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大周守藏史 > 第一百五十二章:顺势·利人道(四千)
         一场交谈,风允并未以大仁大义来谈扬粤国民,冬日缺粮的情况。
         以此要挟扬粤王,去救助那些弱民。
         而是与王说明实际,让王以选。
         若无民,何来的士农工商呢?
         而王也道,可发放粮草,去救助。
         风允却道:“不可恩赐,应以劳获粮,给其希望,却依旧堕落,偷奸耍滑者,死矣无可惜之处,为人者,不必为此而悲。”
         扬粤王身处高位,不曾体察民情,对国民本无多少怜悯,本次赐粮,也是看在风允面上。
         随即道:“安风君说的去办……”
         说毕,他一思,又打量风允道。
         “闻说楚鳖赠百越五千石粮食,十车兵甲?”
         楚鳖?
         风允迟疑。
         “荆楚确实赠百越,不过却是激怒扬粤…”
         扬粤王眼中轻蔑,却是对那荆楚。
         “风君不必解释,此事大宰与寡人有过商议,知晓百越并无动乱侵扬粤之心。”
         已经结盟,扬粤王自然相信风允的话。
         “风君乃是有德之人,非扬粤人,却能体恤扬粤弱民之苦。”
         “这样吧,我扬粤送百越万石粮食,二十车兵甲,算是与风君结交之礼。”
         风允并未与扬粤问粮,却想不到,因为今日的小事,让扬粤君主有了增粮之想。
         风允沉吟一分。
         抱拳施礼道:“多谢扬粤王…”
         风允没有含糊,百越需要这份粮食来发展,而他也需要这份粮食施策。
         扬粤王定名是和他结交,他接下,就算是他欠了扬粤王一份人情。
         扬粤王欣喜,立即下令去筹备粮草。
         “待风君主持商祭后,就可带着粮食一同归国,也算是风君政绩啊,哈哈哈……”
         如此……
         攀谈几句,风允见扬粤王欲离,风允也自觉退出宫殿。
         站在扬粤王宫前,风允望向扬粤国城。
         遥看其下民居纵横交错,往来风雪,少见行人……
         近看,却见计然慌忙而来。
         “闻风君在殿内与王说明扬粤城中,弱民布粮之事,余特来协助。”
         可见计然对风允的重视,这殿内之事都有关注。
         而此时赶来,却是为另一事。
         “风君,为何您会为了别国小民,而去寻王事呢?”
         这在计然看来,是对别国政要的挑衅,若不是风允名头大,扬粤王也对政治不敏锐,怕风君就不是这般简单地解决了。
         “按理说,风君为国相,更应该避讳才是……”
         计然隐晦地劝解风允。
         可风允却道——
         “这世间,有三道。”
         “一为天,二为地,三为灵,其灵也,我等为人,遂作为人道。”
         计然微愣。
         “天地人?”
         与计然一同步下阶梯,蛮娃与邹衍正在那等着风允。
         邹衍与蛮娃看见计然在其侧,与风允攀谈,遂也不上前,只是默默跟在其旁。
         似略有感悟。
         风允以今日之事,解释天地人——
         “今日之事,强大之人,庇护弱小之人,这不符合天道,也不符合地道。”
         闻声,邹衍竖起耳朵倾听。
         计然微愣,但也明白风允有论道之欲,他摘下自己腰间代表大宰的铜符,挥手,交给一位扬粤士族。
         “去,把风君与王说的事情安排好,不可违背一言。”
         “诺。”那人离去。
         这般,计然才回首,将自己的疑问说出。
         “强者帮助弱者,为何天地不符?”
         “风君,可为何您要帮助弱者?”
         风允的所做与所说不符,这让计然迷惘了。
         风允笑笑。
         “因为啊……”
         “天无情,唯有己;万物一同,不因强弱而偏袒。”
         “地有情,却博爱;万物一同,不因强弱而偏爱。”
         计然咋舌,思索中,目光越发古怪。
         确是如此啊。
         天地就如同两个极致,可古怪的是,极端的尽头,都是公正地看待万物,万物一同,不偏不倚啊。
         计然心中不由对风允第三个道-人道的解读。
         “风君快速,然恳请之。”
         风允一笑,计然却是不拘小节,寻道心诚之人。
         而另一旁,邹衍也眼中带急,盯着风允。
         遂,风允接着道:“强者帮助弱者,不符合天地,却符合人道。”
         “人七情,有六欲;万人各一,却能合一为一族!”
