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 第175章 倒反天罡
         5月20日,南宁火车站。
         绿皮车厢清一色的深绿,车窗上下各有一道黄色条带,有不少人正从窗口爬了进去。
         车门处挤满了人,一时半会挤不进去。
         月台上,站着方言、李村葆、龚樰等人。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我已经跟编辑部联系好了,到时候在燕京火车站,会有人来接应你。”
         方言因为要去长安参加颁奖典礼,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让李村葆一个人先进京。
         李村葆道:“岩子,麻烦你了。”
         方言不无遗憾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没能有始有终,和你一起回《十月》编辑部。”
         “千万别这么说!”
         李村葆道:“要是没有你的话,《高山下的花环》绝不可能问世,更别提发表了。”
         方言笑了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篇很快会登在《十月》第三期的头版位置。”
         李村葆用力地和他握了握手。
         “颁奖典礼一结束,我就马上回京。”
         方言说:“到时候,燕京再会。”
         “燕京再会!”
         李村葆跟众人道别,提着行囊,艰难地挤入车厢里,过了会儿,探出脑袋,挥了挥手。
         “呜呜呜!”
         车站里,一声粗犷的汽笛声响起。
         目送着火车渐渐地驶离,龚樰放下了手。
         “我们也差不多该出发了。”
         郭保昌左看看方言,右看看龚樰。
         龚樰点了点头,跟随方言和桂西厂代表团,心里想着有机会一定要和陆遥见上一面。
         前不久,《人生》电影上映,立刻在南宁、在桂西,甚至可以说在全国引发轰动。
         单单燕京出版社发行的《人生》单行本,在市面上越来越紧俏,已经变成了抢手货。
         方言和龚樰一样,满怀期待地来到长安。
         走出火车站,迎面看到举着牌子的莫伸、林答等人,出乎意料的是,吴天名也在现场。
         更出人意料的是,我的上将陆遥呢?
         林答难为情道:“岩子,他不是不想来,而是来不了,他最近去了毛乌素沙漠。”
         “去毛乌素沙漠?”
         方言诧异不已。
         “是啊,他这个人你也清楚。”
         林答无奈道:“属倔牛脾气的,已经决定的事情,无论别人怎么劝,也不会改主意。”
         “他也许是在为下一本书,调整状态。”
         方言一想到当初陆遥为了《人生》,跑去大老远的白云观算卦,瞬间就不觉得奇怪了。
         “果然他说得没错,你是最懂他的人。”
         林答从包里拿出一封信,“这是他前几天寄回来的,说你只要看了这信,一定会原谅他。”
         “嫂子,您和侄女过得怎么样?”
         方言把信收好,“他去毛乌素沙漠的这段时间,家里要辛苦你一个人操持了。”
         林答摇头道:“我还好,有厂里的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现在可比以前轻松多了。”
         龚樰看着她的微笑,出于演员的直觉,能感受到笑容里夹杂着勉强、苦涩、幽怨……
         “这位是上影的龚樰同志。”
         方言边走,边说:“本来以为他会来,就想着介绍认识,一起聊一聊《人生》。”
         “那可真不巧。”
         林答看了眼他,再盯着龚樰,脸上不再挂着苦笑,而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笑容。
         负责接站的车辆,都是吴天名从厂里调来的吉普车,有一辆还是从其他单位借来的。
         龚樰坐在副驾驶座,方言则被吴天名和莫伸拉到后排,一左一右地夹着,左右围男。
         “陆遥其实也有自己的苦衷。”
         莫伸瞧林答不在车上,压低声音说。
         伴随着《人生》的电影走红,陆遥作为原著作者,自然也跟着红的发紫,紫的招黑。
         在文学界里逐渐有一种舆论,认为《人生》是陆遥不可逾越的一个文学高度,或许是整個文学生涯的巅峰,接下来该走下坡路。
         恰恰赶上《在困难的日子里》几部作品没延续《人生》的成绩,反响平平,“陆遥江郎才尽”的论断,在陕军内部,传得越来越凶。
         “怪不得去沙漠了。”
         方言恍然大悟,叹了口气。
         龚樰静静听着,就听到莫伸发出感慨:
         “作家的创作灵感不是无穷无尽的,而且有了灵感,并不意味着写出来的就一定是佳作。”
         “当然,伱除外!”
         “怎么就把我给除外了?”
         方言听到这话,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就像苏炳添说100米高水平同台竞技没有一个人敢轻松对待,除了博尔特。
         自己成文学界的“博尔特”了?
         “你这人,不能用常理去看待。”
         莫伸笑着说真的嫉妒你的才华。
         “我还羡慕你在电影剧本上的才华。”
         两人来了一波商业互吹。
         吴天名看在眼里,插话打断:
         “方老师,有件事可能要对不住您了。”
         “就是你给我推荐的那个章艺谋。”
         莫伸接过话说,西影厂不能接收。
         方言了解了前因后果,摆了摆手,“他没被选上,只能说有缘无份,不用放在心上。”
         吴天名说全国的电影大厂不能接收章艺谋,但好在还是有着落,分配到了桂西厂。
         这不巧了不是!
