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大秦国相 > 第二百四十四章 周礼?那是什么?(求订阅)
         三日后。
         整个大营变得无比热闹。
         不时出现几个带着武冠的士官。
         他们都是近日从南海三郡赶过来的,在途中也是知晓了这次的事情。
         对于扶苏提出的退伍转职,很多士官都深感新奇。
         夕阳时分。
         秋高气爽,天气虽还带着几分燥热,但相较晌午时分,已变得凉爽不少,伴着不时传来的风,整个营地并不显得闷热,不过现在的营地之内,却是一片热闹,一群带着武冠的士官坐在地上,静等着扶苏的到来。
         他们并未等候多久。
         扶苏便迈着大步出现在众人眼前。
         扶苏的衣着很正式。
         他穿着一袭黑色袀玄,腰间悬着盤袋,头顶带着侧注冠。
         扶苏看了下下方的士官,直接走上了云车,云车离地足有两丈上下,立身于云车之上,扶苏也是将车下情况尽收眼底。
         扶苏平静道:“这次将尔等急忙召集过来,所为何事,你们在路上恐都有所听闻,我也不喜欢卖关子,也就直说了。”
         “自上次胡亥前来南海,听闻军中士卒多有想家,同时将此事禀告给陛下之后,朝廷对此事十分的重视,并责令做出一些调整。”
         “在跟丞相府官员协商之后,也是勉强拿出了几个解决之策。”
         “但事关数十万将士,自不敢这么轻率,因而只能将相关事务进行批次选择,而在跟丞相府官员多次相商后,便提出首先从士官出发。”
         “因而就有了我这次的前来。”
         “以及接下来朝廷推出的将士退伍制度。”
         “退伍,顾名思义,便是彻底从军中离开,日后没有特殊情况,不会再重返军队,也即是说,从今以后,退伍的士卒不会再前往南海北疆服役,你们仅需服的徭役,只是在郡县附近,做一些兴修水利,亦或者修一些城池的事,并不会远赴数百里千里之外。”
         “退伍的士卒也将彻底离开军队。”
         一语落下。
         不仅下方的士官面露惊疑,就连赵佗、李信等人都面色微变。
         之前扶苏对退伍之事一直遮遮掩掩,他们也并未打听出太多消息,因而也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所谓退伍便是退出行伍之列,但他们属实没有想到,扶苏的跨度这么大,不仅是退出行伍,而是彻底远离戍役。
         短暂安静之后。
         下方士官有些不敢置信道:“殿下,你说的可是真的?我们若是这次从军中退伍,以后当真不用再服戍役了?”
         扶苏肯定的点了点头。
         他笑着道:“这是朝廷商议决定的岂会作假?”
         “而且这也并非是绝对,若是天下再兴兵戈,或许还会重新召回,但就目前而言,基本不太可能,朝廷也短时不太用得到这么多士卒,因而可以说是一旦退伍,便彻底远离军队。”
         听到扶苏的话,下方士官面露激动之色。
         他们服役少则十几年,多则数年,漫长的军旅生活,让他们早就厌恶了,只是服役之期却好似遥遥没有终点,眼下听到退伍之后,不用再服役,心中也是生出了一些想法。
         赵佗抬眼看了看一旁席地而坐的士官。
         眉头却是紧皱起来。
         扶苏果真是手段非凡,仅仅通过两三句话,就调动起了士官对退伍的兴趣,就算是之前对退伍并没有太多兴趣的士官,听到是永久从军队退下,恐心中也难免会产生波动。
         无形间已对士官进行了一次分化。
         扶苏继续道:“然正如我所说,这次是第一批,规模并不会太大,甚至可以称得上小,最终能够从军队退下的数量,也定然不会太多。”
         “这次是第一次。”
         “但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次。”
         “这是可以肯定的。”
         “不过.”
         扶苏话语顿了一下,脸色变的肃然起来。
         他缓缓道:“你们为大秦效力多年,也或多或少对天下情况有所了解,而朝廷过去一直还亏欠着本该兑现的田宅功赏。”
         “但关中的田宅情况,你们应当有所耳闻。”
         “朝廷给不出那么多田宅。”
         四下安静。
         不少士官目光闪烁。
         赵佗等人也一脸好奇的看着扶苏,有些不解,为何扶苏会把这件事直接说出,有些事没有说出,便还有回旋余地,一旦说出,那可未必能收场了。
         或者是扶苏已有解决之策?
