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大周守藏史 > 第二百三十五章:大周·守藏史
         夏至·宗周之地。
         大周的辖地,有宗周与成周之分。
         但实际,却被各诸侯国隔开,共有四处。
         其一是成周之地,是天子管辖东地诸侯国的要塞之地,都城洛邑,有天子八师在城。
         其二是宗周之地,是天子行政、居住、宗祠、祭祀之所,其都-丰镐,有天子六师在城。
         一师万人,可堪其常备军数。
         其三是成周之上,周原之地,其地富饶,同时也是抵御鬼方,姜戎等异族,护卫宗周之要地。
         其四是宗周之下,周汉之地,其地富饶,也是遏制西南诸侯的要地。
         而在早先,周还有第五地-周秦之地,不过因为分封嬴姓大夫为西陲大夫,为宗周扼守西地边疆,遂封为秦嬴之地,遂还属宗周管辖,但已经是秦嬴食邑,不似国,却胜于多国,只差一个诸侯名分罢了。
         而如今,风允就从褒国上,来至这宗周之地。
         “丰镐二京。”
         风允与蛮娃,无任何遮掩,以巨熊御车,翻山越岭,来这宗周之都。
         “风子,这大周的都城就是不一样,都用两个京都来居人。”
         遥遥远望,丰镐布局整齐,城池之大难忘其边,即使是城外,往来之人流、车马,也络绎不绝,其人皆谈论声色,而周围不时还有贵人出城,似远郊戏耍。
         而这所谓二京,是由沣水由南而北为隔,西为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称丰京,其东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称镐京。
         二者合称丰镐,是大周的核心之地,被四周诸侯、周地所环卫,是天下最为富庶,稳固之所。
         可……这都是流传,其如何,还需风允观后方晓。
         “入城吧。”风允不为蛮娃解释,只是叮嘱勿要莽撞,就御车入城。
         而对于风允的行踪,诸侯之间皆有暗探在随i.此时见风允御车入城,皆惊。
         “风子入周?”
         这是何意!
         心中惊愕不表,其讯息随着快马疾驰,很快传入各地,与之前那在褒国时,有褒谷所言的——配德之国,何其丰也。
         这般言论发酵,一瞬间各国之间,不管是君主还是士大夫,皆人心浮动。
         “德不配位者,才有此担忧……哈哈。”
         天子偏殿,天子靠坐在榻,左右美人环抱,其中一人为褒姒,另一人,为一野性美人,瞧之,似那在巴国时,从百越国而来的美人。
         而在殿侧,几名大夫,坐席不言,似在思考。
         但身前多瓜果酒肉,身后又多歌舞之侍,看之,方才应是与天子在宴席。
         至于殿前,一位大夫低首,不敢多瞧。
         天子望向那野性美人,挑逗耳语:“美人,你我大周,有无德乎?”
         一旁的褒姒,黯眸一笑,却只能伏靠天子。
         “大周自然有德…”
         周言。
         虽然不熟练,但却有异样的娇憨之色。
         “哈哈,是啊,你这个从百越蛮夷来的女子都知道,我大周有德,那……”
         望向在殿前低首的大夫,天子冷哼。
         “你还不去安排高席枕榻之室,招待德名显赫的风子,在这里询问作何。莫不是以为我大周,没有给风子安坐的地方!”
         “啊…是,天子息怒,是余之过错。”
         那大夫要退。
         可一旁,另一名大夫,道:“唉,且等。”
         天子瞌眸,瞥了一眼,瞧见是这人,轻哼一声道:“上卿何解?”
         虢石父,周之重臣,上卿也。
         “嘿,天子在上,这风子来丰镐,可见是认同天子之德,为求出仕也。”
         出仕?
         此言一出,周围的大夫,包括天子在内,都蹙眉。
         风允会出仕大周?
         要知晓,此前在楚国,天子与风允可是暗怨多多啊。
         天子眯眼,他倒是要知晓,这虢石父是要作何。
         却听。
         “风允为德而行,诸国皆知啊……不过出仕嘛。”
         “我大周多贤德者……风子虽有名望,但也不能任意而任,不如,安排至典籍宫去,先看一看我大周的典籍,大周之史,观周德,再入仕。”
         周围人惊讶,这虢石父何时这般举贤了?