         方言大为意外,本来想着手上的哪本适合桂西厂改拍成电影,现在答案呼之欲出。
         《那山那人那狗》。
         毕竟,可以笑章艺谋不会拍故事,笑他一镜到底,但不能笑他不懂画面和运镜。
         …………
         一路颠簸,人坐在吉普上,犹如跳舞。
         龚樰却毫无感觉,竖起耳朵听三人聊《大秦之裂变》的改编,内心里有一丝的异样。
         不是没有见过原著作者兼着编剧,也不是没见过编剧跟电影厂厂长讨论电影,但从来没见过像方言这样的编剧,话语权大到吓人。
         方言语气认真道:“剧本我没带在身上,等回到燕京,再给你们寄过来。”
         吴天名喜出望外,《人生》这上任的第一把火,让自己坐稳了厂长的位子,如果《大秦》这第二把火能烧起来,就能更好地服众。
         到时候,想在整个西影厂点燃改革这第三把火,估计阻力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大了。
         “不过我还是那句话,不要急,至少等到人艺的《商鞅》首演演出,你们觉得呢?”
         方言向左看,向右看。
         “我也是这么想的。”
         吴天名话锋一转,演员人选却要变一变,不单单是话剧演员和电影演员有很大的区别,也是想拍出的电影,要有话剧所没有的特色。
         莫伸拿出纸笔,做起记录。
         秦孝公和太后的演员不变,依然是鲍国庵和吕茽,秦献公的人选,倒是跟人艺不一样。
         吴天名选的是西影厂的演员,许还山。
         恰恰就是,上辈子电视剧版的秦献公。
         方言推荐了一个人,演《雍正王朝》里“康熙”的焦晃。
         莫伸记了下来,“这个人我听说过,在沪市的话剧界里小有名气,倒是可以来试试。”
         吴天名追问:“方老师,您觉得孙飞狐来演甘龙选怎么样?”
         方言一怔,这位是常凯申的特型演员之一,脑海里,情不自禁地回荡一句:娘希匹,德林无能,看来我必须出山!
         吴天名说:“这人入围了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可以借这个机会,当面见一见。”
         初定了秦国重要反面角色的试镜人选,接着便是魏国方面,魏惠王、庞涓、公叔痤……
         “先定魏王惠。”
         吴天名皱了皱眉,“这可是一个比甘龙、庞涓、公叔痤这些都要重要的反面人物,如果选不好,整部戏没准要垮掉一半。”
         “演胡汉三的刘江,怎么样?”
         “方化呢?”
         莫伸一一列举出这个年代典型的“坏蛋专业户”,比如陈佩厮的父亲,陈镪。
         “方老师,您觉得葛存壮怎么样?”
         吴天名投去问询的目光。
         这不葛尤他爸嘛!
         方言嘴角上扬,建议最好不要只局限在以往的坏蛋专业户上,把海选范围扩大到全国。
         吴天名欣然同意,像商鞅、魏惠王这些角色,必须要选最合适的。
         好在并不着急,等到万佳宝挂帅的《商鞅》首演完了,再开展项目也不迟。
         毕竟,这可是西影厂的一手王炸啊!
         ……………
         直到车停在招待所门口,三人的小会才结束。
         方言下了车以后,看向龚樰说:“很不巧,陆遥出了远门,这次你可能见不着了。”
         龚樰摇头说:“没事没事,总会有机会的。”
         方言提着行李,来到前台,出示介绍信等证明,随后拿到钥匙。
         龚樰所住的房间楼层比他低一层,两人拾级而上,闲聊起来。
         “方老师,吴厂长是《大秦》的导演吗?”
         “并不是,为什么会这么问?”
         “啊?!”
         龚樰惊得眨眨眼,还是头一回见到越过导演,直接由编剧来选角的。
         “那是因为导演的人选还没有定下来。”
         方言解释说等确认了导演,会召开创作座谈会,继续探讨这份试镜名单。
         龚樰诧异道:“吴厂长不合适吗?”
         方言直言说:“只能说他的艺术风格,跟我想要的那种古装片效果不相符。”
         龚樰追问道:“那您觉得谁适合呢?”
         “如果我向上影厂借调谢导,吴老他们会同意吗?”方言半开玩笑道。
         “我、我不知道。”
         龚樰两眼瞪得溜圆,完全没想到他会这么回答。
         方言看到她惊讶的神色,心里很清楚这触及她的知识盲区。
         毕竟,这年头的编剧的地位和话语权,虽然比起后世娱乐圈的大,但也没大多少。
         80年代的电影厂里奉行的是“导演中心制”,向来都是导演选编剧。
         偏偏轮到自己,却是编剧选导演。
         简直是倒反天罡,超乎常理!
         事实上,方小将干的看似是编剧的事,其实早就是监制的活。
         只不过,国内的电影界如今没有“监制”的概念而已。
         编剧的权力的确是有极限的,但方老师作为监制的权力说不准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