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第0259章:朝堂大乱斗,赵祯遭群臣狂喷!
         三月初六。
         变法司正式颁行将兵法、裁兵法和军器监法,并令枢密院与三衙立即执行。
         此三法颁行后,在民间引起巨大反响。
         将兵法,让经常更戍换岗的将士们有了归宿感。
         裁兵法与军器监法,则是让百姓们看到了朝廷强兵的决心。
         保甲法和保马法依然在调整细则,预计在四月初才会在西北地区试行。
         与此同时。
         曹国舅曹佾在城南已找好了一片蹴鞠场地,预计五月份便可动工修建。
         ……
         三月初十,近午时。
         苏良望着窗外灿烂的阳光,不由得皱起眉头。
         自去年十一月到现在。
         开封府、京东路、河北路都几乎没下过雨。
         百姓们纷纷取河沟之水浇灌麦苗,但也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
         今年的庄稼,已注定会减产,若再有半个月不下雨,恐怕就要绝产了。
         天灾这种事,实在令人难以抗衡。
         赵祯已改吃素斋,且去城外设台祈过一次雨,各地州官、百姓也都纷纷开始祈雨。
         但没有任何效果。
         变法司内。
         三司使王尧臣望着晴朗的天空,一脸忧愁。
         而今,百姓们借贷了大量青苗钱。
         若因此次干旱而导致庄稼绝收,这笔钱定然收不回。
         虽然一道道富国之策都在施行,按照正常的收支来看,国库应该是越来越充盈的。
         但当下的国库依然不宽裕。
         除了各地军费、官员俸禄、皇家祭祀、赏赐等。
         前两年京东、河北路水灾的安抚费用、建熙河镇的费用、还有购买硫磺、军备的费用,都不是小数目。
         内藏库与国库的钱都是有减无增,大宋朝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
         午后。
         一道近四千字、名为《天子亲军札子》的奏疏,传遍了两府三司和变法司。
         呈递奏疏者,乃是枢密使夏竦。
         夏竦在札子中称,将兵法、裁兵法和军器监法并非强兵良策,只是能去除大宋军伍的一些弊端,却不能明显提高大宋士兵的战斗力。
         此外,他再次抨击保甲法和保马法实乃扰民之乱法。
         而他提出的强兵策略是——
         “若欲强兵,须组建一支重骑兵,作为天子亲军。”
         他在札子中讲,西夏能数次抵御辽国铁骑,很大原因是拥有了一支重甲铁骑:铁鹞子。
         铁鹞军不过三千人。
         人人骑良马,着重甲,刺斫不入,在奔袭冲击之时,三千人足以冲杀五万步兵。
         外加擅长远程攻击、以骆驼为坐骑、放置小型抛石机的二百泼喜军,才使得西夏军战斗力彪悍。
         此外,辽军亦有擅于骑射的大帐皮室军。
         反观大宋。
         本应该是禁军实力最强的捧日军、天武军、龙卫军、神卫军,已沦为看家护院的兵种,作战能力远不如西北禁军。
         日后,官家若想御驾亲征,灭掉西夏,收复燕云,都必须组建一支无敌于天下的重骑兵。
         不然,大宋越富,越易遭辽夏抢掠。
         缺少绝对的武力压制,一切新法成果都有可能葬送在敌军的铁蹄下。
         筹建重骑兵,已是迫在眉睫之事。
         夏竦结合西夏铁鹞子和辽国大帐皮室军的骑射水平,建议立即筹建一支不少于万人的重甲铁骑。
         打造成为天下最强兵种,由官家亲自辖制。
         夏竦这篇札子,极言重骑兵对大宋的重要性,令人看后热血沸腾。
         从这篇札子,便能看出夏竦内心深处满满的求生欲,他实在不想从枢密使之位上下来。
         ……
         垂拱殿内。
         因久日未雨而心情郁闷的赵祯看到这份札子后,骤然变得兴奋起来。
         夏竦完全写在了他的心坎里。
         御驾亲征一直都是他的梦想。
         而拥有一支所向无敌的重骑兵,更是御驾亲征不可或缺的配置。
         赵祯将此札子足足看了三遍,而后泼墨挥笔,在宣纸上写了两个字:龙羽。
         他准备将这支天子亲军命名为:龙羽军。
         龙之羽鳞,天子亲卫。
         所向披靡,天下无敌。