         又听。
         “哀叹唏嘘,我大周积累的德,何其深远,可和其余诸国积累的德可不同而语,犹同天堑也。”
         “老夫祝风子能成功寻德吧。”
         “若是风子坚持不下,也是正常,倒是老夫可代天子送风子离周,先去各地寻小德,再来大周寻大德。”
         “……哈哈,虢石父,此言甚妙啊。”
         “我大周,却是大德之地,礼之源也。”
         反客为主,天子舒畅不已。
         他可不想任用风允,这般人道,与天道本就有违,那楚国虽然因人道而强盛,但楚王自裁,可不就是现成的例子。
         这可也是各国诸侯都在探究人道,求其强盛,却又警惕人道的原因。
         “虢石父,这件事就交给伱了。”天子望向虢石父,遂口令道:“迎风子入典籍宫观大周之德,待风子表明观尽后,周天审之,可入仕为相。”
         为相!
         众人一惊,但又放心,多是暗笑不表,当然,其中也有无奈者,可利益在前,谁希望多一个相在他们头顶呢?
         众人皆俯首。
         “天子大德。”
         天子大德,天子自从归宗周后,就越发喜爱这个称赞,周地之人也多清楚,遂如今朝中,此四字已经成为了恭敬之言。
         “诺。”虢石父接令。
         而天子又示意虢石父,虢石父心知肚明,立即拜首,退下,他还需要将殿中之言,广而告之,以彰显大周大德,风子是来大周寻大德,而非施小德。
         ……
         城门外。
         虢石父已经等候多时,那殿中之言,可不是风允入城所论。
         风允之行,天子可也十分关注。
         如今,风允正要下马。
         却见。
         “哎呦,风子啊,您怎能无人搀扶!”
         虢石父之声极大,那些不知风允到来的行人,都纷纷望来。
         风子之名,诸国皆晓。
         此刻闻声,皆驻足观望。
         “好俊俏的青年人…”
         “貌美如玉,温润而雅,莫不怪说是风子。”
         “风子!”
         “……”
         闻声皆动,可见风允的影响之大,已经传至宗周。
         但也还算冷静,多是打量。
         热烈之人,多是知书达礼的贵人,庶民之中,少知书者,只听闻风允所作之行和人道之言,而不晓得风允之书和人道之玄。
         “风子,来,余来扶您。”
         一长须长者,扶风允……
         风允暂歇,望向虢石父道:“敢问是周中何士?”
         虢石父见风允不入不尊老之套,就后退一步,也不强扭。
         一礼道:“虢国石父,暂为周上卿,此番奉天子之德令,迎风子入典籍宫暂居,以便观阅大周之大德。”
         “大周之大德…”风允目光平静,颔首道:“大周确实有大德。”
         “这里……”望向丰镐之地,风允赞叹:“礼之源头,国之延续,自然是人之大德地。”
         风允如今,早已不似那刚来此地的少年人。
         《周礼》对国,对人,对人族而言,是有多面性的,其利大于弊,延续了人族,是人族重要的传承之一。
         而开创这样的世间的大周,即使有着人之恶欲,却也依旧是大德。
         德,并不是非黑即白,它也如同阴阳变化一般,善恶交织,以求延续永恒。
         “呃?”虢石父愕然。
         他还以为风也会反驳,或愠怒他对风允此行的定性。
         但风允平淡地接受了这个定性。
         此时虢石父心中莫名有感,却又说不清风允。
         “近圣…果不是常人能明白的。”虢石父暗自摇首,却也警惕十分。
         只要是人,都有欲望,莫说是近圣,就是圣人也一般。
         大周初立,可也是有圣人的……
         愕然一瞬罢了,虢石父老滑,可不会让旁人看出破绽。
         此时面目含笑,接话道:“风子能来大周寻大德,自是人道之幸……天子代天而行道,但也是人族之主也,此番特令!”
         虢石父轻呵一声。
         文气波动。
         这虢石父也是一名先天异人,且非气运加持。
         此时一呵,周遭皆震。
         往来之人皆耳畔嗡嗡,唯能听见他声:“天子德令,迎风子入典籍宫观大周之大德,待风子表明观尽周德后,周天审之,可入仕为相!”
         嗡!
