有人会做。”
         “对,我等现在就离不开这口吃。”
         “海外这些香料,运用在烹饪中,实在是太美味了。”
         ……
         众人纷纷含笑附和。
         徐妙云笑笑。
         新的烹饪,是未来推行新华夏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文化要融入百姓衣食住行。
         如此,才能润物细无声,把新华夏文化,根植到异域百姓心中。
         “既然船上有擅长这方面烹饪的能人,到时候,把你们带来的香料,用到食物中,博览会中做些可口的食物,让百姓免费品尝……”
         没有什么印象。
         能比得上,口中味蕾留下的印象。
         “这样吧,采购食材肯定少不了花钱,我给你们准备三万两银子……”
         这段时间,父皇没少赏赐东西。
         银钱方面,她和四郎虽然紧巴巴的,倒也不在乎这些。
         反正够吃够穿。
         存着那么多银子做什么?
         还不如,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商贾们推辞不过,最终接受,并且商议,所有人再凑两万两,拿出五万两准备食材。
         议定后。
         商贾们匆匆离开,去准备。
         徐妙云看向俞靖,“左相和你们商议转运俘虏之事吗?”
         此事,她最关心。
         人口问题,一直困扰四郎。
         草原人,虽然不是中原汉民。
         可元朝统治这些年。
         大多数草原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话。
         也被中原很多文化习俗同化了。
         这样一批俘虏,对于他们来说,太重要了。
         俞靖忙点头,“商议了,左相和我们商议,咱们的海军可以去河北接收俘虏,并且在河北、山东等地,开设了几个补给点,咱们海军可以在这些补给点进行补给。”
         徐妙云点点头。
         刘伯温考虑的十分周祥。
         连补给点都考虑好了。
         随即叮嘱道:“王爷临行前就交代了,这些俘虏将来就是咱们的百姓,甚至还要成为军中袍泽,转运期间,必须善待这些俘虏,让我告诉海军兄弟,不准虐待、歧视这些俘虏,到了东番后,先集中安置,由咱们的人带着他们在东番垦荒,建设安置点,但所有俘虏,不分配安置点……”
         ……
         “俘虏垦荒期间,伙食要保障好,同时,按照将士们军饷三成,予以酬劳。”
         俘虏中。
         几乎都是青壮男子。
         就这么直接安置。
         没有个女人。
         这些人,集中在一个个安置村肯定闹出事情。
         暂且半军事化管理起来比较好。
         而且,通过垦荒,也让善于放牧的草原人,学习农耕。
         等战争结束,联络到他们的家人眷属,或者,打下吕宋后,给这群俘虏进行婚配,再安置,更稳妥些。
         ……
         俞靖等人认真听着。
         他们很清楚。
         王爷不在。
         王妃的话,就是命令。
         而且,瞧瞧王妃,安排起这些事情来,也游刃有余,恰当合理。
         哗啦!
         徐妙云话音刚落,诸将随着俞靖猛然起身,“职部遵命!”
         ……
         两天时间,转瞬即逝。
         博览会当天。
         百姓纷纷涌出城外。
         动静之大。
         左相刘伯温都被吓了一跳。
         立刻吩咐各城门守军,紧急关闭城门。
         十数万百姓一下子涌出去。
         博览会会场根本容纳不下。
         最终,刘伯温紧急调整,发布命令,每天上午三万个名额、下午三万个名额,每户一天只有一个名额。
         百姓虽然有些牢骚。
         索性,听闻博览会要连续开办七天才停止牢骚。
         东宫。
         临近中午。
         秦淮河传来消息。
         第一批参观百姓陆陆续续回城。
         宫内、东宫众人准备去秦淮河看看。
         美人殿。
         一辆马车驶出宫院。
         汇入太子妃常氏、侧妃吕氏的马车后面。
         王美人怀抱着朱标的第三子。
         长女朱玉秀坐在王美人身边,叽叽喳喳说道:“娘,你知道吗,这段时间,朱祈婳在大本堂经常讲海外的事情,说的天花乱坠,小皇叔、皇姑们都听的津津有味……”
         “娘,朱祈婳还说,她看过四叔给四婶儿设计的衣服,说什么特别好看,四婶儿还答应,等朱祈婳长大些,就把那套衣服送给朱祈婳,我觉得朱祈婳是骗人的!今天我就要戳穿朱祈婳的谎言!”
         ……
         王美人听着朱玉秀叽叽喳喳,说些孩子话。
         笑笑。
         叮嘱道:“娘的母国高丽,就是蛮邦小国,整个天下,大明最地大物博富饶,文化最为先进,咱们大明,也被周围邦国尊称为天朝上国,你四叔治下或许有些新奇东西,但肯定不如咱们大明富饶,你没必要羡慕,你生在了最好的环境……”
         出生在大明。
         还是皇族!
         玉秀已经投胎到了最好的环境。
         何必羡慕朱祈婳。
         “你也不要和祈婳比,更不要敌视祈婳,不想亲近祈婳,你可以和她保持距离,但不要敌视。”
         玉秀虽然是太子爷的长女。
         十分得太子爷宠爱。
         但也没资格和朱祈婳比。
         至少,父皇在世时。
         玉秀没这个资格。
         朱四郎给朱祈婳、朱雍鸣,在父皇心中,挣下了一份等同于雄英的地位。
         当然。
         也仅仅是父皇在世。
         父皇百年之后。
         玉秀就是大明天朝上国的公主!
         燕王即便在海外立国,也只是王!
         不可称皇。
         否则,就是二日凌天。
         大明和燕王必然要一战到底。
         朱祈婳彼时,充其量就是一个蛮荒王国的郡主罢了。
         “娘,等父亲登基做了皇帝,我能不能以公主的身份,去四叔的王国看看?”
