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大秦国相 > 第四百五十八章 准韩信便宜行事!(求订阅)
         咸阳宫。
         嵇恒对赢斯年、胡亥说的话,如今都出现在了一份文书中。
         也被呈到了扶苏的案上。
         扶苏淡淡的扫了几眼,将这份文书放置在了一旁,而后在另一份写了不少字的竹简上,又添了几笔,只见在这份满是文字的竹简上,密密麻麻的登记着各种信息。
         从最开始嵇恒提出‘官山海’时,明确提到的一个概念,细分精分职权,再到后面偶然说出的‘三级制下的行省’,再到后续的建立更为高等的研究性太学。
         诸如此类的笔记,扶苏记下了很多。
         扶苏知晓自己并不聪慧。
         也没有那么好记性,便将这些为自己深省的信息,都一一登记了下来,只不过从未对外声张过,就算是魏胜,也不知这个竹简的存在,如今他为秦二世,这份竹简,更不会为人知晓。
         扶苏认真的观看着。
         如今上面的内容又添了一个。
         便是方才嬴斯年呈上的。
         他将这份竹简合上,放置在了最顺手的地方,轻语道:“如今再回首,嵇先生从一开始就是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他所提出的一切建议,都旨在构建他内心自己设想好的天下,并非真是为了我,为了大秦。”
         “这一切。”
         “先皇很早就察觉出了。”
         “因而对嵇恒十分的警惕,而我却一直浑然不觉。”
         扶苏苦笑着摇摇头。
         他如今为大秦的秦二世。
         在这个位置上已坐了一年有余,也渐渐对朝堂事、天下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于很多事的看法跟视野,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因而在见到嬴斯年送上的文书时,很敏锐的察觉到了其中的深意。
         嵇恒是为了将自己心中的设想,在自己的手中一步步推进实现。
         扶苏深吸口气,肃然道:“嵇恒的很多事,都是为了将他的设想实现,从最开始的职能精分细分,看似是针对商贾,其实点的分明是朝堂,想让朝堂将朝臣的职权进一步细分,从而让很多政事职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简化,也让职权清晰化、明朗化,日后归罪起来,也更为便宜。”
         “也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人材浪费。”
         “其中最关键的。”
         “便是政、事两分。”
         “将职权分为管事跟管政的。”
         “有了这个划分,自然而然就要扩充机构,不然大量官员堆积在一个官署,明显是臃肿不堪的,因而就有了那随口一说的‘行省三级制’。”
         “在郡县之上,再加一级。”
         “将朝中的部分官员下放到这一级,同时让地方的部分官员升迁上去。”
         “所谓行省,便是朝堂的触手。”
         “又因为是政、事两分,地方官府,不仅要受到地方的管辖,也会受到相应的朝廷官署管控,借此提高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权,加之行省、郡,都由朝廷负责安排,也避免了地方脱离朝廷管控的可能。”
         “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
         “而再怎么划分精分细分,也始终避免不了一个问题。”
         “便是多了一个机构。”
         “就算一部分官员是朝廷官员外放出去的,但其中绝大多数的的确确是地方提拔上去的,因而俸禄等开支,将会提升很多,而大秦的体系,本就对钱粮需求量很大,直接推行,大秦根本就支撑不住。”
         “所以嵇恒便提出了‘下放铸币权’。”
         “他之前说了很多理由。”
         “但真正的理由,其实就一个。”
         “等货币足够充足的情况下,彻底废除布帛、粮食的货币性,让秦半两成为唯一货币,而朝廷收回铜矿后,也意味着将彻底控制货币的锻造,朝廷是能自己锻造钱币,用以发放官吏的俸禄。”
         “所以必须确立秦半两的信用。”
         “而方法,斯年呈上的内容,就已经说明了。”
         “就是将这些钱币,通过‘灾后重建’的方式,发放到地方,让秦半两彻底为天下接受,继而一步步压缩布帛跟粮食货币性的空间,让秦半两成为大秦唯一的货币。”
         “不过嵇恒也说过。”
         “若是大量发行货币,必然导致物价上涨。”
         “所以货币锻造是要受到一定限制的,但朝廷又需要那么多钱,故他又给了一个解决之法,便是提高地方的生产效率,让关中在接下来几年内,去支撑起整个关东的消耗,维持商品的大量交易,从而获取到更多商税。”
         “将发下去的钱收回来。”
         “而随着关东战事平息,休养生息之下,关东人口会不断增加。”
         “也给了天下消化这么多货币的机会。”
         “也会进一步促进商品繁荣。”
         “继而正向促进。”
         “接下来几十年,大秦将会进入到一个长久的治世。”
         “而这个治世的年限,便要取决于‘技术’的极限,若是‘技术’能始终不断提升,大秦治世的年限,也会不断的增加,所以也就有了兴建所谓的‘太学’。”
         “呵呵。”
         “如今的一切恐都在嵇恒的算计之中吧。”
         “不过。”
         “朕如今又能怎么办呢?”