         赵佗、李信等人好奇的看着扶苏,等待着扶苏接下来的话。
         扶苏淡淡一笑,道:“你们或许有些吃惊,为何要会将此事告诉给你们,你们猜的的确没错,朝廷的确在着手解决此事,也提出了一些解决之策,而你们作为第一批退伍的士官,同样是这些政策的第一批的受用者。”
         话音刚落,下方变得聒噪。
         扶苏并没有理会,继续自顾自的说道:“你们不用这么惊慌,朝廷的确给不了田宅,但也并不会真的那么霸道,朝廷会给出你们一些选择,最终会如何选,由你们自己决定,不过这些决定一旦确定,便不能变更了。”
         “其一:朝廷将会在关中新修数十所初级学室。”
         “这第一个解决之法便是用你们的田宅,换取一个子弟入学的资格,朝廷包吃住学习的全部费用,而从初级学室出来的学子,经过试用后,可进入地方官员为吏,不过需得从最底层做起。”
         第一个方法说出后,场中瞬间安静下来。
         不少士官开始权衡起来。
         用自己这些年打拼下来的田宅,换取自己子嗣获得学识的资格,甚至还能因此获得为吏的资格,这倒是未必不能同意。
         毕竟
         田宅是死的。
         若是自己的子嗣能进入官府为吏,那对他们大多数家庭而言,都可谓是光耀门楣了,而且之前凭他们的爵位是没资格,更没门路为吏的。
         何况还是朝廷包一切支出。
         不少士官心动了。
         赵佗目光微异。
         他在心中权衡了一下。
         却是摇了摇头。
         这个解决之法看似不错,但实则变数太大,朝廷真正承诺的只是一个入学资格,最终能不能为吏,还要看后续的考核,对他而言,吸引力远没有田宅大。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
         扶苏的办法对自己无吸引力,但对下方的士官却是不然。
         他们都出身微末。
         若非投身行伍,在战场厮杀,斩获了军功,获得了爵位,不然恐一辈子,家中都别想有人能进入到官府,让子弟获得知识,甚至是进入到官府,哪怕只是最底层的官员,这已是很大的突破了。
         这种诱惑远在田宅之上。
         赵佗心中微沉。
         他知道。
         扶苏的这个主意一出,恐会有不少士官动心。
         这时。
         人群中有人问道:“殿下,这真的是只要退伍,就可以选这个?”
         扶苏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道:“我这两天,看过你们的爵位情况,你们的爵位大多在簪袅,因而是符合的,这些要求同样有要求限制。”
         “除了爵位限制。”
         “你们若是过去获得了多于公士的田宅,多于一顷的都会重新退回给朝廷。”
         闻言。
         朝中却是一下安静下来。
         如果只是拿自己未兑现的田宅换取这样的资格,他们内心其实是很乐意的,毕竟朝廷的确是给不出这么多田宅,能够用一些不能兑现的田宅去换这样的资格,怎么说都算是赚的。
         何况今后还不用再服戍役。
         只是若需要退还自己已领到手的田地,这就让很多士官变得犹豫起来。
         下方众人的反应,扶苏看在眼中。
         他继续道:“前面所说是第一个,至于第二个,则是放弃关中田宅,去往关东为吏,在关东朝廷会另外分配给你们一顷田宅,而且官职相较会稍高一点。”
         “若是愿意留守在南海,或者是远赴北疆。”
         “朝廷会额外多送一顷田宅。”
         这第二个主意说出,同样有不少人心动。
         这是自己为吏了。
         前面的入学资格,毕竟只是有机会为吏,而第二个不然,直接让他们退伍为吏,这已是一些中等爵位的人才能有的待遇,他们却是能提前享受到了。
         不过条件同样有些苛刻。
         不仅要舍弃在关中的田宅,还要举家搬迁到关东。
         这真的值得吗?
