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第0169章:首见范仲淹,当世第一流人物,当如是乎!
         当日晚。
         苏良留宿驿站,便给范仲淹写了一封信。
         一方面告知“返乡老兵组建杀蕃社”的情况;另一方面告知自己将在五日后,抵达庆州。
         庆历二年,苏良在汴京参加省试时,范仲淹在西北;庆历三年到四年,范仲淹做副相时,苏良又在地方任职。
         自苏良担任监察御史后,他与范仲淹信件往来不下百封,然而却一直未曾谋面。
         苏良对这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士大夫官员典范,景仰久矣。
         ……
         四月二十七日,夜。
         苏良距离庆州州城还有近六十里路,预计明日下午便能抵达。
         而这时。
         他又得到了杀蕃社的一个消息。
         这群老兵根本不是秦凤路驻军都头齐飞所称的“上千人”。
         而是已经集聚了近五千人。
         并且他们还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命换命,杀蕃贼!
         这个口号令苏良寒毛竖起。
         他也能理解这群老兵的心情,他们大多都是因家人被西夏兵所害才选择当兵,希望有朝一日能报仇雪恨。
         而只要留在军营中,他们便有上阵杀敌的机会。
         但随着裁兵令的执行,这些年支撑他们生活下去的信念轰然倒塌。
         他们在军营多年,早已远离了柴米油盐、耕种劈柴的寻常日子,再加上没有了家人。
         生活便再无挂念。
         他们便想着以命换命,报仇雪恨。
         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苏良对这些老兵是发自内心的敬佩,但又不想让他们坏了大局,白白牺牲。
         此次西北裁兵若安置不好这些人,那将是巨大的隐患。
         ……
         四月二十八日,午后。
         苏良一行终于来到了庆州城。
         苏良刚到城门便听到了城内小贩的吆喝声,甚至还闻到一股浓郁的烤羊味道,肚子不由得都有些饿了。
         他刚进城内。
         一名身穿青衫,年约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便走到马车前。
         其拱手道:“车内可是苏御史?”
         苏良掀开门帘,疑惑道:“正是苏良,公子是?”
         “纯仁奉家父之命,特来迎接苏先生!”青年再次拱手。
         “原来是尧夫,客气,客气了!”苏良笑着说道,连忙从马车内走了出来。
         这位青年,正是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
         表字尧夫,现年二十一岁。
         曾师从胡瑗、孙复等大儒,而今陪在范仲淹身边,正在准备明年的进士科考试。
         “尧夫,我比你大不了几岁,喊什么先生,叫声景明即可!”苏良笑着说道。
         “不妥不妥,苏先生之才,纯仁当敬为师。”范纯仁谦虚有礼,俨然得了范仲淹的真传。
         “无所谓啦!你怎么开心就怎么喊,马车就不坐了,咱们在大街上走一走,然后前去拜访范公。”
         “嗯嗯,好。”范纯仁笑着点了点头。
         范纯仁虽身在西北,但却听过苏良的许多传说。
         舌为刀,唇为剑,一次次智斗两府三司,一次次为朝廷出谋划策。
         嬉笑怒骂,皆是锦绣文章。
         他父亲不止一次称:为父新政之时,若台谏有苏景明,何止溃败焉。
         这种评价,让范纯仁对苏良升起了景仰之心。
         在拜读过苏良的文章后,更是受益匪浅,连呼:台谏官当如苏景明!
         这也让范纯仁一直以为,苏良应该是那种言语锋利,不苟言笑之人。
         哪曾想,竟然翩翩如玉,洒脱不拘。
         俨然一个当世李太白。
         片刻后。
         二人走在大街上,边看便聊。
         起初,范纯仁与苏良聊天还有些紧张。
         但见到苏良竟在街头买了一串冰糖葫芦吃起来后,他彻底放松了下来。
         二人相聊甚欢。
         苏良也得知,范仲淹最近身体不好,有肺疾,也有寒疾。
         若不是西北需要他,他甚至都有请辞致仕的想法了。
         大半个时辰后。
         范纯仁先为苏良等人安置罢住处,让众人都洗漱一番,然后才带着苏良来到了范宅。
         此刻,已到了吃晚饭之时。
         大厅内。
         身穿一袭深蓝色长袍的范仲淹,听到仆人汇禀,便快步朝着前院奔去。
         而这时,苏良刚好走了过来。
         “苏良参见范公,在西北,您辛苦了!”苏良重重拱手道。
         苏良非常清楚范仲淹在新政失败后,主政西北面临的压力,能将西北治理的如铜墙铁壁一般,实乃儒帅。
         范仲淹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
         他激动地拉着苏良的手,道:“苏景明,你让老夫好生盼啊!快快,屋里坐,老夫知你来,两个时辰前便将羊肉炖上了!”
         “哈哈,范公,那小子今日可是有口福了,我可是相当能吃!”
         “管够,吃多少有多少!”
         ……
         初次相见的范仲淹和苏景明,就像认识已久的旧友一般,交谈极为顺畅,没有半分生分之感。
         二人写信交流时,基本已经互为知己了。
         范仲淹的遗憾是,在新政变法之时,没有遇到这么一位能够力挽狂澜的台谏官。
         苏良的遗憾是,如果他担任台谏官始,范仲淹便是两府三司的相公,大宋绝对要比当下发展的更好。
         片刻后,羊肉上桌。
         范纯仁坐在一旁,连忙为苏良倒酒。
         范仲淹拿起酒杯,看向范纯仁,道:“今日为父高兴,可破例饮上一小杯,再不饮,咱家的酒都被那位狄大将军顺走了!”
         范纯仁无奈,只得为其倒上一杯。
         接下来。
         三人便一边吃羊肉,一边闲聊起来。
         范仲淹与苏良相见甚欢,不知不觉,足足饮了五杯,最后被范纯仁撤去了酒杯,才喝起了清茶。
         饭毕。
         三人去了书房。
         范仲淹知晓全宋变法已不可阻挡,而苏良必为主力。
         便讲起了当年范、富新政的细节,需注意的事项,以及容易踩到的陷阱等。
         范纯仁听得津津有味,其父亲以前从未向他讲过这些。
         片刻后。
         范仲淹与苏良相对而坐,从科举聊到吏治,从裁兵聊到辽夏,从齐州聊到民生……
         二人所聊甚快,涉及面也广,范纯仁都有些跟不上二人的思路。
         令范纯仁最为惊讶的是——
         苏良的知识面和认知程度丝毫不亚于父亲,有时甚至能为自己的父亲答疑解惑。
         并且苏良的一些新奇观点,范仲淹都忍不住拍案叫好。
         范纯仁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此刻的苏景明。
         和那个在街头吃糖葫芦、甚至一口能吞下两颗糖葫芦的苏景明,看上去根本就不是一个人。
         而苏良也是受益颇丰。
         范仲淹对齐州变法的预见性,对当下两府三司的格局,对辽夏战事的预判,都令苏良耳目一新。
         与其相聊,苏良增长的不仅是眼界,还见识到了一颗倾心为宋的赤子之心。
         这让苏良不由得发自内心感叹:当世第一流人物,当如是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