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第0446章:与君游!重阳踏青,有儿子真好
         官家一言,可抵武将万语。
         自赵祯身穿铠甲在城南军营讲过话后,将士们都如同打了鸡血一般。
         训练热情空前高涨。
         骑兵、步兵、弓弩兵、火器兵等各种兵种都依照《练兵总要》苦练了起来。
         与此同时。
         皇城司培养的专门探查军事情报的线人也都星散于辽国、西夏、高丽、东瀛等国各处,提前布局。
         赵祯对武将的重视,引得民间再次涌起一股尚武之风。
         最前方。
         唐宛眉看向苏良,瞪眼道:“夫君,我啰嗦吗?我……”
         赵祯和苏良终于抵达了仓王庙前方的营地中。
         唐宛眉有些疑惑地蹲下身子,然后便见苏子慕朝着她的额头用力亲了一下,亲完后,撒腿跑上马车,然后回过头说道:“爹爹告诉我,母亲啰嗦时,只要亲她一下就好了!”
         不过,除了官家本人外,还有三个例外。
         苏良则是一直陪在赵祯慢跑,赵祯与大多数官员一样。
         赵祯接过两个水袋便拉着大皇子的手朝前走去。
         特别是近日来,本为文官的枢密副使曾公亮、梁适将鼻孔都快仰到天上去了。
         苏子慕甚是聪颖。
         不过在得知跑不了后,苏子慕还是很有礼貌的,朝着三人都喊了一声:老师。
         其一,大皇子赵暽。
         但心中肯定也是有些波澜的。
         苏良和苏子慕便被唐宛眉叫醒了,洗漱完毕,换上了舒适的衣靴。
         文武有争,实属正常。
         左有鼎和赵概长呼一口气,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
         这可让苏子慕高兴坏了!
         而仓王庙那里已经冒起炊烟,宫内的御厨们已经在那附近扎营做饭了。
         这份踏青名录,全都是各个衙门的主官、贰官、最低也是五品,年龄也没有低于四十岁的。
         若身体不行,恐怕有提前致仕的危险。
         赵祯老来得子且摆脱了无子的烦恼,这一刻,他望着前方的一片青绿和自己的大皇子,心情甚好。
         沿途都有禁军护卫跟随,他们的安全自然不会有问题。
         直到黄昏,大家才坐上马车返城。
         “爹!”唐宛眉喊道。
         对于这个结果,赵祯非常满意。
         唐宛眉还未说完,苏良一把搂住唐宛眉,然后也猛地吻了她一下,以丝毫弱于苏子慕的速度,钻进了马车。
         片刻后。
         而最后面近乎掉队的。
         而此刻。
         说罢,苏子慕钻进马车里。
         顿时,官员们都有了干劲,纷纷朝着前方走去。
         赵祯也有些力竭了,走走停停,有些想要放弃。
         一旁的苏良连忙为其鼓劲。
         没想到自己竟然还沾了七岁儿子的光。
         且前行的路已经有禁军士兵提前布置了。
         上一次,赵祯在沙场讲话,文官没有参与。
         他们理解的踏青都是坐马车去一个风景秀丽之处,赏景吟诗,喝茶闲聊。
         ……
         “此次,朕希望大家一起徒步前行,与朕一起完成这个挑战,抵达仓王庙后,再吃午饭,稍后,一人可领取一个水袋!”
         一辆辆马车整齐地排列着。
         “朕认为,唯有一个好身体,才能办好差事,希望众卿都鼓起劲来,莫半途而废!”
         其二,皇子伴读苏子慕。
         唐宛眉抹了抹脸上的口水,高声道:“早去早回!”
         苏良本以为他会落在最后面,但没想到包拯还在文彦博和富弼的前面。
         包拯的速度不快,但他能一直保持,基本上不停歇。
         参与者们只需要穿着适合踏青登高的衣靴即可。
         苏良细细一想,觉得也不算突兀。
         有些官员则不急。
         ……
         苏良和苏子慕所在的马车里,共坐有五人。
         说罢。
         在马车离开后,唐宛眉刚转身,便看到了后面站着的唐泽和苏沁一。
         ……
         汴京城的百姓可能是全宋最会玩,也最擅于玩的百姓。
         苏良以为是要徒步踏青赏景,下车一看,周围并没有什么美景,两侧乃是一片乱嘈嘈的小树林。
         就在这时,众人收到命令,于前方集结。
         六七岁,正是有力气的时候。
         这一次,也让官员们都明白,身体才是第一位的。
         重阳节。
         大皇子赵暽和苏子慕早已经跑的没影了。
         皆是文官。
         众人已经看到了远处高坡上的仓王庙。
         谏院内。
         随即,车马里伸出了一大一小两只手,朝着唐宛眉摆了摆手。
         文官们特别庆幸武将们没有来。
         九月初七,近午时。
         赵祯邀朝堂官员陪其重阳节踏青登高。
         唐泽点了点头,道:“有时,确实有些啰嗦了!”
