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 第218章 什刹海体校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0月3日,龚樰终究带上了买来的画,和赵静、章瑜一同踏上回沪市的火车。
         临别之前,偷偷地往方言手上塞了封信,再三叮嘱他一定要给自己写回信。
         7天之内!
         方言坐在公交车上,在回南锣鼓巷的路上,拆开信封,定睛一瞧。
         白纸上面,就写了个大大的“您”。
         夕阳的余晖通过车窗,照在他的笑脸上。
         猜也不用猜,这便是“心上有你”。
         或者叫“你在我心上”,要追溯起来的话,还要追溯到钱锺书和杨绛的故事。
         当时,杨绛给钱锺书的信上,写了一个“怂”字,以为能难住钱锺书。
         没想到,钱锺书立马就看出,这是在问他“心上有几个人”,于是在回信的时候,同样只写了一个字,便是这個“您”。
         当然,给龚樰的回信,不可能写个“怂”。
         方言把信折叠收好,看向窗外。
         晚风,轻轻地吹拂着头发。
         一直吹到他从火车站,回到家里。
         整个人坐在桌前,在纸上写了个“吕”。
         这是很粗,呸,很直白的回应。
         两个口,就是吻。
         想要骚气,不,文雅一点,就得这么来,“于山于海,于水于滨,双木非林,田下有心。”
         然后想要吊足胃口,不能写后半句的“饮之以雨,炊之以薪,家中有女,马上无邻”。
         而是写上“下半句,见到你,当面说”。
         就是要断一下!
         毕竟,自己身为大作家,断个章,很合理吧!
         把纸放进信封里,贴上邮票,明天去什刹海体校参观的时候,顺便去寄个信。
         方言深呼吸了几口气,把注意力重新转移到《黄飞鸿》上,脑海里不住地回荡着——
         方小将,你忘了恩师沈雁氷的大愿了嘛!
         一刻也不敢忘啊!
         …………
         新婚夫妇第一次回娘家,叫“回门”。
         通常都会在第三天,这是婚礼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一段婚姻正式开始的起点。
         杨霞一大清早,就开始忙活起来,准备了一桌的菜,好吃好喝地招待方红和韩跃民。
         餐桌上,其乐融融,气氛融洽。
         “岩子,我准备过两天就去粤东。”
         韩跃民和小舅子碰了杯酒。
         杨霞诧异不已:“怎么好好地,突然就要去粤东?”
         “姐夫这是要参加秋季广交会。”
         方言耐心地解释了一番。
         “岩子,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
         韩跃民自从在高第街被小舅子开悟了以后,准备上广交会,好好开一开眼界。
         如果能淘到电子提机,或者电子缝纫机,对自己而言,那可是大大的进步。
         “我就不去了,我要把精力放在创作上。”
         方言摇了下头,“而且,《商鞅》的话剧很快要进入最终的彩排,我肯定要去看一看。”
         “那可真是不巧啊。”
         韩跃民语气里透着一丝遗憾。
         “他呀,这回是自己第一次办这样的大事,拿不准主意,心里七上八下的。”
         方红边给方言夹菜,边说:“你要是有什么建议,就跟他讲一讲。”
         “首先,这广交会去的客商,不仅仅是港商,还有外商,你要跟他们打交道,最好要带上个翻译,而且最好懂外贸。”方言道,“如果若雪不是在上学的话,她倒是最好的人选。”
         “我也想过,但没辙啊。”
         韩跃民反问道:“你觉得迈克怎么样?”
         方言大为意外,没料到韩跃民竟然会聘请迈克当他的翻译。
         韩跃民如实地说,最近因为投机|倒把,以前经常跟迈克换外汇券的贩子被抓了起来。
         因此,现在迈克经常来找自己交换。
         一来二去,两人渐渐地熟络起来。
         方言道:“迈克这个人,虽然生性跳脱,但人还是靠得住的。”
         韩跃民点了下头,说这趟迈克除了给自己当翻译,最重要的原因是去见老迈克。
         这次的秋季广交会,老迈克也会来参加,到那个时候,就是父子团聚的时刻。
         “是嘛!”
