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第0048章:以文人笔,唤醒武人刀!
         翌日,清晨。
         苏良早早来到御史台,泡茶、研墨、且又读了一遍《武将死战论》。
         然后大笔一挥,写上了文章名:《驳武将死战论》。
         两个时辰后。
         苏良面前的宣纸上,仍只有一个文章名。
         苏良苦读十余年圣贤书,再加上后世的一些知识体系加持。
         写这样一篇主旨明晰的文章并不难。
         只需夸赞一番大宋将士。
         虚抬其地位。
         再将《武将死战论》的一些过激观点一一反驳,便可减少民间怨气。
         但是,苏良觉得这样还不够。
         他觉得他还可以多做一些。
         《武将死战论》中,处处充满了对大宋士兵的鄙视。
         这不仅仅是刘湜和钱明逸的傲慢,还有大宋的武将士兵们确实不争气。
         大宋采取募兵制。
         军人类型可分为禁军、厢军、乡军、藩兵。
         真正有战斗力的,只有禁军。
         其他的兵种,完全就是凑数打杂。
         家庭贫苦可入伍,破产百姓可入伍,流民乞丐可入伍,盗贼造反者依然可被招安入伍……
         他们的工作内容,基本就是修建城堡、制作兵器、修路搭桥、运粮开荒等。
         和当老百姓没什么区别。
         除了少数胸怀大志但却无处施展的将领外,大多数将士入伍的目的都是为了吃粮。
         什么保家卫国,什么建功立业,什么马革裹尸,什么战死沙场……
         他们连这些字都不一定认得。
         在大宋,什么是好男儿?
         能够金榜题名,跨马游街,赴琼林宴的那群人才是好男儿。
         其余的,都是低人一等。
         大宋的将士们地位低下,大多都是在混吃等死,毫无斗志。
         想到这里,苏良顿时有了灵感。
         别的他做不了。
         但至少能给大宋的士兵们提提气,增加一下他们的责任担当与荣誉心。
         以文人笔,唤醒武人刀。
         苏良打好腹稿后,拿起一支狼毫笔,快速写了起来。
         唰!唰!唰!
         不到一个时辰。
         一篇将近千字的《驳武将死战论》便写好了。
         核心思想有两重。
         其一,论述了何时应死战,何时应惜命。
         “兵者,应忧国如家,为父母妻子、为寸寸山河,以死相搏,乃为好男儿。然为虚名而自亡,为战败而愧亡,为顶罪而不得不亡,实乃帅之错也。”
         “兵者,应不畏死,但须惜死。被俘后求生,若可救国,可护同胞,可卷土重来,自当忍辱负重,偷生回家,亦不失为大英豪。”
         ……
         其二,论述了一名士兵的担当与责任。
         “兵者,国之利器,民之壁垒。在太平世,应护每一寸土,守同族安稳;在乱世,应冲锋陷阵,显万夫不当之势,此为真英雄。”
         ……
         苏良写完后,又通读了一遍。
         顿觉甚是满意,心中甚至涌起一股征战沙场的豪气。
         当即,他便将此文送去了禁中,交给赵祯御览。
         赵祯看后大喜。
         苏良不仅反驳了《武将死战论》的一些偏激观点,且还肯定了武将们的地位和担当。
         并且这個尺度拿捏的极为精巧。
         既不会让文人们觉得这有违大宋“崇文抑武”的国策。
         也不会让将士们觉得此文都是虚浮之言。
         苏良真正将他们的重要性呈于纸上。
         读后让人不由得生出一股豪气。
         武将士兵们若能通晓此意,定然能斗志昂扬,涌起几分报国之志。
         ……
         苏良不求士兵们看完此文,能够立即涌出一股拳拳爱宋之心。
         只求能够让一些人做出些许改变。
         这就能让大宋腐烂得慢一些了!
         随即。
         此文便送往进奏院抄写刊印。
         进奏院来分发宣传,造成的效果自然要比民间小报宣扬出来的《武将死战论》强多了。
         不到一日,汴京城便全民皆知。
         ……
         欧阳修府邸。
         欧阳修拿着苏良的《驳武将死战论》,喃喃道:“此文若让我来写,恐难如苏景明!”
         “好一句‘兵者,应忧国如家,为父母为妻子、为寸寸山河,以死相搏,乃为好男儿’,老夫看罢都想要投入军伍了!”
         ……
         御史中丞王拱辰的家中。
         王拱辰看过苏良的《驳武将死战论》后,直接将其撕了个粉碎。
         “天圣八年,吾举进士第一名,登庚午科状元及第,人人都言吾不如二甲十四名的欧阳修;而今日,我掌管御史台,却又比不上一个小小的监察御史里行,真是气煞人也!”
         ……
         而此刻,在殿中侍御史刘湜家中。
         场面更加精彩。
         右手五个手指都缠着纱布的刘湜,望着苏良的《驳武将死战论》,硬生生将其撕碎咽进了肚子里。
         其眼光黯淡,喃喃道:“我还是输了,文采不如人,见识不如人,不但没压倒欧阳修,连一个年轻人都压不住,若《驳武将死战论》流传千古,那我肯定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
         钱明逸看完此文章后,直接出了门。
         他四处奔走,告知同僚,那篇《武将死战论》乃是刘湜所写,与他无关。他署名乃是因刘湜说一人难以抗衡欧阳修,才骗住了自己。
         ……
         至于民间的百姓们,那真是一片顺风倒的庄稼。
         当得知此文乃是进奏院所出,且是夸赞他们那些当兵的儿郎时,不由得大喜,直接帮着宣传起来。
         有的还将此文放入信件,直接寄送到西北边境去了。
         有些书商,甚至将两篇文章抄写在同一张纸上,直接卖脱销。
         ……
         七日后。
         眉州眉山,苏宅。
         七岁的苏辙和九岁的苏轼,望着眼前的三篇文章,白嫩的小脸上,满是无奈。
         三篇文章分别是:欧阳修的《武将忠勇论》、刘湜的《武将死战论》和苏良的《驳武将死战论》
         苏洵手拿戒尺。
         “轼儿、辙儿,今日的任务,便是将这三篇文章全都读通背熟,为父在晚饭时来检查。”
         小苏轼和小苏辙,看到“苏良”二字后,不由得都撅起嘴,没想到又是此人的文章。
         这时。
         小苏轼拿起刘湜的《武将死战论》,道:“父亲,此文文采最差,看法也甚是偏激,为何还要背它?”
         苏洵胸膛一挺,正色道:“为父乃是为了让你们知晓,什么是引发全民怒骂的烂文章,以后莫要写这种!”
         “是,父亲!”二人恭敬地回答道,然后开始大声朗诵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