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 > 第二百二十五章:着甲佩刀,镇守禁中!
         从殿前司都指挥使这个职位上再进一步就是枢相,或是封疆大吏,替国朝永镇一方。
         当前,张辅就在枢相这个位置上。
         英国公与宁远侯打拼大半辈子,才勉强走到这里。
         然而,卫渊只用了前后几年的时间,就让后来者生出一种高山仰止,望而却步的感觉。
         当然,不少人也再唱衰他。
         以这个年纪就做到了这个位置,将来还有路走吗?
         若是没了前路,岂不成了末路?
         当年甘罗十二岁拜相,又能如何?
         此刻,侯府里。
         就连张桂芬都在担忧这個问题,
         “殿前司都指挥使官人如今可谓位极人臣将来可该如何是好?”
         将来?
         卫渊不是没考虑过。
         他幻想过和平时期,自己最好的结局。
         无非就是替大周永镇一方安宁。
         但在此之前,他要坐到身为臣子,最高的那个位置。
         至于有没有机会更进一步,最起码,他现在是没这个念头,但他亦在为将来得自己与卫氏考虑,暗中积蓄实力。
         “韩相说,非常时期.如今官家龙体欠恙,不知能不能恢复,朝野内外波云诡谲,暗流涌动。”
         “长志镇守边疆,为夫镇守大内,种家严防西夏,如此,才能确保万一之时,国朝不会有大乱之象。”
         一个国家,最为脆弱与危难之际,便是权位更迭之时。
         韩章为了预防万一,连卫渊都大胆启动了。
         可见,当真是到了不得不有所准备的时候。
         至于赵祯究竟能不能挺过这一关,谁的心中也没底。
         “这几日,你若是无聊,就将明兰叫来陪你。”
         “陛下养病这段期间,我可能都要一直待在宫里。”
         “如果真出了什么事情,我会命人通知你,届时就待在家里,哪也不要去。”
         “我将三百名亲卫都调来了,以防万一。”
         听卫渊说到这里,张桂芬焉能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
         她紧张地问道:“真会有那个万一吗?”
         卫渊摇了摇头,“不清楚,说两句关起门来的话。”
         话音刚落,就见服侍他二人的婢子们已经离开此间。
         随后,卫渊压低了声音,继续道:“为夫倒是真的希望,官家能够挺过这一关。”
         张桂芬眨了眨眼睛,不敢说些什么,只能是听着。
         卫渊又道:“在外人眼中,太子登基,我才有希望再进一步,成为宰辅之臣。”
         “但官家一旦.届时势必天下大乱,辽贼若趁机跨过长城,长志与我.可能都拦不住。”
         结合大周的实际情况来说,真要是展开国战,同时面对辽、夏,像卫渊与张辅,都无必胜的把握。
         尤其还是在皇位更迭之时。
         毕竟,在大势面前,个人能力,往往微不足道。
         他说的那些话,对于张桂芬一介女子来说,太大了。
         但是这些话,卫渊也只能向张桂芬说。
         只要不是傻子,任何人都不会希望,赵祯真的出事了。
         否则,那真就要天崩地裂了。
         翌日。
         卫渊就去了殿前司当差。
         由他亲自坐镇禁中,别说赵祯和太子了,就连韩章都能睡个好觉。
         此刻。
         忠勇侯府里。
         赵氏茶铺的赵小娘子如约而至。
         她前脚刚到府里,明兰就紧随其后。
         待来到后院一处亭子间。
         赵小娘子才忍不住震撼道:“若是没有人带路,只怕奴家都要迷路了。”
         她也算有见识,去过很多地方,可是像侯府这么大的宅院,她还是第一次见。
         一旁的明兰笑道:“多来几次就好了,我第一次来时,也有些迷路。”
         张桂芬白了她一眼,“你那是迷路?你本就有些路痴之症。”
         说罢,又看向赵小娘子,问道:“今日要教我们什么茶艺?”
         赵小娘子想了想,道:“上次卫侯爷在杭州时,喝得是紫苏饮子,明兰姑娘已经知道了这个做法,但可能还尚缺一些细节。”
         “不如今日就教夫人与姑娘紫苏饮子的做法如何?”
         张桂芬点了点头,“那便开始吧。”
         明兰好奇询问道:“听说舅舅又升官了?昨夜用膳时,父亲说,舅舅现在已算是位极人臣,为武将之最?”
