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戾太子只想被废 > 第二百一十七章 否则朕跟这逆子姓!
         董仲舒?          老董头上的什么疏,怎么又和我扯上了关系?          刘据心中大惑不解,不过没有搞清楚究竟什么情况之前,他也并未着急否定,只是弯腰将那卷简牍拾了起来,仔细查看其中的内容。          结果看完之久,就连刘据都被董仲舒在这封奏疏中的主张吓了一跳:          老董头居然言辞恳切的向刘彻提出建议,希望集百家之长,重新定义儒学!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依旧坚持独尊儒术的方略,以儒学五经为必修课程。          同时将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杂家、农家、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等各类实用的百家学说整合起来,剔除其中的各类政治思想,只将其中的实用部分纳入儒学,开设相应的专业课,并要求天下儒生必须选修其中的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          这无疑是一种远超这个时代的进步思想。          就算在后世教学的过程中,亦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分,并且还分成了文科和理科,以实现人才的统一性和专业性。          由此不难看出。          那天他说的那些被董仲舒无疑听去的话,究竟是给他带来了多大的刺激与打击,竟使他产生了如此之大的思考。          他这是准备让儒生也变得实用起来。          以图迎合刘彻选才用人的实用主义,而不是像他一样永远都得不到重用,蹉跎一生,受到轻视?          可是……          这样真的能行么?          “逆子,你可曾想过,如此举措能否实施下去的问题?”          见刘据已经看完了奏疏,刘彻白了他一眼,语气中隐隐带着些讥讽,却也在为刘据剖析问题的根本,          “你这是在害董仲舒!”          “此事一经公布,在天下只信奉儒学的儒生眼中,董仲舒便是吃里扒外的叛徒,必自绝于儒家!”          “而在诸子百家眼中,董仲舒亦是偷窃学术的窃贼,绝不会甘心背弃先祖归入儒家,定会殊死反对!”          “如此情形之下,董仲舒必将里外不是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此人如今已一大把年纪,平日虽有些迂腐,但好歹也是你的少傅,若因此事害他老来失节、身败名裂,于你而言又有何好处?”          “……”          这也正是刘据正在思考的问题。          董仲舒在奏疏中提出的倡议的确有失考虑,推行下去的困难极大,董仲舒也必定因此身败名裂,说不定死后还得被一些激进的反对者掘坟鞭尸。          甚至就算是朝廷接受他的建议,强行推行此事,也会有面对大量的反对呼声,从而产生严重的社会矛盾,甚至是无法弥合的对立与动荡。          刘据目前也无法确定。          董仲舒究竟是考虑问题不够全面。          还是在他看来,这对儒家来说,是弊在自身,功在千秋的义举。          因此才下定了狠心,不惜一切代价也希望能够促成此事,从而让儒生也变得实用起来,让儒学真正得以发扬光大,哪怕因此背负上跳进大河也洗不清的骂名。          不过事已至此。          董仲舒也无异于又背刺了他一回,如今就算他向刘彻解释这封奏疏与自己无关,刘彻八成也是不会信的,还是得将这件事算在他头上。          毕竟在刘彻眼中,董仲舒就是一个冥顽不灵的老古董。          这样的老古董根本就不可能产生这么“奇葩”的想法,更没有这样胆子,除非他的身后站着一个更加“奇葩”的太子,对这個老古董产生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影响……          既然如此,刘据就越发懒得为自己解释了。          他对刘彻那默许“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国策、尤其是如今这默许“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态度本就有不小的意见。          既然董仲舒已经开了头。          不如就将这个逆子做到底,借此机会把话说透,也让刘彻好好考虑一下此事的利弊。          心中想着这些,刘据抬起头来,不答反问道:          “父皇推明孔氏的真正目的,是愚民与弱民,进而使得我汉室刘氏更加专权专制吧?”          “看来你心中也有数,朕还道你竟如此愚笨!”          刘彻没好气的斥道,          “既然知道,你为何还敢在这件事上做文章,你可知伱此举是在做什么,你是在坏朕的大计,在动摇汉室国祚往后万年的根基,亦是在掘你将来的皇位基业!”          “对于父皇的说法,儿臣不敢苟同。”          刘据却又躬身说道。          刘彻的眉头顿时拧成了疙瘩,怒视过来:          “你说什么?”          “恕儿臣直言,儿臣以为父皇如今的举措,才是在真正动摇汉室国祚往后万年的根基,在掘我刘氏的皇位基业。”          刘据如今早已习惯了刘彻的威压,依旧不卑不亢的说着刘彻更不爱听的话,          “父皇应该听过一句话,叫做宁为凤尾,不为雉首。”          “那些蛮夷小国愿内附我大汉,亦是在顺应这句话,只要内附大汉他们便可成为凤尾,哪怕只是凤尾上的一根羽毛,那野雉也不敢轻易欺辱,可保一世平安。”          “而我大汉如今便是这只凤凰,父皇正如凤首。”          “凤凰之所以是凤凰,是因为凤凰不愚不弱。”          “凤凰能够不愚不弱,绝非仅是凤首不愚不弱而已,若只是长了一个凤首,铁喙、翅膀、利爪皆愚弱如雉,那便不配再称作凤凰,与野雉又有何异?”          “在儿臣看来,我大汉的铁喙、翅膀与利爪,分别是铁器、农业与强弩。”          “冶铁技术、农业技术和强弩技术并非凤首所创,皆由民间百姓在生产、劳动与战争中总结经验、开启智慧创造,这与父皇和儿臣都创造不出赵过方才提出的代田法和农具改进方法,必须依靠他的才能是相同的道理。”          “因此形成我大汉之铁喙、翅膀与利爪的根本,是百姓,是民智,是民强。”          “父皇愚民、弱民、便是在自毁大汉强大的根本,使大汉由凤凰自降为野雉!”          “或许对内而言,百姓愚蠢羸弱,的确可使父皇愈发至高无上,无人可以撼动。”          “但是对外呢?”          “久而久之,大汉自废武功降为野雉,若其他野心勃勃的野雉再来相争,父皇纵使雄心万丈,带领大汉疆土上的愚民弱民,使用与野雉相同、甚至锈迹斑驳的铁喙、飞不上天的翅膀和磨去锋刃的利爪,如何能够取胜?”          “届时大汉就算不亡于内部的愚民弱民,也将亡于外部的强敌劲敌,国之不存毛焉附之,国破家亡之际,汉室国祚哪里还有什么万年可言,父皇的专制专权又将何去何从?”          “说句父皇不爱听的。”          “与其眼睁睁的看着外族铁骑踏我大好河山,大汉同胞受外族欺凌奴役,儿臣倒宁愿大汉亡于智民强民。”          “最起码儿臣知道,汉人没有被父皇打断脊梁。”          “自始至终,我们都是那只高傲的凤凰,世世代代千秋万载,都绝非野雉可以觊觎,大汉虽可亡,汉魂永不灭!”          说到这里。          刘据自己也不受控制的激动起来,呼吸变得急促,鼻腔有些酸涩,脸上泛起了一片红光。          这是不知道后世近代史的人无法感受到的屈辱与不甘。          其实不只是后世的近代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就弊大于利。          西汉亡于王莽,便是因为儒家繁衍到了极致,已控制左右朝堂,随后王莽在儒家的拥护下上台,后世有人调侃王莽是穿越者。          殊不知他其实只是一个被儒家裹挟一味复古的庸才,因此一世而亡。          后面还有西晋愚民弱民,五胡乱华;          宋代愚民弱民,被元所灭;          明代愚民弱民,被清所灭;          清代愚民弱民,受尽列强的欺侮和凌辱……          这就是愚民弱民的后果,当蛮夷外族入侵的时候,国家早已失去了铁喙、翅膀与利爪,愚民弱民也早已习惯了逆来顺受,早已失去了反抗的勇气,最终只能被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淹死的外族蛮夷欺凌奴役。          “……”          刘彻真心没料到,他明明只是轻轻的平A了一下。          刘据的反应居然会如此之大,言辞竟会如此激烈,直接就给他放了这么一个始料未及的大招。          以至于他一时之间竟无法适应这个节奏,脑子都嗡嗡作响起来……          慢着?          董仲舒只是建议朕集百家之长,重新定义儒学。          这个逆子这番话中的意思,分明是公然反对朕“独尊儒术”的国策,而且将这国策批了个一无是处!          甚至,他还开口闭口都是亡国。          说朕此举打断了汉人的脊梁,令大汉从凤凰自降为野雉,将朕说成是罪在千秋的亡国之君?!          “你!!!”          意识到刘据究竟在说些什么,刘彻瞬间气得浑身发抖,胸腔内的热血疯狂上涌撞击着天灵盖,全身上下的皮肤都已涨红。          “你这逆子竟敢……竟敢……如此辱骂朕!”          “朕!朕!朕!”          刘彻捂住胸口,大口喘着粗气,双脚“嘭嘭”的踏在地面上来回走动,似是在寻找着什么东西。          荆条呢!          朕的镶了金柄的那么大一把的荆条呢!          今日父子二人只能有一个竖着走出宣室殿,否则朕跟这逆子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