         虢石父散去异术,不只是风允,就这城门之人,皆已知晓此令。
         庶民哪知晓其中道路,只晓得国相之大。
         而天子似乎欲邀风允出仕为相,但出仕前需要大周的天来考验。
         天之大,大周之人,无人敢违,这是周礼带来的秩序,但也是一种世间约束。
         但,不管如何,所谓的配德之国,何其丰也,德不配位者,才有此担忧之言。
         天子也不会再苦恼。
         只要安顿风允,将其高高举着,世人也不会说天子无德,只会说,风允寻德不成,小德尔。
         对此,风允目微明,他并无以德裹挟天子的想法,此番来大周也不复杂,就是观大周之国情,而推演各个周礼之国的大致。
         毕竟《列国·西周》也将尽了。
         周幽王-姬宫涅,正是此时的天子啊。
         至于那所谓的烽火戏诸侯,此番细想,却更多是后史官的巧笔。
         如此明显之错,不正是告诉世人,其东西之周变,其中非褒姒祸水,君王之昏,而是其余之事嘛。
         “烽火戏诸侯,还是诸侯戏看烽火而待机寻利,嗯……”风允轻喃,一旁的虢石父耳微动,却不知其解。
         “虢石父,此番多谢天子厚德,大周有大德,允能观周德,自是欣喜。”
         风允下车。
         “还请为我一行,安排住所,允若在大周著书,必留一份,以小德添人族之大德。”
         虢石父因为风允是近圣之人,所以在风允面前未言‘小德’二字。
         可风允看出了,也认下了自己是小德,这让虢石父心中一毛,有些不敢直视风允,欲退走,不敢多接触。
         但…
         “风允,请,天子令,以五马之驾,诸侯之礼,迎您入典籍宫。”
         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在大庭时,风允乘三驾,但三马虚浮,不过是个假司徒。
         在禹越时,得风君之名,乘四马之驾,但有名无实。
         在百越时,为国相,却是蛮夷之国,少乘车,有实无名。
         在楚国时,不出仕,为风子之名,却比之出仕更甚,有名有实,却因为楚国是子爵,不可有卿,遂依旧是四马之驾。
         此时来大周,在天子之地,方才坐这五马之驾,可见得所谓阶级之固,难以言语。
         坐上五马之驾,风允与之前并无不同之感。
         “毛驴与马,皆能行之,快慢所需罢了,却被看作了地位的象征,这是一种进步,但也是一种悲哀。”
         “高山之顶唯立一石,大海之渊方聚重水。”
         “人山人海,就是如此……”
         虢石父在一侧,闻言大惊而望,话在嘴边,却不敢乱说。
         可揣摩之中,皆是大逆不道。
         逆何道?
         自然是天道!
         可,其言,却又尽是利人道之言。
         人众为族,唯有众人皆利,方为人道。
         虢石父为先天礼道的异人,却也观阅过风子玄道之书,感悟人道之言,可这却是第一次,如此直面地感触到。
         “天道与人道,争端不止啊。”
         虢石父不自觉说出此言,文气震动不稳,方才恍惚止声。
         却听风允道:“是人与人争,不止,而非道。”
         虢石父低首。
         “风子不愧是近圣之人,余虽为先天二境,却不得心路,无法看破风子所言的人道。”
         虢石父一生礼道,本要因为人道与天道不存,而道不稳固,却听风允是人与天争,非道争。
         可见人道与天道,在风允心中,是可以共存,甚至说,人就生活在天之下,如何不能同存呢?
         他略有所悟,自身的道都不由精进些许,可此时他不敢喜之,而是紧忙言语,进行选择。
         他选择的自然是天道。
         他心中的周天之礼也。
         他小心观望风允,但风允面目无波动,不因为他的选择而异样。
         虢石父想追问求学,但他选择了天道,如何去问风允呢?
         “到了。”
         典籍宫,在丰京之处,不远就是宗祠之地,周围重兵把守,而对于风允到了,这里也自然清楚,都不曾阻拦。
         风允随着内侍入典籍宫,就见一老者,欣然之下快步而前……
         虢石父在典籍宫外止住脚步。
         “老夫何曾这般拘谨了?”
         “上卿,您不进去吗?”内侍来问。
         虢石父不假思索,摇头。
         “老夫……还是归朝,回禀天子,风子已入典籍宫吧。”
         默默望着典籍宫,虢石父低喃,不被其余人听说。
         “配德之国,何其丰也?”
         “褒响的儿子,也是有些运气的。”
         “但……”虢石父望向这大周最为繁盛的丰镐之地,目光微眯,露出狠辣之色。
         “人道玄门,何其幸也……可非我道,也非大周的道!”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