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 > 第一百六十九章:少师少傅,未来辅臣
         “所谓大考,如果推行不得当,有什么后果,王尚书可想过?”
         韩章的态度比较柔和。
         归根结底,是那一夜,王安石与赵祯到底谈了什么,没人知道。
         所有人心里都在犯怵,这是不是陛下的意思?
         王安石只是个拿刀的?
         如果真是这样,还真没有人敢反对此事。
         毕竟,从不轻易大兴牢狱的赵祯,在今年,让所有的官吏都胆寒了起来。
         以往在他们印象里有着仁义之称的皇帝,一旦动起手段,宛若雷霆!
         而且,王安石入京时,是卫渊亲自迎接。
         卫渊又是两王案的主审。
         因此种种事,韩章不敢表现的太过强硬。
         赵祯都开始安排后事了,他也该找机会上岸了。
         对于错综复杂的朝政,他也实在没有精力再去折腾,更何况,也折腾不过这个刚到京城的王安石。
         “事事都考虑后果,最终什么事都做不成。”
         “倘若当官怕得罪人,依下官来看,倒不如弃官回家种地。”
         王安石依旧语出惊人。
         韩章脸色平缓,“听王尚书那么说,怎么感觉满朝文武都是奸佞之臣了?”
         王安石直怼,“韩相公听差了,下官没有说谁是佞臣,下官只是就事论事。”
         “韩相公执掌中枢多年,难道就能保证,满朝文武,没有佞臣或无用之臣?”
         “与其得罪天下百姓,殃及江山社稷,倒不如,由下官做这个恶人。”
         他的意思已经很明了。
         大考之事,必须要做。
         卫渊对王安石的直观感受就八个字‘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试想,如果前世历史上的王安石真的改革成功,不亚于开宗立国,再建大宋了。
         只可惜,功亏一篑。
         话都说到这個份上,也该轮到赵祯表态了,只见他缓缓睁开双眼,正色道:
         “王卿说的没错,不去得罪某些官吏勋贵,就要得罪天下百姓,孰轻孰重,朕希望尔等能够拎得起。”
         “既如此,大考一事,就交由王卿去做,能做成什么样,朕拭目以待。”
         王安石郑重作揖,“诺。”
         韩章一党的官吏此刻都在看向他。
         仿佛再说,您老不表个态?
         韩章压根不搭理那些人。
         他有些看清眼前的局势了。
         背后若无赵祯支持,王安石岂敢在大朝议这种场合,说出这样的事情来?
         吏部的事情结束,兵部、工部、刑部、礼部等各司相继发言。
         在群臣的商讨下,一些难题也是迎刃而解。
         光是朝中各中枢部门的议事,就足足耗费了将近两个时辰的功夫。
         最后一个汇报的部门,是皇城司,
         “陛下,我皇城司与往年一样,并无棘手之事。”
         “不过.臣前些时日,收到东南一带皇城司干吏来信,说今年沿海倭寇盛行,总计杀我大周子民,约有上千!”
         沿海倭寇?约有上千?
         听到燕达的声音之后,百官无不震惊,
         “区区海贼,也敢杀我天朝子民?”
         “有意思,往年,可从未听说,皇城司对倭寇之事上心啊!”
         “皇城司突然汇报倭寇之事,是否与海禁有关?”
         “.”
         各种猜测议论都有。
         卫渊深深地看了一眼燕达。
         他忽然想起,办案期间,燕达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我能帮你’。
         皇城司将倭寇的事情捅出来,不就是在帮自己?
         新军需要磨刀,于情于理,都该自己去领兵。
         皇城司属于军方。
         张辅道:“近乎上千人被杀?只怕受倭寇所害之人,不止千数,是时候该收拾这群唯恐天下不乱的跳梁小丑了。”
         韩章突然插嘴问道:“约有上千?皇城司做事,何时这般不严谨了,究竟有多少人?”
         燕达眉头一皱。
         这可难倒他了。
         其实死伤真没多少
         因为倭寇只劫财,很少伤人性命。
         即使绑去女子,也只是凌辱玩弄,很少杀人。
         充其量,也就六七百人左右?
         反正也近千了。
         他刚欲开口,就听赵祯缓缓说道:
         “倭寇作乱一事,不可不察。”
         “哪怕他们只伤我大周子民一人,也要将其彻底铲除!”
         “提起倭寇一事,朕想与诸位臣工,一起议一议这海禁该不该解除。”
         待皇帝话音落下。
         且先不说百官是何想法。
         一直昏昏欲睡的工部尚书海忠忽然开口道:
         “陛下,老臣认为,海禁当解除!原因有三。”
         “第一,盐法正处于改制的关键阶段,短期内难见收益,朝廷每年开支极多,需借海运税收填充国库;”
         “第二,东南沿海一带的百姓,除了捕鱼为生以外,别无他法,如若解除海禁,可趁机鼓舞民众,出海经商,让部分百姓先富裕起来。”
         “第三,也可扬我天朝国威,使四海臣服,如此何乐而不为?”