         “早已上了你的贼船,也早就脱身不了了。”
         “也回不了头了。”
         “既然如此。”
         “那朕就走一走,看看你设想的康庄大道,是否真能走通,又是不是真能为大秦、为天下,走出一个安宁的未来。”
         扶苏淡淡一笑。
         当他洞悉出这些深意时,内心反倒平静了下来。
         随即。
         扶苏眉头一皱。
         他冷哼道:“不过墨家的确该收收心了。”
         “自天下一统以来,除了在水利上有所建树,越来越多墨家弟子,投入到观测天象之中,虽的确跟朝廷冷遇有关,但他们也忘了自己的本分了。”
         “技巧本就为墨家专长。”
         “如今天下方兴未艾,又岂容他们再置身事外?”
         “来人。”
         扶苏朝殿外高声道:“将墨家巨子请到咸阳宫来,朕有事要交代给他们。”
         吩咐完。
         扶苏便没有再分心嵇恒的事,而是看起来另一份奏疏。
         这是关东各方战报的汇总。
         如今并不乐观。
         不过扶苏倒也并不怎么在意。
         正如之前蒙恬跟李信所说,现在关东的局势,只是渐渐明朗起来罢了,根本没到朝廷大费周章的时候,而且章豨等四路大军,的确在平定叛乱中,出了一些状况。
         但毕竟还有一路是好的。
         便是韩信。
         韩信是五路大军中出兵最慢的。
         却是最有成效的。
         仅仅半年不到,就将辽西辽东两郡收回,辽东叛乱的贼首韩广,也直接被活捉。
         而在朝廷原本的计划中,就是五路大军围剿齐楚,眼下砀郡的萧何刘季等人,如铆钉一般,深深的扎在了关东腹地,让六地叛逆如鲠在喉,只要这五路大军,有一路杀出重围,便可瞬间破局。
         也能重新扭转战局。
         他自然没有到坐不住的时候。
         不过在听到杨武大败时,的确心中颤了一下,心中或多或少生出了一些不安,但后续又稳定了下来,只是这韩信是出自关东,他对此多少有些疑虑的。
         沉思良久。
         扶苏突然笑了笑。
         他摇头道:“天下万民皆为秦人,是不是出身关中,又有何必要?”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他也算是朕一手提拔促成的,又岂能在这时疑神疑鬼?”
         “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
         说完。
         扶苏取出一份布帛。
         点了点墨,沉思了一下,落笔写道:“准在关东便宜行事。”
         而后。
         他让魏胜将这份文书送出去。
         诚然。
         这个举措很大胆。
         但扶苏却是愿意去冒这个险。
         他很清楚。
         若是韩信真忠于大秦,他此举的回报,也会无比的大,不仅能让天下认识到,自己这个秦二世,的确没有新老秦人之分,对关东出身的将领,同样是十分的信任,这对于笼络关东民心,可谓是大为受用。
         此外。
         自己给了韩信如此大的便宜之权。
         韩信又岂会不心生感恩?
         就算韩信真有二心,这份厚重的文书,便是日后韩信身败名裂的证据,一个将领,知恩不报,甚至是忘恩负义,这样的人自会受到天下嗤笑唾弃,对于士气的打击,对于人心的动摇,都是无比巨大的。
         更关键的是。
         就算韩信真有二心。
         大秦南北两疆,现在依旧有六七十万大军,还有蒙恬、李信、章邯等将领,天下真正的粮仓,敖仓也在朝廷手中,他根本就不怕韩信反,就算韩信反了,他也能轻易的镇压。
         这就是他敢让韩信便宜行事的底气。
         而且。
         他相信韩信不会反。
         天下局势从来都很明朗。
         韩信又是北原大军出来的,不可能不知秦军的强大。
         扶苏抬眸,望着殿外,冷声道:“如今关东真正的乱秦之人,都已浮出了水面,就待朝廷一一围剿了,不过这场围剿,还需要几年时间,朕等得起,如今更为关键的,还是将关中给治理好。”
         “关中才是大秦的基石。”
         说完。
         扶苏心神一定。
         再度投入到了如山的奏疏之中。
         随着一番深谈。
         墨家巨子离开了咸阳宫,不过官职却提升了不少。
         随着墨家的出手,关中再度活跃起来。(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