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117章 新钞问世惊群臣
         朱元璋在同时做出了两个决定,允许盐商以宝钞直接购买盐引,期限为三个月。
         百姓可以携带宝钞,去太子在应天辖区内兴建的一百座仓库,兑换物资。
         没有期限,随时可以去兑换。
         兑换的物资包括布匹、粮食、食盐、茶叶、铁器等生活用品。
         这个命令一出,朝堂瞬间就炸锅了。
         而且这次不只是文官反对,连武将一系也出来反对了。
         文官反对,是因为大明的赋税,半数来自于盐税。
         允许盐商以宝钞兑换盐引,相当于是一分盐税都不要了。
         即便只有三个月,那也支撑不住啊。
         这里有一个让朱元璋很尴尬的逻辑,那就是文官默认宝钞就是废纸一张。
         收回来就是打水漂了。
         虽然这确实是事实,可还是很伤人的。
         武将反对的原因也很简单,以往都是盐商将粮食运送到边关,朝廷给相应的盐引。
         现在盐商直接用宝钞买盐引,边关粮食怎么办?
         朱元璋自然早就有了准备,他先是出手摆平了武将。
         “去岁朝廷就往边关调拨了大批军需,足够大军用两个月。”
         “朝廷也会留出一部分盐引,分给边军运粮的盐商。”
         “且三个月后盐政就会恢复旧制,不会影响到边军粮饷。”
         一句话就将五军都督府的嘴巴给堵住了。
         然后就是文官:“从去岁开始,太子就在青州开辟盐田。”
         “本次所需食盐半数由该盐场出,另外半数由其余盐场出。”
         “如此既能缓解朝廷财政压力,还能造福于万民,诸卿不会反对吧?”
         “啊这……”曾泰等人哑口无言。
         太子不知道从哪找来了晒盐法,征辟徭役在青州沿海区域,开垦盐田。
         半年时间足足开出了万亩盐田。
         为了保护这座盐场,还特意成立了一支五千人的水师,就驻扎在青州水域。
         只是这座盐场有些神秘,直属太子管辖。
         只见白花花的盐产出,却从未见一粒盐流出。
         小道消息倒是很多,什么只要太阳晒一晒就有盐。
         什么将粗盐洗一洗就出细盐了。
         有些他们信,有些不信。
         倒也不是没人试着提过此事,但都被皇帝给堵回去了。
         然后就没有人再提此事。
         但关于青州盐场的各种猜测,一直就没有断过。
         此时众人才终于明白,皇帝和太子要做什么。
         原来他们从去年开始,就在谋划宝钞之事了。
         青州盐场、边关送粮,上百座遍及应天的仓库……
         一切的一切,都为了今天。
         众人不禁为,皇帝和太子的谋划之深,感到佩服。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愤怒。
         这么大的事情,你们不和群臣商议就算了,执行也越过我们?
         还有没有把我们当回事儿?
         但没人敢将这句话说出口。
         唯一能和皇帝分庭抗礼的,就只有丞相。
         自从胡惟庸被杀,丞相一职被废,今日这种局面就必然会出现。
         锦衣卫的出现是第一次,现在是第二次。
         以后还会有更多次,他们必须要学会适应全新的制度。
         不过比起这些,更让他们无法理解的是,皇帝和太子做这么多,图的是什么?
         如果说单纯为了收回宝钞,完全不必如此大费周章。
         要重建宝钞的信誉?
         呵呵,别闹了。
         别的不说,假钞的问题就无法解决。
         朝廷承认假钞,那就将面临一个无底洞。
         不承认假钞,连带着真钞也一起废了。
         哦,对了,好像还有金钞局。
         可若想靠他们来打击假钞……
         想法不错,具体效果吗,只能说比没有强。
         每打击一次假钞,都是对真钞信誉的一次伤害。
         打击假钞越厉害,百姓就越不敢使用真宝钞。
         所以,宝钞就是一个无解的弊政,只有皇帝还天真的相信它能起死回生。
         不对,好像连太子也跟着犯糊涂了。
         大明,真的是多灾多难啊。
         群臣心中哀叹。
         也有人幸灾乐祸,等着宝钞彻底毁灭的那一天,想看看皇帝和太子会是什么表情。
         让你们废除丞相,不听百官之言,等着后悔去吧。
         似乎是看出了他们的想法,朱元璋嘴角疯狂上翘,眼睛里闪过一抹得意:
         “诸位,咱偶得一奇法。以此法制作的宝钞,绝无被仿制的可能。”
         群臣有些诧异,不是因为皇帝得到了奇法,而是惊讶于他竟然这么天真。
         就连和朱元璋最熟悉的老臣,比如李善长,都百思不得其解。
         上位今天很奇怪啊。
         什么奇法?什么无法仿制?
         这种三岁小孩都不信的事情,你竟然信?
         这不符合他们对朱元璋的印象啊。
         莫非皇帝老了,开始糊涂了?
         可是皇后和太子呢?为何不出来劝说?
         莫非是皇帝瞒着他们干的?
         倒不是说,没办法造出那种难以仿制的宝钞,主要是百姓分辨能力有限。
         假钞不需要造的多真,只要细节处理好一点,百姓就很难分辨的出来。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除非伱能弄出那种,百姓一眼就能看出真假的钞票,否则一切都是无用功。
         不少人已经开始在脑海里构思,等会儿如何反驳皇帝。
         当然,更多的人则忧心忡忡,生怕皇帝折腾宝钞,把大明给折腾破产了。
         北元依然虎视眈眈,云南也正在打仗,倭寇也未扫除……
         大明此时可以说群敌环伺,若国库拿不出钱粮,真的有亡国之危。
         虽然朱元璋严苛,杀人不眨眼,可没有人再想经历乱世。
         朱元璋将众人的反应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里。
         那些嘲笑咱的,等回头再一一算账。
         吊足了胃口,他才说道:
         “孙福,将新宝钞拿过来给诸卿看看,免得他们以为咱说大话呢。”
         “是。”孙福应了一声,回头道:
         “都上来吧,小心着点别将宝贝给摔着了。”
         一群小太监鱼贯而出,他们双手皆举着一个托盘。
         见皇帝如此自信,群臣也不禁生出了好奇心。
         到底是什么样的新宝钞,竟然让皇帝如此自信?
         直到他们看到托盘里,那六张颜色各异,会变换色彩的长方形纸条。
         所有人都张大了嘴巴,露出了不敢置信的表情。
         这……真的是人间能有的东西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