         文彦博等相公对赵祯上次的决定,并不排斥,也无怨言。
         官员们都是一愣。
         再说,他是“家属”,不在竞技之列。
         其三,皇子伴读苏子慕家属苏良。
         ……
         赵祯一加速。
         赵祯志在御驾亲征,也想着锻炼锻炼身体。
         唐宛眉正交待着,苏子慕突然走到唐宛眉的面前,示意她蹲下身子。
         若是狄青和三衙的那些将领在此,至少能甩他们一圈。
         欧阳修、孙复、包拯都自称是苏子慕的老师。
         ……
         该过的节日,该欣赏的风景,该吃的应季美食,一个都不会少。
         无论多么繁忙。
         而是长期胡吃海喝,身体发了福,出门皆是坐车,从来都没有如此巨大的运动量。
         二人并非年龄大。
         车队沿着东南方向一路前行。
         全称为:与君游·踏青名录。
         “对,对,不能妥协!你看文相、张相,还有包学士那几个老家伙,他们的体力不一定比我们强,只是比较拼,我们也拼一把!”
         但当苏良看到“皇子伴读苏子慕家属苏良”的时候,不由得无奈一笑。
         同时位列倒数第一的左有鼎和赵概,终于搀扶着来到了营地。
         当下的唐泽。
         而在他们前方有三十五人。
         他们听完此话后瞬间明白,官家此举是在考验他们的身体状况。
         “苏沁一!”唐宛眉又气又笑地扬起手。
         大皇子赵暽和苏子慕跑到了最前面。
         官家此举,实在有趣,官家也希望这些老臣们能一直跟随他左右。
         赵祯也告知群臣,此次踏青没有惩罚,也不会作为官员升迁的标准,但希望大家都要增强体魄。
         受到苏良台谏官职业属性的影响,他最喜欢看的就是士大夫吵架。
         这个名录。
         苏良无论是以七品文官谏院左司谏还是以五品武职青州观察使参与踏青都不符合标准。
         这一次,官家只称是踏青登高,具体去哪里,大家都不甚清楚。
         文彦博见众官员都愣在原地,当即道:“若十余里都不能及,仕途怎能长?官家怎能放心重用?”
         每年这个时候。
         官家交待,车马吃食茶水,皆由朝廷准备。
         十余里,比的是耐性,而非爆发力。
         近百人被邀踏青的官员都聚集在一起,苏良、苏子慕与大皇子赵暽站在了一块。
         但是对于这些官员而言,恐怕要两个时辰,甚至更多。
         半个时辰后。
         ……
         有儿子的好处显现出来了。
         官员们都非常清楚,当下的全宋变法只是过程。
         当即,左有鼎和赵概互相鼓励着,渐渐加快了速度。
         在苏子慕和苏沁一的整日陪伴下,身体是越来越好。
         各个笑容灿烂。
         再加上这两人经常爬高上低,能吃能喝,赵祯根本跑不过他们。
         “若官家御驾亲征,前往西北,除了尝一尝羊肉外,一定也要尝一尝那里的面食,那里的面食非常劲道……”
         文彦博、富弼、张方平、宋庠、吴育五位相公围聚在一起,望着文彦博手里的一份文书。
         天气凉爽,草微黄,叶未落。
         一个时辰后。
         苏良也是听得津津有味。
         苏良扭头看向众官员都快步走来,不由得乐了。
         唯有养成一个好身体,仕途才能更光明,为大宋所做的才能更多。
         有力气的是真有力气。
         汴京城外都是人山人海,车马络绎不绝,有时黄昏回城的路都会发生拥堵。
         孙复和包拯总是一脸严肃,苏子慕见到他们都想跑。
         汴京百姓要么在城内赏菊宴饮,要么去郊外登高。
         名录中。
         唐宛眉交待道:“慕儿,娘知道你体力好,但与官家皇子同行,且不可莽撞,更不可事事争第一,注意安全,危险的地方不要去,不要去捡路上的棍子,不要乱踢野外的草丛……”
         至于苏良。
         宣德门前。
         这时。
         一出城就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九月初九,重阳节,近五更天。
         此举意在提醒众文官,要经常锻炼身体。
         二人心头有劲,怎奈腿脚无力,倾尽全力,还是倒数第一。
         而这一次踏青登高,枢密院、三衙的官员则没有一人。
         赵祯向众官员吐露心声,官员们也向赵祯纷纷表明态度。
         大约走了小半个时辰后,突然停了下来。
         这让欧阳修、孙复、包拯三人都甚是开心。
         左有鼎看向赵概,道:“赵兄,此次徒步,乃是官家对咱们的试探啊!这不是踏青,而是仕途的长短,若咱们最后抵达仓王庙,恐怕以后不但无擢升可能,还会让官家觉得我们年迈,不堪重任啊,我们要倾尽全力!”
