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家兄嬴政,谁敢杀我? > 第385章 朝逼官反!急急急,寡人是急急国王!
         半个月后。
         赵国,邯郸宫御书房。
         郭开沉声上禀:“启禀王上,各工坊已造长安犁五万副,业已交付与诸郡县。”
         赵王偃略略颔首:“善。”
         “各地方对此可有异议乎?”
         郭开肃声回应:“各地方皆无异议,大赵上下尽是盛赞大王之言。”
         “然,中牟、宜安、灵寿等地的府库失火,所有存于府库之内的长安犁被焚烧殆尽。”
         “房子等地的府库亦失火,仅有提前拨付给百姓的长安犁幸免遇难。”
         “臣正在令候者探查消息,寻找证据!”
         这方天下从来都不缺聪明人。
         很多权贵都能看得出长安犁对他们统治的负面影响,但他们没有实力直接对赵王偃发难,便将火烧到了长安犁头上。
         更有些自作聪明的权贵一边焚烧准备发放给黔首的长安犁,一边又取回了一些长安犁以为自己谋求更大的利益。
         但他们却不知道,这五万副长安犁只是赵王偃用来打窝的饵料。
         赵王偃要利用这五万副长安犁收获的根本就不是粮食,而是一份名单!
         赵王偃眸光发冷:“何需证据?”
         “昌国君!”
         乐间起身拱手:“末将在!”
         赵王偃沉声开口:“令!昌国君率军五万往中牟,自中牟起由南向北巡查各城。”
         “凡府库失火、长安犁被焚之城,每城驻扎旬日。”
         “旬日之内,若得检举,则配合候者将焚烧府库之贼捉拿回朝。”
         “若无检举,押送该城所有官吏回朝听判!”
         乐间心头发苦。
         这是纯粹得罪人的活儿啊!
         他好歹也是名将乐毅之子,叛燕投赵之后一场大战没打过不说,好不容易领了个差事还是对内开刀?
         何其难也!
         就在乐间挣扎之际,毛遂起身,肃然拱手:“大王此举,诚暴虐也!”
         “那些被裹挟之官吏,何辜也!”
         赵王偃淡声道:“知情不报,便是渎职!”
         “渎职,自当以渎职论罪!”
         毛遂摇了摇头:“然,这些官吏却并不会如此以为。”
         “他们只会认为自己受到了上级的压迫和权贵的威胁,遥远的朝廷看似强大却无法为他们撑腰。”
         “这一切皆会转变为官吏们对朝廷的不满。”
         “只要县令或权贵加以挑拨,则顷刻间便是举城叛乱!”
         毛遂深知,在这一次交锋中,基层官吏们是绝对的弱势群体,就连一些县令都是迫于权贵们的威压不得不听令行事。
         举个简单的例子,长安乡的有秩是谁?长安乡的游徼又是谁?
         没人知道,也没人在意。
         如果嬴成蟜有心对长安乡进行改造,或者是烧点长安乡的东西,长安乡的有秩和游徼敢说半个‘不’字吗?
         哪怕他们是躲在自己府上抱怨,他们也将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
         远坐朝堂的君王根本救不了他们。
         这还是在封君权力最小的秦国,在秦国之外任何一个国家,君侯对其下属食邑的掌控力都比嬴成蟜更强!
         在毛遂看来,赵王偃对基层官吏们发难实属舍本逐末,还会因此令得基层官吏与朝廷离心离德。
         赵王偃平静的说:“身处君侯封地为官,便听令于君侯吩咐?”
         “他们可还记得他们食谁之禄?”
         “今寡人发大军巡视境内,就是去给他们撑腰的。”
         “若是背靠五万大军却依旧连检举都做不到,寡人要之何用!”
         毛遂目露错愕:“大王意欲逼百姓作乱乎!”
         这句话虽然是疑问句,但毛遂的语气却十分肯定。
         在毛遂阐明利害之后,赵王偃的态度却依旧如此平和,这只能说明赵王偃早就考虑到了朝逼官反的因素。
         毛遂也终于明白了赵王偃为何会直接拉出足以与别国打一场局部战争的大军!
         这支兵马根本就不是冲着诸贵族去的,而是冲着各县的县兵去的!
         各地官吏背后的权贵固然可怕,但寡人麾下五万大军的剑刃亦利!
         检举揭发藏于幕后的权贵,引导这柄剑斩向权贵。
         或是拒不检举,与他们背后的权贵一起硬抗这柄利刃。
         除此二途,别无他路!
         赵王偃沉声道:“寡人给了他们俸禄,给了他们高官,也给了他们机会。”
         “若是五万大军陈于城外,他们却依旧执迷不悟。”
         “寡人便再给他们一个痛快。”
         毛遂肃然拱手:“请大王三思!”
         “若如此,国必动荡!”
         郭开却是轰然拱手:“大王圣明!”
         “长安犁乃是事关国本之事。”
         “若不能行雷霆之举,则我大赵推广长安犁、提高大赵粮产之事便会迟迟无法实现。”
         “与其长痛,不如短痛!”
         毛遂豁然怒视郭开:“佞臣!”
         “岂能以长痛短痛之说来误导大王!”
