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晋末长剑 > 第一百八十一章 诸般手段
         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习惯或传统的力量是庞大的。
         七月十三日,邵勋在马邑县下发了一批绢帛赏赐,总计五万余匹,由度支中郎将杨宝、司农卿殷羡亲自押送而来。
         彼时秋高气爽,云淡风轻,邵勋刚和拓跋鲜卑的一部分贵人打猎完毕。
         见到赏赐时,鲜卑人并不觉得有多么奇怪。
         拿钱为中原天子打仗,这个传统已经二百余年了,算不得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
         发放完赏赐后,还有第一批二十万斛粟麦下发给各部。
         “马邑实乃锁钥之地,既可隔河收取河西军情,又能向南探听关中消息。”邵勋扬着手里的军报,朝杨宝、殷羡说道。
         其实还有一个不便宣之于口的原因:督促鲜卑人南下厮杀,若有反意,立刻找他们部落算账。
         这种事不能说,但有心人都看得出来。
         “大王高瞻远瞩,臣佩服。”杨宝谄笑道。
         “你家那些烂摊子收拾干净了吗?”邵勋看了眼杨宝,说道。
         杨宝闻言,面如土色,连声道:“收拾干净了。”
         之前已经派庾敳敲打了他一下,今又当面问,杨宝压力很大,同时感觉梁王说话的口吻、做事的方式再度有所变化,对他们这些老兄弟不像以前那么和蔼可亲了。
         不过他不敢有什么怨言。
         二十余年来,他是看着梁王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实在没有勇气与他对抗,连消极抵制都不敢。
         他要做什么,支持就是了,反正兜兜转转都是赚的,无非多少罢了。
         殷羡亦笑容满面站在一旁,说道:“闻王师势如破竹,关中群贼降顺,诸郡士人大为振奋,皆言值此之际,断不能自生内乱,故纷纷挽输军粮北上,又缉捕盗贼,严查奸细,以待大王班师。”
         邵勋缓缓点头。
         匈奴败局已定,消息传至关东后,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扩散着。
         再顽固的人,也会受到震慑。
         而在此之前,邵勋已记不清发生过多少次叛乱了,大概十几次、二十次?
         他倒要看看,现在还有谁敢叛乱。
         将来全面推行度田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跳出来和他对着干。
         另外,之前问他们要粮的时候,真的费尽口舌,十分困难。
         他还是开基之主、马上天子,不敢想象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天子会怎样。
         现在好了,都主动送粮了,态度变化之剧烈,让人目不暇接。
         邵勋不再理他们,转而来到马邑川畔,看着即将收获的农田,找来太守张通,问道:“今年粟田收成如何?”
         “十之二三绝收,十之四五能收个一斛、两斛,剩下的没怎么遭兵灾。”张通答道。
         “损失不轻了。”邵勋说道。
         他沿着河畔走了很长一段路,看到一个小部落,遂停了下来。
         张通见了,便道:“此为元康年间拓跋猗迤西征时带回来的部落,人不多,两千余众,皆高鼻深目,丈夫剪发,妇人衣襦,婚姻同华夏。”
         他说的其实是西域胡了,应该是塞种人,白人特征非常明显,应该是西域原住民之一了,汉代时西域小国基本都是此类,甚至还有红头发的。
         从种族特征来说,他们与中原相差较大,不如鲜卑之类容貌相近。
         从文化上来讲,他们又更近似中原,至少比鲜卑近多了。
         邵勋继续往前走,看到田间有很多人在挖掘土方块,这是准备晾晒后修缮房屋了。
         经历了战争,很多人的房子遭到严重破坏,或者干脆消失了,急需修缮。
         邵勋拦住了一人,问道:“汝识我乎?”
         此人吓了一跳,扭头看向张通。
         张通点了点头。
         此人回过头来,道:“自然识得。”
         说罢,拜伏于地,道:“拜见大晋梁王。”
         “起来吧。”邵勋说道:“我看此间农田粟、穄夹杂,何时开始的?”
         “去岁便开始了。”
         “何人所教?”
         “有位裴官人教授此术,张公带头种粟,我等见之,再无疑虑,便跟着种了。”
         “觉得怎样?”
         “比穄好多了,收得多,粟秆也能喂食牛羊。”
         邵勋一听,有些高兴。
         “还教了什么?”他又问道。
         此人又看向张通。
         张通绷不住了,道:“你照实说便是,屡屡看我作甚?”
