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第0104章:夙夜在公包希仁,一生要强包希仁
         垂拱殿内,一片静谧。
         官员们都在细细品味着苏良的话语。
         苏良之言,戳穿了“纸贱伤民”和“以一纸养一城”的假象。
         舒州知州白远山此举,表面是在兴商贸。
         实则是一种用百姓利益去博弈而谋求政绩的赌博。
         是一种恶意操控桑皮纸价格,以官衙霸权将百姓强行绑在商贸经营之上的恶劣行径。
         最终的结果——
         商人们赚了钱,官衙增加了赋税,白远山等官员增加了政绩。
         但是,舒州桑皮纸的名声将会被渐渐搞坏,被市场所弃,那些以纸为生的底层百姓都将会失去饭碗。
         此举俨如涸泽而渔,杀鸡取卵。
         这是地方主官认知不足,急于求成犯下的过错。
         是好大喜功,欺世盗名,从未站在百姓角度思考问题犯下的过错。
         其必须要为脑子一热定下的错误决策负责。
         朝廷允许地方官员尝试甚至犯错。
         但前提是,初心必须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
         白远山这种行为,出发点便是错的。
         甚至,他极有可能知晓此举是竭泽而渔,但为了仕途,依然选择这样做。
         这样的地方官员,并不在少数。
         ……
         这时。
         翰林学士、知谏院欧阳修站了出来。
         “官家,一州之主官肩扛一州百姓之命运。白远山为个人仕途政绩做出错误决策,理应为此担责,应重罚且令天下知,以此让地方官员们引以为戒!”
         “变法之要,在于富国富民。一切为个人政绩而大搞噱头,最终导致百姓利益受损者,皆应重处,而不能最终令百姓承担所有后果!”
         赵祯点了点头。
         权是权,责是责,不能有权而无责。
         大宋的一些地方官员确实过得过于安逸,且投机取巧的方式太多了。
         赵祯想了想,道:“苏景明,朕命你在两日内将今日之言撰写成文,此事应令天下人知晓。”
         “臣遵命。”苏良拱手道。
         “范景仁,朕命你立即赶往舒州,将舒州情况彻底调查清楚。”
         “臣遵命。”殿中侍御史范镇拱手道,他乃是审查此等案件的熟手。
         “至于舒州知州白远山,中书先将其免职,而后根据情况惩戒,绝不可从轻判罚!”
         “臣遵命!”杜衍、吴育、陈执中三人同时拱手。
         “那……今日便议到这里吧!”
         赵祯正欲起身离开,包拯突然站了出来。
         “官家且慢,臣还有话要说。”
         赵祯面带疑惑,道:“包卿,还有何事要奏?”
         包拯环顾四周。
         “官家,今日若无苏景明,恐怕我们都要被白远山蒙蔽了。臣在想,此事不但是白远山之错,官家和在座的诸位皆有过错!”
         “论对纸张的研究,多位同僚都胜于苏景明;论地方执政经验与对商贸之事的了解,亦有不少同僚高于苏景明。满朝官员,为何只有苏景明发现了这其中的谬误?”
         “臣以为,朝堂之上,存有严重的慵懒怠惰之风,人人皆应自省,若凡事都要靠着苏景明去发现,累死了他,我大宋也难以兴盛!”包拯骤然放大了声音。
         包拯,不愧是包拯。
         知开封府后,也没忘了践行台谏官的职责。
         此番话,将苏良以外的所有人都斥责了一顿,包括坐在上位的赵祯。
         包拯之言,虽不是很好听,但却句句在理,令人难以反驳。
         垂拱殿内,人人低头不语。
         赵祯也是面露尬尴。
         不久前,他还特赐舒州飞白书。
         此飞白书无疑加剧了白远山的恶劣行为,但总不能让他这位官家在朝堂道歉吧!
         众官员其实是有能力发现这种谬误的。
         但很多官员根本没有将地方的官招商之策当成自己的事情。
         他们关注的都是白远山致三名纸户焚身而亡该不该重罚,下意识就将舒州执行官招商之策到到底正不正确忽略了。
         这是慵懒所致,也是做官的陋习所致。
         当然,也有赵祯的纵容。
         大殿内,顿时再次安静下来。
         苏良则是乐了。
         当下的朝堂就缺像包拯这般较真的人。
         这时,陈执中站了出来。
         “包学士所言甚有道理,我等人人都应自勉。官家,是中书失察导致官家误听误信,臣恳请罚俸三月,以此自省。”
         不得不说,陈执中此话的水平颇高。
         一下子便将赵祯的决策错误抹去了。
         此刻,一旁的杜衍和吴育再不站出来显然不合适。
         中书除了要处理政事,还要拥有及时站出来为官家背锅的能力。
         “中书失察,臣亦自请罚俸三月!”二人几乎同时开口道。
         这时,枢密使夏竦也站了出来。
         “臣也有失察之责,以致此事蒙蔽圣听,臣亦自请罚俸三月。”
         “臣自请罚俸三月!”