         赵祯在心中已经开始盘算自己要如何训练这支军队,如何让他们成为自己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剑……
         而就在赵祯正满怀憧憬的时候。
         一道道反对筹建重骑兵的奏疏呈递了上来。
         文彦博称,大宋向来讲究以步制骑,以边陲的城堡抵御游牧骑兵,大宋近年来并无战事,组建重骑兵,无所用也。
         张方平认为,大宋马少且劣,少放牧驯马之地,骑术又远不如辽夏,无须学别人之长而攻别人之长,
         王尧臣称,一万重骑兵的花销堪比二十万普通步兵的开销,费钱而无所用,朝廷难以承担,不宜施行。
         ……
         当然,也有一些支持筹建重骑兵的官员。
         他们还反驳了文彦博、张方平、王尧臣等人的说法。
         重骑兵虽耗钱财,但却能以一敌十。
         若不提前组建,大宋的变法成果甚至会成为夏辽的战利品。
         不到两日,赵祯案头上便堆积起了两堆奏疏,支持与反对者参半。
         赵祯无奈之下,只得召群臣廷议此事。
         ……
         三月十五日,大庆殿。
         百官齐聚,廷议筹建一万重骑兵之事。
         赵祯刚坐下,便见三司使王尧臣大步走了出来。
         “官家,臣以为筹建天子亲军,重骑兵,完全是耗费国力而无所获之策。论消耗,骑兵三倍于步兵,重骑兵更是十倍于步兵,所选铠甲、马匹、日常维护的人力,皆甚耗钱财,我们养一万重骑兵,就相当于养了十余万步兵,且战马三年便要一换,若这三年无一场战事,这笔钱就白白消耗了,我们变法一年也节余不了这么多钱啊!”
         紧接着,富弼站了出来。
         “此外,我朝战马质量远逊于辽夏,又缺牧马之之地,南方的大理马可作为军马负重,却不能成为战马,我们即使砸了钱,恐也难以培养如铁鹞子那类的重骑兵。当下我朝无战事又无引战之心,若与辽夏打防御战,当下的军力根本没有问题,徒鸡肋也。”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富弼讲完后,一群人认可了富弼与王尧臣的意见。
         大家反对的理由可总结为:无钱,无战事,无良马,无牧养之地,不值得。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朝廷无钱。
         养一支万人重骑兵,消耗甚大,且是常年累月的支出,当下的朝廷确实难以负担。
         这时,夏竦站了出来。
         “谁言无战事?难道燕云十六州就不要了吗?你们这些人,眼睛里只有钱,钱不够,我们便从其他地方挤一挤。重骑兵可增强我朝禁军的战斗力,能以一当十,最擅于追击之战,这些,大家都没有异议吧!”
         “我大宋缺的就是这样一支军队,不然辽军一路北下,我们就只能防御?将他们赶出国境就算了?”
         “只要我们能通过这支重骑兵,让辽国与西夏忌惮我们,即使不战,一直摆在汴京城外震慑他们,也完全值得!”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也有一群官员支持夏竦。
         三司使王尧臣黑着脸站出来道:“夏枢相,你说的倒是简单,钱不够,如何从其他地方挤?你若挤出来,伱来做这个三司使,我是没有办法再挤出来这么一大笔钱!”
         “挤不出来,是你这个三司使无能。没钱,不是阻碍筹建重骑兵的借口。若钱真不够,臣建议自今年始全宋境内所有官员皆缩减俸禄两成!”
         此话一出,殿内的官员都看向夏竦。
         感觉他为了稳固自己枢密使的位置,已经不在乎得罪全天下的士大夫官员了。
         大宋自建国以来。
         朝廷从未减少过士大夫官员们的俸禄。
         因为,历代君王皆知,唯有士大夫官员稳固,大宋的江山社稷才能稳固。
         更不用说,赵祯这个尤爱赏赐官员的君主了。
         赵祯听到此话,直接摇头道:“夏枢相,我朝还没到缺钱缺到减少官员俸禄的时候!”
         随即,赵祯看向一旁一直未曾说话的范仲淹,问道:“范卿,你怎么看?”
         范仲淹一直没说话,不是没想法,是刚才群臣争吵的厉害。
         他实在插不进话。
         范仲淹缓缓道:“臣以为,夏枢相之策,确实可增加我朝禁军的战斗力,但有些不合时宜。臣以为,一万重骑兵,压力太大,可拿五百人试之,若可行,再渐渐增加人数,不然就过于消耗国本了!”
         听到此话,黑着脸的夏竦又站了出来。
         “五百?西夏尚有三千铁鹞子,我大宋用五百重甲兵试练,实乃丢大国风范!”
