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戾太子只想被废 > 第二十五章 朕这一生从未错过
         “主观能动性……”          这个新鲜词令杜周有些疑惑,不过还是很快通过语境猜出了含义,立刻又凑近了些,一脸谄媚的道,          “下官愚钝,请殿下明示。”          “这件事必定已经惊动了我父皇,若我所料不差,我父皇派来清算此事的人应该这两天就会到了。”          刘据道,“你也知道,处理这种事的通常都是廷尉,你自己已是廷尉史,因此这次来的人官位只会更高,如此应该不难猜到这次我父皇会派谁来吧?”          “下官的上司,赵正监,八成是他。”          杜周立刻给出了答案。          廷尉正监,执掌廷尉,妥妥的九卿之一,赵禹。          这也是一个历史有名的酷吏,行事残酷急迫,不过同时也是个比较清廉的人,“一意孤行”这个成语便出自他的事迹。          “这就是了。”          刘据点了点头,接着道,“你们廷尉都是些什么人,你应该比我更清楚,就算是你,落入这些个所谓的自己人手中,也难保不脱层皮。”          “但这次你若想活命,必须力保两个人!”          “哪两个人?”          杜周表现出了一丝迟疑,显然没那么容易完全被刘据牵着鼻子走。          “汲仁和郭昌。”          刘据压低了声音,故作神秘道,          “这两人在毁堤淹田之后,依旧积极治水,如今已经成功堵住了瓠子口南岸的决口,彻底解决了梁楚之地的水患。”          “因此在这件事上,他们已经将功补过。”          “不过我想说的不是这个,而是另外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这两个人不日便将立下不世之功!”          杜周闻言不由的好奇起来,连忙追问:“究竟是什么不世之功?”          “据我所知,他们这几日为了自保,已经联名向我父皇秘密呈递了一封奏疏。”          刘据继续说道,          “这封奏疏中记载了大禹当年治水遗留下来的‘治河三策’,若遵照其中的内容治理大河,可保大河之水不再决口,两岸百姓长治久安。”          “你说这‘治河三策’若送到我父皇手中,他们二人是不是就立下了不世之功?”          这“治河三策”当然不是大禹遗留下来的治河良策。          而是出自距今近百年后的治河策略家贾让之手。          刘据这么说不过是为了增加“治河三策”的份量,反正后世的事除了他不会有人知道,还更容易忽悠本就迷信的刘彻。          “话虽如此……”          杜周微微点下了头,却还是一脸迟疑。          “他们这次落入廷尉手中,回京路上必定少不了严刑拷问。”          刘据循循善诱,          “若是被打伤了、打残了、打死了,自然与你无关。”          “不过若是你能够力保二人,等我父皇看了他们的奏疏,决意封赏他们之际,得知此事自然也要记你一功,你也算是将功补过了。”          “这便是我给你的第三条活路。”          为了保护汲仁和郭昌二人,刘据真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了。          他完全可以想象,回京的路上廷尉虽不敢动他这个太子,但却一定会对汲仁和郭昌下手。          力争在见到刘彻之前,就拿出一份坐实的供状,抢下一份功劳。          那时他处于“软禁”状态,肯定没办法维护二人。          如此就很需要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从中周旋了。          在刘据看来,杜周就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听了这番话,杜周似乎有些心动,不过还是忍不住追问了一句:          “殿下的分析的确有些道理,不过下官想不通,下官与殿下非亲非故,殿下为何要救下官?”          “我只想保汲仁和郭昌,只不过你刚好是其中的一环罢了。”          刘据笑道,“所以你不用感恩于我。”          “再给你一个忠告吧,你也知道我父皇喜爱不附强权、不结党派的官员。”          “因此你回京复命时,之前想好怎么对我的行为添枝加叶就怎么添,想好怎么将罪责往我身上安就怎么安,倘若心存一丝顾虑,那便是自误。”          “好自为之吧。”          听了这话。          杜周望向刘据的眼底竟透出一丝畏惧。          他有一种完全被看透了的感觉,以至于内心深处不受控制的升腾起一股子彻骨的寒意。          “下官不敢!”          杜周立刻放下酒坛子,俯首跪在刘据面前。          他有一种没有理由的预感。          即便刘据做了毁堤淹田的事,一切也依旧在他的掌控之中。          如果有人以为刘据这一次在劫难逃,太子之位难以保全,甚至因此蠢蠢欲动,那就大错特错了,必定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最近几日。          传入长安城的急报忽然多了起来,大多来自这次的水患灾区。          刘彻最近也勤政了许多,此类急报必定亲自审阅批注。          这可苦了一众陪在他身边的近侍和期门武士。          他们感觉自己最近一定是得了奏疏应激症,只要刘彻一看与太子有关奏疏,他们的心脏就会不自觉的提到了嗓子眼,随时准备屏息下跪。          何况刘彻今天正在审阅的,还是北岸受灾四郡的急报。          这些急报既与太子有关,又是相关灾情的汇报。          以至于近侍和期门武士连想都不敢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只求刘彻能够保重龙体,别真气出个好歹来……          结果出乎预料的。          今日刘彻看过急报之后,非但没有大发雷霆,反倒向后一靠斜倚在龙榻上,微微勾着嘴角若有所思起来。          “这……”          众人余光偷偷观察着刘彻的状态,心中大惑不解。          这究竟算是个什么反应?          该不会终于还是被气出个好歹来了吧?          片刻之后。          “苏文,你还记得那个董仲舒么?”          刘彻忽然开口问道,声音也不似最近几日的压抑沉默。          “奴婢记得。”          苏文不知这个问题的用意,也不敢轻易说任何多余的话。          刘彻又自顾自的道:          “董仲舒自诩大儒,推崇天人感应,称天子若不施仁政德政,或做了错误的事情,上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天子,世间灾异皆是因此。”          “他还将长陵、高庙走水的事情称作灾异,污蔑朕为政不仁,因此引来上天责难。”          “如此妖言惑众,若非朕怜其才学,他又怎能活到今日?”          “……”          苏文与一众内侍不知刘彻为何忽然说起这些事,依旧不敢随便接茬,只是竖起耳朵静静地听着。          只见刘彻好像忽然有了精神,又坐起身来大声道:          “最近不是有许多儒生聚在金马门,哭喊着要见朕,要为民请命么?”          “他们还不够资格,朕要见就见董仲舒!”          “立刻将董仲舒召来,朕要与他辩经,朕要好好问一问他,既然灾异是上天在谴告朕的不是。”          “那么这次本该成灾千里的水患,非但没有酿成灾祸,反倒变成了利国利民的水利,如此天灾都能够逢凶化吉,此等古往今来从未出现的吉象。”          “是不是上天在告诉朕,朕这一生从未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