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120章 百姓眼中非良法
         “承惠,三百六十五文……客官您是用宝钞还是铜钱?”掌柜的客气的道。
         朱雄英拿出一张五百文的宝钞:“宝钞,原价是吧?”
         看到宝钞,掌柜的脸上笑容又灿烂了几分,忙不迭的道:
         “原价原价,面额是多少,我们就按照多少计算。”
         朱雄英满意的点点头,将宝钞拍在桌子上:“好,找钱吧。”
         掌柜的似乎怕他反悔,抢夺似的把宝钞收起来,快速拿出一串铜钱:
         “给您一百三十五文,您收好……”
         一同递过来的,还有一个包装好的小木匣,里面装的是那支金钗。
         朱雄英皱眉道:“这么多铜钱,没有百文宝钞吗?”
         掌柜的陪笑道:“哎呦您海涵,我们这里还真没有百文宝钞。”
         朱雄英不乐意的道:“可是方才我明明看到,抽屉里有很多宝钞。”
         掌柜的面色不变:“客官您肯定看错了,我们这里真的没有百文宝钞了。”
         朱雄英摇摇头,也没有再说什么,收起铜钱和金钗就离开了。
         陈景恪和徐允恭紧随其后。
         走到一处人少的地方,朱雄英高兴的道:
         “你们看到了吗,现在各家店铺都收宝钞了,还是原价,皇爷爷的新政生效了。”
         陈景恪摇摇头道:“那是因为盐商在大肆收购,若盐商停止收购,宝钞的价格马上就会降下来。”
         “到时再想用宝钞购物,恐怕那个掌柜就是另外一副嘴脸了。”
         徐允恭也颔首道:“盐商们为了争抢宝钞,已经将价格提高了面额的一成。”
         “那五百文宝钞,他转手一卖就是五百五十文。”
         “所以你刚才问他要一百文的宝钞,他才会假装没有。”
         朱雄英的兴奋劲儿消失了,叹道:“你们两个,就不能让我高兴一会儿吗。”
         “哈哈。”两人都笑了起来。
         陈景恪安慰道:“不过新政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百姓对宝钞的看法。”
         “等新宝钞发行,将能更快速的建立信任。”
         朱雄英点点头,随即又疑惑的道:“为何不趁现在,百姓最信任宝钞的时候发行新钞,而是等到三个月后呢?”
         徐允恭也不解的看向他,此事金钞局的人也大多都很疑惑。
         陈景恪解释道:“如果现在发行新钞,是否允许盐商用新钞购买食盐?”
         “如果允许,那发行新钞将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不允许,盐商就只会收购旧钞,不会收购新钞,百姓会怎么看待新钞?”
         朱雄英两人略微一思索,顿时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盐商甚至溢价收购宝钞,若是允许用新钞购买食盐,多少都不够他们收的。
         发行新钞也就没了任何意义。
         若是不允许,那盐商只收旧钞不收新钞,两相对比,百姓就会认为新钞不行。
         提前发行,只会起到反作用。
         等两人都想清楚其中的道理,陈景恪继续说道:
         “三个月后发行新钞,恰好赶上征收夏税,百姓可以直接用新钞交税。”
         “只要朝廷按照面额,回收百姓手中的新钞,就可以初步建立信誉。”
         “再有朝廷修建的仓库做配合,新钞就能正常流转起来……”
         “一旦百姓习惯使用宝钞,信誉自然而然的就建立了。”
         朱雄英点点头:“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陈景恪趁机展开了教学:“新政的施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若考虑不到位,施行不得法,良政也会酿成恶果。”
         “王安石变法就是如此,他的初衷是好的。”
         “可他的很多政策过于理想化,施行也不得法,最终反而让百姓损失惨重。”
         “新钞也同样如此,早发行三个月,晚发行三个月,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
         朱雄英一副受教了的模样。
         陈景恪又补充了一句:“更何况,对百姓来说宝钞也算不上什么良法。”
         “啊?”朱雄英和徐允恭都惊呼出声。
         这话可就有点大逆不道了。
         关键,陈景恪自己就力主推行宝钞,现在又为何会说这样的话?
         陈景恪笑道:“不能理解对吗?”
         朱雄英和徐允恭同时点头,太不能理解了。
         陈景恪叹了口气道:“有没有宝钞,对百姓来说有影响吗?”
         “没有宝钞还有铜钱,况且百姓本来就很穷,平日里也用不到什么钱币。”
         “没有钱影响也不大,大不了用粮食、布帛交换物品。”
         朱雄英反驳道:“朝廷不允许将粮食、布帛,当做钱币使用啊。”
         都不用陈景恪说话,徐允恭就出声解释道:
         “民间其实一直都是以物易物,朝廷根本就管不了。”
         见朱雄英无法理解,他想了想又说道:
         “百姓种了粮食,如果拿去卖钱,会被粮商压价,白白损失一部分。”
         “所以他们需要什么东西,都是直接用粮食换。”
         “需要铁器,就拿粮食去铁匠铺换。”
         “需要布,就和会织布的邻居换……”
         “朝廷总不能派人去乡下,挨家挨户的盯着他们吧?”
         说到这里他忽然停住了,脑海里闪过一道灵光,顿时明白了陈景恪的意思。
         朱雄英则挠了挠头,没想到乡下竟然是这种情况。
         同时也隐约明白了一个现实,朝廷对民间的掌控力其实并不强。
         不过这会儿他并未多想这些,而是问道:
         “可是,宝钞给谁用了?”
         陈景恪说道:“给城市里的人用了。”
         “只有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对钱的需求才比较大。”
         “朝廷的禁令,真正约束的是他们。”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也有的是办法规避。”
         “没有宝钞,他们依然有别的办法来应对。”
         “大不了使用粗制滥造的私钱,自古以来都是这么过来的。”
         “而有了宝钞,他们还要承担贬值的风险。”
         “所以我才说,对于百姓来说,宝钞还真不一定就是良法。”
         朱雄英默然不语,他懂了,可心里并不开心。
         “既然宝钞非良法,为何朝廷还要发行宝钞呢?”
         陈景恪说道:“因为宝钞对朝廷有利……”
         “如果朝廷的政策得法,也是能惠及百姓的,只是没有那么直接。”
         “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一时半会儿我也很难和伱讲清楚。”
         “等回去了,我再慢慢给你解释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