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北宋最后的良心 > 第三十二节 可有才华?
         两父子讨论到这里,梁莘要想的答案已经出来。
         重新回到赵佶的屋内,梁莘坐下,简单分析了一下朝堂上吵的内容还有原因。
         赵佶听完:“出道题,让我听听如何?”
         梁莘就在赵佶的御案上,提笔写下: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赵佶盯着这诗词看了好久之后,轻轻一拍御案:“妙。”
         梁莘在旁说道:“这是寇准,寇相公的《春日登楼怀归》,大娘娘问起来,你可以说这是勉励新科进士们……,我还是写下来吧,这么回大娘娘,肯定会让大娘娘开心。”
         赵佶没听,他已经摊开了纸,提笔站在纸前思考。
         作画。
         这意境最佳当是如何呢?
         梁莘还在继续讲:“名为以画为题,但考的不是画功,而是心境,更高的心境,更高的心智才配得上状元之名,只是读书,那些书哪个进士不能倒背如流,会试已经考了学问了,考了策论,乡试就考过诗词……”
         赵佶一边听一边点头:“没错,没错,继续写,写下来回头我背给大娘娘听。”
         梁莘写完,将纸放在一旁。
         赵佶又问:“你出的题,你也画一幅。”
         “我画功太差。”
         “我教你。”
         梁莘的画,以小鸡吃米图高一点点的水准,画了一船夫卧于船尾,手中擎横笛一只,仪态悠闲。
         赵佶:“妙,妙,你才是心境第一的人。”
         梁莘微微欠身:“我世间第三。”
         赵佶愣了一下,笑的极是开心。
         没错,自己作这幅画,若是多想想,也大概会选择梁莘这种表现方式,而且画的更精美,意境更高。
         所以,自己才是世间第一。
         梁莘又问:“后天,准一天假如何?”
         “不准。”赵佶连考虑都没有,直接就给否了,然后摇了摇手边的铃,门外守着的梁师成推门入内,躬下身子:“官家。”赵佶没抬头,一边作画一边说道:“去内库挑一箱珠宝,赐给梁校检那个妾室,叫什么来着,去问个名,然后写份赏赐的诏书。”
         “还有,朕要静修之日,安排好。”
         梁师成身体抖了一下,他惊讶。
         皇帝亲自给一个臣子的妾赏赐,这极极少见,就算有,往前记载也是极贵妾得到诰命封号之后,才有的。
         这刚娶进门,就有的赏。
         至于一箱有多少,两尺的箱子也是箱,三寸珍宝小箱,也叫箱。
         之前,没有过。
         更惊讶的是,梁莘竟然说服了赵佶停止了夜晚的放纵。
         实在是,了不起。
         “奴,这就去办。”梁师成退后几步,退到门外将门关上。
         赵佶已经画完了,拿起来自己欣赏了一下,摇了摇头,直接就扔到旁边的废纸篓内,重重铺上一张,准备重画一张。
         梁莘在一旁,慢慢的磨着墨。
         此时,皇宫内。
         后宫,向太后宫内。
         向太后是曹太后的儿媳,曹太后是曹昙爷爷的姐妹,向太后比曹昙长一辈。
         宋一朝,有一个很神奇的现象。
         但凡是出使过辽国的人,回来都能升官,许多人还升至宰相。
         向家,小家族。
         第一次发迹就是因为向敏中。
         向敏中第一次出使就是跟着曹家人出使的,曹家人出使辽国的次数是最多的,曹昙的叔伯辈,曹诵、曹诱、曹读都是多次出使辽国。
         曹诱就是曹旸的爹。
         向家第二次发迹,就是向太后成为太后之后。
         当然,也离不开曹家。
         曹家的曹太后,是向太后的婆婆。
         曹昙入宫,向太后很是开心,特别吩咐人去宫外买有名的点心回来。
         还亲自为曹昙准备了茶。
         相互见礼之后,曹昙献上两本书。
         “大娘娘,这书极是好,我特意送来。”
         向太后叫身边宫女将女拿到手边,封皮上写着《戏说三国》。
         这是依标准印刷版印制的,每页八行,每行十五字,一本书是七十五页。
         两本书,也就仅仅讲到了张飞打邮督。
         向太后看的很认真,宫女买回来点心,向太后都没看一眼,一直在专注的读书。
         曹昙,坐在一旁自己吃点心,喝茶。
         她不急。
         向太后看的越仔细,她越开心。
         半个时辰后,向太后读完了:“就,就只有这么多?”
         曹昙:“回大娘娘的话,稿子约有近三十万字,却是没经整理,也没有刊印,印好的只有这两本。书稿写到了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
         向太后把书翻了翻:“为何没有作者之名?”
         曹昙脸一红:“还没有问是署何名。”
         就这反应,向太后懂了:“可是有才?”
         “今科进士。”
         曹昙这话说的不真也不假。
         真,会试上榜就是进士了,现在的殿试只排名。但曹昙没说,这些进士中,有一个不是考的,是赐的。
         “进士,还不错。”向太后感觉,进士已经是算是出色的人了。
         向太后又问:“年龄呢?”
         曹昙声音很低:“比,比我小。”
         “这不是正好。”宋朝,贵族家的妻,基本上都比丈夫年龄大,这是福,大福气。“怎么,怕你父不满意,或是还有何顾忌?”
         曹昙:“出身差。”
         “这有何妨,中了进士,就是朝廷的官。改日,找个由头让我看看。”
         “恩。”曹昙低头应了一声。
         “这个……”向太后迟疑了一下,还是说道:“命人把稿件抄一份,可否?”
         “有抄好的善本,原本只是不知大娘娘是否喜欢。”
         “喜欢,喜欢,喜欢。”向太后笑的合不上嘴。
         曹昙起身施礼:“我这就去印坊,安排人取复抄的稿子给大娘娘送来。”
         “安排人去取便是,过来这边坐,陪我说说话。”向太后示意曹昙上前,坐在自己旁边,有宫女立即搬来小圆凳。
         酉时初(下午五点)。
         宗泽等人奉诏入宫,在一处偏殿,一个小太监单手捧着一份诏书,两个小太监各捧着一只托盘,还有一个文官打扮的年轻人,站在旁边一侧。
         “听诏!”小太监自然就是王浦,一声高呼,宗泽等人躬身而立。
         看众人准备好,王浦高喊:“代官家宣,官家有三问,各人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