         这位海尚书,乃是户部侍郎海舟的父亲。
         此人不负其名,堪称忠君报国的表率,从不参与党争。
         但也因此,难以担当朝中要职。
         工部虽然也是一大部门,可说到底,还是受制于户部。
         听完海尚书那么一说。
         不少官吏、勋贵都觉得,海禁需要解除,
         “海尚书说的没错,解除海禁,于我国朝而言,的确一本万利。”
         “解除海禁可以,但沿海一带的倭寇怎么解决?”
         “朝廷不是没有派兵围剿过,可每次去,那些倭寇都会躲藏起来,难以寻觅其踪迹啊!”
         “倭寇问题不解决,海运难开!”
         “.”
         他们为何会支持?
         原因很简单。
         都想着解除海禁之后,去掺和一下。
         谁跟钱有仇啊?
         大不了出事之后,再禁了海运就是。
         历朝历代,不都如此?
         赵祯看向韩章:“韩卿,你说说,如何看待此事?”
         后者应声道:“海运开与关有利有弊,只要市舶司能够起到作用,臣认为,可以开。”
         “臣担心的是,海外诸国会因我天朝开了海运而借机壮大,殃及后世子孙。”
         “市舶司或是朝廷,必须严格控制可向海外诸国销售的货物。”
         “否则.这海运,不开也罢!”
         听韩章那么一说,卫渊瞬间有了种遇到‘知音’的错觉。
         这老头儿平时挺讨人厌,但一到大是大非的事情上,却从不含糊。
         横向来看,此时海外诸国与大周相比,的确是大周的文化更为强盛。
         这里的文化,包括了兵家之道。
         此时去开海运,就怕海外诸国学到了东西,转手翻脸不认人了。
         这也是为什么,卫渊坚决反对与倭国做军器生意一事。
         赵祯大声询问道:“东南、两浙、两淮一带的市舶司使来了没有?”
         话音刚落。
         见殿内无人回应。
         朱总管便就朗声道:“传两浙、两淮、福建、广南、广西各路市舶司使。”
         紧接着,殿外也有相同声音响起。
         没过一会,两浙、福建路市舶司使迅速来到大殿当中下跪叩首,陆续道:
         “臣两浙路(福建路)市舶司使拜见皇帝陛下,恭祝陛下万年!”
         赵祯道:“朕问问你们,若是开海运,你们有多少把握,可以不使我大周军政机要泄露,以防海外诸国壮大?”
         二人给了一个中肯的回答,
         “若朝廷支持,臣自当有十足把握!”
         “臣亦是如此!”
         “.”
         赵祯笑了笑,“韩卿听到了吧?”
         “既然市舶司有此信心,朕当然要支持。”
         “拟旨,来年花朝节,开海运,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花朝节,民间俗称‘龙抬头’。
         如此,海禁便就解除。
         “海运要开,倭寇要平。”
         “否则,我大周的商船还未出海,便被那沿海倭寇给占了去,长此以往,海运开与否,就成虚设。”
         “不知,哪位爱卿,愿替朕前往东南一趟,解决倭寇之事?”
         说着,还将目光落在了卫渊身上。
         卫渊心道,终于要到自己表演了。
         二话不说,他当即毛遂自荐,
         “陛下,新军训练已有一段时间,待来年开春,末将愿领新军前往东南,荡平倭寇!”
         张辅道:“臣附议!”
         顾偃开道:“臣附议!”
         辅国公道:“臣附议!”
         韩国公、安国公、步军司都指挥使、各军司衙门指挥使,陆续道:
         “臣附议!”
         武将半壁江山,几乎都站出来赞同此事。
         卫渊忽然意识到,为什么抱团取暖更容易做事了。
         对于谁领兵荡平倭寇这事,文臣没有发言权。
         谁敢说三道四,在张辅的授意下,所有的武将都会摆烂。
         上阵杀敌我们不去,那就由你们去。
         看看你们的君子六艺到不到家。
         有了张辅等人支持,这事也就算是敲定下来了。
         赵祯笑着点头道:“既然诸位爱卿都看好卫卿,看好新军,那么来年三月,就有劳卫卿,带着新军去一趟东南剿灭倭寇。”
         卫渊作揖道:“末将领旨。”
         关于海禁的事情敲定以后。
         就是各地方官、封疆大吏汇报事情的时候了。
         与往年一般无二。
         不是这个地方出现些暴乱,就是那个地方需要救济。
         或者某个州县想要改革农、水诸事,比如去年一些百姓种地,收成不好,想要改成种菜、桑等等。
         这些事,交由户部等人去论即可。
         一直持续到午后,诸事才算落定。
         也当给这一年收了个尾。
         临散朝时。
         赵祯终于将本年的最后一条任命宣布,
         “王安石为太子少师,卫渊为太子少傅。”
         由二人教授太子文武之道。
         百官无不惊愕失色。
         太子少师与少傅.
         也就意味着,将来新君登基之后,这二人,就是新君最亲近之臣子。
         一文一武,未来辅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