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家族崛起:从当爷爷开始 > 第四百四十四章靖安侯对先皇忠心耿耿!
         杨正山摸不透延平帝的态度,其实延平帝自己对杨正山也有些琢磨不定。
         皇城,御书房中。
         延平帝翻看着杨正山历年上奏的奏折,眼中闪过一些惊讶。
         他对宁东升的奏折还是很重视的,毕竟如今杨正山不是一个小兵小卒,杨正山是重山镇的总兵,手握十万大军,在重山镇和腾龙卫都有着大量的亲信。
         若是杨正山拥兵自重,或居心不良,那对朝堂来说绝对是一个大麻烦。
         特别是杨正山今年突然大肆收购粮食,这让他更对杨正山多了一分戒心。
         所以在看了宁东升的奏折之后,延平帝这几天就一直在琢磨杨正山。
         为此,他还将杨正山以前上奏的奏折全部找了出来。
         不过看完杨正山的奏折之后,他感到非常的惊讶。
         因为他在其中发现了很多事情都能跟宁东升的弹劾对上号。
         比如腾龙卫开办盐场、建造水师,开展海贸。
         这些事情,杨正山可都跟承平帝如实上奏过,并且得到了承平帝的首肯。
         “都说腾龙卫是一等一的精兵,朕之前还有些不相信,现在看来此言非虚!”延平帝合上最后一本奏折,感叹道。
         虽然杨正山的战绩很强,特别是之前在重山镇平叛的时候,可谓是百战百胜,但是延平帝对腾龙卫的强大一直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只是认为杨正山用兵如神。
         可现在延平帝看了杨正山的奏折之后,他对腾龙卫的强大有了一个新的认知。
         准确的是对腾龙卫的富裕程度有了一个新的认知。
         军队嘛,钱粮就是战斗力强弱的基础。
         几百万两银子砸下去,打造一万精兵应该不是难事。
         “也难怪父皇会如此看重杨正山,此人不但用兵如神,而且对于治理军政也有独到之处!”
         延平帝感叹道。
         “不过他为何要大肆收购粮食?”
         延平帝有些想不明白。
         就在这时新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南盛走进御书房,禀报道:“陛下,汪中直和吕华已在门外候着!”
         承平帝驾崩之后,原司礼监掌印太监陈中术就为承平帝守陵去了,延平帝的伴当太监南盛接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之职。
         而汪中直则是钦差总督秘武卫办事太监,简称就是秘武卫督主,也就是吕华的顶头上司。
         “内臣汪中直(吕华)拜见陛下,陛下万安!”
         汪中直和吕华进入书房,立即跪地拜道。
         延平帝登基之后,便立即掌控了秘武卫,不过目前他对秘武卫的掌控还要依靠汪中直。
         “嗯!免礼吧!”延平帝随意的说道。
         两人起身,毕恭毕敬的站在延平帝面前。
         延平帝看了一眼汪中直,又看向吕华,问道:“你对靖安侯了解多少?”
         吕华心思一转,说道:“臣与靖安侯打过一些交道,靖安侯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乃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同时靖安侯善于军政,生财有道,练兵有方。”
         吕华并不清楚延平帝为何问起杨正山,不过他还是将自己对杨正山的了解如实说出。
         延平帝点点头,却是突然问道:“你觉得靖安侯是否有异心?”
         吕华惊愕的抬起头来,满眼不可思议,完全没有料到延平帝会问出这样的问题。
         “怎么?你很惊讶?”延平帝皱着眉头说道。
         吕华连忙低下头,说道:“臣并不认为靖安侯会有异心?”
         “为何?”
         “靖安侯对先皇忠心耿耿!”
         这下轮到延平帝惊愕了。
         这个理由很奇特,完全出乎了延平帝的意料。
         似乎还有大逆不道!
         啥意思?
         对我爹忠心耿耿,那对我没有忠心了?
         但是细想之下,延平帝又觉得吕华这个理由还是能站住脚的。
         对父皇忠心,足以说明杨正山以前是没有异心的。
         而父皇驾崩不过一年,自己这个新皇又没有打压杨正山,杨正山也没有道理对他不忠心。
         再说,就算是杨正山变心了,也不该变得这么快。
         “那他为何要大肆收购粮食?”延平帝还是不放心的问道。
         吕华的脸上再次露出惊愕的神色,不过这一次他的惊愕只是一闪而过。
         然后他先是看了汪中直一眼,又看了南盛一眼。
         汪中直面色平静,毫无表现。
         南盛低着头,似乎也没有任何表态,但他的手却抓住一份奏折。
         吕华心里了然,“臣不知!”
         “不知?秘武卫在靖安侯身边没有安插人手?”延平帝皱起眉头。
         吕华怎么可能没有在杨正山身边安插人手!