         夏竦甚是不满。
         他觉得应一步到位,且刻不容缓。
         范仲淹解释道:“此事与大国风范无关,西夏与我们国情不同,他们需要铁鹞子解决内乱,而我们要太多重骑兵有何用!”
         “未雨绸缪,方为上策,待辽兵兵临城下,我们再去准备便晚了!”
         ……
         这一刻,夏竦气势十足,容不得别人质疑他半分。
         朝堂就是这样。
         有时,退一步就会满盘皆输。
         而此刻,苏良一直没有说话,他一直观察着赵祯的表情。
         他已看出,赵祯想要筹建重骑兵。
         御驾亲征,乃是赵祯的梦,这支重骑兵就是他最好的武器。
         相对于太宗皇帝御驾亲征险些命丧高粱河,真宗皇帝被寇准硬拉到澶州城前线监军,赵祯更希望能赢下一场战争,立不世之功。
         皇帝,也不可能全为了天下。
         他也有私心,他也有喜好。
         这道《天子亲军札子》,可能一下子就打动了赵祯。
         这一刻,苏良也是纠结的。
         他也想大宋拥有一支这样的重骑兵,到时与火器结合,绝对是攻防俱佳。
         但放在当下,此举的性价比非常低。
         重骑兵俨然就是一个吞金兽,外加培养困难,可能还没有培养起来,这只吞金兽就将大宋的家底吞没了。
         苏良想了想,还是较为认可范仲淹的意见,先少量培养,慢慢来。
         毕竟,谁家的家业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挣下的。
         这时,群臣进入自由辩论阶段。
         表现最突出的,自然是枢密使夏竦和三司使王尧臣。
         夏竦想要靠着此策,坐稳枢密使之位。
         王尧臣则是因三司钱财不足,再加上近期干旱无雨,百姓可能还不起青苗钱,导致三司再多一笔开销而反对。
         约半刻钟后。
         赵祯叫停了群臣的辩论。
         这样的辩论,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便只能交由官家定夺。
         赵祯想了想,道:“众卿所想,朕已考虑过。朕以为,重骑兵确实可作为我朝的底牌,免受辽夏欺负。朕欲今年上半年便开始筹建重骑兵,数目就定为一万,缺钱缺马缺牧养之地,我们便一起克服!”
         夏竦等支持者不由得大喜。
         文彦博、张方平、王尧臣、唐介等反对者则是大感意外。
         不过,大家都很聪明,瞬间便想到官家为何会赞成此策。
         此策完全迎合了官家的个人喜好。
         这时,苏良见御史中丞唐介大步走了出来。
         不由得顿感不妙,心中喃喃道:唐中丞要说大实话了!
         唐介拱手道:“官家,臣以为,夏枢相此策完全是迎合官家所作,未曾考虑当下的国情、民情,夏枢相知官家向往御驾亲征,故而以一万重骑兵诱之,此乃曲迎圣意。官家切莫因个人喜好而做错了决定!”
         “若真筹建,臣不知这一万重骑兵能不能上战场,但却知能带着官家巡视边疆,这个代价,乃是无数老百姓的税钱换来的,官家觉得值吗?”
         此话一出,整个朝堂都寂静下来。
         唐介是一点面子都不给赵祯留,就差骂赵祯是为了一己私利而筹建重骑兵了。
         赵祯面带愠怒,正欲说话,欧阳修大步走了出来。
         “官家,筹备一万重骑兵,实乃徒耗国力,华而不实。我大宋新法刚进入正轨,此刻还不是好高骛远的时候,望官家三思!”
         徒耗国力,华而不实,好高骛远。
         这三个词再次砸在了赵祯的脸上,饶是赵祯仁善,估计心中也恼火了。
         这时,包拯也站了出来。
         “臣亦认为,此举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莫因讲究排场与虚荣而去做!”
         苏良有些哭笑不得。
         他看向脸色铁青的赵祯,不由得生出一抹倾佩之情。
         作为一个皇帝,被臣子教训成这个样子,依旧没有发火掀桌子,真是算得上前所未有的仁君了。
         就在这时。
         苏良见旁边的三司使王尧臣也要站出来说话,准备去制止时,发现王尧臣并未出列,而是直接拱手道:“官家若执意筹建一万重骑兵,臣请辞!”
         听到此话,苏良顿时觉得完了。
         这下子,赵祯肯定是要大发雷霆了。
         “请辞便请辞,难道没有其他人能做三司使吗?朕主意已定,退朝!”赵祯站起身来,甩袖离去。
         今日就一章了,祝诸位新年快乐,2024,事事皆成,开心!健康!有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