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大周守藏史 > 第六十三章:四马之驾
         风允没有打开面前的竹简,越君想要多少粮食,这都与他无关。
         等将这封竹简送回大庭,他就彻底结束了所谓的出使。
         至于大宰之前让他所做的事情。
         风允心中有不好的猜想。
         公子烈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
         “既然诸位皆无异议。”
         越君下令。
         “请诸位使节,将竹简安全带回诸国,以此证明与越之交好。”
         诸国之人面对越国的强势,毫无抵抗之力。
         但也有不少人望向风允,风允在越国的名望,可是无人不知,若是风允愿意的话……
         风允扫过那些目光。
         他愿意什么。
         民以食为天,越民也不例外。
         虽说他能用声望反驳越君,但等越国弹尽粮绝时,濒死之民,有多少人还记得他的治水之恩呢。
         倒是越君以他阻拦借粮为由,说不定还会趁势打压风允在越国的声望。
         随即,风允对这些目光视而不见。
         越君盯着神色自若,似对此事毫无关心的风允,挑眉一乐,缓缓道:“风君为何不打开看看,我向大庭所求为何数目?”
         风允微微摇头。
         “此事非我能改,全凭大庭君上定夺。”
         闻风允如此,越君不置可否,道:“那就希望风君能一直如此,少管些分外之事。”
         风允不答,而是起身道:“不知越君准备让诸使节何时离去?”
         越君眼中闪过诧异之色。
         他倒是不清楚风允此时与大庭的关系,只觉得风允是在隐忍。
         “现在就走,寡人已经为诸位备好了车马,诸位只需携带竹简即可。”
         越君示意司马。
         司马立即起身道:“诸位,请。”
         虽说是请,但司马也就对风允一人行礼,风允微微颔首,眉目温润,其余人则都是畏惧着低首。
         不怪如此,此番归国,拿着这样一份竹简,可想而知他们这些使节会受到怎样的惩罚。
         离开大殿。
         司马直言道:“风君,在诸位使节未来之前,大殿之上就已商议了各国粮食数目之事。”
         “众多士大夫皆言大庭可少取一些,以报风允对越国之德行。”
         “越君已然首肯,风允不若打开看看,想必这是大庭能承受的数目才是。”
         “待风君归国,也不会受到大庭国家的责怪,反而是一功绩。”
         风允摇头。
         “那倒是多谢诸位士大夫为余之国求情了。”
         风允望向一旁,一内侍紧忙跑出。
         “风君。”内侍道:“公子烈暂时不便与您相谈,其已知晓您将归国,遂告知风君,希望能将他留在驿传中的书信,带回大庭,交予大庭君主,以表其孝。”
         风允微微蹙眉,他明白公子烈并非写了书信,不过是将共戚策放在了那,希望风允去拿。
         可风允并不想与大庭再起瓜葛。
         内侍见状,又道:“公子烈说,若是风君不愿亲取,之后他自会命人送之。”
         风允闻言,叹了一声。
         “劳烦告知公子烈,越国的冶鸟需待水消方才落入田间觅食,大庭的风声也需等暗夜方才听得见喧嚣。”
         风允是在告诉公子烈,越国动向不明,大庭的意愿也不明,暂且需隐忍。
         但风允也明白,已经身处越国宫,且不见他的公子烈,已经有了自己的谋算。
         “罢了,走吧。”
         大庭国的命运如何,在大庭时,由宗伯等人掌控,在越国时,由公子烈去谋取。
         他不过是一有着风氏之称的宗室旁支,所做已经够多……
         风允随着司马,来到宫外。
         此时远行的马车已经排列有序。
         司马将风允带到了最为雄壮的一群越国甲兵面前。
         “风君请上车。”
         此车有四匹马,乃是卿大夫之驾。
         风允不过正大夫位,按理说是坐不得的。
         司马道:“诸侯乘五,此来是对风君的恩赏,风允可乘之入大庭。”司马说着,亲手扶着风允上车。
         在四马之驾后面,还跟着几辆马车,皆是为风允置备的干粮和路上所需的器物。
         至于其余使节,零零散散,只瞧见一辆士族才驾的二马之驾。
         “越国如此对允,岂不是让别国排挤。”风允笑着摇头,但也没有拒绝的想法。
         排挤又如何,这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
         这对风允个人没有影响,也算为大庭增加一份威慑之力。
         “走吧。”
         “咕噜咕噜…”马车行进在会稽城内。
         其越民们也不知是从何得到的消息,纷纷围聚在两旁。
         “风君归国且安!”
         “风君且安!”
         “风君……”
         越民眼中的敬重之意真切,而不只是谁起的头,《大禹赋》高颂声此起彼伏。
         不多时,又不知为何融到了一块,整座会稽城都响彻此声。
         风允坐在车内闭眼冥思。
         “越民淳朴,大庭之民也淳朴。”
         摇摇晃晃的马车,驶离越国,向着大庭而去……
         而此时,大庭国内,大殿之上——
         “风君?”
         “想不到一个小夫子,竟能被越国奉为风君。”
         大庭国殿内,肃伯眼中不禁布上懊悔之意。
         而其下士大夫们纷纷跪坐于席,都在交谈风允之事,一时间大庭内满是嗡嗡之声。
         肃伯蹙眉拍了拍案桌。
         周围为之一静。
         “宗伯啊,你说寡人将那……风君派去出使,可是对的?”
         肃伯连风允的名字都未记住,此时就只知晓风君二字。
         宗伯收到风允成为越国风君的事情时,也十分震撼,震撼之后又知晓阅之。
         这才知晓风允是治理了越国水患,方才为风君。
         “君上,风允司徒他乃是有才学之辈,虽年幼,可其能力已经得到了越国的认可,其德行也被越民称赞……”
         “宗伯大夫,为何夸一叛国之人?”宗伯正说着,就被大宰打断。
         “叛国?”肃伯不禁诧异,风允何时叛国了?
         大宰拿出暗探传来的密报道:“诸位也看过一些,知晓我们的司徒是治理了越国的水患,才被称作风君,越国啊,大国也,此时压迫我大庭……”
         “诸位想想,若是越国因水患而亡,我大庭何来压迫?”
         大宰说罢,望向面色已经惊疑的肃伯。
         “大宰,你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