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大明:父慈子孝,卖父求荣 > 第377章 迎敌!
         徐阶话锋一起。
         内阁班房里,气氛顿时激变。
         杨博更是目光错愕的看向了突然会对宣府发难的徐阶。
         他心中除了疑惑,便是不悦。
         徐阶对宣府发难,岂不就是对自己这个兵部尚书发难?
         而徐阶却是浑然无视在场众人的目光,反倒是扭头看向了坐在内阁头把交椅上的首辅。
         徐阶沉着脸说:“严阁老,开年后宣府便有急递入京,宣府总兵官马芳希望朝廷能拨付钱粮以备今年御边之用。当时内阁的意思,便是按照往年规矩办事,不必拨付这笔钱粮。但后来的事情,我等也都清楚……”
         说完后,徐阶的目光才淡淡的扫了一眼杨博。
         要不是你杨博给那个什么宣府参将兰永震出的主意,那人又如何能跑去找什么大明财神爷和皇帝说情。
         徐阶突然猛的一拍桌案。
         惊的在场众人肩头一震。
         而徐阶却是冷声痛斥。
         “朝廷顾虑边墙,还是拨了三十万两的钱粮军需过去。可他马芳这个宣府总兵官呢!”
         “还是往关外的蒙古人进来了,他马芳拿到手的银子到底用到哪里去了!”
         “朝廷给的钱,是白给了?还是打水漂了?”
         一番痛斥之后,徐阶冷眼看向在场众人。
         他冷哼一声:“这一次不论俺达部的人几时退出关外,宣府总兵官马芳都罪责难逃!朝廷当下思量如何退兵,但事后必当追究其责,严惩不贷!”
         众目睽睽之下。
         徐阶浑然一副杀气腾腾兴师问罪的模样。
         杨博也是懵了。
         心中发急。
         当即开口。
         “宣府镇边墙千里,朝廷这么多年下来,对边墙营造修缮实则有所怠慢,今年朝廷拨付钱粮,岂有一日而全其功的道理?”
         说完。
         杨博看向了徐阶:“还请徐阁老明鉴,此次俺达部四路大军来犯,宣府镇生生在边墙下拦住了三路明攻敌军。那一路冲进关内的敌军,实则乃是藏匿行迹,趁虚而入。宣府面临三路大军来犯,如何能在千里边墙十足周全?
         且如今居庸关兵力充实,只要等宣府抽调部分兵力回援,前后合围便可将这一路入关的敌军就地剿灭。”
         这时候。
         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明面上,徐阶问责宣府,是有道理的。
         毕竟朝廷开年后,就额外给了三十万两钱粮军需,这个时候还能往蒙古人冲进来,那朝廷这个钱不是白给了?
         但杨博的辩解同样不虚。
         俺达部三路大军正面进攻,宣府那边看到这个架势,那必然是全力精力都放在了边墙外这三路敌军身上。
         这个时候俺达部瞧准了机会,又冒出来一路兵马钻了宣府镇边墙上的空子冲了进来,那也是情有可原。
         千里边墙,宣府不过十万兵马。
         就算是排着队,也不可能将整条边墙都布满人的。
         严嵩也是头疼不已。
         好端端的,宣府在今年出了事。
         还是在朝廷给了钱粮之后出的事。
         其实在这个时候,严嵩也是倾向于徐阶的,不管事后如何,宣府镇和总兵官马芳的问题都必须要追究的。
         严嵩想了下,缓声开口:“边镇御敌,乃是职责所在。出了事,不论事后结果如何,朝廷历来也都是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功过不可相抵。”
         这话算是当着众人的面,倾向于徐阶了。
         徐阶倒也没有心生感激。
         因为这个时候,就该是这样。
         杨博见严嵩这位首辅也这样说了,只能是面色郁郁的闭上嘴。
         宣府和马芳结果如何,现在也只能等蒙古人退走后再能再议了。
         不过杨博心中紧张之余,却还是生出了几分盼望。
         若是马芳和宣府能用兵周全,将那股冲进关内的敌军围剿了,便也是一份功劳。而若是还能在边墙,将那三路敌军给打出个巨大的战损,那么便是大功。
         到时候就算是功过不能相抵。
         可朝廷也不能真的就寒了宣府的军心。
         而在场的定国公徐延德瞧着文官们这般争吵,也已经是习以为常。
         他在一旁淡淡开口:“当下不是过去,居庸关兵马未动,关口自当无虞。不过京中也该防备这路冲进来的敌军,会从别处越过燕山一带的长城,冲进京师之地。”
         在他身边的英国公张溶,则是立马开口道:“我等在来内阁之前,是先去了西苑那边。如今京城有京军重兵把守,但城外却无大军防备,裕王殿下当下还在昌平书院,等天亮了,也该派了人过去将裕王殿下护送回城。”
         这话便是亮明了意思。
         勋贵们对居庸关和京师的安全,并不感到担忧。
         而勋贵们也是先面见了皇帝,那张溶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皇帝希望朝廷能快点派人将裕王给接过来。
         毕竟北京城当下有重兵把守,俺达部一路兵马就算是冲到了顺天府,对北京城也造成不了什么危害。
         反倒是城外,少有重兵,裕王待在昌平才是真正的不安全。
         这话倒是让在场众人思路换了换。
         严嵩更是当即开口:“裕王关系社稷,千金之躯,不可怠慢,更不能使其留在城外!”