         “臣自请罚俸三月!”
         ……
         唰!唰!唰!
         陆续有官员站出,纷纷揽责。
         这不仅仅是揽责,而是让赵祯避免尴尬,让赵祯无须言错。
         历朝历代,皇帝哪能有错。
         只能是臣子的错,皇帝是万万不可能有错的。
         苏良看向赵祯露出了笑脸,不由得感叹道:这真是“包拯直面斥君王,满朝官员争背锅”,朝堂事也都是人情世故啊!
         “咳咳……”
         赵祯干咳一声,道:“众卿有此心意即可,无须罚俸,都各自回家自省吧,朕也须自省,以后做事务必要认真谨慎一些!”
         赵祯将场面话一说,包拯也就不好继续追究是谁的责任了。
         此话落后,朝会便结束了。
         ……
         两日后。
         苏良的新文章《论舒州桑皮纸书》火热出炉。
         此文,共计五千四百三十二字。
         借舒州桑皮纸之事,讲述了一名地方官员应有的操守与德行,告诫天下地方官员莫头脑一热为个人仕途而做害民之事……
         进奏院刻书局当即开始誊写刻印。
         苏良定稿后,便将此文送给了刘长耳一份。
         反正此文是要告之天下的,让别人赚钱,还不如让刘长耳先贩卖一些抄录本,赚一笔钱。
         在刘长耳将此文传到街头后,民间的一些书坊书馆,竞相抄录。
         当下,苏良的文章已成为书商眼中的畅销品。
         印制多少,便能卖出多少。
         甚至一些十六七岁的女子也会挑着仿照苏良笔迹最像的抄录版购买,将其放在床头。
         汴京街头的书摊,经常供不应求。
         此文一出,也引发了无数书生学子的热议。
         “徒为仕途考绩而不顾百姓利益,此等官员,该死!真是该死!”
         “焚毁百姓养家之纸,而不做任何赔偿。此等行为,同害百姓命无异,此等策略不是为救民,而是令穷苦百姓身死灭绝,其罪大焉!”
         “好文章啊!这位苏景明苏御史,不写诗词,不谈风月,一出手便是此类经世治国、可流传千古的文章,真乃大才也。”
         ……
         半个月后。
         殿中侍御史范镇彻底查清了舒州之事。
         舒州知州白远山因禁止百姓自由买卖桑皮纸,导致多家纸户难以维持生计。
         有数名纸户因私自售卖,还被关押进了牢狱。
         底层的纸户们没有不骂他的。
         他们造纸的技术确实一般。
         但以前仍能维持生计,而在施行“纸贱伤民”之策后,他们的纸张全都被烧掉了。
         即使他们愿意送给贫苦人家的孩子当成练笔纸张,白远山都不准。
         随着《论舒州桑皮纸书》传到舒州,更是有人称白远山为危害舒州的酷吏恶魔。
         此等罪过。
         白远山大概率是要被除去官身,舒州的其他官员受到连累,必然也会被贬谪。
         与此同时。
         朝廷对各个州府的监管都变得严苛起来。
         一些不作为和搞小手段的地方官员也被百姓们揭露了出来。
         比如:荆湖南路衡州知州,一个六十余岁的老知州。
         他在执行官招商之策时,做得全是表面文章。
         他一大早便出城去了官道,天黑方归。
         看似在官道上招揽外地客商,其实是在城外的一方野湖,打窝垂钓。
         他觉得自己已无升官希望,故而一直在装样子。
         他还有一个十六字的口头禅。
         “闻事莫说,问事不知,闲事莫管,无事早归。”
         他让下方的官吏,将此话当成做官的准则。
         他称,如此做,做官才能清闲。
         朝廷得知这种摆烂的官员后,自然是直接将其罢黜。
         ……
         此外。
         江南西路,洪州知州的小手段耍得更为别致。
         洪州有一特色果酒,名为李子渡,颇受外地人喜欢。
         乃是助力洪州商贸的主要商品。
         洪州知州并没有像舒州知州白远山那般,禁止百姓售卖。
         他将原本一角三十九文钱的李子渡酒,直接提价到七十九文钱。
         然后百姓若对外卖酒,不得低于七十九文钱。
         此举,自然是让外地客商购买州衙特定商户的“最低价酒”。
         百姓的酒根本卖不出去,只能批量低价卖给那些商人。
         此举,洪州的商税确实提高了,但不但坑了洪州百姓,还坑了外地的商人。
         洪州知州还自称是‘全州最低价’,可谓为了升迁,阴险到了极点。
         其也在罢黜之列。
         ……
         苏良看到各个州府因官招商之策,错漏百出,并不感到意外。
         这就是一个排毒的过程。
         排完毒,大宋应该就能变得精神一些了。
         ……
         十一月初五,天气渐渐转冷。
         放衙之后。
         苏良走出御史台,正欲回家,忽然看到巷道中停着一辆马车。
         窗帘掀开,露出一张白皙的国字脸,脸上还隐隐闪烁着四个字:夙夜在公。
         车内坐着的,正是包拯包希仁。
         包拯看向苏良,道:“景明,可饮一杯否?”
