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衣冠不南渡 > 第3章 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王肃笑吟吟的坐车离开了诸葛诞的府邸。
         回到了司徒府,他就将自己的长史叫来,并且将所要做的事情告知了他。
         长史孔晁此刻忍不住开口说道:“王师,诸葛公虽然懂得经典,也能辩论,但是经学造诣并不够深厚。”
         “庙堂群臣之中,也就只有钟公的经学造诣最深,其余众人,我不敢冒然点评他们的学问。”
         孔晁所说的钟公,是指大钟,也就是钟毓。
         当下的学术思想,最兴盛的有两种,第一种是郑学,以郑玄为首,其簇拥者有郑小同,孙炎,马昭等人,第二种就是王学。
         也就是王肃的学说,支持他的有孔晁,钟毓等人。
         这位孔晁本是经学博士,王肃担任司徒后,就将他带到了自己的身边,让他来帮自己做事。
         孔晁在经学上的造诣很不错,他也有实力在经学上轻视当朝的那些大臣们。
         王肃坐在上位,脸上满是笑容。
         “我去找他们,只是为了让他们有些事情来做,我从未想过能依靠他们来成就这件事。”
         王肃大手一挥,“我自己一人便可。”
         王肃这话可不是在吹牛,别的不好说,可若是单论经学,别说诸葛诞了,就是诸葛亮来了都不好使,前提是得他一个人来,别带着军队。
         王肃开辟了自己的学术理论,并且一直都在跟郑玄作战。
         王学跟郑玄的关系有点像是过去的儒家跟墨家,就是一切都跟你反着来!
         王肃非常的不喜欢郑玄的学问,他的学问是对郑玄经学的批判,王肃本身是个古文学徒,跟郑玄这个今文学徒是天然对立的,因此他才想方设法的要将官方学说改变成自己的学问。
         王肃虽然是個古文学徒,但是他什么都学,他的学问来源很杂,从来不看立场,就是今文的东西,若是有用,他也会拿出来用。
         王肃跟郑玄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郑玄是个很纯粹的学者,他的很多主张,都是出自一个学者对天下的思考。
         例如郑玄神话君王,认为大臣跟百姓们就应该无条件的听从执政者的话,哪怕是让你们去死,也得笑着去死。
         他将孝道跟君臣结合起来,提出了要像对待父母那样对待皇帝,绝对的服从,他认为臣子们不该保留财物,不该拥有太多的权力,皇帝具有天命
         这在后来看着很迂腐,常常被人批判为奴性。
         可是结合郑玄所生活的时代来看,诸侯割据,天子的威望一落千丈,百姓们苦于战乱,十室九空这瞬间就能理解郑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了。
         这小老头想让诸侯们听皇帝的话,放下手里的武器,不要再杀人,不要再打仗,不要想着争夺权力了。
         这么一想,甚至会觉得有些心酸。
         而王肃本身是一个大臣,甚至是极有权力的大臣,因此,他的学问就更偏向了实际性,不具备太多的理想化因素。
         他的学问是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的。
         前期的王肃,主张“重信用”,“轻徭役”,“安百姓”,“慎刑罚”等等。
         中期的王肃,主张“轻徭役”,“安百姓”。
         后期的王肃,主张“倡节俭”。
         再往后他就死了。
         他的各类主张是一直在根据世事变化而变化着的,至于到底因为什么变化,嗯,大家心里有数。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王肃的主张还是有些根据的,是按着当时治国的需要而进行的。
         他发现了风气不对,认为要重信用,虽然他的亲家洛水放屁,他发现刑罚太重,认为不能动不动诛三族,虽然他亲家就是个诛三族的行家,他认为士人们太奢侈了,认为要节俭,虽然他儿子就是后来王石斗富中的主角之一
         此刻的王肃,跟孔晁谈论起了经学。
         显然,王肃的主张又一次发生了变化。
         王肃认真的说道:“过去的圣人就曾发现了事情演变的规律,故而早早的留下了文书。”
         “啊???”
         孔晁一愣,您又要来这一套??
         王肃最著名的行为,不是他反对郑玄,而是他特别喜欢伪造先圣的书籍。
         在这一点上,他应该给荀顗他们缴专利费。
         荀子就是个喜欢用古人的壳编故事来说自己的想法的大师,他的几个弟子完美的继承了他的性格,各个都是编故事大王。
         王肃同样如此,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通过圣人的嘴来说自己的道理。
         这办法,王肃已经用了好几次了,故而,当他再次说起有圣人的书籍时,孔晁觉得很是茫然。
         不过,这不影响孔晁对王肃的敬仰,这圣人的学说不是你想要编造就能编出来的,这东西需要一点点的能力,这样才有人相信,不然就是要被戳脊梁骨啦!