         “万民向利,长安犁之利显而易见,只要长安犁开始推广,迟早都会被各地庶民取用。”
         “届时朝廷与权贵之间的矛盾便将转化为庶民与权贵之间的矛盾。”
         “我大赵只需要借庶民之利,自可完成最后的推广,何须大动干戈!”
         毛遂很清楚,利益如同魔鬼,会让最怯懦的庶民们团结起来向权贵发动冲击。
         更重要的是,赵国权贵的实力远逊于楚国,赵国君侯的私兵最多也只有小几千人而已。
         赵国的庶民们完全有机会重创权贵,甚至是踏破权贵府邸!
         届时,朝廷只需要站出来惩处几个带头的庶民,发兵控制动乱,就能得到权贵的感激。
         而后顺势将长安犁引入被权贵们封锁的区域,又能得到庶民的感激。
         以赵国的局势,赵国朝廷什么都不需要做就能双赢,何乐而不为啊!
         郭开冷然看向毛遂:“本相是否是佞臣,不是你这庸碌之辈可定的!”
         “当今天下乃是大争之急世!”
         “不争,即亡!”
         “本相承认最多只要十余年时间,毛大夫所言的局面就会出现。”
         “但我大赵等得起十余年吗?”
         “秦国早已在竭尽全力打造长安犁,并已于今岁春耕之际投入使用。”
         “只需数岁,秦国实力便会强过我大赵,秦国更能拥有与我大赵长期僵持的粮草,我大赵却困于无粮而只能求速战。”
         “彼时,我大赵又该如何施为!”
         郭开承认毛遂说的有道理,甚至承认毛遂的方法才是最合适的办法。
         但毛遂却有着重要的情报缺失——赵王偃的身体每况愈下!
         没人知道赵王偃还能撑多久,但年纪轻轻的赵王偃却确实已经在安排身后事了。
         现在的赵王偃是名副其实的急急国王!
         以郭开对赵王偃的了解,只要能尽快肃清不稳定因素,即便付出更多的代价和风险,赵王偃也心甘情愿!
         果不其然。
         就在毛遂准备怒斥郭开之际,赵王偃肃声开口:“此事就这么定了。”
         “无须再谏。”
         赵王偃对乐间露出一个笑容:“昌国君,有劳!”
         “寡人予你权柄。”
         “凡敢抵抗者,勿论何人,皆可斩!”
         乐间心中轻叹,却也只能肃然应诺:“末将遵令!”
         赵王偃满意颔首,随口吩咐:“下一事。”
         随着天气的彻底转暖,赵王偃虽然依旧虚弱,但至少不会咳嗽个不停了。
         大量冬日积累的矛盾被赵王偃逐一处置。
         直至日中初(11:00),一场小朝议才终于结束。
         目送朝臣们离去后,赵王偃疲惫的闭上双眼,虚弱的吩咐:“来人。取金丹。”
         一枚金丹被送入赵王偃的口中。
         感受着唇边那满是老茧的手指,赵王偃睁开双眼,露出不出所料的笑容:“郭爱卿还不归家,这是要讨寡人赐宴?”
         郭开低声道:“楚国候奄熊寻入赵。”
         赵王偃笑容收敛,沉声吩咐:“都出去!”
         一众刚刚入内的宦官宫女慌忙退去,顺带着关上了房门。
         赵王偃这才发问:“只有候奄?”
         郭开点了点头:“只有候奄熊寻一人。”
         “且此人入赵之后直入臣府,求臣为其引荐大王。”
         赵王偃轻笑:“有意思。”
         候奄可是谍报组织的一把手。
         这种人是君王的亲信和左膀右臂,掌握着大量机密,但却不一定善于言辞游说。
         虽然战国时代的礼乐还没崩坏到斩杀来使的地步,考虑到赵楚二国刚刚建立的姻亲关系和天下局势,赵国也不可能做出扣押熊寻拷问情报的举动。
         但朝堂之上能言善辩者何其多也,就算朝堂上的能言善辩之士都能力不足,还可以令人举荐民间辩才。
         何必要派遣候奄去游说别国君王?
         除非是此事事关重大,非亲信不得用,而那位君王信得过的亲信又极其有限,才不得不派遣候奄出使!
         更让赵王偃觉得有趣的,是熊寻没有走正规外交途径,而是直接找上郭开,请郭开代为引荐。
         诸多反常之处叠加,让赵王偃心中不由得升起了几分期待。
         赵王偃低声发问:“此事可有旁人得知乎?”
         郭开当即摇头:“此事仅只大王、臣与楚国候奄知。”
         “接引楚国候奄入府的门子和服侍他的侍从皆在臣府上被盯着。”
         “一旦大王召见此人,这些仆从臣自会处理干净,必不会走漏半点风声。”
         赵王偃欣然颔首:“甚善!”
         “传楚国候奄!”
         在赵国候者们的全程护送和异样眼光的打量中,身为楚国情报负责人的熊寻终于踏入了赵国国君的御书房。
         刚一进门,熊寻就闻到了浓郁的艾香。
         熊寻不由得双眼微眯。
         赵国还没到蚊虫丛生之时,那这浓郁的艾香是为了防谁?
         没给熊寻多想的时间,高台之上的赵王偃已淡声开口:“楚国候奄入赵,所为何事?”
         熊寻只能肃然拱手:“外臣此来,是为请赵王发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