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华娱之女明星请自重 > 第八十五章魔改《鲨滩》,米国皆绝望(3/3)
         沈三通吃完瓜,等到了想要的光线,继续拍摄《鲨滩》。
         原版《鲨滩》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医学院学生,母亲刚刚去世,正遭受着生活和事业上的双重打击。
         女主为让心情从郁闷中解脱出来,希望找一处母亲曾去过的田园诗般静谧安详的海滩。
         她只身来到一处偏远海岸冲浪。
         阳光、沙滩和巨浪一切都非常美妙。
         一面追思已故的亲人,一面抚平自己内心的创伤。
         意外发生。
         女主冲浪的过程中,她意外发现了一头鲸鱼尸体。
         这个不祥的预兆很快变成了现实,鲸鱼尸体的气味吸引了鲨鱼。
         女主遭到了鲨鱼的攻击,大腿受伤。
         挣扎中,她爬上了一块露出海面的礁石。
         女主被困在了礁石上,在她和海岸之间虽然没有太远的距离,但一条大白鲨阻挡了她的求生之路。
         随着潮水的上涨,这块礁石很快将被淹没。
         这意味着女主将无处可逃,完全陷入鲨鱼的攻击范围。
         女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来对抗大白鲨,寻找求生之路,寻找返回岸上的希望。
         《鲨滩》是纯女主戏。
         没有男女感情戏,只有一条亲情线。
         身份设定上,沈三通认为,医学生设定,对于米国观众,应该是个爽点。
         人上人。
         《鲨滩》女主是医学生,《生快》的原版《忌日快乐》女主也是医学生。
         两部片子的票房成绩都挺不错,以小博大成功,可见米国吃这套。
         想想也理解。
         前世的润人,去医院看病,什么药没开,谈了几句话,开了几千美元的账单。
         苦医药集团久矣。
         又没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历史,再加上传媒集团的宣传。
         想的不是反抗,而是也成为医药集团的一员。
         沈三通给范兵兵说戏:“不要急,重点在于把身材展现出来。”
         这段剧情,是女主找到了妈妈怀孕的沙滩,开始准备冲浪。
         女主拖鞋换装备,把笔记本电脑收回包里。
         擦防晒用的护肤品,再整理冲浪板。
         重点是脱短裤,展示比基尼。
         原版很魔幻。
         一个漂亮妹子独身出国,找个僻静的地方。
         不是找轮吗?
         好比一些润人走线通过南美去米国,是真的把全世界都当东大了?
         轮大米走出去算是幸运的。
         至少还活着,也没有被帮派控制,沦为工具。
         放在国内环境,就合理多了。
         成年女孩自己旅游,说的过去。
         范兵兵脱上衣和短裤这个镜头,反反复复拍了九次。
         《鲨滩》这部戏,女主的身材是重中之重,但是又不能拍的露骨。
         半遮半掩,隐隐约约才最为吸引人。
         沈三通并不着急,《鲨滩》这部戏也急不来。
         有些冲浪动作是有危险的,需要做好保障。
         东澳岛场景,大概要拍半个月,后续要在一个巨大的水池里拍摄。
         真正辛苦的是范兵兵。
         东澳岛戏份比较简单,到搭建的水池拍摄,每天要花十二三个小时在水中拍摄。
         剧情主线,还是和原版一样。
         只是在一些设定和背景方面不同。
         比如女主的设定,沈三通设定成了东北人。
         爸妈刚结婚的时候,去东澳岛旅游。
         东北人对于温暖的南方,有一种浪漫的想象。
         从小到大,女主从妈妈那里听了很多关于东澳岛的故事。
         所以当人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来到这里散心。
         玩了个梗。
         当地司机听到女主的东北口音,下意识问,为什么不去海南岛。
         正如耶稣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东北人也不能失去海南岛。
         沈三通这版,和原版最大的不同,是在女主动机的处理。
         原版在爸爸和妹妹关心之中,女主来到了另一个国家的偏远海岛。
