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一个国家队,混娱乐圈很合理吧 > 第600章 细中求细,精益求精。
         “多的我也不多说了,各位都有自己的视角。”
         在仪式后,放映前,李景霖做出了最后的讲话。
         讲话的内容完全不掺水,满满的干活,并且简洁利落。
         “各位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便是以各自职业的角度去观看,尽可能的去挑刺。”
         “不要怕挑刺挑的内容会影响进度!会让作品大改!我只怕各位挑不出来问题!”
         “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要多刻薄就要有多刻薄!”
         说完后,便点点头。
         示意着播放开始。
         而听闻了李景霖的这些话,周围的这些专家,也浑身一凌。
         可现在,田所似乎更加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对李景霖有这样强烈的“敬佩”之心。
         几乎能够达到七個小时!
         将整个敦煌的历史文化与脉络,以一种简介的形式高度概括,浓缩在这七个小时之中。
         敦煌文化研究院的田所,此时看向李景霖的目光,就十分的复杂。
         坏消息是。
         才能让李景霖的作品,远看,是一副令人一眼沉迷的话,近看,是细节满满,充斥一切可探究元素的另一个微观世界。
         虽然李景霖将自己的姑娘训斥的心情低落,连着沉默了好几天。
         再到后面,一步步看着李景霖带出了两个神仙学生,建立首个专业博士点,推动着小提琴演奏音乐行业的发展。
         一开始,是听闻圈内裴老对李景霖的高度赞扬,旋即便是又被李景霖的音乐作品所折服。
         直到亲自与李景霖产生交互——自然也有自己拿那不懂事的姑娘顶撞李景霖的事情。
         那便是细致。
         这些作品的质量肉眼可见的在不断提升。
         对自己手里接过的作品,李景霖的要求从来都是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的那般细致,甚至细致到了一种偏执的程度。
         但田所却仍然十分感谢李景霖,并且佩服李景霖。
         他把原本只针对自己的这种要求与习惯,带到了大型项目的工作要求之上。
         哪怕是自己对学术的钻研,其细致程度,和李景霖相比,仿佛都弱了一丝。
         极致的,甚至可以说是苛刻的细节要求。
         正如李景霖要求的那般。
         好消息是。
         但那也只是在李景霖的成就,以及对自己女儿的正确教导,正确训斥的基础之上。
         其信息量难以言喻。
         整个纪录片,时间可不短。
         而李景霖这一些人要做的,便是要继续在这七小时内,看看是否有疏漏,是否有冗余,是否有哪里表达不当,是否有哪里表达过度。
         之前的工作或许很忙。
         但现在,才是真正肝任务的开始。
         审查总是要比制作还累,因为制作可以分好几天,审查一开始就很难停下去。
         为了能够让审查工作不被影响。
         李景霖特意清理好了艺术团办公室这周边的几个屋子,摆好了床位,又安排好助理,进行伙食供应。
         赶上了那就从食堂点,然后助理跑腿,赶不上,那就由助理点外卖。
         实话实说。
         这种高强度的审查工作,是所有人平时从未经历过的。
         甚至可以说,有点过分了。
         不过,在场的众人,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有什么不满。
         因为,热情早已被调动起来的前提下,李景霖是以个人强大的能力,并且亲力亲为的带头冲锋,作为一个示范。
         这本身便令人心悦诚服。
         患难与共或许有点过了,但重点绝不是患难,而是与共。
         而与此同时。
         李景霖不仅仅在主导着审查的工作。
         更是在这之余,安排起了编导们进行内容整合。
         原本,文案的内容,是由专家提出一个严谨的历史资料整合,将已知史料和最新研究融合在一起,围绕着“河西走廊是丝路关键,丝路是国家重大的经略”主题,严丝合缝的形成论文。
         然后由论文,形成一个学术剧本,才进行拍摄的。
         显而易见,编导个人的学术能力是会有局限性的,难免疏漏,所以,学术顾问的专家几乎是与编导一同进行着学术文本的整合,编写成剧本,才能拍摄。
         而现在。
         这些学术专家们,又需要和编导,将这些剧本中所提及的一些延伸内容,再次细致化,形成专业的学术理论支撑,作为纪录片附带的参考资料。
         这全部都是为了将其面向国际推广时所必须要做的事情。
         而这工作量有多大呢?
         七个小时。
         涵盖了从汉代,一直到如今的两千多年,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近五十多个,仅仅是各个时期的服道化设计团队,人数便达到八十余人,群众演员都破千。
         甚至是一些道具上一闪即逝的蒙文,葡萄牙文,或是一些西域诸国考古中才挖掘到的古文字,都经过了十分详细的科学探查,每一个小细节都细致到位,经得起考验。
         李景霖甚至能毫不夸张的说。
         饰演古代军队士兵的群众演员,腰带上几乎注意不到的纹饰,都能给你细致到写出一整个论文,并且有详细可考的出土文物,出土时间等等等。
         在普通人看来,这样的细致简直是离谱。
         而放在专业人士的眼中来看
         那更是离大谱。
         这也导致了审核工作,量大,繁琐,艰难。
         包括田所。
         也在李景霖的带领下,变成了一个细节狂魔。
         连着三天没有回家。
         好不容易回趟家,那纯纯是为了取一下放在家里的纸质研究文件底稿。
         来回不到五分钟。
         田萌看到自己老爹匆匆忙忙的样子,一时之间是有些好奇的。
         于是,在舞剧《张骞》排练休息的间隙,也赶来了京城看望老爹,顺便参观参观。
         可说是参观,却没有任何人理田萌,所有人都在忙着手上的事情。
         一走一过,时不时就能听到屋子里传来激烈的辩论声音。
         田萌似乎更有些悟了。
         想起李景霖当时斥责自己的那一幕,突然便理解了。
         也更是感觉到,自己以前,可能太看轻这些宝贵遗产的重要性了,也有些太幼稚了。
         ——
         面对这样宝贵的文化遗产,若是连自己都不在意,不爱护,不发扬,不愿意精益求精。
         那还能谁来做呢?
         一枚螺丝钉虽小,但总要有人将其视为一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