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华娱之女明星请自重 > 第十六章战略因正确而成功,飞升在即,撕日历(2/3)
         曹操对于谋士团队给出的,两种不同统一方案的回答是:攘外必先安内。
         春秋时期,就有类似说法,只是反过来。
         面对外部戎狄侵扰,内部王室衰微、诸侯相争。
         春秋五霸之第一霸齐桓公就提出口号“尊王攘夷”——先“安内”以“尊王”,“尊王”而后才能“攘外”。
         然后,“攘外安内”具体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太阳病上》出现。
         描述的是甘草的疗效,有安内攘外的功能。
         曹操说这句话,符合历史。
         “攘外必先安内”,回应了贾诩梳理北方胡人的主张。
         曹操认为杂胡的情况存在,需要解决。
         但他决定剿灭孙吴之后解决。
         也无人有异议,给出建言的贾诩也没有异议。
         这只是一个做事顺序,哪怕是贾诩也自信大一统会很顺利。
         拿下荆州,江东孙吴唾手可灭。
         只是代价会大一点,死的人多一些。
         去年曹操击溃袁氏。
         上个月,也就是六月,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自任汉朝丞相。
         能做到这一点,是曹操强大的结果。
         表明曹操将东汉朝廷彻底掌握在自己手里。
         而刘表病重的消息,也不是秘密。
         拿下荆州就能居高临下,从上游直指孙吴。
         曹操所有心腹都明白,也为之激动。
         拿下孙吴之后,自己的主公必定称帝,名正言顺。
         而且战胜孙吴可以说轻而易举,因为北方已经统一。
         自古以来拥有中原,便有人、有兵、有粮,也就拥有了天下。
         荆州唾手可得,孙吴根本不堪一击。
         已经没有任何一方势力,可以抵抗。
         统一之势已成。
         曹操的谋士想的是从龙之功,想的是加官进爵。
         汉朝的老臣,也开始频繁接触他们。
         已成定局!
         曹操在适应皇帝的位置,还没有统一,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他必定称帝。
         实现大一统,称帝名正言顺。
         正是如此,一般讨论的时候,他不会说话,而是让手下讨论个七七八八,他才会发言。
         当他开口说话的时候,他的决定,就是最终决定。
         这是曹操的威势!
         而曹操的态度也很明显,不愿意等,不想等。
         进一步北方梳理?
         拿下荆州之后徐徐图之?
         不需要!
         他就是干了,马上拿下荆州,然后灭掉江东孙权,之后就是废帝,称帝。
         沈三通看完拍摄效果,非常满意。
         吴语森版赤壁中,是曹操剑履上殿,和汉献帝,那个时候还没有谥号。
         准确的说,是和刘协进行了一番带有对峙威胁性质的对话。
         港岛导演不理解权力,也不理解礼法,不理解一个大组织如何运行。
         认为和皇帝对峙,就显得曹操牛。
         其实挺逗的。
         不是说曹操不能这么做,而是根本不需要。
         朝堂不是黑帮话事,不是比谁声音大,谁够狠,是有秩序和规则的。
         曹操自己亲口和刘协对峙,那他的谋士,他的属臣,他的跟随者,不如自己一头撞死得了。
         而且如果曹操和刘协发生了不愉快,往往是很严肃的事件。
         是一个信号,要干掉刘协的信号。
         所以沈三通是用庙算议事,也就是战略层的讨论和决策开场。
         不是没有朝堂上的讨论,有。
         只不过是先有曹操内部核心层的庙算,然后结果发往许昌,摆在东汉朝堂上。
         北方平定,自封丞相之后,曹操内部的决定,就是东汉朝廷的决定。
         曹操团队内部出一个的结果,在朝堂只是走一个流程。
         如果流程出现了问题,被反复阻挠,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要么曹操倒台。
         要么曹操反过来血洗朝堂。
         沈三通开场设计这个庙算剧情,是把观众拉入电影之中。
         大部分观众知道赤壁之战曹操失败了,也就是提前剧透结果。
         沈三通要的是,哪怕知道结果,他也要给观众震撼。
         用基于现实,动态的历史,让观众感受到活生生的历史。
         这个庙算结果,也就是战略决策结果,能让观众理解曹操如何失败。
         战略因正确而成功。
         战术因成功而正确。
         赤壁之战的失败,战术失败只是直接原因。
         在战术失败之前,是战略已经失败了。
         如果有胜率显示器的话,平定北方曹操的大一统胜率会来到99%,胜局已定。
         那么这次庙算之后,胜率会在60%到70%波动。
         凭空掉了三成多接近四成的胜率,因为战略发生了错误。
         战略发生了错误,不是不会成功,而是会很难成功。
         沈三通要用这段开场,给观众意料外的惊喜。
         让观众不由自主的生出,原来是这样的感慨。
         而且这一段对国人有特攻。
         中国人,人人都能谈几句历史,谈一谈家国大势,世界局势。
         庙算议事的严肃氛围,对喜欢宏大叙事的中国人是有爽点加成的。
         也是当下中皮西骨古装戏里的独一份。
         曹操开口的第一句话,经过精心设计。
         表明了沈三通对他电影里,曹操这个人物的态度。
         沈三通没有明贬曹操,电影里没有明着来,但台词语言反应了他的贬低。
         观众听到“攘外必先安内”,一下子就会联想到拟人生物常凯申,想到运输大队长。
