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21章 全国姑娘们的梦中情人
         江弦从章德宁那儿得知,第11期的《京城文艺》,已加印至80万份。
         这是个很夸张的数字。
         可惜在这年代,杂刊的加印热卖,并不会提高作者的收入。
         在后世,出版社对于文字作品的支付报酬方式有三种:一是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二是版税;三是一次性付酬。
         这会儿则完全没有这样成熟的概念。
         在中国,第一个搞商业化写作的是王朔,他带头与出版社谈版税,“不要稿费要版税”的举动,让出版社都不明所以。
         话说回来,收入虽没增加,《棋王》的影响力却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江弦的名字。
         《棋王》发表后第二周,青年报的记者便寻来了京城文艺编辑部。
         记者名叫潘英,30来岁,拎个挎包,里面装着部海鸥牌120相机。
         彼时的江弦,正在前楼与后楼间的篮球场上,和七八個男人一起打球。
         潘英和章德宁,安静的在场边站了一会。
         “这些都是从全国借调来的作家,在这里改稿子。”章德宁主动为潘英解释。
         潘英点了点头,这样的做法不只是《京城文艺》在做,可以说顶级刊物都在实行这样的模式,规模最大的当属“皇家刊物”《人民文学》。
         “德宁老师,有什么事吗?”江弦小跑来场边,抹了把额头的汗水。
         潘英笑着伸出手,“江老师你好,我是中青报的记者潘英,来采访您。”
         “采访?”江弦一阵意外。
         更意外的是后面那群偷听话音儿的作家们。
         “出什么事儿了?”
         “有记者来采访江弦。”
         “我了个去,中青报?!”
         “牛大发了!”
         一群作家骚动起来,看向江弦的目光,既羡慕又嫉妒。
         青年报虽不属于“两刊一报”,但在国内也是拥有重大影响力的主流媒体。
         被青年报采访一次,完全称得上是“光宗耀祖”。
         章德宁相当识趣,“潘记者,你们先聊,我这里还有几篇稿子要处理。”
         潘英与她道谢,随后笑盈盈的望向江弦,“江老师,不打扰您太长时间,我就简单问您几个问题可以吗?”
         江弦点点头,“真没想到,我还有被人采访的一天。”
         潘英掏出笔本。
         “可以简单介绍下您自己么?”
         “江弦,男,单身。”
         潘英快速记录下来,“您的《棋王》我也看了,王一生确有其人吗?”
         江弦点点头,“王一生的创作原形其实是很多个形象的融合,其中之一,是我之前‘待业’时期结识的一位象棋棋手:臧国柱。”
         潘英敏锐的捕捉到可挖掘点。
         “您曾是待业青年?”
         “半年前我病退回京城,在从事写作之前,我和京城里40万男同志一样,是一名‘待业青年’。”
         “您的父母从事什么工作?”
         “我父亲的工作不方便透露,我母亲是服装厂一名普通工人。”
         “哪个服装厂?”
         “服装三厂。”
         “挺好的单位,没顶她的班?”
         江弦叹了口气,“我母亲有过这样的想法,我也曾心动过,一度就要接受了,但我又回想起教员的教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当初正是这样一声号召,初中毕业的我,思忖协商,和几个同学组成集体户,到农村去,接受了贫下中农再教育,正是想去广阔天地大干一场。
         可如今回到城市,我却又要父母牺牲自己,来成全我的人生。
         我无法接受。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既然我有手有脚有文化,怎么就不能凭借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潘英抹了抹眼角。
         难怪能写出那样水平的小说。
         江弦老师的思想境界都超出常人一大截!
         真是位值得人尊敬的作家。
         “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
         “我一直都很喜欢文学,但从未动过笔,《棋王》是我的第一部文学作品。”
         “您花了多长时间才写完了《棋王》的故事?”
         “故事很早就在脑子里成型了,动笔写作,只花了4天,一气呵就。”江弦老实交代。
         “4天?!”
         潘英惊呼出声。
         只花了4天时间,就写成了一篇在全国引起轰动的优秀小说?
         还是处女作!
         这才华,光用天才两个字恐怕都不足以形容吧!
         “江老师,您真是太优秀了!”
         “我还是要多学习、多进步。”
         “我给您拍张相片可以么?”
         “拍照?”
         “我这儿有往期拍过的。”潘英放下笔本,从挎包里取出几张剪裁过的旧报纸,版面上插了黑白相片。
         江弦随便捡起一张瞥一眼。
         图片里是一梳麻花辫、穿大花袄的姑娘,正坐在桌前看书,左手上托了三块板砖。
         下配文案:公社城中生产大队,民兵连女民兵班副班长何金英,看书时也不忘锻炼手劲。
         “还是算了,我觉得作家最好还是戴着一层神秘面纱。”江弦拒绝了这个提议。
         他可不想跟只猴子似得让人整天围观。
         潘英仍不死心,“江老师,国内好些个读者可都好奇您长什么模样呢。”
         江弦沉吟片刻,提了个主意。
         “要不...你在采访的结尾部分,简单用文字描述一下?”
         潘英带着遗憾走了。
         几天后,一篇《深度对话:走近“棋王”与江弦》登上了当日的《中国青年报》。
         这篇撰稿,占据了片极显眼的版块。
         采访内容引得哗然一片。
         更为亮眼的,是对采访最后部分对于江弦相貌的描写。
         [...江弦具有不容置疑的知识分子气质,但在他的脸上有某种让人联想起纯朴的农村青年的神态。而这是尤其吸引人的,甚至江弦深邃的明亮眼睛,在闪耀着思想的同时,也洋溢着孩子般的纯真...]
         足够的留白,给读者们无限的遐想空间,也透露出这位作者不仅文采斐然,还具备相貌俊秀的特质。
         工业学院家属院。
         朱琳发现妹妹朱虹手里,都有本11期《京城文艺》。
         据她所说,《棋王》在工业学院附中极其火爆,不少女学生,还对那位作者心怀憧憬,将他当成了理想的另一半。
         朱虹说的天花乱坠,朱琳则嗤之以鼻。
         “小小年纪,胡思乱想。”
         “姐,你拿我杂志干啥?”
         “没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