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第0243章:洗劫式借书,苏良的学习之道!
         朝会结束后。
         垂拱殿外的一处廊道上。
         欧阳修一脸笑容地走到苏良身边,与其并肩而行。
         “景明,三日前你说有些思乡,今日我便帮你完成了心愿,还是以公事返乡,走之前是不是要请我喝顿酒?”
         “请,一定请。你堂堂文宗,还缺酒?”
         “酒倒是不缺,但就喜伱请的酒,对钱荒之事,你是否已成竹在胸,有了良策?”
         苏良给了欧阳修一个白眼。
         人与人之间,越熟悉,越没有礼数。
         此刻,在苏良的心中,欧阳修就是一个耍小聪明骗酒的文痞子。
         他没好气地说道:“一个从唐朝中叶一直延续到现在都没能解决的问题,我若一下子解决了,那不就是圣人了!”
         这时,后面的王安石突然紧走了几步。
         “景明,吾观天下英豪唯有你我二人有成圣之姿,咱们要努力啊!”王安石一脸认真,显然发自真心。
         一旁欧阳修并未对此话不满,论文采他确实高于王安石。
         但论朝堂变法,他不得不佩服王安石,后者那颗半个月都不洗一次的脑袋里装满了治国良策。
         而后,三人便一边闲聊一边向前走着。
         苏良也渐渐接受了这个“美差”。
         回扬州乃是好事,他也想着带家人回去一趟。
         毕竟,当下乃是富贵还乡。
         至于能不能啃下“钱荒”这块硬骨头,就只能见山开路,遇水搭桥,一步一步往前走了。
         ……
         入夜,苏宅,餐厅内。
         唐泽、唐宛眉、苏良三人围坐在餐桌前。
         一旁,丫鬟小桃正在喂坐在儿童椅中的苏子慕吃饭。
         苏良突然开口道:“岳丈、眉儿,过几日咱们回趟扬州如何,今年便在扬州过年。”
         “啊?”
         唐泽和唐宛眉都是又惊又喜。
         唐泽一直念叨着他的尚文书社,而唐宛眉自从庆历四年年底来到汴京城,便再未回过家。
         随即,苏良便告知了二人会扬州的缘由,并嘱咐二人可先收拾行李,过几日便会出发。
         ……
         九月二十七日。
         赵祯从内藏库拨了二十万贯铜钱发往扬州,以解燃眉之急。
         同时。
         赵祯已恩准苏良可在扬州过年,但在二月前必须返京。
         当下,赵祯和变法司都甚是依赖苏良。
         而苏良也确定了出发的日子。
         十月初一,苏良将与家人一起坐官船前往扬州。
         扬州位于运河之畔。
         自汴京从汴河坐船南下,极为方便,十余日便可抵达。
         此次的护卫依旧是以曹护为首的五十多名禁军护卫,而在暗处,更是还有上百名传递情报信息的探子。
         许多官员听闻苏良即将离京,无不欢欣雀跃。
         汴京城这个“弹劾无失”的台谏官,终于暂时离开了。
         接下来的三日。
         苏良除了收拾行李外,便是交接公事,交待百家学院的一些事情,以及与唐介、包拯、欧阳修等喝酒告别。
         ……
         九月三十日,入夜。
         参知政事张方平府邸前,吉叔停下了马车。
         苏良走下马车,然后拿起马车前的一根扁担,担起马车后的两个盖着绒布的竹筐,朝着府邸门前走去。
         苏良刚走上前,便有一名护卫道:“一旁叫卖去,莫挡了门!”
         这时,苏良抬起头来,从怀里拿出拜帖,道:“二位,麻烦通传一声,御史台苏良求见。”
         两名看门护卫都是一愣。
         其中一名护卫,借着淡淡的月光看向苏良,激动地说道:“他……他……真是苏御史,我……我……这就去汇报。”
         当即,那名护卫便拿着拜帖奔向院内。
         显然,他认出了苏良。
         而另外一名护卫一脸诧异地打量着苏良。
         一身青衫、挑着个扁担,怎么看都像是街巷里的货郎。
         “你……你……你真的是砍头御史苏良苏景明?”
         苏良笑着点了点头,道:“如假包换,这两筐东西,是我给张相送的礼。”
         张方平与苏良的关系算是一般。
         二人私下并无往来。
         比不上范仲淹、文彦博、吴育与苏良亲近,但又比宋庠、夏竦好上一些。
         不到片刻,张方平快步走了过来。
         他听闻苏良提了个扁担,挑了两个筐子,便好奇且疑惑地奔了出来。
         依照当下苏良的地位与恩宠,他出门来迎,其实也算不得什么。
         苏良看到张方平后,便笑着说道:“张相,我明日就要离京了,年后方归,特来给你拜个早年,这是年礼。”
         “哎呦呦,使不得,使不得!”
         张方平环顾四周,先是令护卫接过扁担,然后将苏良请进了宅院。
         张方平向来爱惜羽毛。
         中书相公与台谏不能交往过密,更不能送礼。
         但苏良就这样大大方方地说出来、做出来了,他总不能拒之门外,连忙将苏良请了进去。
         片刻后,客厅内。
         苏良掀开竹筐中的绒布,道:“张相,此乃我家中藏书,甚为珍稀,我知张相爱书,故特送了过来,以作年礼。”
         竹筐内,赫然是两筐书籍。
         这些书籍皆是苏良的岳父唐泽弃在一边的。
         苏良便将其归拢归拢,当作礼物送过来了。
         张方平何等聪明,直接道:“景明,莫来这些虚的,到底所为何事?直接说吧!老夫能帮就帮。”
         苏良微微一笑,道明了来意。
         “张相,我听闻您的书房里藏了许多有关钱粮、盐铁、财税的书籍,另外还有你的注解,甚是精辟,能否令晚辈借来一观,年后返京便还。”
         当下朝堂,最懂财赋者,其实是张方平。
         当年,张方平弃三司使之职而入学士院,乃是因厌恶日日被各个衙门要钱。
         论理财能力,他比王尧臣要强。
         只是他不愿再任三司使。
         苏良知晓他家中藏有大量理财之书。
         便想要借来一观。
         想要根治钱荒之事,没有知识储备而空耍计谋根本无用。
         不过,张方平甚是爱书,轻易不外借。
         张方平顿时露出和煦的笑容,道:“景明,你早说嘛,老夫这就去为你取两本。”
         苏良微微摇头。
         “张相,去年官家从齐州带回两筐文书,我记得你在一旁与吴相公说,你家中的理财之书都比这个多,两本恐怕不够吧?我想将这两个书筐装满!”
         “那是玩笑话,景明莫要当真?”
         苏良朝着一旁椅子上一坐,道:“张相,今晚定有人看到我挑着两个竹筐入了你家府们,你若不给我装满,我明日临走前就称,我送你了两大筐金银珠宝。”
         “苏良,你实在无赖,你一个台谏官怎么如此下作?”
         苏良无奈地摊了摊手,道:“张相,我也是被逼的没办法了,钱荒问题哪能那么容易解决,我又不是圣人,总要多看看书嘛!”
         听到此话,张方平犹豫了一下后,道:“罢了罢了,你随我去书房,自己挑!”
         “好嘞,多谢张相!”苏良挑着扁担跟张方平朝书房奔去。
         感谢书友“日后还能做什么”的打赏,非常感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