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北宋:从宋仁宗的儿子开始 > 第二百一十一章 第三轮改革
         随着赵昕的‘家访’,后面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围了上来。
         毕竟黎元军都是住在一块的,这谁家死了人,然后赵昕到了谁家。
         这家家户户肯定都很清楚。
         赵昕也是顺着这家长子的话,问众人道:“你们觉不觉得,家里已经死了一个人,还让他的长子去继续当兵,很过分?”
         众人一开始自然是沉默的。
         然后赵昕便道:“可是我也没有办法啊。”
         “我也是我爹爹的长子,然而只要国家、百姓有需要,我也得去。”
         “正如前些时候,我曾跟范仲淹讨论过,所谓國家的‘國’字,就是用兵戈守卫一方疆土。”
         “那么谁来当这个兵戈?”
         “谁来做这吃苦不讨好的事?”
         “肯定有人会觉得,别人谁爱去谁去。”
         “可若是人人都这么想,那国将不国。”
         “所有人便都会变成一盘散沙。”
         “到时候,一旦有外敌入侵,比如说,辽国入侵,或者是西夏入侵,届时天下一定是生灵涂炭。”
         “到时候不单单是我,就连你们,能不能活得下来,都很难说。”
         “然后可能有的人就会说,这很不公平,为何我们要保护别人,保护别人的疆土。”
         “确实!别人又不是你们的家人,这疆土,也不是你们的疆土。”
         “你们当然可以不用去保护。”
         “但是,你们不去保护,那就等于是白白地把这个机会,都让给了别人。”
         “开国功臣之所以能成为开国功臣,就是因为他们当过兵。”
         “开国功臣的后代,之所以能当贵族,也是因为他们的爹爹,他们的大爹爹,曾经为国家抛过头颅,撒过热血。”
         “而你们之所以只能当普通百姓,就是因为你们的爹爹,你们的大爹爹,曾经在战乱的时候,没有好好地把握住机会,还在那里种地。”
         “说了这么多,只是希望你们当中的一些人,可能还是不是很理解,为何自己要当兵的。如今给你们一个参考。”
         “当兵,你的命便攥在你们自己的手里。若是当好了,还能对子孙有所荫庇。而不当兵,你就只能是等着朝廷来收税,然后一场天灾人祸,你们说不定又要重新回到从前。”
         “当兵,对你们的个人、你们的家庭来说,是为子孙后代着想。”
         “对国家来说,护国安邦,这也是无上的光荣。”
         “而且你们为国家付出如此巨大的牺牲,你们的祖国,也不可能不放在眼里。”
         “当然了!”
         “这都是从利益的层面来说的。”
         “其实说句心里话,我也不希望有打仗,我也不希望有人当兵,还有有人因为当兵,而离开。”
         “可活在这个世上,就是这么地无奈。”
         “你不当,有的是人当,而且别人当了,就能过来随意地欺辱你。”
         “你只能是自己先当了,才能防着别人。”
         “都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好吧!话就说到这吧!”
         “我毕竟是一个开明的人,其实你们谁若是不想当兵,觉得条件太苛刻了,也可以直接说。”
         “今后……我会让人在这立一个信箱。”
         “你们有任何的问题,都可以向我提。”
         ……
         在探望完之后所有人后。
         接下来……
         赵昕觉得,也该是时候,进行第三轮的改革了。
         那就是预备役制度。
         毕竟打仗就会有折损。
         如若不能及时地进行补充,就会对军队的战斗力造成很大的影响。
         当然!
         你光让人家去当预备役,不给点好处,自然也是不行的。
         那就这样!
         以后,谁家生了儿子,送三头羊,生了女儿的,送三头猪。
         长子结婚,官府帮忙适当地出一部分的彩礼。
         而且……
         原则上来说,采取嫡长子充当预备役的制度。
         若是有特殊情况,则酌情按特殊情况来处理。
         比如说,要是家里没有儿子的。
         那就必须特事特办。
         又或者是若是嫡长子是生下来就残疾的,体弱多病,无法当兵的。
         那到时候也得想想其他的解决的办法。
         充当预备役以后,按月发放俸禄。
         这就等于是世世代代的职业兵。
         只不过……
         这个职业兵也不是固定的。
         可以进来,也可以退出,没有朱元璋的军户制度的强制性。
         像是这样的事,自然是要拿出来,跟赵珣等人商量,等商量完以后,再拿到三千三百人的大会上去说。
         紧接着还得看三千三百人的反馈如何,若是还需要调整,那就接着调整。
         只能说……
         经过这第三轮的改革后,这黎元军,也是一下子便多出了差不多一倍的预备役。
         赵昕也是将之命名为黎元童子军。
         平常的训练,就按照后世军训的来。
         至于说正式的训练,由于不少人年龄都不够,那就再缓缓。
         还有一些年龄已经够了的。
         则专门分出来,又分出来一支小队。
         若是黎元军缺人,经过训练后,便可以补进去。
         当然!
         这里也有一个问题。
         若缺了就补,那万一父子都同在军营又当如何?
         因此……
         这里头还有很多的细节需要调整。
         完了……
         再建一个军事学校。
         没事的话,就让赵珣去给他们上上课。
         或者是请资深的老兵,给他们传授传授战场上的经验。
         至于上学的时间,就按照粮食种植、收获的时间,给他们安排假期。
         其他时间,都去上课,另外,还给放周六日。
         相比起正规的黎元军来说,假期要更多。
         而这预备役一扩充。
         显然,压力也是来到了赵昕这边。
         因为就算是一个月只给他们一贯作为俸禄,那一个兵一年也得十二贯。
         按照满编三千人算,一年就得三万六千贯。
         这国防开支,最好是要占国家收入的多少比例才合适?
         反正……
         现如今的大宋,就是占到了五分之四。
         甚至……
         这每年的军费、军赏,很多钱都还是从内库里出的。
         而且一旦有什么灾荒,就得内库出钱。
         因为朝廷根本就没剩下多少钱。
         赵昕自然不能走这样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