         很多人在心中权衡着。
         诚然。
         扶苏提出的这两个解决之法都很吸引人,只是一个并不怎么稳妥,另一个却要迁移出故土,这也是让不少士官眉头紧皱。
         这时。
         又有士官高声道:“殿下,难道就不能留在关中?”
         扶苏摇头,冷声道:“不能。”
         他并未做过多解释。
         他相信这些士官能想清楚。
         朝廷岂会让这些士官将便宜尽占?
         而且关中哪有那么多的官职提供给他们,想直接成为官吏,他们只能拖家带口迁移到关东,这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扶苏继续道:“除此之外。”
         “若是你们执意想保留住自己应有的田宅,朝廷同样不会强制让你们放弃,但我之前就已经说过,地方短时是给不出这么多田宅,你们想要拿到这些田宅,只能等。”
         “至于要等多久,我给不了答案。”
         “什么时候地方腾出了多余的田宅,什么时候朝廷才能兑现。”
         “平心而论,我更希望你们选择第一或者第二条,第一条可以继续留在关中,还能给自己的家族一个向上的通道,第二条则是外地为吏,虽然被拿走了田宅,但你们得到的待遇,本就是不更爵位才能获得的,因而有所得,定然是有所失的。”
         “而这才符合常理。”
         “至于如何抉择,则由你们决定。”
         “但在此之前,我也要提前说明一件事。”
         “这次退伍之事是强制执行,并不容任何人变更,一旦被官府选定退伍,无论有什么理由,有什么说辞,都不能继续在军中停留,必须尽快离开,不能干扰军队的正常运转。”
         “此外这也是你们唯一一次自主选择。”
         “一旦没有做出选择,便默认你们坚持获得田宅。”
         “此后再无变更机会。”
         “另外。”
         “这次退伍的名额有限。”
         “而接下来几天,你们有意退伍的,可主动向上提出申请,将自己在军中的过往写明,朝廷会酌情判断,至于最终会不会采纳,则要依实际情况决定。”
         “并不会以申请为唯一准绳。”
         “最后。”
         “退伍的士官,在返回咸阳时,没有氏姓的士官,朝廷将予以赐氏。”
         “这是你们这些年应有的功赏,也是大秦将士该得到的功赏,你们是这场天下战争的胜利者,理应获得作为胜利者的嘉赏。”
         “你们也当抬头挺胸的回到咸阳。”
         话音落下。
         在场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扶苏后面的一番话实在是令人震惊。
         赐氏?
         不少将领都有些头晕目眩,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当真听到了这句话?
         这可是赐氏啊!
         古往今来唯有立下大功的人,被分封到一地,或者被任命为了高官,才有资格获得氏姓,但现在大秦的这些中下层士官竟都能获得氏姓。
         这如何不让人惊骇?
         这几句话对一旁将领的震撼,远高于扶苏前面提到的办法。
         而且是震撼得多。
         扶苏同样也是心潮澎湃。
         但面上并无表露太多情绪,仿佛早就对此深以为然。
         实赏,虚赏。
         两者的确有不小差别。
         但对人造成的冲击却也是不尽相同。
         在这个贵族扎根天下的时代,氏姓都是十分高贵的,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这是三代以来天下莫不成文之事,但这个规矩,似乎要被打破了。
         虽然这次的范围很小。
         但真的细想下来,真的少吗?
         这可是上千人。
         纵观周代八百年,同样是上千人获得氏姓,至少也花了五六百年的时间,但大秦朝廷就这么轻飘飘的给出了,这对周礼的践踏可谓露骨。
         这消息一旦传出,天下定然哗然一片。
         但扶苏依旧这么做了。
         全场雅雀无声。
         所有人仿佛都被震惊到了,久久不敢发出任何声响。
         四周唯有沙沙风声。
         良久。
         终于有人缓过神来。
         只是他们的眼中依旧充满着惊骇跟茫然。
         依旧显得很是无所适从。
         隔了不知多久,他们的耳畔再度响起了扶苏的声音,只是听得并不算真切,只隐隐的听到‘这是对胜利者的嘉奖’.
         我好像漏了点什么,等我想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