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第0381章:苏景明擢升!内寇岂能假蛮人之兵
         五月十四日,近午时。
         朝廷召狄青率两万西军征讨侬智高的诏书发往了西北。
         赵祯任命狄青为宣徽院南使、荆湖北路宣抚使、提举广南东、西路经制贼盗事,广南两路的孙沔、余靖、杨畋等官员,皆需听从狄青节制。
         这相当于——
         狄青完全拥有了广南两路的军政大权。
         此外,在范仲淹和富弼的建议下,并未派遣文官、宦官监军。
         这是第一次武人独任,当朝未有。
         赵祯已然表态。
         此次征讨,没有和谈,没有招安,必须斩草除根。
         ……
         五月十五日,清晨。
         汴京城,新酸枣门外,一辆辆马车一字排开。
         文彦博、富弼、曾公亮、张方平、吴育、宋庠、王尧臣、梁适等相公,欧阳修、包拯、范镇、吕诲、周元、王安石、司马光等官员尽皆站在城门前的官道上。
         今日。
         以副相之职、兼任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的范仲淹将再次奔赴西北。
         “范公,西北苦寒,定要注意身体!”文彦博紧紧握住范仲淹的手说道。
         范仲淹点了点头,然后看向众官员,道:“诸位放心,有老夫在,西北无虞!”
         官员们纷纷拱手,眼神中满是崇敬。
         当下。
         六十四岁的范仲淹就是大宋西北的定海神针。
         有范仲淹在,西夏人面对的就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绝对不敢造次。
         随即。
         范仲淹在次子范纯仁的陪同下,走向前方的马车。
         王安石、司马光等年轻官员望着范仲淹的背影,心神凝重。
         除了敬仰。
         他们心中还有一种深深的自责。
         大宋近两万名官员,但真正能震慑西夏的,除了狄青,只有范仲淹。
         他们这些人,全都不够格。
         只能劳累两鬓花白,患有寒疾的范仲淹再次坐阵西北。
         王安石紧紧攥着拳头,一种无力感从心中涌出。
         其喃喃道:“还是大宋不够强,还是我不够努力,不然岂会用此等方式防范西夏!”
         ……
         五月十八日,近午时。
         垂拱殿内,传来赵祯暴怒的声音。
         “废物!一群废物!朝堂养这群人到底有何用?”
         “侬智高连攻六州后,知广州仲简就没有一点脑子吗?他真以为广州城储粮丰富、井饮不竭,侬智高就不会攻打广州吗?”
         “视百姓如草芥,百姓焉能不反,他是吃着朝廷的饭还要砸朝廷的锅!”
         ……
         一旁,两府三司的相公们也都紧紧皱起眉头。
         就在一刻钟前。
         广南路再次呈递来军情急报。
         侬智高率两万余名峒兵已开始围攻广州城。
         虽然并没有破城。
         但由于知广州仲简不相信侬智高会攻城,导致广州城外的百姓没有及时入城躲避,听到消息后才争相入城,致踩伤踩死者达上千人,还有很多百姓投靠了侬智高。
         广南两路的州官不是弃城而逃,就是庸常无能,尽做些被百姓痛骂的事情。
         这已经彻底激怒了赵祯。
         众相公都没有说话。
         因为广南两路州官的表现,并没有超出他们的意料。
         自大宋建国以来,朝廷便对广南两路不是很重视。
         因为那里山高林密、地广人稀。
         很多部族都是争强斗狠,能交纳的税收甚少,往往还需要朝廷补贴。
         而朝廷派过去的官员。
         也大多都是庸常之官,或者犯了错的官员。
         这就导致广南两路一直都很乱。
         但当下的广州城却不一样。
         广州乃是广南两路最重要的城市。
         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便是广州城。
         海外商船甚多,市舶收入非常可观。
         若侬智高攻下广州,霸占了广州的商船、港口,那对大宋而言,无论是商贸还是军事上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这时。
         富弼站了出来。
         “官家,臣以为南境战乱,已不仅仅是侬智高叛乱的问题,还有广南两路官员的不作为。”
         “唯有剿贼与整顿广南官场并行,方能平息这场动乱,不然百姓心中不平,追随侬智高者恐怕更多,造反者也会更多。”
         赵祯认可地点了点头。
         “朕以为,此时再以贬职或罢黜为惩处,已然起不到任何作用,对待这种不顾百姓生死的官员,该死就杀,绝不可姑息!”
         听到“该杀就杀”四个字,群臣都是一惊。
         官家以前可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语。
         这次显然是动真怒了!
         赵祯想了想,道:“朕打算再派遣一人,在狄卿剿敌的同时,让其整顿广南两路官场,一内一外,平息此场战乱,众卿以为如何?”
         两府三司的相公们纷纷点头。
         “让谁去呢?”