         徐阶虽然心中有些旁的想法。
         但这个时候,也必须顺着严嵩的话说。
         他沉声道:“也不要等天亮了,就现在东厂、锦衣卫再加上京营这边,三处都派了人立即出城,将裕王护送回来!”
         黄锦立马站了起来:“咱家亲自带着人去昌平。”
         众人看了过来。
         也没人在这事上说什么。
         严嵩则是抱起双拳,朝着黄锦拱了拱手:“此事便要劳烦黄公公了。”
         黄锦脸上风波不惊,摆了摆手:“事不宜迟,咱家现在便去。阁老与诸位议完诸事,也要早些歇息,毕竟贼子还没打进来。”
         说完。
         黄锦便在众人注视下离开了。
         严嵩看了一眼在场的人。
         他脸上露出一抹笑容:“说来还是黄公公看的透彻,当下那蒙古贼子都还没真的打进来,诸位也不必太过惊慌。当下也不用劳心劳力的守在这里,还是早些回府歇息,朝廷当下也不能因为这事就不做旁的事情了。
         各地夏粮陆续收上来了,户部也要盯着些,田赋不能有失,南边和倭寇的战事也不能停办。我大明富有中原两京一十三省,何惧这区区俺达部贼子?”
         这时候。
         不论严嵩说的话如何,却到底还是起了定心丸的作用。
         首辅能稳如泰山,不露惊慌,从容处置。
         下面的人才能按部就班继续做事。
         众人纷纷起身,拱手告退。
         严嵩便一直坐在椅子上,目视着所有人离开,这才暗自松了一口气。
         他侧目看向同样没走的徐阶。
         当着高拱、袁炜以及李春芳的面。
         严嵩轻声开口:“当下战事刚起,还是少些去说追究各方责任的话。军心要稳,可朝中百官之心也要稳,万不能有失。”
         徐阶闻声立马拱手,面露无奈:“阁老教训的是,方才是我心急了,担忧边墙局势。”
         严嵩点了点头,又看向高拱:“战事起了,各方用度便要多起来,户部那边要盯着。朝廷这个时候不能吝啬,但也不能将银子如水一样撒出去,都要用在刀刃上。”
         这话。
         倒也算是站在了徐阶问责宣府镇的事情一方。钱。
         要用在刀刃上。
         高拱亦是点头:“阁老放心。”
         严嵩嗯了声,面带笑容:“且都回去吧,也没几个时辰歇息的,但到底还是要合眼睡上片刻。”
         说完后。
         严嵩也没再继续往下说,在众人面前率先走出内阁班房。
         几人各自看了一眼。
         也未曾再多说什么,拍了拍坐了一天的屁股,甩着袖子离开班房。
         ……
         昌平。
         等黄锦带着人赶到的时候,天也已经亮了。
         治安司衙门口。
         近两百名厂卫、京军官兵驾马等候在校场上。
         黄锦则是一脸为难的拦住了要带着学生去各处安抚人心的朱载坖。
         “殿下,您可万万不能真的待在这里啊!”
         “就算是殿下心系昌平百姓,咱们回了城再请陛下做主,另派兵马过来便是。”
         “殿下是千金之躯,万钧之重,万万不能有失。且昌平这边还有严宾客和徐庶子坐镇,若当真有什么事,有他二位在,也定能保百姓无虞。”
         “殿下,您就跟奴婢回去吧……”
         黄锦都快要哭了。
         当他在夜里带着人出了城,便一路狂奔到昌平。
         人到了,也找到了裕王。
         可人家一句不回,却是让黄锦整个人都碎了。
         天爷爷的。
         裕王爷不回城,这要是但凡出点什么事,他黄锦就是有十个脑袋也赔不起啊。
         朱载坖却是皱着眉,不悦且有些厌烦的看向黄锦:“本王说了,要与昌平共进退。本王是皇子,是陛下的儿子,说出去的话自当是一口唾沫一个钉。又岂能更改,随你回城?”
