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大明:父慈子孝,卖父求荣 > 第237章 胡宗宪、戚继光入京
         真实存在于历史上的人丁丝绢一事。
         前后经历十余年,中间诸多官绅受到牵连。
         看起来。
         是不是很严重的一件事情?
         但对于严绍庭来说。
         或者,又对于和他一样高居庙堂之上,执掌京中各部权力的大人物们而言。
         这就是屁大点的事情。
         左右不过六千一百四十六两银子的事情。
         对于京师中的人们而言,重要吗?要紧吗?
         不重要!
         不要紧!
         但是。
         这件事为何会在原本的历史上,会延续前后十余年呢。
         不过是大人物们之间的争斗而已。
         徽州一府六县的府官、县官们各有利益争斗,出了徽州府还有南京各部司衙门,乃至于北京的各部司衙门之间的争斗。
         才是真正的核心点。
         甚至于严绍庭可以肯定,就算徽州府现在已经因为人丁丝绢一事死了人,朝廷里也至多不过一句刁民狂暴。
         严绍庭目光幽幽,面带笑容:“内阁会同六部各司衙门,年前就已经议定好了考成法所有细则,现在也已经颁行各部司衙门,昭告天下两京一十三省大小官吏知晓。”
         徐渭会心一动:“若徽州一府六县,此次生出乱子,六县百姓私斗,则当可以徽州一府六县,作为朝廷整顿吏治的落脚点。”
         陆绎看着两人高来高去的模样,有些烦闷的摆摆脑袋,躺到了一旁的椅子上。
         见到徐渭已经明白了自己的意思。
         严绍庭笑着点点头。
         徽州府那六千一百四十六两银子的人丁丝绢,很重要吗?
         不重要啊。
         随便从别处腾挪一些,都能抹平这笔账。
         对他而言,重要的是通过徽州府这件事,在今年开始的施行考成法,整顿吏治这件事情上,打开一个突破口。
         严绍庭又说道:“海瑞现在应该还在徽州府吧。”
         刚躺下的陆绎哼哼着说道:“他这个人,虽在咱还没见过,但也知道就是个属驴的,倔的很!徽州府现在出了这档子事,不解决完,他这个海笔架能走?
         更甭说陛下降旨,要召他入京的事情了,我看都是悬。这个海笔架到时候说不得就是顺势再上一道奏疏,不将事情解决了必不可能入京。”
         陆绎觉得海瑞就是个傻子。
         天底下,就没有比这个海瑞更傻的傻子了。
         若他是海瑞,之前拿到陈情国朝治疏送到京中,得了皇帝的召见后,自己必然是立马马不停蹄的赶到京师。
         若是入了皇帝的眼。
         以后岂不就是飞黄腾达了。
         徐渭则是笑着说道:“侍读其实心中还是担心徽州一府六县百姓的吧。”
         被人戳破心思。
         严绍庭也不觉得尴尬。
         他笑着说道:“只要海瑞在徽州府,即便是乱起来,百姓也不会出现伤亡情况。”
         对此,徐渭只是笑了笑。
         自己现在之所以会如此心甘情愿,为过去无比痛视的严家做事。
         就是因为自己看到了严绍庭的本性。
         不论是昌平,还是年前提出的考成法整顿吏治。
         侍读心里装着的啊。
         都是天下黎庶!
         严绍庭眯着眼说道:“那就让徽州府闹起来?”
         徐渭点点头,又摇摇头:“只是这笔六千一百四十六两的人丁丝绢税课,总还是要解决的。”
         严绍庭呵呵一笑,带着些期待。
         “那就看看,到时候会是谁,先提出要解决这笔账了。”
         六千一百四十六两银子的人丁丝绢。
         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最后这件事肯定还是会进到朝廷里来。
         按照如今的朝局划分,很难说到底谁会最先跳出来,要将这笔账重新计算,或者是维持现状。
         徐渭则是有些好奇:“那依着侍读的意思,这笔六千一百四十六两银子的人丁丝绢税课,该是如何安排?”
         自己会如何安排?
