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80章 心眼真多啊
         大明当前的情况,让陈景恪想起了万历时期。
         前世流传一个说法,明实亡于万历。
         这位万历皇帝,斗不过文官就开始摆烂。
         你们文官不是厉害吗?
         老子不给你们授官,看你们能怎么办。
         官位出现空缺,那就空着呗。
         最严重的时候,六部尚书和九寺卿只有不到一半人在任。
         六部给事中只有四个人,主事全部空缺。
         十三道御史只剩下五个人,要负责巡视全国。
         要知道,按照规定六部给事中应该是五十余人,都察院应该是一百余人。
         地方衙门主官空缺就更多了,很多府县都是次官在掌管政务,而且一管就是一二十年。
         后果有多严重,只要想一想就知道了。
         地方官升迁无望,又没有人来监督,就和地方士绅勾结,大肆捞取钱财。
         万历摆烂,却不耽误他捞钱。
         派出镇守太监,去各個地方坐镇捞钱。
         这些太监又和地方官、地方士绅勾结在一起,上下其手,榨取百姓最后一滴血汗。
         最终的结果是,大明彻底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
         万历死亡二十四年后,大明灭亡。
         他身体力行的践行了一句话: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眼下的大明,和万历时期何其相似。
         大量官员空缺,地方大户攫取了当地权力,大肆侵害百姓利益。
         只不过万历是摆烂导致的恶果,朱元璋是杀伐过重造成了当前局面。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必须要尽快解决,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不,恶果已经出现了。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土地兼并加剧,士绅大户将赋税转嫁给百姓。
         权力这种东西,让出去很简单,收回就难了。
         尤其是土地兼并,一旦到了大户手里,再想让他们吐出来,就千难万难了。
         除非大开杀戒……
         等等,陈景恪忽然愣住了,大开杀戒?
         朱元璋貌似已经开始对地方大户动手了。
         卧槽,不会吧。
         老朱竟然将自己隐藏的这么深?
         之前他还以为,朱元璋是因为赵瑁案,才去动的这些大户。
         现在看来,并没有那么简单啊。
         有没有一种可能,朱元璋已经察觉到了这种情况。
         所以才决定借助赵瑁案,将这些大户清理一遍?
         越想陈景恪就越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大。
         再回想一下朱标的态度,也很可疑。
         除了最开始劝说朱元璋不要大开杀戒,之后貌似就不闻不问了。
         这次朱元璋对地方大户动手,他在做什么呢?
         忙着建设仓库筹集物资,无暇顾及朝政,连内阁差事都暂时放下了。
         所以他没有发表什么看法。
         这完全不符合他的性格。
         还有马秀英,确实劝说朱元璋少杀点人,两人还大吵了一架。
         然后呢?
         她被禁足,朱元璋该杀还是继续杀。
         不正常,十分有十二分的不正常。
         这一家子不会是在演戏吧?
         至于目的,一是为了隐藏真正目的,二是保持人设。
         杀大户需要一个理由,总不能直接说你搞土地兼并,所以我杀你吧?
         哪怕是汉朝,也会找个修皇陵的理由迁徙地方大户呢。
         朱元璋也同样需要一个理由。
         那就是赵瑁案。
         你们这些地方大户和官吏勾结,证据确凿,当杀。
         如此一来,天下人最多也就是抱怨皇帝杀心过重,不会有别的想法。
         至于保持人设……主要是想保住马皇后和朱标的人设。
         老朱本来就是杀伐果断的性子,人设就摆在这里的。
         杀再多人,大家都习以为常。
         马皇后的人设是什么?
         仁慈啊,百官最后的庇护者。
         但不会真的有人以为,她是个圣母吧?
         她确实有仁慈的一面,不喜欢过于苛责人。
         但能辅佐老朱夺得天下,必然也是杀伐果断的主。
         在大局面前,她自然知道该做什么。
         朱标的人设呢?
         仁厚之君。
         但这个仁厚只是相对于老朱来说的。
         如果只是单纯的仁厚,又岂能降服那群骄兵悍将,又岂能让兄弟信服?
         他的能力和手腕也非常强。
         只不过他不喜欢搞扩大化,那样不利于国家建设。
         且做事也比较讲究,会给大家都留一个体面。
         开国功勋犯罪了,朱元璋会将人下诏狱,狠狠拷打折磨,连最后一点脸面都不给人留。
         朱标则不然,他觉得这些人毕竟为大明立过功。
         杀就杀了,应该给人留个体面。
         这有点像西汉初年的君臣关系。
         西汉初期,功勋和三公九卿犯罪被抓进监狱,如果皇帝认为他必须死,就私下送一封信。
         不论信里写的是什么,在见到信之后,那个功勋就会自杀。
         然后皇帝就会下旨,讲一下他的功劳,说一下他的过错,让他按照诸侯之礼下葬。
         事情就体面的解决了。
         朱标应该是很喜欢这样的君臣默契,他的仁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朱元璋大开杀戒,如果马皇后和朱标不闻不问,就属于人设崩塌。
         现在马皇后确实劝说了,也保下了一些罪责较轻的官员。
         然后被皇帝禁足了。
         即便在禁足期间,她依然在劝说皇帝。
         人设保住了。
         朱标在忙别的事情,人设也保住了。
         但朱元璋依然再杀。
         该死的人一个没逃掉,隐患也解决了。
         如果猜测是真的,那这一家三口的心眼可就太多了。
         合起伙演戏,将天下人都玩弄于股掌之间。
         当然,这个猜测过于阴谋论了,也将马皇后想的太虚伪了。
         陈景恪至少能肯定一点,马皇后确实不喜杀戮,她劝朱元璋少杀人也是出自本心。
         具体到这件事情上,估计她也是无奈。
         地方大户趁官吏空缺,攫取地方权力,这是事实。
         她确实想保住这些人,可当前弊病除了将这些大户扫荡一遍,别无他法。
         所以她也只能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至于朱元璋,估计是真的谋定后动。
         将所有事情都串联起来,他不停的掀桌子,杀掉大量官吏。
         缺少足够的后辈官吏填补空缺,于是重启科举。
         发现地方大户有失控危险,就借着赵瑁案杀一波。
         查抄的土地可以分给百姓,财产可以充实国库。
         然后科举选拔上来的人才,填补空缺。
         哦,还有钱币改革。
         查抄大户的资产,刚好可以用来填补亏空。
         完美解决所有问题。
         想到这里,陈景恪已经倾向于,朱元璋是故意为之。
         难怪能靠着一个碗夺得天下。
         这心眼是真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