         王肃拿起了笔,沉思了起来。
         他在脑海里思索着皇帝上位之后的诸多政策,然后缓缓写下几个主张。
         “大一统”,“去浮华”,“重务实”,“讲信用”,“重节俭”
         别人都是先找经典,然后从经典里塑造自己的主张。
         可王老头不是这样,他反其道而行之,先定下几个主张,没有经典背书也不要紧,他可以自己写几本经典出来
         甚至,这些都不能算是王老头的主张,他是在想着皇帝的主张。
         皇帝这些时日里做的事情,他的想法,就是王肃的主张。
         他要将如今的五经跟太玄都变成支撑皇帝如今治国政策的理论依据!!
         而不只是王肃,朝中几个大臣也是在为这件事忙碌了起来。
         很快,这消息就传到了另外一位经学大师的手里。
         郑冲坐在书房内,看着手里的书信,沉思了起来。
         一旁的仆从小心翼翼的给他倒茶。
         郑冲同样是当下的经学大佬,名声不好说,但是经学造诣可能也比不上王肃。
         他匆匆看了几眼,便摇着头,将书信放在了一旁。
         “王肃亲自参与,又何须我们呢?”
         “多此一举啊。”
         他感慨了一句,拿起了茶,轻轻吃了几口。
         就在这个时候,他看到一旁的仆从欲言又止。
         郑冲为人平和,这些人都是当初张华介绍给他的,这些人相当的老实,做事很勤快,郑冲就不曾见过如此勤快的人,每天都要将书房打扫四五次,一尘不染。
         这不由得让郑冲更加的感动。
         这张华当真是个好人啊。
         被服侍了许久,此刻看到他似乎有话要说,郑冲笑着问道:“你有什么事吗?直言无妨,是想要回一次家吗?”
         这仆从急忙说道:“郑公,您的儿子很快就要来了,我们这些人原本都是官奴,是犯了过错的,您离开之后,我们没有事情做,或许就要被送到苦寒之地大家想到这件事,心里都很是惶恐。”
         “故而,仆斗胆想要求您,为我们大家写些介书,我们也好在洛阳内混个差事,不至于被送往幽并之地”
         这仆从说的很是伤感。
         郑冲也忍不住长叹了一声,“你们这些时日里服侍的也还不错,好吧,老夫就帮你们这个忙且让他们过来吧,老夫来给伱们写。”
         “多谢郑公!!多谢郑公!!”
         “哦?编写经典?”
         太极殿内,曹髦看着刘路送来的几份书信,眯起了双眼。
         有点意思啊。
         曹髦知道,王肃本来就是干这个的,庙堂需要什么主张,他就给什么主张。
         而且司马炎将他的经学抬得很高,直接超过了郑玄的学说,只是他的主张也随着晋朝的灭亡而一同衰亡了。
         你可以说王肃这个人没什么操守,也可以说他不懂得教子,私德也不是那么的高,但是唯独不能质疑他的学术水平。
         这位毕竟是首个将玄学跟儒学结合起来,打造了具有魏晋色彩的新儒家的大佬啊。
         在玄学跟儒家争锋的时代,这人直接合二为一。
         一手五经,一手太玄经,打的同代大家们皆鼠窜,不鼠窜的都被他女婿给处死了。
         他这是在搞什么新学问?
         难道是说?
         曹髦心里隐约有了个猜测,这猜测顿时让他产生了极大的期待感。
         这人不会是在临时伪造哦,是临时查找圣人的学说来给自己的政策出依据吧?
         曹髦一直就想要搞这件事,可曹髦虽然擅长经典,但是学的经典不多,没有王肃的那种积淀,况且他也不能全天的来搞经学,庙堂里的大事很多。
         王肃若是能为自己办成这件事,那他就是新时代的第一大家,谁来了都没用!
         曹髦看向了一旁的刘路,“朕知道这件事了,做的不错,居然能弄来这么多的书信”
         刘路笑了起来,“这都是因为张君的相助。”
         “也勿要这么得意,你这事情才刚刚开始呢,往后要操办的事情会越来越多,我等着你将人手安排到刘禅和孙休身边的那一天!”
         刘路笑着说道:“这件事不在臣,在于陛下,臣倒是愿意,就怕这人还没安排过去,他们就已经被陛下给抓了起来!”
         曹髦仰头大笑了起来。
         “你何时也开始学何曾了?”
         “陛下,何曾好像知道我们所安排过去的人了他最近总是当着各种人的面吹捧陛下,哪怕是没人,都要朝着皇宫的方向跪拜嘴里还念念有词”
         “呵,何曾看出来了也没事,不必担心。”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