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第0035章:苏良之策,合班论谏
         翌日。
         中书省下发诏书。
         新政期间建造的州学县学将继续保留使用,一切费用由三司与地方州衙县衙共同承担。
         自赵祯丢下那句“朕主意已定,谁若反对,可递辞呈,朕必准!”后。
         无一官员再上奏疏。
         谏院右正言钱明逸因脸部受伤请假治伤,根本不敢再上奏反对。
         他已然明白,自昨日起,自己的脸就掉在了垂拱殿上。
         这辈子可能都捡不起来了。
         此事过后。
         贾昌朝、王拱辰、钱明逸、李定等人恨欧阳修、包拯、苏良三人恨得都快咬碎了后槽牙。
         但出于成年人的基本修养。
         彼此见面时,依然都是面带笑容,客客气气。
         ……
         三日后。
         因一封升迁诏书。
         知谏院包拯将当下后宫最受官家宠爱的张美人和他的伯父张尧佐弹劾了。
         诏书内容为:开封府推官张尧佐,将被提拔为三司户部判官兼副使。
         要知。
         张尧佐在开封府推官任上干了还不到一年,且政绩一般。
         而今,一下子就要从一个肥差跳到另一个更肥的差事。
         与他外戚身份绝对有关。
         依据大宋官员晋升规则——
         普通官员在相同岗位若无大功绩,至少干够两年才有被提拔的可能。
         一些底层文官(选人官),甚至要经历三任六考。
         再加上自身履历出身优秀、上官评语上等、得以京朝官举荐等层层考核,才能升迁。
         像苏良,乃是特召为京朝官。
         其能被特召,除了考绩优秀外,主要是他的出身好。
         进士榜第十二名。
         这个金光闪闪的出身将会伴随着他的整個仕途。
         苏良当下的差遣为权监察御史里行。
         他要升迁为监察御史。
         在没有甚为突出的功绩下,至少要干满两年,且考绩需特别优秀。
         后面有一大群符合资格的官员都在排着队呢!
         包拯弹劾张美人承迎惑君,为抬高张家门第,多次在官家枕边吹耳边风。
         他又弹劾张美人的伯父张尧佐,升迁过快,有悖朝廷官员晋升规则。
         其实,这种现象早就有迹可循。
         后宫之中,赵祯独宠张美人。
         在庆历二年便为张美人追赠三世,以提高其祖上地位。
         张尧佐更是受尽好处。
         短短几年里。
         从以殿中丞,知犀浦县,到担任开州知州,再到判登闻鼓院、开封府推官,而今又要担任三司户部判官兼副使。
         可谓是官运亨通,步步登高,一岁三迁,扶摇直上。
         依照着当下的形势。
         再过个三五年,张尧佐在三司使的位置上镀镀金,就能够拜相了。
         张尧佐通晓大宋法令,有一定的刑判能力。
         但只能算是中等能耐。
         其升迁如此快,完全得益于他独特的外戚身份。
         当日,包拯的弹劾章疏便被仁宗驳回。
         包拯气不过,当即直言面君。
         他与赵祯在垂拱殿内足足论辩了两个多时辰。
         内侍称包拯情绪激动,将唾沫都喷了赵祯一脸。
         最后,赵祯也怒火中烧,直接道:“朕之所为,只为能诞下一个龙种!”
         说罢,拂袖而去。
         包拯根本没有被这个理由说服。
         官家要生龙种,根本无须专找张美人,更无须因此事给予张尧佐特权。
         在他眼里,没有任何事情能凌驾于大宋法令之上,包括皇权。
         当即,包拯便开始一日一奏。
         与此同时,张尧佐上奏辩驳。
         称自己的功绩足以担任三司户部判官兼副使,包拯所为,实乃为博直名。
         而后,御史中丞王拱辰也力挺张尧佐,怒斥包拯小题大做。
         王拱辰之所以第一个跳出来,乃是因他的妻与张美人关系甚好。
         他帮助张尧佐,便是帮自己。
         这一次,两朝的相公们都没有发声。
         包括杜衍、吴育、欧阳修三人。
         他们大概也是觉得,此种事情无须太较真。
         官家本就因无子嗣而烦闷。
         为了让张美人心情愉悦便对张尧佐皇恩重一些,也算不得什么。
         但是,包拯就是那个较真的人。
         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
         苏良了解过张尧佐的一些履历后,顿时明白,包拯的较真是对的。
         这种事情必须较真。
         张尧佐本是庸才。
         这样的人当上了三司户部判官兼副使,那将是百姓的悲哀。
         大宋不出贪官,是因俸禄与恩赏太高。
         但却出了许多平庸之官。
         正是这些平庸的官员,将大宋朝堂弄得乌烟瘴气。
         当即,苏良也上疏弹劾张尧佐。
         可惜他的奏疏也直接被驳回。
         这一次,台谏诸官,唯有他二人上疏,根本没在朝堂上掀起什么浪花。
         ……
         这一日,黄昏。
         一座茶馆中。
         苏良与包拯相对而坐。
         二人连碰三杯,杯杯一饮而尽。
         包拯长叹一声道:“景明老弟,让我感到悲哀的不是官家护着张尧佐,而是朝堂众官员明明知晓此举有错,却如此放任,此乃我大宋朝堂腐烂之始也。”
         “实在不行,明日我去死谏!”
         听到此话,苏良连忙拦截道:“不可,不可,万万不可!”
         包拯要死谏,那必然就是抱着必死之心去上谏了。
         依照目前的情况,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苏良想了想,道:“希仁兄,我以为,此事可用合班论谏之法!”
         “合班论谏?”
         包拯摇了摇头。
         “王拱辰第一个就不答应,李定和钱明逸视咱们为敌,也不会答应啊!”
         合班论谏,乃是台谏官一种独特的言事方式。
         即在正常弹劾或言事遭到官家反对时,全体台谏官员共同论事和劾人。
         简言之:全体台谏官齐发声。
         合班论谏,有些极端。
         但却可增加言事的份量,引得官家足够的重视。
         “除了王拱辰之外的合班论谏!”苏良笑着说道。
         王拱辰这种反驳型人格,俗称杠精,再加上他与后宫有利益联系。
         苏良根本不愿与其合作。
         而钱明逸、李定二人,并非是王拱辰的忠实属下。
         只要有足够的利益驱使,他们必然也能参与弹劾。
         苏良想了想,道:“李定、钱明逸、周元三人交给我,其他台谏官交给希仁兄,如何?”
         “可以。”包拯点了点头。
         他见苏良挑选了李定和钱明逸那两个不好啃的骨头,便知苏良心中必定已有良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