         “可。”苏良兴奋地坐上了马车。
         自包拯知开封府后,就变成了大忙人。
         苏良几次找他闲聊喝酒,都是刚说几句话,就被开封府繁琐的事务打断了。
         当下。
         满朝官员提起包拯,无一不竖起大拇指。
         包拯知开封府后,处理冤案,整治街道乱象,挖沟修渠,清理脏乱……
         汴京城在他的管理下,肉眼可见地越来越好。
         片刻后。
         二人来到一家不知名的小酒馆,寻了个包间坐下来。
         包拯不擅饮酒,经常是包拯喝半斤,苏良喝一斤。
         二人经常都是点四盘小菜,偶尔还会吃上一碗清汤面。
         一聊便是一两个时辰。
         闲聊数句后,包拯与苏良碰杯,一饮而尽,然后问道:“景明,你可有兴开封府商贸之法?”
         “嗯?苏良不由得一愣。
         包拯以为苏良没有听清,又问道:“可有兴开封府商贸之法?”
         噗嗤!
         苏良忍不住笑出声来。
         “希仁兄,汴京城已集聚天下一半之财,漕运四通八达,其他州府用十年恐怕也追不上开封府。商贸还需再兴吗?”
         包拯挠了挠头。
         “事实虽如此,但为兄看着各个州府的商贸都在蓬勃发展,唯有开封府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因各个州府的发展,商贸还衰败了一些,心中觉得自己没有做好啊!”
         苏良非常了解包拯的性情。
         不做则已,一做就要做成天下人的表率。
         开封府作为天下州府之首,在官招商之法上若没有什么建树,包拯便觉得是自己的问题。
         包希仁,一生要强。
         苏良微微皱眉。
         依照当下开封府的情况,包希仁肯定不需要坐在官道上揽客。
         汴京城外的官道上和汴河上,全是外地客商。
         想使得穷人变富简单,想使得巨富再变富,就比较困难了。
         “我好好想一想,若有想法,便直接去开封府。”苏良端起酒杯。
         包拯点了点头,与苏良碰杯,而后一饮而尽。
         当即,苏良将此事放在了心里。
         ……
         十一月初八,天气晴冷。
         苏良告假一日。
         今日,他要去陪唐宛眉去医馆检查一番,此外还准备带着唐宛眉去相国寺的集市上转一转。
         心情好,身体才能好,唐宛眉也需要多活动活动。
         一大早。
         苏良租了马车马夫,带着唐宛眉和桃儿出了门。
         三人先去医官。
         确定唐宛眉的身子没有什么问题后,便来到了相国寺。
         相国寺逢初一、初三、初八、十五、十六,皆有集市。
         而三人到达相国寺之时,周边已经车马盈门,行人接踵摩肩了。
         相国寺的前三道门都是露天铺位。
         主要售卖一些日常杂物、草席鞋子、时果香囊等。
         走廊里有珠翠、头面、花朵、胭脂水粉、绣作等。
         这里也是唐宛眉最喜欢的区域,三人在此区域停留了近半个时辰。
         陪女人逛街,甚锻炼耐性。
         而后,三人还逛到资圣门前,买了一些土特色和香药。
         进来容易出去难。
         苏良扶着唐宛眉,饶了大半圈才从相国寺走了出来。
         人实在太多了!
         而后,相国寺前又出现了严重的堵车情况。
         苏良不由得感叹道:“唉,希仁兄还让我想一想兴开封府商贸之策,再兴,汴京城都要挤爆炸了!”
         这时。
         唐宛眉看向窗外路旁,道:“若是再少些人就好了,这些摆摊的也挺不容易的。”
         苏良跟随着唐宛眉的目光看向窗外。
         路边,排了一长列摆摊人。这些人付不起相国寺的摊位费,便只能在外面摆摊了。
         苏良突然眼前一亮,他想到要如何兴开封府商贸了。
         随即,苏良突然搂住唐宛眉,在其额头吻了一下,深情说道:“眉儿,伱就是我的福星。”
         唐宛眉对苏良这种突如其来的亲昵,早已习以为常,其白眼道:“桃儿,还在一旁呢!”
         一旁的桃儿连忙用双手捂住眼睛。
         今日便一章了,这两天家里有点急事儿,一直在路上,后天恢复两更,所欠的会慢慢还的,诸位晚安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