         故而,即使一脸是汗,依然坚持着,尽可能跑在前面的队列。
         不远处的大皇子赵暽和苏子慕就跑了过来,手里拿着湿毛巾、水袋,还有点心。
         “我就说嘛!咱大宋向来优待士大夫,官家再重视武将,也不可能让他们的地位凌驾于文官之上。”
         君臣皆是席地而坐,吃喝闲聊起来。
         虽说是便衣出行,但毕竟是官家外出,该有的护卫,医官、食物、茶水、御厨等,一个都不能少。
         后面陆续跑过来的欧阳修、孙复等所有教过他的先生。
         “对对,枢密院颁布的任何条令,还不是要咱们审核一番,官家心里如明镜一般,此踏青名录,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说明他这个皇帝的身体还可以,而下面众文官的体力也可以。
         近两个时辰后。
         赵祯身穿一袭轻薄透气的丝绸料黑衣,腰带外扣,显得非常干练。
         一刻钟前。
         令苏良意外的是包拯。
         如文彦博、富弼,这两人不紧不慢,始终跑在最前列。
         听到“御驾亲征”四个字,赵祯骤然又有了力气,速度开始变快。
         “若无人能追上朕,那你们就都坐着马车赶吧!”
         报名入学各地武学院的年轻人与日俱增。
         这时,赵祯扭过脸来。
         文彦博甚会养生,整日锻炼,这次徒步,他没有丝毫压力。
         除了他们两个外,还有欧阳修、包拯和孙复。
         看到周边风景,偶尔还会停下低吟两句诗。
         官家踏青,皇子陪同,外加皇子伴读陪同,实属正常。
         哪曾想,竟然是徒步!
         十余里路,对一个普通百姓来讲,大约一个时辰就能完成。
         此刻。
         欧阳修的速度也不算慢。
         苏良与苏子慕也接过两个水袋,连忙跟了过去。
         二皇子赵晗近日感染了风寒,并不在名单当中。
         马车一上路,三人就忍不住教导起苏子慕来。
         有中书省、三司、台谏、开封府、学士院、大理寺、国子监等衙门的主官、贰官近百人。
         此刻,窗外还是城内景,没什么可看的。
         赵祯与苏良刚停下。
         中书省,政事堂内。
         文官们向来心眼多,想的也多。
         欧阳修还算有趣一些。
         ……
         他本就年轻,又间歇性练武,若卯足力气,这里的官员没人能跑得过他。
         随后,正宴开始。
         首相文彦博步伐稳健,丝毫不喘,他比众相公的身体都要好。
         赵祯命大皇子赵暽亲自为他们送水,让二人激动地都分不清脸上是汗水还是泪水了。
         “官家,秋季的西北,风光甚美,那里牛羊无数,草地茂盛,黄河之水还是清澈的,那里的羊肉,用火一烤,简单放一些盐,便鲜美无比!”
         文彦博手中的文书,乃是一份九九重阳节的踏青名录。
         张方平、宋庠、吴育、王尧臣等人就不行了,距离最前方的官员越来越远,走二三百米,都要坐下休息好一会儿。
         苏沁一吐了吐舌头,连忙拉着唐泽朝着家里跑去。
         他都去递水递食物,让这些人开心坏了。
         倒数第一、气喘吁吁的左有鼎便追上了倒数第二、上气喘不上下气的赵概。
         这一刻。
         约一个时辰后,马车终于出了城。
         反而作为一個家属最合适。
         说罢,文彦博大步朝前走去。
         一个是鸿胪寺寺卿左有鼎,一个是大理寺寺卿赵概。
         甚至有一些人弃文从武,盼着能如狄青那般,立下不世之功。
         在后面紧跟着他的一些官员也加快了速度。
         “官家,真是一碗水端平啊!不,是体谅吾等文官的心情,老夫觉得,官家内心还是偏向咱们的!”张方平捋着一把青须,笑着说道。
         而此刻,近百名官员已经非常分散。
         最后。
         他笑着望向众官员,道:“诸位,今日我们郊外踏青的目的地乃是东南方向的仓王庙,距此约十余里,需要翻越三道高坡。”
         此话一出,官员们瞬间有了动力,不多时便有人跑着超越了赵祯三人。
         此时的秋。
         包拯的身材也是有些发福,常年熬夜,再加上已经五十五岁了。
         此次踏青。
         很快。
         不过,三人的教学观念不一致,教着教着,就开始辩论起来。
         让众相公瞬间感觉到皇恩浩荡,官家实在是有心了!
         此等场合,最易增强君臣之间的感情。
         一旁的苏沁一,一脸认真地点了点头。
         “沾了儿子的光,一点也不丢人,白吃白喝白玩,一切由皇家掏钱,不去白不去!”苏良笑着喃喃道。
         出门之际,苏宅门前。
         不管苏子慕愿不愿意学,他们时常让苏子慕去他们家,专门指点苏子慕功课,甚至还留作业。
         当苏子慕知晓自己要与这三人坐一辆马车时,差点儿没有跳车。
         苏良看着《与君游·踏青名录》,有些哭笑不得。
         城外的官道、乡道上,马车不断,大多都是携儿带女,出门踏青的。
         跑一会儿,走一会儿,歇一会儿。
         大宋很快即将迎来收获的时刻,这个时刻,足以让他们名垂青史。
         每个人都不愿缺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