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三百零七章 李朝覆灭
         支棱关外彻底乱作一团。
         数百枚炮弹袭来,到处都是爆炸与土石迸溅。
         尘烟缭绕,无数越军士兵四散奔逃。
         实在是太巧了。
         恰好这边火枪队掩护了炮兵上到了山上,搭建好炮台发射,那边越军就全军出击。
         结果就是数万越军士兵蜂拥出了支棱关,向着关外的战场冲杀而来。
         然后满天的炮弹就落入了他们的阵型,顿时人仰马翻。
         最重要的是有一枚炮弹又刚好落在了大越皇帝李佛玛身边,把他以及身边的几名大臣给炸死。
         顷刻间越军的指挥系统就直接瘫痪。
         在失去了最高层的指挥之后,其余中下级将领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队形,所有士兵都作鸟兽散。
         被自己人推倒者,被踩踏而死者,被炮弹炸死者,不计其数。
         整个支棱关外这方圆几公里的平坦区域,乌压压数万越军都像是无头苍蝇一般乱窜,特别是往关隘大门方向的人,拥挤得水泄不通。
         偶尔一颗炮弹落在关隘大门口,瞬间就是数十人丧命。整个战场都处于崩溃以及混乱当中,越军死伤惨重。
         远处狄青也看不清楚越军的具体情况,但几十轮炮击之后,什么情况已经不用去看了。
         等炮击结束,他下达了总攻的命令。
         火器军并没有动,侬智高的少数民族队伍,就如同洪水一般向着越军淹没而去。
         这一战大越皇帝和几名重要大臣被炸死,数千名越军被炸死,而更多的越军则死于各种各样的事故。
         宋军大获全胜,斩敌两万余众,俘虏三万余众,整个越国的大半兵力折损。
         到八月中旬,得知情况的升龙府那边,李佛玛的儿子李日尊在留守大臣们的簇拥下仓促继位,号召全国抵御宋军袭击。
         但勤王军队哪这么快集结?
         他们只能立即从附近的州府抽调所有的兵马,堪堪凑了个三万人死守富良江。
         历史上宋越熙宁战争宋军就打到了这里,在顶着军中疫病蔓延的情况下,一战击溃越军,连越军的太子和皇子都被斩杀。
         只是此战之后宋军也难以继续围攻升龙府,宋军瘴疠横行,伤亡逾半数,军粮也用尽,导致虽然仅仅隔着一条大河,就能覆灭越国,却已是寸步难行,不得不答应越军和谈。
         但此时大宋出动的兵马不多,虽军中确实感染了疫病,可主要对象还是地方厢军以及边境少数民族士兵。
         火器军严格遵守烧水、驱蚊等军令,伤病并不严重。
         所以虽天气酷热难耐,道路崎岖难行,而且蚂蟥、蚊虫遍地,但他们倒也勉强还能够行军。
         八月下旬,宋军就抵达了富良江畔。
         此江便是后世红河。
         越军与宋军隔江相望,江上除了越军的几十艘战船以外,江对岸还有数百匹大象组成的象兵。
         这已经是安南最后的底牌。
         之前之所以不动用是因为不管是谅州还是支棱关,地形不开阔,不方便象兵出动。
         但宋军已经杀入红河平原,广袤的平原富饶安宁,适合大象驰骋。
         然而在宋军的火器面前,象兵显然极为变得可笑。
         大炮轰鸣,大象四处逃窜,被践踏死的越军不计其数。江上的战船也被轰塌,越军再次退守升龙城。
         九月初,宋军包围升龙,升龙城中不知道多少达官贵人向宋军投降。
         狄青也顺势广发告示,言称大宋无意吞并安南,只是李朝目无尊上,屡次寇犯大宋边境,上国之威不可侵犯,因而降下惩罚,势必要颠覆李朝。
         同时他派人搜罗前朝贵族后裔,准备扶持为新的安南皇帝。
         事实上这也是赵骏特意嘱咐。
         目前越南的三個朝代当中,丁朝是开创者,在民众心里威望还不错。
         李朝则在治理上让国内很太平,使得当时安南百姓非常认可李朝的统治,又颇为同情丁朝的遭遇。
         唯有黎朝不仅篡位,且黎氏父子倒行逆施,十分残暴,就连越南史官吴士连都把他们比作中国古代的夏桀、商纣,认为“其促亡也岂无所自哉”。
         由此可见黎朝在三个朝代当中并不得民心。
         扶持黎朝上位,大宋的借口是扶持前代王朝。而黎朝本身不得民心的情况下,就必须倚仗大宋来维持他们的统治。
         如此一来,大宋就间接控制了越南,为他们驻军安南,维护自身利益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
         只是越人自然不懂。
         很多人都以为是李朝皇帝多次袭扰大宋的广南西路,惹怒了天朝上国,才有现在的刀兵之祸。
         所以虽然李朝治理不错,颇得人心,却也不免被那些王公贵族给埋怨。
         好好地经营自己的越国不好吗?非要去作死。
         现在好了吧。