         常凯申也许有人喜欢他,但有一个不可能三角。
         国粉,懂历史,有脑子。
         恰恰看电影的观众,绝大部分有脑子。
         曹操在电影中的第一台词,就给了观众一个负面暗示。
         这句话安在曹操头上,不算冤枉他。
         曹操为了收复南方,所以匈奴一“投降”,就借坡下驴默认了他们的占领事实。
         五胡乱华的五胡都在曹操势力范围。
         当然,沈三通不认为五胡乱华全是曹操的锅。
         造成五胡乱华是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南匈奴内迁是东汉允许的。
         这些人是东汉封狼居胥的功臣。
         其次,曹操打仗的时候,这些胡人部落,送了人质又送兵源,也算效力了。
         当时匈奴不是大问题。
         没有西晋八王之乱,周边匈奴鲜卑杂胡,不可能成那个气候。
         只是易中田,再加上媒体鼓噪,当下风潮,鼓吹曹操。
         还有什么屠杀促进融合,放在德国要直接进监狱,在米国会社会性死亡的怪论,大行其道。
         哪怕是后世,曹操统一北方却后患无穷的锅,甩的干干净净。
         沈三通要通过电影,以正视听。
         曹操绝对要对五胡乱华负有一定责任。
         说一千道一万。
         曹操掌握那么多的资源,有那么高的位置,却没有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
         完成大一统,进一步探索大一统的制度,研究如何避免宦官、外戚干政,如何解决门阀问题。
         恢复因为连年战乱凋敝的地方,恢复人口,梳理边地异族。
         这就是曹操的责任。
         但是他没有完成。
         曹操别那么浪,稳扎稳打。
         在有生之年称帝,绝对能建立起比晋朝强大得多的魏朝,能避免汉人遭受五胡乱华的恶梦。
         而且曹操但凡不那么拟人,不做人,他就不会输。
         庙算议事剧情里,受限于历史局限性,荀彧和贾诩的分析都不是很对。
         荀彧是完全错误。
         贾诩则是结果对,论据不对。
         不能轻易决战的原因,是南方农业发展起来了,孙吴并不弱,要谨慎。
         虽然贾诩论据不对,但曹操如果选择贾诩的建言,赤壁之战就不会输。
         曹操哪怕有一点良心,心有点好的。
         有点帝王之象,爱惜百姓士卒,爱惜江东百姓,稳一稳,很容易胜利。
         但是曹操没有这样的心。
         他没有战略眼光,也没有人品。
         就是诗写的好,所以很多人喜欢他。
         但他原本不需要“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啊。
         他是有机会的,不止一次。
         诗写的好,有个屁用,事没有做好。
         嘴上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实际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老百姓成了灰灰。
         集中拍摄曹操的戏份。
         诛杀孔融。
         沈三通并没有弱化曹操,反而让他更有威严。
         直到赤壁大败之前,曹操会越来越有威严。
         说杀孔融就杀孔融。
         曹操杀孔融直接原因是孔融发表了《父母无恩论》,曹操抓住机会,在南征荆州之前处死了孔融。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门第极高,是儒家的门面。
         孔融就是嘴贱,说话不好听。
         沈三通分析孔融应该自以为自己挺有分寸的,挺中肯的。
         一方面搏名,表示自己是风流自名士。
         另一方面,他也自认为代表了朝堂的大部分人的心声,让他喷喷粪也没什么。
         只是孔融错估了形势和时机。
         即将南下,灭亡江东孙权,已经要打仗了。
         拼刺刀的时候,曹操哪怕再自信,也绝不能容忍后方有问题。
         不只是曹操,他手底下人也不能容忍。
         灭掉孙吴,需要一个稳定后方,需要朝堂声音一致。
         而且大一统之后,也是排队队分果果的时候。
         孔融这种名士,活下来,说不定比自己更会舔。
         孔融献上儒家法理,曹操麾下这帮名士的蛋糕,要分一大部分出来。
         必须死。
         沈三通对世家门阀没什么好脸,根本不美化。
         利益摆出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杀掉孔融,也说明曹操开始考虑大一统后的治理问题。
         他想利用汉末的乱世,打破长期以来在汉朝逐渐形成的名门望族的控制趋势。
         同时,他还想打破汉武帝独尊儒术,形成的儒家一统天下的局面,重建法家的统治思想。
         所以杀孔融,不是冲动,是一个结果。
         是朝堂大部分人主动向曹操靠拢的结果。
         也是曹操释放他自己称帝后如何治理天下的信号。
         当然,杀孔融本身,也加强了曹操的威势,等同于帝王。
         曹操通过这种行为做出一种宣誓,已没有任何人可以忤逆他。
         拍摄非常顺利。
         很快进入到了有关曹操比较搞笑的环节。
         不是剧情搞笑,而是处于上帝视角的观众会感觉好笑。
         这个剧情灵感来自于凯子哥的儿子。
         有段时间男男耽改剧特别火,内部有人支持,外部也有人支持。
         陈飞于有一部待播耽改剧《皓衣行》,觉得这部戏播出之后,飞升在即,马上就是顶流。
         整天掐着点,撕日历。
         然后迎来了耽改剧全面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