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 072 雍州侨民
         桓熙与周楚也算旧相识了,当初周楚跟随其父周抚前往江陵拜谒桓温,被留在了桓温的幕府,与桓熙共事。
         故友重逢,周楚在礼节上拘束了不少。
         “末将拜见世子。”
         桓熙虽然受封京兆郡公,但对于桓温的僚佐来说,称呼世子更为妥当,这代表了桓熙是桓温基业的继承人。
         “一别数载,想不到元孙(周楚)越发威武雄壮,颇有周刺史之风。”
         桓熙笑着将周楚扶起,不论二人的私谊,就冲着他父亲周抚为桓氏镇守蜀中数年,兢兢业业,桓熙也不能待慢了他。
         二人寒暄过后,始终寸步不离,跟随在桓熙左右的邓遐这才凑上了话:
         “元孙,不知叔父身体近来可好?”
         原来,邓遐之父邓岳曾与周抚一同在王敦麾下效力,王敦兵败后,二人一同躲藏,周抚的弟弟周光打算捉拿邓岳领赏。
         周抚一气之下,与邓岳结伴投奔蛮王向蚕,直到朝廷大赦,这才重新出仕。
         实际上,周抚的身体也是桓熙所关心的问题,他注视着周楚,周楚笑道:
         “家父远在蜀中,而我又在荆州效力,已有数年不曾与他相见,不过听说家父一顿能吃一斗米、五斤肉,想来身体还算硬朗。”
         桓熙庆幸道:
         “如此甚好,若无周刺史,蜀中哪得清平。”
         周楚连连摆手:
         “世子谬赞,家父在信中常说,他只是萧规曹随,蜀中能够大治,此皆世子之力。”
         三人在一起说了好一会话,队伍这才重新出发,桓熙不再乘车,改为骑马,周楚、邓遐一左一右,稍稍落后些许,不敢与他并驾齐驱。
         途中,桓熙孜孜不倦的向周楚打听着南方的消息,虽然他也一直在与郗超保持通信,但书信往来,终究不如耳闻细致。
         在桓熙北伐的日子里,南方发生许多大事,譬如振威护军萧敬文叛变,趁着桓熙入关,而周抚亲率将士坐镇益、梁边境的机会,企图攻杀征虏将军杨谦,占据益州。
         好在周抚早有防备,桓熙邀他出兵时,曾在信中言之凿凿,断定萧敬文有反骨,提醒周抚多加防备。
         最终,萧敬文计划失败,被杨谦所杀,传首建康。
         周抚不知道桓熙怎么就能通过当日在成都的匆匆一面,断定萧敬文有异心,只是相较于桓熙如今取得的成就,这点识人之能,倒也不甚出奇。
         如今,周抚正在益州为桓熙招揽獠人北上,移民梁州,但还是收效甚微,毕竟益州同样也是地广人稀,现今也正在推行均田令。
         荆州没有均田的基础,但益州有,既然在蜀中就能分到田,谁又愿意千里迢迢赶赴梁州。
         桓熙此时也对獠人北上不抱期望,为今之计,只能想方设法在荆州招募些民众随他返回雍州。
         队伍沿途经过南阳、博望、新野,来到汉水之滨。
         桓熙并未直接在江北坐船,沿江而下,直驱江陵。
         他渡江来到襄阳,特意在城中歇脚,要留宿一宿。
         听闻桓熙入城,全城百姓蜂拥而至,争相一睹这位年轻诸侯的风采。
         桓熙收复关中,对于襄阳百姓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大量的北方百姓,携家带口,逃难到了南方。
         东晋朝廷于是在各地设置侨州、侨郡,用以安置移民。
         而襄阳郡,正是此前的雍州。
         如今桓熙收复关中,襄阳郡自然重新并入荆州,但关中的侨民,依然生活于此。
         他们,也正是桓熙此行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把这些侨民带回去。
         桓熙亲切的与街道两侧拥挤不堪的人群挥手示意,邓遐绷紧了神经,与周楚一左一右护着桓熙,唯恐出现刺客。
         好在桓熙前来襄阳,也只是临时其意,即使有人谋刺,面对突发状况,仓促之间,也难以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
         桓熙下榻驿馆之后,便深居简出,不再会客,只是抽时间接见了襄阳太守。
         桓温统治荆州数年,这些官员,与其说是朝廷命官,倒颇有几分桓氏家臣的模样。
         驿馆的护卫工作则尽数交给了周楚,至于跟随他南下的一千将士,则被桓熙放了假,任他们在城中寻欢作乐。
         这一千将士属于战兵的行列,不仅有军饷、良田,更因为连番大战,而受到了重赏,腰缠万贯倒不至于,但也颇有家资。
         正所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虽说家人早已随军迁徙到了关中,但邻里还在,亲朋旧友也都在荆州。
         为了在人前显摆,自然不会吝啬采买。
         桓熙此前没给到他们采买的机会,就是要等来到襄阳。
         随着一千将士涌入襄阳,极大的刺激了城中消费,在他们大撒币的同时,总会有许多雍州侨民向他们打听家乡的情况。
         这时候,总会有人大肆鼓吹在北方的生活,尤其是土地政策,这些战兵都是这一政策的直接获益者,他们被授予的田地,也都是最肥沃的。
         当然,他们作为脱产战兵,自己是不种田的,要么转租出去,要么交给家人耕种。
         桓熙只是禁止公田买卖,却允许转租田亩。
         雍州侨民们听说家乡的具体情况,对比自己在襄阳的生活,大量无地的侨民回乡想法越发强烈。
         桓熙索性在襄阳留下一名书吏,开设办公点,为有意愿回去北方的侨民详细介绍如今关中的情况。
         只是他并没有立即鼓动侨民离开,无论如何,这件事也要与桓温商量。
         毕竟自商鞅确立户籍制度以来,除非是统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否则民众是不被允许自由迁徙的。
         要想带走这些雍州侨民,必须征得桓温的同意。
         桓熙仅仅在襄阳停留了一日,离开时,最不舍的就是襄阳城里的酒家、妓坊。
         也不知道何时还能再遇到这样富得流油的军队。
         将士们不单单是在襄阳吃喝嫖赌,他们也采购了不少的货物,为此,桓熙不得不再找来两条官船,用以承载他们采购的财货。
         船队顺江而下,直驱江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