         人家都打到了首都来,大越灭国在即。
         九月八日,虽然已经是深秋时节,但交趾天气依旧十分炎热。
         准确来说是很闷热。
         空气里十分潮湿,衣服仿佛都能拧出水来。
         大越帝国首都升龙府,城池颇大,比大宋广南西路的邕州城稍微大殿,在西南偏远地方,算是第一的城池。
         但跟大宋首都开封府比起来,犹如云泥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此刻城外旷野上田地无数,道路间长满了芭蕉树,密密麻麻的水田遍布,郁郁葱葱的稻子在风中摇曳。
         跟大宋大多数地方最多也就一年两熟不同,越南得天独厚的气候让他们能做到一年三熟。
         要知道同时期的辽国拥有接近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才九百万。西夏拥有八十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人口只有一百八十多万。
         而李朝占据的越南北部面积才十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却有二三百万,到南宋时期更是达到了五百万,光为了抗击蒙古入侵动员的兵力就超过了五十万。
         由此可见这里产粮有多丰厚。
         所以困扰越南的问题从来都不是粮食,而是瘟疫和疾病。
         如果金鸡纳霜到位的话,那么瘟疫当中最主要的疟疾就能解决,出产的粮食、橡胶、木料、香料将成为大宋主要原材料产地。
         眼下肥沃的红河三角洲上,宽阔的河流两岸,一眼看过去不知道多少村庄林立,很多人远望眺目看着。
         城外的宋军已经砍伐了树木,建造起营垒,寨墙上,狄青正在观察着城池。
         他没有下令炮击升龙。
         未来以后大宋还需要在这里驻军,不到万不得已,狄青并不想毁了这座城市。
         他只是静静地等待,心里给了李朝一个最后的期限。
         若是继续负隅顽抗。
         死路一条。
         而城中则又是另外一幅光景。
         早在宋军击破南岸的越军开始渡河之后,城中就已经是一片兵荒马乱。
         该跑的跑了,留下来的也被关在了城里出不去。
         家家户户闭门,商铺店面歇业,街道上除了来来往往的士卒以外,几乎看不到任何人。
         此时新任皇帝李日尊正在城头上组织兵马调动,日日夜夜防备宋军。
         越南小国寡民,跟大宋不能比。所以一旦开战,皇帝往往都要亲自领军,特别是越南传统就是权臣篡位,对兵权的控制也很深。
         而就在宋越于升龙城内外进行对峙的关口,此刻右金吾卫大臣冯智能刚刚从东城墙上下来,回府邸稍微休息一下。
         他昨夜守了一晚上的城墙,之前提出可以趁夜突袭宋军,遭到了李日尊的训斥,眼下身心已极为疲惫。
         回到府邸之后,两名心腹将领求见。冯智能就让他们进来,在后院的小厅内跟他们交谈。
         三个人坐着互相抱怨。
         “陶处中和李征显只会让陛下派出使者求和,但大宋摆明了就是来灭我大越的,怎么可能会答应?”
         “现在人家把城池都包围起来,虽然还未发射那黑球,可这样下去该怎么办啊。”
         “唉,我也不知如何是好。宋军强大,我当初就跟先帝说过,让他不要屡次骚扰宋国边境。现在人家击退了西夏和辽国,腾出手来就要灭我大越了。”
         几个人长吁短嘘,对眼下越国遭受的困境极为悲观。
         事实上不止他们。
         城内其余王公贵族同样如此。
         宋军势如破竹,他们大越国十多万大军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已经有不少王公贵族对越国的前景充满了担忧。
         再这样下去,恐怕只有四个字留给他们。
         大越要完!
         “将军,我听说一件事情。”
         就在这时,冯智能的心腹将领阮旦说道。
         “什么事?”
         冯智能问。
         阮旦道:“我听说宋国并不想吞并我大越,只是因为先帝和太祖多次袭扰大宋边境,才让他们发下雷霆怒火。”
         “是啊,我也听说了这件事情,现在宋军天天在城外宣扬此事呢。”
         另外一名将领也说道。
         “嗯。”
         冯智能眯起眼睛,微微点头:“此事我也有过耳闻,你的意思是?”
         阮旦沉声道:“此事本来就是太祖和先帝引起,而且陛下遣使人家不答应,看这架势,宋军不灭我大越肯定是不行了,若是将军.”
         冯智能不置可否,依旧眯着眼睛没有说话。
         见他无动于衷,阮旦继续劝说道:“将军想想,宋国灭了李朝后就退兵回去,那我大越又该谁做主?如果将军趁机起兵,兴许.”