         方言随后交代了些建议和注意事项。
         “我全都记下来了。”
         韩跃民一点点地写在本子上,准备这一路上好好地消化,尤其谨记强调的注意事项。
         “我再给伱写封信。”
         方言请《城》编辑部,像他们上回在羊城一样,照应下韩跃民。
         韩跃民笑道:“那真的是再好不过了。”
         “如果他们问起的情况,你就说只差一些武术上的专业问题,需要修改完善。”
         方言说:“不出意外的话,这个月就可以完成初稿了。”
         “好!”
         韩跃民说完,方红把话题转移到迈克身上,“他来过咱们家好几次,都是来找你的。”
         杨霞说:“不错,不过那时候,你不是在粤东,就是在湘南,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韩跃民附和道:“他也找过我几次,听语气,好像非常想跟你见上一面。”
         “他有说是为了什么事吗?”
         方言左看看,右看看。
         韩跃民摇头道:“没说。”
         “那就等你们从广交会回来以后,我跟他约一个时间吧。”方言无奈地叹了口气:“我现在恰恰最缺的就是时间。”
         ……………………
         吃完回门宴,到路边的邮筒寄信。
         然后,骑着心爱的小摩托上什刹海。
         什刹海体校创建于1958年,最初的名字叫“什刹海青少年业余体校”。
         70年的时候,改叫“燕京业余体校”,但很多喊惯的人依然叫它“什刹海体校”。
         来这里训练的学生,大多数是走读训练。
         此时,方言把车停到了校门口,迎面走上来两个穿着运动服的中年人。
         吴彬介绍完自己,然后介绍起同事:“李俊峰同志,和我一样,也是武术队的教练。”
         “方老师,欢迎欢迎。”
         李俊峰握住方言的手,摇晃了几下。
         方言跟着他们,先把车推到露天的停车场,接着前往体育馆。
         一路上,只能看到一些矮小的平房和木板房,跟自己上文学讲习所时的条件一样艰苦。
         或许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体育馆。
         只见馆内,武术队的队员们分成男队和女队,分散在各处,各自训练。
         旁边,会有教练悉心矫正他们的每一个动作。
         “那个就是李联杰!”
         顺着吴彬手指的方向,方言看到一个正在耍单刀的飘逸身影,一招一式,有板有眼。
         “这个叫崔亚辉……”
         吴彬如数家珍地报着男队队员的名字。
         在人群当中,方言注意到一个似乎游离在队伍之外的青年,一张熟悉的面孔映入眼帘。
         “他叫甄子弹。”
         李俊峰说甄子弹的母亲是有名的武术教练,特意把她的儿子送到武术队里训练。
         方言饶有兴趣:“来了多长时间了?”
         “2年。”
         吴彬一边走,一边说,“之前他的柔韧性太差,我安排他去女队,完了再调到男队,现在他的腰腿功夫很不错。”
         方言眯了眯眼,感觉到甄子弹跟李联杰等人格格不入,仿佛在男队之中被边缘化。
         “这些苗子,都是我们这些年一个个挖掘出来的。”吴彬道:“以前想让他们来学武术,那可真是求爷爷告奶奶,就差给家长跪下了。”
         “是啊,不过现在好了。”
         李俊峰说,《少林寺》走红之后,很多家长主动地带着小孩要参加武术队。
         “比如这个孩子。”
         吴彬招了招手,“吴晶,过来一下!”
         “诶,师父!”
         吴晶小跑过来,咧嘴发笑。
         方言一下子就认出来,这不就是前两天在后海踢弹腿的小孩嘛,果然是他!
         “方老师好!”
         吴晶有模有样地抱拳问好。
         方言笑着回了一声,随口问了几个问题。
         当听到吴晶说自己最喜欢的是《利剑行动》时,立马来了兴趣:
         “那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角色,燕双鹰、胡八一、段大勇……”
         “我最喜欢冷援朝!”
         吴晶直截了当地说道。
         “别人都是喜欢燕双鹰、胡八一,你为什么偏偏会喜欢冷援朝呢?”
         方言露出玩味的笑容,自己设计的冷援朝,那可是冷锋的父亲。
         “因为他长着一张娃娃脸。”
         吴晶指了指自己这张稚嫩的脸,“嘿嘿,我也是个娃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