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大明:拿命教太子,皇帝求我别死 > 335、大明在悄然改变
         后山学院的学生招收越来越多,陈策也放心了。          他对张家兄弟招招手,道:“走了,你们慢慢观摩。”          张家兄弟:“……”          随着商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给的待遇肯定也会越来越好。          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不是每一个读书人都能考中秀才、举人甚至是进士的。          在这种前提下,如果学习一技之长,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笑贫不笑娼,在任何时代都是奉为圭臬的真理。          学习好了会计税收,很轻易就能在商业中找到一门轻松高薪的活计,如何选择,现在后山学院的盛况已经给出答案了。          此前这种专业都是一代代相传的,大家都在藏私,怕被人抢了手艺。          而陈策现在做的事,就是将传统敝扫自珍的观念给改了。          现在周家开办了会计专业院校,后面呢?          当看到开办这样的学院有利可图,会不会衍生出来培养建筑专业、医疗专业等社会各行业的人才培育学校?          会的。          天天喊口号说要振兴中华,振兴大明,不管用的,没有人学习知识是真正的为了国家利益考虑,更多的是为了自身。          你告诉他你学习医疗可以救更多人,但前提是医疗不赚钱,你看多少人会学?          但你要告诉他,学习医疗可以救更多人,同时高超的医疗技术在民间会很赚钱,那时候又会有多少人学习?          陈策太明白社会运转的规律和人性了。和他们喊口号没用,只有实打实的让他们尝到甜头,这个行业才能蓬勃发展。          整个中国到目前才出现两个圣人,并不是人人都能成圣的。          此前陈策和秦紘等人在暗自发展大明的商业,当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开始对专业人才有需求。          如此再带动各行业的专业人才,从而完成商业、医疗等各行各业人才的培养,不至于让整个国家的教育业畸形。          ……          后山学院不仅周家的人在关注,也不仅陈策和张家那些权贵在关注,实际关注它的人很多很多。          比如秦紘、比如内阁再比如弘治皇帝、国子监、翰林院。          关注它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了。          今天后山学院人满为患的消息传到国子监大祭酒谢铎的耳中后,谢铎长舒一口气。          “那小子不得了啊!”谢祭酒意味深长的说了这么一句话,让整个国子监的博士们有些摸不着头脑。          户部。          秦紘听闻了后山学院的情况后,刚打算出去,工部尚书徐贯便找了过来。          “老秦。”          徐贯面色凝重,秦紘压了压手,他知道徐贯想说什么,微笑道:“这不是一件好事么?”          “你发现了么?大明现在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徐贯愣了一下,此时才忽然反应过来!          是啊,大明好像正在发生改变,如果在以前,你说要办个学院,学院不教四书五经,教其他的奇技淫巧的东西,谁会去学习?          可这一次后山学院就是没在教四书五经,就是有这么多学生踊跃过去学习。          为什么?          如果没有陈策提前布局商业,没有大明商业的蓬勃发展,大明的教育行业会走到这一步么?          大明是在悄然发生改变,但如果仔细品味才会知道,这幕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不断推动着大明发生变革!          这些变革都是润物细无声的,一步步在悄然走着的,等它开花结果的时候,想逆转似乎已经不太可能了。          而做这一切的人,都是那个妖孽!          ……          内阁,三位阁老最初关注后山学院,还是因为张家兄弟最近在京师的嘲讽。          张家和周家此前的恩怨他们也听过,不过两家都是大明的顶级外戚,内阁也无法插手。          后来又听闻后山学院不教四书五经,反而是教会计财税等知识学问,这让内阁三位阁老不由开始关注起来。          内阁并没有出面抨击后山学院,虽然他们是正儿八经的儒家出身,但他们打心底也不认为后山学院会在大明起来什么波澜。          直到今日听说了后山学院的招生情况,这由不得内阁三阁老不重视起来。          他们想不明白,不清楚为什么后山学院忽然就会招收这么多学生?          大明的这些学生们为什么不去科考了?为什么这么多学生宁愿放弃科考,反而开始去学这些‘旁门左道’了?          哦,因为商业上对这类人才有需求,大明的商业发展,会给这样的专业人才更多的利益。          所以才会如此。          “刘公,我总感觉这些事好像一环扣一环,有人在人为推动这一切。”李东阳眯着眼开口。          谢迁则在一旁琢磨。          刘健忽然瞪大眼睛,不由倒吸凉气,道:“果真如此!”          先是发展商业,等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开始出手改革教育,不再让这个国家所有读书人都去学四书五经,学八股。          此前李梦阳这些人都纷纷批判过八股学问,总认为这类学问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所以他们写文章不断抨击。          有很多人认同李梦阳。          可没有任何用,他们顶多只是抨击而已,他们没能力去改变现状,只能用文章去抨击去抱怨!          可现在真正有人做到了这些,这就不得不令内阁感叹。          “周家还真出了人才了!”刘健感慨。          一直没开口的谢迁问道:“果真是周家的人做的这一切么?”          此言一出,刘健和李东阳纷纷一愣,不是周家……那还有谁?          ……          乾清宫。          怀恩急促的找到弘治皇帝,告诉弘治皇帝周家的会计学校今日开业了,并且收到很多很多学生。          弘治皇帝没有想象中的震惊,因为这一切要是没有他的首肯,陈策一个人的力量推动不了这些事。          只是让弘治皇帝意外的是,这样的学校,还真能招揽这么多学生?          未来会如何?会不会有更多的专业性学校问世?          按照这个趋势,一定会的,就算那些大儒不出手,唯利是图的商人们也会纷纷效仿周家。          除了商人,恐怕更多的外戚权贵也会纷纷开办这样的学校。          弘治皇帝脸色复杂,“也不知究竟是好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