         虽然他对杨正山的感官很好,并且与杨正山打过很多交道,但是他对杨正山一点也没有留情,该安插的人手一个不少,做监控的地方一直都有监控。
         而杨正山大肆收购粮食的原因,他也一清二楚,并且他还将此事上奏过。
         可是问题是延平帝没有看到他奏折!
         他的奏折去哪里了?
         将他的奏折藏起来的人是谁?
         又是为了什么目的将他的奏折藏起来?
         吕华心思百转,但面色依然保持镇静,说道:“有,不过靖安侯并没有对外解释收购粮草的原因,就连总兵府的一众主事都不知道具体原因!”
         延平帝望着吕华,似乎对吕华的解释很不满意。
         不过他最终还是没有追究吕华的失职,只是说道:“那就去好好查查,朕跟你半个月的时间。”
         “臣领旨!”吕华道。
         ……
         片刻之后,汪中直和吕华从御书房内走出来。
         一开始两人都没有说话,直到远离了太极殿,汪中直突然说道:“我没有记错的话,你应该上奏过关于靖安侯买粮的事情吧!”
         秘武卫内部分为四个司,即东南西北四司,每司设一名提督,两名指挥使,四名副指挥使,以及诸多千户百户。
         而在四司之上,还有镇抚司,掌问理秘武卫刑名,监察四司。
         另外秘武卫还有皇卫司,即皇城暗卫,而暗卫之中又有血刃,血刃才是秘武卫中最神秘的存在,连吕华这个镇北司提督对其都知之甚少。
         汪中直作为秘武卫督主,吕华上奏的奏折,他是可以查看的。
         “没错!”吕华看向汪中直。
         汪中直眉头皱起,尔后回头看了一眼太极殿。
         “南盛想要做什么?”
         吕华心思微沉。
         秘武卫的奏折是不需要司礼监查验抄录的,甚至司礼监是不能查看的。
         而他的奏折只有三个人可以查看,一个是延平帝,一个是汪中直,最后一个就是南盛。
         南盛之所以能查看,不是因为他是司礼监掌印,而是因为他还挂着秘武卫行走的皇命。
         显然,他的奏折应该是被南盛截留了。
         “他这是蒙蔽圣上!”吕华沉声说道。
         汪中直微微摇头,“没有那么简单!”
         南盛可是延平帝最信任的太监,而杨正山又与南盛没有任何交集,南盛完全没有理由为此蒙蔽延平帝。
         “那~”吕华欲言又止。
         他其实是想说要不要盯住南盛,不过这话不该由他说。
         想要盯住南盛,只能靠皇卫司的暗卫,显然这不是他该插手的事情。
         汪中直沉吟了稍许,但并没有过多的解释,只是说道:“过几天把你之前上奏的奏折再上奏一次。”
         吕华点点头,也没有再多说。
         两人就这样忧心忡忡的走出了皇城。
         ……
         几天之后,杨正山收到了来自京都的问询。
         所谓问询就是朝堂给被弹劾的官员一个自辩的机会。
         朝堂官员遭到弹劾后,一般会出现三种结果。第一,皇帝二话不说把你撸了。也不管弹劾的内容是不是真实,皇帝觉得你不顺眼你就有罪。
         第二,皇帝会让人去查证弹劾内容的真实性,有可能会交给秘武卫查证,也有可能交给刑部和大理寺去查证。
         第三,就是先给被弹劾的官员一个自辩的机会。
         第三种结果无意是最好的结果,这说明皇帝没有看你不顺眼,也不想搞死你,愿意给你机会。
         总兵府书房中,杨正山看着京都送来的抄送后的奏折。
         延平帝既然愿意给机会,杨正山自然要为自己辩护一番。
         只是他有些犹豫要不要讲明辽东旱灾的事情。
         现在讲明应该不算是诅咒新皇无德吧!
         辽东的旱情已经显现,这是事实,不是诅咒。
         杨正山想了想,觉得还是讲明比较好,也好让延平帝提前做准备,不至于当辽东旱情彻底爆发之后手忙脚乱。
         随即他洋洋洒洒将这些年做过的事情说了一遍,大体内容就是这都是承平帝允许的,臣做这些都是为了大荣,为了陛下,没有半点私心。
         自辩嘛,自然要给自己吹嘘一波。
         最后,他才讲明预测辽东旱情的事情,并且还将他打算迁移难民去北地的计划详细的讲述了一遍。
         事到如今,也没有必要遮遮掩掩。
         而且杨正山觉得自己做这些都是为了辽东的百姓,都是为了大荣,那是真的一点私心都没有。
         如果延平帝因此降罪与他,那他可是会寒心的!
         将自辩折子送去京都之后,杨正山就将这件事抛到脑后了。
         现在重山镇还有很多事情瞪着他来做,他可没有精力浪费在这种莫名其妙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