         严绍庭默默的沉吟了起来。
         按照自己的意思,徽州府本来就不生产丝绢,这笔税课就不应该存在。
         但朝廷恐怕不可能直接取消这笔账。
         就算是自己提了,高拱和高燿这两个人肯定就是第一个不同意。
         更不要说现在还有严讷、潘恩等人在盯着。
         六县均摊?
         那其他五县肯定就会心生不满,然后就是县找到府,府找到省,最后就是南直隶各部打一架,事情就又回到了朝廷这边定夺。
         半响之后。
         严绍庭这才缓缓开口:“谁说这笔银子,就一定要徽州一府六县来交了?”
         说完之后,严绍庭便悠悠躺下,继续晒起了太阳。
         日头如此大好。
         岂能不小憩一事。
         徐渭见状,也只能是将好奇心压下。
         反正这样的事情,自家侍读向来都是料定如神,且不管最后到底会如何处置,都会顾及到要给百姓一个好。
         想了想。
         徐渭也重新躺下。
         跟着严绍庭一同晒起了太阳。
         如此又是几日。
         眼看着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都已经过了,快到正月底。
         等过了正月,二月份的时候就是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科春闱会试,正式开考的日子了。
         赶在正月底。
         运河上终于是来了消息。
         浙直总督、浙江巡抚、兼江西兵备事,胡宗宪以及三府参将戚继光,终于是从通州那边转进了通惠河,不日便能直抵朝阳门外的码头。
         京师城外,有诸多码头。
         如大宗货物,会在通州码头上下。
         小宗且价格高昂的货物和往来百姓商贾,则会选择在通惠河码头上下。
         而至于朝廷官员等,就会直接一路乘船到朝阳门外的码头。
         昌平这边的严绍庭。
         自然是在胡宗宪、戚继光等人刚到通州的时候,就接到了消息。
         于是乎,整个昌平都动了起来。
         一早的。
         朝阳门外,就被五城兵马司的人给封锁了起来,禁止百姓、商贾出入。
         朝廷方面。
         则是礼部和兵部各派了几名主事过来。
         胡宗宪是封疆大吏,回京述职,按照规矩一律都是由礼部接待。
         至于兵部来人,则是因为胡宗宪执掌浙直兵马,加之戚继光这一次在浙江平倭一事中战功显赫,所以才派了人。
         但除了礼部和兵部之外,朝廷就没再派旁人过来了。
         甚至于就连六部尚书、五寺少卿、朝堂九卿,也没来一个。
         倒是显得有些规格过低。
         所幸。
         西苑那边,黄锦带着几名小太监也等在了朝阳门外。
         瞧这架势。
         大概是有口谕或者旨意给到胡宗宪和戚继光的。
         但是。
         不论是武城兵马,还是礼部和兵部,又或者是黄锦。
         却都满脸意外的看着早早就赶来的严绍庭,以及……
         以及那些完全不知道为何,会出现在朝阳门外的昌平百姓。
         这帮人过来也就过来了。
         可更为奇怪的是。
         这帮人竟然就在朝阳门外挖坑造锅,不多时就点着了火。
         一张张八仙桌,一字排开。
         桌椅板凳,样样不缺。
         不等黄锦他们问明缘由,定国公府、英国公府、成国公府三家仆役,也带着一坛坛的酒水,驾着马车从城里赶了过来。
         再到后来。
         定国公徐延德、英国公张溶、成国公朱希忠,这三位老公爷也齐齐出城到了朝阳门外。
         黄锦终于是忍不住,凑到严绍庭身边,看向那边忙碌着的人群,小声问道:“侍读,这是作甚?”
         “哦!这个呀!”
         严绍庭眉头一挑,然后哼哼道:“三位老公爷这不是瞧着自家儿郎有出息了,这一次忍不住就出来亲自迎接儿郎凯旋嘛。”
         黄锦皱皱眉:“那昌平这些百姓……”
         黄锦抽了抽鼻子。
         空气里,满是昌平特色大锅卤肉的香味。
         自己出宫的时候明明吃饱了肚子。
         怎么又觉得饿了?
         严绍庭则是笑着说道:“这个啊,都是这帮吃饱了撑着的狗东西,一个个听说南边的将士们打了胜仗,觉着高兴,就自发的买了菜啊肉啊的,准备给将士们摆一次凯旋宴呢。”
         “凯旋宴?”