         枢密使这个职位虽然有武将曾担任过,但不是只有武将才能担任。
         所以,这个职位不能说是武将专属职位。
         但殿前司都指挥使是武将这条路所能走到的顶点。
         再往上就是一些勋官等荣誉职称了。
         “什么武将之最旁人说说这话也就算了,你是你舅舅的亲外甥女,你可不能说。”
         “伱舅舅越是升官,咱们平日里就越是要低调行事。”
         张桂芬缓缓开口。
         明兰点了点头,“昨夜我父亲还想让我问舅舅官家的事情,我拒绝了,不然怕有大祸。”
         张桂芬一脸欣慰道:“你知道就好,朝廷里的事情,咱们别操心,自有你舅舅他们应对着,天塌不下来。”
         明兰不再多言。
         而坐在一旁的赵小娘子,愣是连话都不敢说。
         就连与忠勇侯有关的女子,张口闭口都说些令人感到惊叹的大事,更遑论是忠勇侯本人了?
         一些话,左耳朵听到了,右耳朵得立刻出去,否则,就像明兰姑娘说的那样,恐有大祸临头。
         三女做茶期间,张桂芬看向赵小娘子,好奇询问道:
         “赵掌柜的茶艺不错,靠着这份手艺,在京城中谋条生路是可行的,因何故惹上了官司?”
         官府的人即使再想找她的麻烦,也得等有朝一日,她不来教张桂芬茶艺的时候。
         这就是忠勇侯府的威慑力。
         赵小娘子简短的将来龙去脉说了清楚。
         她乃艺伎出身,在大周是属于贱籍。
         后来靠着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攒下的积蓄,才勉强赎了籍,后来在杭州一带开了个小茶铺。
         当时与一个读书人好上了,二人甚至还私定终身。
         结果现在才发现,那读书人不过是图她的钱而已,用她的,吃她的,就连上京赶考的路费也要她掏。
         不料,今年会试并未举行。
         可那复姓欧阳的读书人,就一直待在了京中,也没给赵小娘子写信。
         她只好找来京城,却意外发现,那复姓欧阳的读书人竟是傍上了官宦人家。
         他让赵小娘子做妾,赵小娘子不肯,一来二去,二人有了口角矛盾。
         复姓欧阳者,想将赵小娘子赶出京城。
         听到这里,张桂芬好奇道:“欧阳.与当朝参知政事欧阳永叔是何关系?”
         欧阳永叔?参知政事?
         即使赵小娘子再孤陋寡闻,也不可能不知道欧阳永叔。
         在她心里,欧阳永叔可是仅限于民间传说中才存在的人物,与卫渊一样,是当之无愧的擎天柱石
         叫欧阳的读书人,岂能与那种大人物攀上关系?
         赵小娘子摇头道:“那位欧阳大人,我是听说过的,虽说都姓欧阳,但两者并无什么关联.”
         张桂芬点了点头,“那负心汉攀上的官宦人家是吏部官吏,吏部王尚书与我家关系不错,改日见了王尚书,我向他念叨两句,这事也就到此为止了。”
         吏部王尚书?
         尚书?!
         听到这里,赵小娘子心头一惊,连忙道:“奴家这些小事,怎敢劳烦堂堂尚书大人出手过问?”
         张桂芬摇头道:“无妨,一句话的事情而已,那位王尚书嫉恶如仇,若是让他知道,他治下还有这等官宦人家,必是不会轻饶,那欧阳的前途也就到这儿了。”
         此话一出,更是让赵小娘子感激涕零的同时,也是心怀惊惧。
         一句话,就将一位有着不俗才华的读书人前程给断了?
         这就是堂堂忠勇侯府夫人的底气吗?
         简直不可思议!
         “那欧阳毕竟还有功名在.”
         赵小娘子心怀忧虑。
         张桂芬嘴角微微上扬,笑道:“改日他便没那所谓的功名了。”
         闻声,赵小娘子竟是突然停下手里的动作,向她下跪道:
         “夫人待我已是恩重如山,如今又让夫人掺和此事奴家实在是不知该如何感激”
         张桂芬朝着一旁的宝珠使了个眼色。
         宝珠将她搀扶起来,随后,众人就听张桂芬缓缓开口道:
         “我帮你,是因为你是女人,身为女子,受了委屈,就不该让那些负心汉逍遥法外,就该让他有应得的报应。”
         “其次,我也不是白帮你,今后你若有空,就来教我做从茶。”
         “若是有那么一日,侯府招待客人,你若无事,就来亲做些茶点,如何?”