         宋庠拱手道:“官家,此事恐怕只有苏景明能做了。我朝士大夫官员,论杀伐果断,他最合适!”
         听到此话。
         吴育阴沉着脸色,站了出来。
         “宋相,你是不愿手上沾血吧!”
         “此次整顿广南两路官场,必然要特事特办,从严从重,肯定是有人要掉脑袋的。”
         “若过柔,无法根治广南两路官场内乱;若过刚,此事过后,整顿者必然会落一个残暴嗜杀的坏名头,景明从川蜀还未归,未来前途无量,这個坏名头不该让他背”!
         随即,吴育朝着赵祯拱手道:“官家,臣愿往!”
         “臣亦愿往!”曾公亮拱手道。
         “臣亦愿往!”富弼拱手道。
         “臣亦愿往!”首相文彦博也站了出来。
         宋庠被吴育此话气得有些嘴角发颤。
         “为了大宋,个人名声算得了什么!我只是认为景明最合适,诸位若觉得不妥,我也愿往,不就杀几个士大夫吗?我有何不敢,我有什么可畏惧的!”
         ……
         一时间,几名相公争吵了起来。
         赵祯也陷入思考中。
         稍倾。
         张方平提高了声音,道:“诸位,听我一言,听我一言!”
         待大殿内安静下来。
         张方平道:“诸位相公,朝堂之上也不可缺人,越是战乱之时,朝中越要稳定、文相、富相、曾枢相定然不能去。”
         随即,张方平看向赵祯。
         “官家,臣也认为景明最合适,这不是名声问题,而是众相公若去广南,很有可能干扰狄青平乱。并且,臣说句实话,这种砍士大夫官员脑袋的事情,满朝上下,无一人能比景明做得好,他能不顾虑一切,全然为朝廷的利益考虑,但是,我们可能不行。”
         张方平说出了大实话。
         他们这些人虽愿请战,但皆甚是爱惜羽毛,真让他们拿刀杀人,他们有可能下不去手。
         众相公听了此番话,都纷纷点头。
         最后,赵祯道:“先让苏卿迅速回京吧,朕听一听他的想法。”
         ……
         五月二十三日,襄州地界。
         近午时。
         苏良在马车里躺的腰酸背疼,便在行到一处野湖前时,停了下来。
         然后与众人一起,在湖里抓了数条鱼,烤着吃了起来。
         就在这时。
         一名禁军护卫骑快马奔了过来。
         “官人,京中急报!”
         苏良打开一看,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口里喃喃道:“广南两路的官员真是一群酒囊饭袋啊,这个侬智高还真是强悍!”
         苏良将手中的精盐撒在烤熟的鱼肉身上,又咬了一口后,道:“备快马,我们迅速回京!”
         ……
         五月二十八日,近黄昏,苏良骑马奔入了汴京城,
         没有丝毫停留。
         他先去中书省政事堂了解了事情的经过,然后奔向禁中。
         垂拱殿内。
         赵祯知其肯定没怎么吃饭,为他已备好了茶水点心。
         随即,赵祯先是将要擢升苏良为御史中丞的诏书递给了苏良,然后才与他聊起了南境的事情。
         苏良听完后,道:“官家,臣愿往!”
         赵祯道:“你要知,朕是要让你去砍士大夫官员的脑袋的,也许你百年之后,会落下一个杀戮过重的坏名声!”
         听到此话,苏良的脸上露出一抹笑容。
         当下的士大夫官员们,尤为重视名节,特别是死后后世对自己的看法。
         像夏竦。
         临死之前都要为一个“文正”的谥号而拼一次。
         在士大夫官员们的眼里,死后的名声比生命都重要。
         但苏良根本不在乎。
         苏良笑着道:“官家,臣不怕。即使背上此恶名也无妨,臣以后定然还会建功无数,人无完人,臣即使白璧微瑕,也是挺好的。”
         “哈哈哈哈……”
         大半个月都没有露出笑脸的赵祯忍不住笑出声来。
         赵祯感觉自己能拥有这样的臣子,实乃整个太祖太宗和先帝一起攒出来的福气。
         “好,明日,朕正式宣布擢升你为御史中丞,然后你在家休息休息,六月初一,正式出发,以朕之名,便宜行事!”
         “广南两路山多林密,不适合重骑兵冲杀,就不带龙羽军了。朕命三衙为你选一千精兵,另外带三百杆突火枪,一百枚风火雷,如何?”