         黄锦真的要哭了。
         眼睛都红了。
         急着说:“王爷,奴婢给您跪下了,就请您随奴婢回去吧。”
         说着。
         黄锦便当着朱载坖的面,直挺挺的跪在了地上。
         旁边书院的学生们,则是目光紧张的看着他们的山长。
         朱载坖扫了一眼这些被他叫过来,要随他往各处走动安抚人心的学生们。
         他的脸色愈发坚定,俯瞰跪在眼前的黄锦,沉声道:“黄公公,您这么些年一直陪在皇上身边,也算是本王的半个长辈,难道您要坐视本王失信于百姓们?”
         听到这话,黄锦顿时肩头一震。
         他抬起头,眼巴巴的望着朱载坖。
         “王爷,可您的安危……”
         朱载坖一挥手:“既然黄公公亲自带着人出城前来,如今也就不要回去了。黄公公若是不放心,大可带着人这些日子就护在本王左右,若当真贼子来犯,形势危急,本王便要仰仗黄公公护着本王回城!”
         这话一出。
         黄锦那积蓄多时的眼泪,终于是一股脑的流了下来。
         他如何能想到。
         原本不过是出城护送裕王回城,却变成了这样。
         黄锦只能是一边哭着一边说:“王爷赤诚之心,安护百姓,要与百姓共进退,奴婢……奴婢就是拼了这条命,到时候也要护着王爷全须全影的回去!”
         见到黄锦不再劝说。
         朱载坖终于是面露笑容,弯腰伸手,将黄锦搀扶起来。
         他语气也缓和了一些。
         “黄公公放心,本王非是要逞强,而是本王知晓我大明的将士和百姓们,也绝不会让本王出了事。”
         黄锦这时候哪里还说得出话,只能是连连点头,但那颗心算是彻底悬在嗓子眼里下不去了。
         而在另一头。
         严绍庭的脸色却很不好看。
         忙活了一夜的陆绎,顶着两只黑眼圈,嗓子都跑冒烟的赶了回来。
         “居庸关外的情况很不对劲。”
         “那股进来的蒙古人忽然之间不知所踪,谁也找不到他们的踪迹。”
         一旁的徐渭赶忙站起身:“延庆卫和怀来卫的人呢?居庸关那边的探马呢?”
         陆绎摇了摇头:“都派了人,就连我们锦衣卫昨夜也是探马尽出,可就是找不到对方的行迹。以我们的猜测,这一次定然是有人在暗中相助这帮蒙古人,不然不可能躲过咱们的探查。”
         严绍庭目光担忧的看向居庸关方向。
         人怎么突然就不见了呢?
         那可是活生生的大队兵马啊。
         他当即开口:“这一次冲进关内的蒙古人有多少?”
         陆绎立马回答:“三千人!虽然不多,但皆为一人两骑,目的就是长途奔袭,牵制我朝兵马!”
         三千人。
         六千匹马。
         严绍庭眉心愈发凝重。
         徐渭亦是在旁忧心忡忡的嘀咕着:“没道理啊,这么多人马,怎么可能就不见了?”
         这时候由不得徐渭不担心。
         关外蒙古人虽然不复当年,可若是野外捉对厮杀,便是边军也得要两三个才能拼得过对方一人。
         而若是在这京师地界上。
         这三千蒙古人,就能抵得上朝廷万余大军。
         而就在严绍庭和徐渭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
         治安司书吏首肖俊鹏,却是连靴子都掉了一只的跑进来。
         “司正!”
         “司丞!”
         “蒙古的狼崽子打进来了!”
         轰!
         如同一道惊雷。
         严绍庭和徐渭,乃至于陆绎,同时看向了赶过来的肖俊鹏。
         随后,徐渭和陆绎的目光就看向了严绍庭。
         敌军来犯。
         这一刻,严绍庭这个昌平治安司的司正,也就是昌平的主将了。
         严绍庭则是在瞬间冷静下来。
         他的目光平静如水,却无比刚毅。
         在众人注视下,他沉声开口。
         “传令昌平各处!”
         “迎敌!”
         …………
         月票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