         另一名将领也劝道:“将军,不要再犹豫了,等陛下巡视东城的时候,我们一拥而上,将他擒住,送去城外,立如此大的功劳,宋军必然不会亏待我们。”
         “即便是没有抓到李日尊,我们也可以把东城门打开放宋军进来。我大越偏远,宋朝不一定真想侵吞我们,未来这大越岂不是将军的天下?”
         阮旦再次游说。
         “唔”
         冯智能沉吟片刻,他其实也在犹豫。
         按理来说到了这个份上,有这样的一份机遇,或许可以搏一搏。
         但毕竟是掉脑袋的事情,肯定也会稍微思量一二。
         不过也没有想太久。
         作为武将,冯智能不是优柔寡断之人,当下喝道:“好,就这么办。”
         于是他们也没有继续商量的心思,很快布置了对策。
         李日尊每天都会在城楼上巡视以稳定军心,他们那边的对策很简单,就是死守城池。
         一来是希望与宋军和谈。
         二来是希望拖延时间,等待宋军粮尽。
         三来则是想等各地勤王的援军抵达。
         所以李日尊必须要在城墙上站着,好让军心安稳。
         同时也是为了防止有人扛不住做内鬼,偷偷打开城门把敌人带进来。
         下午时分。
         冯智能再次到了东城门上。
         升龙府东面没多远就是富良江,由于靠江太近不适合大规模进攻,因此这边只有宋军的小股部队。
         而宋军主力在北城门外,那里也是李日尊重要防守区域。
         不过既然宋军在东城门外也有布置,李日尊自然也需要时时刻刻关注这边,因此常来巡视。
         到下午酉时,天色依旧大亮着,太阳好像没有落山的意思,斜阳高照,整个大地都变成了一片黄昏的橘红色,映照着冯智能略带紧张的脸。
         东城门上一列列越军时时刻刻巡逻,冯智能站在城楼上眺望着远处的宋军,宋军并未在营外列阵,却也一直在关注着城中的事情,就好像他们也在等待城里有内鬼开门一样。
         “陛下到!”
         就在这时,随着内侍省太监高昂的一声呐喊,城头上顿时跪倒大片。
         一个穿着越朝龙袍的年轻人缓缓走了过来。
         冯智能连忙一溜小跑过去迎接。
         “参见陛下。”
         “起来吧。”
         “谢陛下。”
         “城外如何了?”
         那年轻人正是李日尊,也是历史上越南李朝的李圣宗。
         越南李朝也算是他们历史当中比较辉煌的朝代。
         经过李太祖李公蕴、李太宗李佛玛、李圣宗李日尊、李仁宗李乾德四代耕耘,让当时的李朝竟然达到了相当昌盛的地步。
         以至于李朝时常把自己比作天朝上邦,欲与宋国比肩。并且积极对外扩张,时时刻刻不忘记侵犯大宋边境。
         最终在几十年后的宋越熙宁战争当中被一记大逼兜打醒,才明白了与真正天朝上邦的差距。
         只是这次想来也已经没有李日尊和他儿子李乾德创造鼎盛李朝的时候了。
         冯智能回答道:“还是跟昨天一样,没有任何动静。”
         李日尊点点头道:“嗯,时刻要保持警惕。”
         “是。”
         冯智能应了一声,随后猛然间抽出腰间的刀,一刀劈向了李日尊身边的侍卫,并且怒喝道:“动手!”
         周围冯智能的几名部将以及心腹士兵登时开始进攻,围剿李日尊带的侍从。
         李日尊大惊失色。
         一时间,东城门上一片混乱。
         而这样的混乱其实根本没有持续太久。
         冯智能是东城门的守将,这里多是他的心腹将领和兵马。
         李日尊根本没有想到部将会叛乱,很快身边带的百余名侍卫就被杀光,自己也被生擒住。
         与此同时,城头上的动静与乱象也惊动了城外的宋军,顿时宋营就有数百人出来。
         “打开城门!”
         冯智能控制住了混乱的局面,擒住了李日尊之后,下达了命令。
         随即他狞笑地看向被五花大绑的李日尊,说道:“陛下,对不住了,这一切都是因为太祖和先帝要寇略宋国,要怪就只能怪他们,臣可不想陪着你们李氏一起死!”
         李日尊犹自大骂道:“冯智能,你这卑鄙的畜生,即便刀斧加我身,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
         “留下力气去跟宋军说吧。”
         冯智能挥挥手。
         很快东城门便大开,冯智能押着李日尊出城向宋军投降。
         大量宋军从东城门进入,整个升龙府顷刻间沦陷。
         这持续了三十余年的李朝,便就此破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