         ……
         “娘。”
         吕氏马车内。
         朱允炆突然抬头开口。
         吕氏低头,含笑问:“怎么了?”
         朱允炆仰头道:“父亲登基做了皇帝,我就是皇子,亲王对吧?”
         “对啊!”
         吕氏满脸笑容。
         她就等那一刻。
         允炆能有一块膏腴之地做封地,当一个亲藩,她就心满意足了。
         “那到时候,孩儿要代表咱们大明,就像四叔回金陵一样,带着隆重的队伍,去四叔的国家!”
         四叔回来时的隆重,给他留下太深的印象了。
         到时,他也要代表大明去四叔的地盘。
         海外蛮邦。
         百姓穷困潦倒,疆域狭小,物产贫瘠。
         他要当众戳穿朱祈婳这段时间,吹牛的那些事情!
         “当然可以了。”
         吕氏笑笑,摸了摸朱允炆小脑袋。
         她觉得,太子爷不会贸然和朱四郎翻脸。
         除非有一天,朱四郎在海外发展的国力民力军力,完全压制大明,或许太子爷才会为了大明,对朱四郎做些限制。
         但,这种可能性,她觉不大。
         所以,只要双方一直保持比较和睦友善的关系。
         太子爷肯定会经常派遣雄英或者允炆这些孩子,带队出访朱四郎的‘燕国’。
         允炆这个愿望,并不难实现。
         只要两国不翻脸,两家的孩子,肯定会频繁往来互动的。
         别的不说。
         朱四郎建国时。
         能不邀请他们吗?
         到时,就能去看看了。
         估计也用不了几年了。
         ……
         “娘,听雍鸣说,四婶儿让海商们做了些四叔提倡新文化,专门设计的菜肴,很好吃的,到时候你尝尝。”
         前面。
         朱雄英抱着朱允熥,陪常氏坐在一辆马车内。
         说着,挠头道:“当初我就没想到学一下,回来想给娘做,才发现不会!不过采绿师姐会,而且做得特别好吃!”
         常氏不由笑了。
         “行了,娘知道采绿很好,你不要钻空子,就在娘面前吹风!”
         臭小子。
         长大了。
         抓住机会,就说采绿的好。
         可惜,采绿跟着春晓丫头他们,一起去游历天下了。
         这样也好。
         体验大明民间百态,物语风俗。
         小心思被‘无情’戳穿,朱雄英脸微红,讪笑低头。
         常氏、徐妙云、朱元璋、马秀英以及刘伯温带领的朝中文武百官,在秦淮河博览会开办点相遇。
         众人简单寒暄后。
         朱元璋看着在秦淮河边,一字排开的一个个展览点,笑道:“妙云丫头,这些新鲜事物你最熟悉,你来带着我们参观,给我们介绍吧。”
         此刻,第一波参观百姓,已经流连忘返,不舍离开了。
         河堤十分安静。
         徐妙云笑道:“儿媳遵命。”
         随即,带着众人开始参观一个个展览点。
         从一些干果开始,带着朱元璋为首众人品尝。
         这些干果,之前观摩团回来,以及此番朱棣回朝,都带回不少。
         朝中大臣,都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赐。
         “父皇,这是福建乡土村社推进过程中,百姓利用朝廷山林,种植的茶叶,经过几年生长,如今产量已经十分大,并且价格低廉,品质也不差,四郎平日里就喝这种云雾茶,完全能满足咱们大明境内,并不十分富裕百姓的需求……”
         徐妙云介绍道茶叶时,专门做了详细介绍。
         朱元璋和群臣品尝时。
         徐妙云继续说道:“等朝廷征服草原后,肯定要恢复边贸,草原对茶叶的需求很大,福建的茶叶,不但能为朝廷赚取大量财税,还能让福建,自然环境恶劣村庄的百姓富裕起来……”
         王美人、吕氏羡慕看着徐妙云侃侃而谈。
         朱雄英跟在常氏身边,低语:“娘,四婶儿很厉害吧?”
         常氏笑着抬头揉揉朱雄英小脑袋,微微弯腰,低声道:“娘和你四婶儿当初一起在你皇祖母身边学习,能不知你四婶的优秀?把你送到你四叔、四婶身边,让他们教导你,就是因为你四叔、四婶儿很优秀,记住,往后对待你四叔、四婶儿,要如同孝顺娘和你父亲!”
         她希望自己的孩子。
         即便将来继承大明江山。
         做了皇帝。
         也是个知恩图报的孩子。
         朱雄英看着徐妙云,郑重点头。
         后面,一群孩子吃着芒果干、香蕉干……
         吃的不亦乐乎。
         “好香!”
         “好浓的香味儿!”
         ……
         朱玉秀、朱允炆以及一群皇子皇女,抓着芒果干,鼻子微动。
         浓郁香气,从前面传来。
         哪怕已经吃过午膳。
         依旧让人忍不住口水变多。
         纷纷往前面看去。
         祈婳扭头,“这是我阿爹让厨子研究的新烹饪法子,特别好吃!”
         朱元璋听闻朱棣,竟然招揽厨子,专门研究吃。
         脸不由有些微黑。
         看向徐妙云。
         徐妙云见前面,商贾们正揭开一个个火锅,笑道:“父皇、母后,雇佣厨子研究吃,四郎的确在做,父皇先去尝尝,儿媳一会儿给父皇解释,四郎这样做的原因。”
         朱元璋点点头。
         转身,看着一群双手拿着各种果干,眼巴巴盯着前面的孩子们,笑道:“好,那就先去尝尝。”
         他倒要听听儿媳怎么解释!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在北征途中,借着开博览会,要穿插铺垫一些后面的情节,比如南巡、往后两家皇子相互出访等等。
         不然燕王发展海外,海外建国,换地图就没有看点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