         此人遂指着马邑川两岸,说道:“贺兰蔼头被击退后,裴官人自平城而来,令我等伐木设栅,将各家田亩划分好……”
         马邑地广人稀,耕牧皆有。
         裴十六去赵郡及广成泽考察了一番,上报单于府,请在马邑郡分割田地。
         单于府准许了,但他们同意没用,还得代公下令。
         王夫人已经允准了此事,太守张通开始从马邑县左近操办。
         他们的方法比较简单粗暴,按人头来划分土地。
         每一家的田地都用低矮的木栅栏隔开,内里还分成了四份,其中一份圈着不少牛羊。
         邵勋靠近了点,仔细看着。
         这一家大概有牛二十余头、羊百只,分开圈养在栏内。
         牲畜栏旁边便是一份农田,种着高高的牧草。
         “此草便是喂养牲畜的?”邵勋问道。
         “是。”此人答道:“打开牲畜栏,把牛羊赶进去吃就行了,吃完再驱赶回去关起来。”
         “为何不割了再喂?如此践踏牧草,或有损耗。”邵勋说道。
         “战事频繁,没那么多人手去割草,只能图省事了。”
         邵勋了然,便不再问了,然后又看向牧草田旁边的穄田和粟田。
         可能是心里没有太大把握,又或者为了分散风险,这些人虽说从去年就开始种粟,但始终没完全放弃他们熟悉的穄。
         仔细看下来,穄的播种面积可能还稍多一些。
         “种牧草喂牛羊和野放牲畜,哪个好?”邵勋又问道。
         “种草好些,收得多。”此人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直接答道。
         无论是草还是粮食作物,没有田间管理,没有选种育种,产量肯定是不行的。
         野地里生长的小麦,产量远远不能和农田里的小麦比。
         牧草同理。
         这些杂胡尝到了种植牧草的甜头,野放行为会越来越少,慢慢地,他们就会居住在一地不走了。
         把人固定住,一切就都好办了。
         “以后多种苜蓿。”邵勋说道:“穄可以不用种了,三四个月就收,也没多少,不如种豆子。苜蓿和豆都能肥田,以后你们会见识到好处的。”
         “大王既然这么说,仆明年便种些豆。”此人立刻答道。
         邵勋不意他如此爽快,问道:“在哪种?”
         牧人指了指牲畜栏所在的地方,道:“明年牛羊移到粟田那里,牲畜栏所在之处便可拿来种粮食。这地闲了一年了,多有牲畜粪尿,拿来种粟正合适。”
         休耕了一年的地,还多有牲畜粪尿滋润,自然是很肥的,种粮食收成会很高。
         “汝得之矣。”邵勋笑道。
         说罢,离了马邑川,朝郡城而去。
         胡人是离不开牲畜的,你让他们把地全拿来种粮食,不符合他们的习惯,也没必要。
         现在教了他们种牧草养牲畜、在休耕地堆肥、轮作减少病虫害等农业技术,这些人就会彻底定居下来。
         同化,你先得找着人,连人都找不到,一切无从谈起。
         刚刚领完赏赐的部落贵人们也神色怔忡地看着马邑川两岸的农田。
         他们多来自西部盛乐一带,极少种田,素以放牧为主。
         以前一直讥笑新党,说他们放牧都放不好,现在看来,好像自己更可笑。
         别的不谈,就田里那长势良好、密密麻麻的苜蓿,即便是最肥美的河滩地也达不到这种程度。
         虽说这玩意牲畜吃多了会胀气,但你可以混着其他干草喂食啊,比如穄秆、粟秆。
         想到此处,很多人便产生了打听的冲动。
         更有那急性子的人,问道:“大王,能不能派人去盛乐教一教我等?”
         邵勋看了他们一眼,笑而不语。
         王氏悄悄横了他一眼,道:“我欲新置定襄、五原二郡,划分田地、草场。梁王志在‘夷夏俱安’,断然不会推辞。”
         众人又看向邵勋。
         邵勋点了点头,道:“代国乃大晋藩属,亦我赤子,吾爱之如一,怎会厚此薄彼?盛乐重地,或可置都护府一,教习诸部耕牧,如何?”