         首先,赵小娘子的茶做得确实好喝。
         如果今后侯府招待客人,也用她做得茶,定然不同。
         毕竟,以前的张桂芬,可以不用与各家勋贵的女子家眷们往来。
         但是现在,她不仅是英国公夫妇的女儿,更是忠勇侯府的大娘子。
         少不得时常要请各家勋贵望族家眷前来。
         女子们聚在一起,又不像男子以饮酒为乐。
         更多的时候,是品茶茗香。
         就在三女做茶言谈间,忽然,田蓁急匆匆过来,道:“夫人,侯爷回来了,说是要沐浴着甲佩刀。”
         着甲佩刀?
         莫非是出事了?
         想到这里,张桂芬豁然起身,连忙向卫渊收藏甲胄兵刃的房间走去。
         明兰也是担心出事,就紧随其后。
         赵小娘子与卫渊有一面之缘,后来又听说,如果不是他的一句话,她在杭州的铺子早就关门大吉了。
         于是想去感激一番,便也就跟在明兰身后。
         可刚迈出步子才猛然警觉,此事去道谢感激,是否不妥?
         但事已至此,她若是返回原先的亭子里,怕更是不好,索性就跟着去了。
         待来到兵器房那边。
         张桂芬等人就听陈大牛嚷嚷着说道:“那夏使的鼻孔都朝天上去了,按我说,就该一刀剁了他,万事大吉!”
         林兆远皱眉道:“那是相公们该考虑的事,与你有何干系?”
         陈大牛道:“怎么与我无关?你没瞧今日朝会上,夏使是何态度?咱们官家病没病,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说着说着,张桂芬就已来到他们跟前。
         陈大牛与林兆远连忙作揖道:“见过嫂嫂。”
         张桂芬皱眉道:“发生了何事?”
         林兆远道:“西夏今年照例来朝贡,听辽使说了官家身体的事情,遂大闹朝会,扬言要见官家,说若是官家在的话,必然会怜悯西夏的难处,给他们粮草过冬.”
         提起这事,陈大牛便气急败坏,“他们今年发了灾,跟咱们有何关系?那些相公们说要考虑考虑,考虑个屁?大哥为何亲自来拿刀佩甲?就是要给夏使他们好看!”
         卫渊来沐浴更衣,着甲佩刀,是想着赵祯卧床不起的这段期间,不出什么乱子。
         至于夏使的事情,他虽然心中也有气,可为了大局考虑,还是要看相公们的意思,当然,相公们也不可能为了面子就失了里子,所以打算先拖拖看。
         陈大牛等人,是今日被卫渊临时调到禁中,有自己的人在,真出了事,也好安排调度兵马。
         但不管怎么说,卫渊身为殿前司都指挥使,如若不摆出一副强硬的态度,反而会助长了辽夏两国的嚣张气焰。
         先是辽使,又是夏使,明眼人都能清楚,他们是在赤裸裸的试探。
         如果在这种要紧关头让步,那可真就要出事了。
         所以,韩章思虑再三,也让卫渊着甲镇守禁中,就是要摆出一个态度,让辽夏两国的人都清楚一点,无论大周的官家病没病,真要打仗,大周不是无人可用,更不是不敢打。
         张桂芬道:“大牛兄弟,朝廷里的事情,我一介妇人不懂,但是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多说也是无益,稍安勿躁,多听听你大哥的。”
         陈大牛点了点头。
         随后,张桂芬走进兵器房中,此时卫渊已经在下人的侍奉下穿上甲胄,正准备要拿着关刀返回禁中。
         张桂芬心中胆怯道:“是不是真有大事要发生了?”
         卫渊摇头道:“韩相让我着甲带刀戍卫禁中,是要告诉辽夏两国,大周已经准备好随时开战,但据我猜测,应该是打不起来。”
         “好了,等我回来再说,这几日,就辛苦你了。”
         说罢,就走出屋外。
         陈大牛等人严阵以待。
         明兰上前,拱手道:“舅舅。”
         卫渊点了点头,“若无事就陪你舅妈在府里住几日。”
         言尽,就与陈大牛等人离开侯府,再次前往宫中。
         也没有注意到赵小娘子向他作揖施礼。
         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明兰挽起张桂芬的臂膀,忧心忡忡道:
         “是不是朝廷真出事了?”
         张桂芬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有你舅舅在,能出什么事?放心吧。”
         话是这么说,但是她的心里也有些忐忑,一直望着卫渊离开的方向怔怔出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