         这里面实际上,蕴含着自毁倾向。
         倒不是沈三通对于墨西哥有什么刻板印象,而是一个独身女子,来到陌生国家的偏远地方。
         怎么看,都有点自找死路的味道。
         原版15拍摄,再过一年,一只耳就要上来。
         在米国叙事之中,一只耳导致了所有问题,是罪魁祸首。
         是米国问题的根源。
         但其实,一只耳只是结果。
         15年的时候,米国已经是有了大问题。
         四年前,11年占领华尔街。
         展示了米国老百姓,希望惩罚无序的金融投机利益集团。
         包括米歇尔老公能够上来,口号是“我们可以相信变革。”
         可笑就在于这一点。
         作为一个老黑走到那个位置,心态必然比大部分白人要更白。
         然而就是有普通人信他。
         结果,不仅没有改变,甚至没有刹车。
         高盛的前任老大,做了财政部头头。
         自己管自己。
         11年占领华尔街只是民众失望透顶的结果。
         到了15年这种情绪必然更为严重。
         如红脖子经过媒体的引导,开始仇视全球化。
         明明依然从全世界掠夺无数资源,是内部不行,没有一个好机制导致的问题,反而开始指责外面。
         转移矛盾是必然的,不树立外敌,那就要“天街踏遍公卿骨”。
         肯定不行。
         好莱坞白左主创,没有红脖子那么魔怔,但也多了很多反思,开始思考。
         本质上是米国根源性问题。
         就算不考虑本质,现状也是让人绝望。
         互联网信息技术,电脑、智能手机,确实带来了新东西。
         但这些只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是生产力的飞跃。
         无法带来大量廉价的商品,这些要靠东大。
         为了回收滥发的美元,必然推高互联网、科技公司的股价。
         在这些高光企业的背后,去除它们,米国整体在衰退。
         不想美元成为废纸,就必须不断抛出新的概念,支撑股价。
         后世的超导、AI、元宇宙,甚至数字货币,皆是如此。
         想要真正的解决问题,需要生产力飞跃,要将技术落地。
         然而。
         15年,米国已经没有工业了。
         技术落地,要么是东大,要么是得国。
         无论是哪一个,都不是米国能接受的。
         对它而言都没有好下场。
         进退两难。
         为了美元能够维持,要不断抛出新概念。
         又因为工业没有,新概念不能落地。
         不能退。
         退了,股价没有支撑,美元完蛋。
         也不能进,进了也完蛋。
         不考虑根源性问题,仅仅是经济层面,就已经足够绝望。
         问题出现了,却无法解决,只能眼睁睁看着走入绝地。
         所以在《鲨滩》,女主的人设,存在自毁倾向。
         1975年的《大白鲨》,作为惊悚动作片,主角人设也不是自毁。
         那个时候,越战刚刚结束,嬉皮士运动还有影响。
         个人有自毁,但是米国整体意识,还是觉得越战只是一个小坑。
         年轻人的胡搞,不过是叛逆。
         四十年后2015年的时候,《鲨滩》这部戏灾难片。
         米国的意识,无论是红脖子还是白左,都感觉到了绝望。
         不是沈三通想的太多,而是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必须考虑社会情绪。
         《大白鲨》能够成为北美第一部破亿的电影,和几个月前越战彻底结束,有巨大的关系。
         《大白鲨》的成功,是当时社会压制的一种释放。
         《鲨滩》主创本身就是社会中的人。
         更何况《鲨滩》这部戏成功了,说明米国人是有共鸣的。
         不只是《鲨滩》,16年拍的《忌日快乐》女主人设也带着点“自毁”。
         仔细体会,米国社会确实处于躁动和绝望中。
         感谢书友北冥妖的5000点币打赏,感谢书友2024尾号8730、海边小叶榕的500点币打赏,感谢读者1671尾号2704,书友2022尾号6564,书友2017尾号2063,书友2024尾号6217,书友2019尾号8621,书友1397710,皇御天下等书友的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