         听到要建都护府,众人神色犹疑,没有直接答应。
         “那就算了吧。”邵勋摆了摆手,道:“你等何时想明白了,我再遣人去盛乐。”
         王氏听得想笑。
         其实,她也想在盛乐划分田地、牧场,设置郡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控制这些野蛮的索头部落。
         从这些时日的接触来看,这些部落贵人降顺她只是迫不得已,内心深处是不太尊敬的,也不喜欢她插手其内部事务。
         在这一点上,她和邵勋的利益一致。
         回到马邑郡城后,邵勋直接住在太守府。
         刘野那见到男人回来,高兴地迎了出来,待见到王氏时,脸色又有些不好看。
         王氏落后几步,经过刘野那身侧时,捂住嘴干呕了一下。
         刘野那脸色更难看了。
         王氏收起痛苦难受的表情,她倒不是装的,可能是真怀上了,不过还没对邵勋说。
         有些时候,她都恨自己的肚子,为什么这么容易怀孕,她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当然,不解释好像也没什么问题,草原嘛,风气如此。
         邵勋坐到案几之后,拿起几份公函看了看后,又放下,道:“刘务桓突入安定、刘路孤入北地、丘敦举入冯翊、伊娄赀已经与匈奴人交手了。四路大军三万余骑汹涌南下,战果斐然啊。”
         “王丰那边如何了?”邵勋看向王氏,问道。
         王氏坐到邵勋左侧,轻声说道:“小败一场,前几日刚整顿兵马,意图再进。”
         “你若再打不下,刘虎可就按捺不住了,他也盯着朔方呢。”邵勋说道。
         “嗯。”王氏轻轻点了点头,道:“兄长已纠集两万骑西进,这次一定能扫平朔方诸部。”
         “扫平之后,你打算怎么做?”
         “置郡设县,将代郡军民迁徙过去。”
         “尽快安置,赶在入冬前,还能带一批粮食过去。”邵勋说道:“既得关中,我便望着凉州了。将来张氏若不肯降顺,我便两路出师讨伐,一路走秦州,一路便经朔方西进,从草原上奔袭。”
         “就知道你没安好心。”王氏说道。
         邵勋笑着摆了摆手,道:“攻凉州,我便不亲征了,遣一大将即可。”
         “那你作甚?”王氏下意识问道。
         “难道你觉得你的男人就只会打仗?”邵勋抱起王氏,说道:“过些时日,你随我去趟关中,我要在长安大阅诸军。”
         “我——”王氏有些迟疑。
         “别带什翼犍过去了。”邵勋说道:“他还小,就留在平城吧。”
         说完,悄悄瞥了眼王氏。
         王氏脸上没太多情绪,只道:“我——可能又怀上了。”
         邵勋先是愕然,继而大喜,连搂抱的动作也轻柔许多。
         王氏没好气地看了他一眼。
         昨晚折腾她的时候,可不像现在这么轻柔,简直没把她当人。
         “最好是个儿子。”邵勋说道:“以后那些我没法直接拿下的地盘,就给咱们的孩儿当封地。以后草原上都是你的崽。”
         王氏被逗乐了,道:“还崽呢?狼崽子么?”
         “狗崽子就行,能守住几十年门户,便足慰我心了。”邵勋笑道。
         “将来他们带着三十万骑南下中原,看你还笑不笑得出来。”王氏说道。
         “他们有这本事倒好了。”邵勋摇了摇头,道:“我看更大可能是被不知道哪里钻出来的部落打得哭爹喊娘。”
         王氏轻轻打了他一下,道:“我会好好教他们的。”
         “力真改个姓吧。”邵勋又道。
         “不行。”王氏一听,急了,旋又补充道:“现在不行。”
         “昔年拓跋八兄弟不就改了么?真说起来,普氏、纥骨、丘敦等氏族不就是拓跋氏么?”邵勋说道:“先改个‘元’姓吧,凉城那一万帐就称元部。至于以后怎么改,再说。”
         说完,又道:“我的孩子,岂能不明不白?”
         王氏轻轻抚着小腹,默然无语。
         邵勋说完,又把王氏抱到里间榻上,仔细替她掖好被角,道:“你既带了身子,就不要去长安了。”
         “那南下诸部……”王氏说道。
         “我来校阅,发放赏赐。”邵勋理所当然地说道:“我为大将军,藩属兵马难道校阅不得吗?”
         王氏无话可说。
         她只感觉,男人看似都在为她考虑,为她铺路,但也在一步步收紧对她的控制。
         诸般手段,闻所未闻。
         有时候烦躁起来,就想着干脆不挣扎了,任他摆布算了,就像在榻上被他摆弄成各种形状一样,好像也挺舒服的。
         但总有些不甘心。
         “别多想了,好好养胎。”邵勋轻轻拍了拍她的手,道:“天下这么大,人烟又这么稀少,我能占得多少地方?便是想移民实边,都极为困难。”
         七月十四日,邵勋开始调整兵马部署。
         濮阳府兵等部仍留守凉城。
         落雁军、刘闰中部暂屯盛乐。
         诸镇将兵马屯于云中、马邑二郡,监视留守鲜卑诸部。
         其自领银枪中营、右营、黄头军两营、义从、捉生二军、羯骑,计五万余人,自马邑君子津渡河西进,同时传令岢岚、西河、平阳三郡,自黄河渡口输送补给。
         他要去他忠诚的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