         计然愣然。
         “七情六欲,万人归一?”
         越思,计然越发愣。
         风允的话却没有结束。
         “其人道,强者引路,庇护弱者,弱者齐心,诞育强者……此为人族的传承文明之道,亦是生生不息之法,也是对抗天地之术。”
         “吾虽为百越国相,但也是人族一员,此时在扬粤为强者,自然以做引路。”
         “列国有多,人族却一。”
         “为人者,首以人族为本,再分列国,再论老幼、亲疏、恩怨……”
         “天地之下,我人族,以燧人为始,伏羲女娲为祖,炎黄为首、五帝为领,三王为先,若在天地以内,信其一也,皆为我人族。”
         天地以内,是为范围,毕竟天地太大了,不一样的地方太多,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规则。
         风允陈述后,几人也走到了典籍宫。
         风允并没有亲自去帮助那些弱民的想法。
         因为强者约束强者,就是对弱者最大的帮助。
         而实际上,风允如今正在思考未来。
         春秋战国,战火纷飞。
         他对这华夏大地上的诸国部落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来自后世,他知晓天下终将一统,他出仕一国又能做什么,这大势不可逆,他也不会去逆。
         “哒…”
         踏入典籍宫,蛮娃去安顿,邹衍与计然跟着风允踏入其中。
         方才风允所说的话,让两人十分震撼,此时正需要好好琢磨一番。
         三人坐下。
         风允不去管两人。
         或许,他能做的不在统一国家,而是传承文明,顺势而利人道也。
         在这春秋战国的兵戎中,不知多少古之智慧消弭。
         他看向扬粤国典籍宫中,那些杂乱的医书,其扬粤不重视,怕是不久后就会随着战火消失在其国。
         至于那些小国也是一般——灭其国,是为灭其社稷,夷其宗庙,焚其历史,移其民也。
         社稷,社为国土,稷为五谷,合之为一国生计。
         最为通俗的说法,就是毁一国国土,烧一国文化,砸一国宗祠,迁国民入他地,禁前国之祭祀,几代之下,其国也就彻底消弭。
         这样的事情,风允也有迹可寻。
         “大宰,不知可清楚宋史?”
         宋国,殷商之遗也。
         闻声,计然不解,但还是答道:“计然知晓,就不知风君欲问何时?”
         宋国建立至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久远,不可一时说尽。
         风允先是一礼。
         “大宰莫怪,余想知晓商灭至宋建立这段时间。”
         计然目微蹙。
         因为这段时间,是宋国的禁忌,国中人甚少提起,不然会被一群人抨击其心。
         不过计然是无拘之人,倒是不在意。
         何况这里是扬粤呢。
         ……
         计然认真诉说,风允屏息倾听。
         一旁的邹衍也是,而随着计然的诉说,他眼中满是不可思议。
         “这…现在的宋国和当初武庚殷商,也……太不一样了。”邹衍嘀咕,虽小声至极,但也能被风允和计然听见。
         计然耸肩一笑。
         “是大不一样…若说数百年前的武庚祭的是商汤,那现在的宋国祭的就是周汤……祖宗没变,子孙却变了。”
         计然眼中有些黯然,却也无可奈何,特不想奈何。
         当初,周灭商,却不入商都,而留于纣帝辛之子-武庚,以商治商,以此治理商遗民。
         其美名‘兴灭继絶’——将那些已经灭亡的国家,让他们的子嗣重新建国,继续祭祀先祖,以显《周礼》之德。
         不过防人之心不可无,周武王又派三个亲弟,在其旁立邶、鄘、卫三国,成三监制殷之态。
         可即使如此,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商遗民鼓动三监夺位,酿成三监之乱!
         后周公灭乱,其手段坚决,迁徙大量遗民,与周结亲者入丰腴之地,而原来的殷商之族及与之关系密切之族,均被迁往落后偏僻之地。
         又寻来商微子,封宋国,以天子之礼祭祀商先祖,是为周之客也!