         “臣领命!”苏良拱手道。
         ……
         半个时辰后。
         苏良回到了阔别近两个月的家。
         这一刻。
         唐宛眉已经将饭菜做好。
         两岁半的女儿苏沁一看到苏良后,抱着苏良的脖子就哭,拉都拉不开。
         眼泪如断了线的珠子一般,从那双明晃晃的大眼睛里流出。
         苏良甚是心疼,眼睛也忍不住湿润了,哄了好久才哄好。
         苏子慕则是兴奋地让苏良检查他的功课。
         苏宅热热闹闹,欢声笑语不断地出了一顿晚餐。
         直到深夜。
         苏沁一和苏子慕才沉沉睡去。
         卧室内。
         唐宛眉靠在苏良的怀里,玉手紧紧搂着苏良。
         “夫君,吃饭时,你是不是有什么话要说?”唐宛眉问道。
         吃饭时。
         苏子慕要苏良过几日领着他去城外看荷花,苏良没有答应,而是含糊过去了。
         苏子慕没有听出来问题。
         但唐宛眉却觉察出了问题,依照苏良的性格,不可能不答应的。
         苏良握着唐宛眉白皙的玉手,道:“广南有变,官家命我六月初一,奔赴南境,整顿广南两路官场!”
         唐宛眉听到此话,又抱紧了苏良一些,然后说道:“国事要紧,国事要紧!”
         苏良挑起唐宛眉的下巴,在她额头轻轻吻了一下。
         “有妻如此,我苏良此生无憾!”
         就在这时,唐宛眉突然坐起,然后将苏良按了下去。
         ……
         翌日清晨。
         苏良去御史台领了官服文书,正式成为了御史台台长,御史中丞。
         与此同时。
         朝廷令他前往广南两路整顿官场的诏书也下发到了他的手中。
         这一次,苏良握着广南两路所有官员的生杀大权。
         ……
         近黄昏。
         一大群商人围堵在三司衙门前。
         其中,为首的乃是曹国舅曹佾。
         他们不是来闹事的,而是听闻南境有变,想要为朝廷送钱送粮的。
         曹佾几乎与朝廷同时知晓侬智高之乱。
         他之所以知晓的那么早。
         因为侬智高在起事时,率先占领了横山寨,使得大宋与大理榷场的买卖都搁置了一大半。
         稍倾,三司使王尧臣走了出来。
         “计相,无论是缺钱、缺衣、缺粮,还是缺少人力,您尽管说,我们尽全力去筹!”一名中年商人挺着肚子说道。
         这些商人都知晓,他们如今做买卖做到这个规模,与朝廷的政策是分不开的,并且战事最影响的就是商人的买卖。
         所以他们都想出一份力。
         三司使王尧臣心中甚是感动。
         他曾以为只有朝廷能做百姓的靠山,但而今,百姓也能做朝廷的靠山。
         “诸位,伱们的心意朝廷领了,但当下,三司不缺钱不缺粮,也不缺人力,你们放心,很快就能平息战乱……”
         王尧臣劝了许久,才将商人们劝了回去。
         ……
         五月三十一日。
         苏良临行的前一日。
         广南西路安抚使兼知桂州余靖的奏报传到了朝廷。
         交趾以“侬智高,交趾叛者”为由请求入大宋广南境,助大宋征讨侬智高。
         为此事。
         相公们在垂拱殿再次争吵起来。
         “臣建议与交趾联手,对付侬智高,不然交趾若生怨愤而反助侬智高,南境更危矣!”
         “臣反对,我大宋泱泱大国,岂能假蛮人之兵!与交趾联手,必将成为天下笑柄!”
         “当下情况特殊,侬智高已克广南数州,若过岭南而走湘水,前方便是衡州、潭州、岳州,真让他打到了长江,西夏与辽国再闻风而动,我们怎么办,绝对不能让我大宋江山陷于陷境!”
         “打到长江?他若能打到长江,我们再打回去,绝对不能未战而怯!”
         ……
         苏良赶到垂拱殿之时,数位相公争的面红耳赤,都快要打起来了。
         而苏良之所以急急赶来,自然是不想让交趾插手。
         赵祯也听得甚是心烦。
         见苏良前来,便让众臣停下,听一听苏良的想法。
         苏良拱手道:“官家,臣以为绝不可让交趾参与!”
         “其一,侬智高乃是我大宋内寇,内寇岂能假蛮人之兵,蛮人若入广南两路,免不了烧杀抢掠一番,故而绝对不能令其入我大宋境内。”
         “其二,若侬智高打到了长江,那是我们战而败之;若我们假蛮人之兵,我们就是未战而自败之,诸位选哪个?”
         一时间,众相公都不说话了。
         大家都是为了大宋着想。
         只是有的人顾虑重,不愿冒险,希望能更稳妥一些。
         而有的人,宁愿冒险也不愿丢了大宋的颜面。
         这时。
         自然是需要赵祯拿决定了。
         “啪!”
         赵祯朝着御案上一拍,道:“我们自家的事,自然要关着门解决,若狄青摆平不了侬智高,朕便亲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