         黄锦眉头愈发皱紧。
         他有些不太确定。
         小声质疑道:“这合规矩?”
         严绍庭斜觎向老黄:“反正我从太祖皇帝那一朝开始查阅,这事没有禁止。”
         法无禁止即为可嘛。
         连太祖爷都没有禁止。
         那就是行!
         那就可以!
         黄锦哦了一声,嘟嘟嘴。
         自己传完了口谕,是不是也可以去蹭一顿。
         他又侧目看向在场的礼部、兵部官员,眼神变得有些幽幽。
         一帮朝堂命官。
         竟然还不如昌平的百姓们懂事!
         自己代表西苑出宫迎接胡宗宪、戚继光以及一众有功浙兵凯旋入京,昌平也有百姓自发赶过来弄凯旋宴。
         你们朝廷里就礼部和兵部来了几个主事。
         不懂事!
         属实不懂事!
         黄锦觉得自己等下回宫,得要和皇帝主子爷,好好的蛐蛐一下这帮当官的。
         严绍庭则是含笑静候着,前方河道里已经驶过来的几条船。
         自己为何要让昌平的百姓来朝阳门摆凯旋宴?
         就是要让这座京城里的人好好看一看。
         为大明在前线流血牺牲的,是这些人。
         而不是他们那帮居庙堂之高的衮衮诸公们。
         在场的几名礼部、兵部主事,这会儿脸色已经很是难看了。
         现在西苑派了黄锦,勋臣那边又有三位国公爷出来,就连昌平都跑来凑热闹。
         他们这些人准备的迎接仪式。
         直接就没眼看了。
         丢人!
         只是不论朝阳门前这些人如何想。
         载着浙江道此次平倭有功官员将领士卒的船,也终于是缓缓停在了朝阳门码头上。
         呜……
         悠长的号角声。
         好似是要将人们,拉入到那战火纷飞的沙场上。
         身着红袍的胡宗宪身边,是全身披甲持刀的戚继光。
         在两人身后,则是一众此次浙江平倭有功的军中将士们。
         胡宗宪、戚继光两人看向朝阳门码头,皆是面露意外。
         国朝如今重文轻武,已经许久了。
         未曾想。
         这一次,竟然有这么大的动静。
         乌泱泱一大群人。
         那边埋锅造饭的百姓们,更是已经做好了无数道的菜肴。
         酒香、菜香。
         扑鼻而来。
         两人皆是心中意外而又欢喜。
         更不要说在他们后面的随旨入京的官兵们了。
         这头。
         码头上。
         不等礼部和兵部的人开口喊话。
         在场的昌平百姓们,已经在治安司的几个头头带领下,一窝蜂的抢占了码头上最前端的位置。
         “浙江大定,倭患尽除。”
         “实军帅戎将悍卒乃朝廷之砥柱,国家之干城也!”
         “戍卫边疆,宣德明恩,守节乘谊,以安社稷。”
         “我等为将军贺!”
         “我等为浙军贺!”
         “将军威武!”
         “明军威武!”
         “……”
         “将军威武!”
         “明军威武!”
         朝阳门外的码头上,昌平百姓们已经山呼了起来。
         如同海浪一般。
         浪潮不断,涌向了还未下船的胡宗宪、戚继光以及一众随旨入京的官兵们。
         而在另一侧。
         礼部和兵部的主事们,整张脸都绿了。
         严绍庭看向黄锦,随后与过来的三位老公爷一同,又抢在礼部、兵部之前,走到了码头栈桥上。
         船上。
         胡宗宪、戚继光两人,也带着一众人马走下船,踏足京畿之地。
         …………
         月票推荐票
         (朝阳门又称“粮门”)
         朝阳门又称“粮门”。南方出产的粮食经由漕运粮船进京走京杭大运河至通州,陆路进京的粮食再由朝阳门运进城内的京都九仓,朝阳门瓮城门洞内左侧墙上,镌刻有谷穗一束,“以志填仓”吉祥,象征此门为进京粮道,“朝阳谷穗”为南粮北运的第一位喜迎神,也是九门观景中的一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