         天子……商汤可无天子。
         后周公又对天下宗室严管,制定国君之位只可传嫡。
         其兴灭继絶之德,也不再谈及。
         如今的宋国,历经数百年,即使依旧是殷商大宗,可在周礼下,却变成了最为尊崇周礼的国之一,其国君也无当初的商汤之勇,唯有周汤之德。
         “兴哉、哀哉……”风允微微摇头。
         “周初时有‘兴灭继絶’之德,可在武庚之乱下,也不再提,而如今啊,已奠定为灭其社稷,夷其宗庙,焚其历史,移其民也。”
         如今,殷商为周客,其土是周的,只是借于殷商…
         如今,即使是祭祀先祖,也是以周天子的礼仪…
         如今,还有多少人记得、惦念殷商的过往辉煌…
         如今,殷商之地还有多少纯正的殷商遗民…
         “风君何意?”计然闻声,被这灭绝之言惊出一身冷汗,其后背湿凉,眼中惶恐。
         风允微微摇头,不语。
         计然也不敢再问。
         “风君,余去观布施弱民之事,先离去也。”
         计然快步离去。
         一旁的邹衍也不敢询问风允。
         只是呆愣坐着,低头思索方才风允所言的一切,以作思考。
         风允微叹。
         其礼乐崩坏时,无德行压制人心,列国战乱。
         其国灭别国后,有周公安置遗民的例子在前,怕是……
         居安思危,是因为其后有危可思。
         风允欲保全人族传承,这每一国的典籍,都是其必要之物。
         “应为人族传承而立于当世。”
         风允有了决策,也不再苦恼。
         ……
         数日后,商祭已至。
         这次却不同。
         因为三份商颂被计然带来扬粤,且是在西南越地名声极其显赫的风允主持祭祀。
         扬粤城内,不少国民都围聚在外,注视高台祭坛。
         “风君!”
         风允踏入祭坛,周围呼声极多。
         而每踏一步,其文气高涨一分,与扬粤国的气运结合,天穹之上,因其文气,逐渐出现一道虚影——青铜草花。
         在扬粤国多日,风允也知晓了这朵花的意义。
         其花多长于青铜矿之上,寻得此花,就可寻得一矿。
         这对以青铜为要的扬粤国乃是,几位重要。
         “他…是风君,就是他!”
         “榜弟,什么他?”
         人群之中,薄衣红脸,一小孩跟着一少年站在其中。
         那小孩激动道:“是我那日见到的人,他原来就是风君,是他帮了……”
         “咚咚咚!”铜鼓声响!
         四周一静!
         风允持祷文,颂文祭祖!
         而此时,计然早已离开扬粤,前往鲁国……
         “呼…”
         白雪皑皑,风雪随着风,从大别山而下,吹落风泽,又在风口处卷席,寻找风河穿越百越之地,来到了百越与古艾交界的地方。
         “有异动!”
         “不好,是古艾人,快,集结甲兵!”
         ……
         几日后,风允急急忙忙,带着扬粤国允诺的粮食、兵甲,踏上了归百越之旅!
         “衍,你与蛮娃护送这批粮草归百越,我先前往古艾边境。”
         “夫子且去,我和蛮娃兄会护送……”
         邹衍还未说完。
         大雪中突然升起一阵文气。
         文气化作冶鸟,托举着风允飞入寒风中。
         立春,在周时,就是过年,也是一年之始。
         如今不管是周年,还是百越之年都已过去,已经如春。
         但春初又下起了雪。
         “寒冷之时,可不利于耕作。”
         风允乘在冶鸟之上,向着百越之地飞去。
         今日之晨,就有百越来报,说是古艾聚兵,前来攻百越。
         其言百越拿出五千石,方才离去。
         其声势浩大,口气亦大,竟说五日不得粮,就攻入百越。
         “看来是这古艾知晓了楚国赠粮与百越之事。”
         “两万甲兵都派来了……看来确实无粮了。”
         古艾无粮之事,风允清楚。
         只不过因为战事缘故,这粮食消耗得倒快。
         “风允挥手即书,以冶鸟之背而文——安氏止、瑶地动!”
         如今安氏在为百越招降古艾之民,如今已有万数,此时古艾派兵,可不能让古艾国君发现安氏。
         至于瑶地…瑶为防御扬粤,此时扬粤已盟,有盟约在,倒可以放缓防御,驰援古艾。
         不过如何击退古艾,还需风允亲自前往阵前,谋划布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