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大汉有活爹 > 第六章 嘴硬的汉武帝
         天禄阁。          刘彻一边听董仲舒讲课,一边思索着。          等董仲舒讲完,刘彻有点厌恶。          从先秦开始,要统治国家,都要有对应的策略不说,还要有理论基础。          所谓理论基础,就是统治的合法性的理论。          在春秋战国时代,五行学说最终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汉,也是全盘接了五行学说的理论。          但,五行学说发明出来本来就是为了给没大一统的国家用的,大一统之后,这个五行学说就不够看了。          于是汉初几代以来,历经了不少理论派系,甚至连黄老道都拿出来治国了。          到了刘彻时代,董仲舒出现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几个字是后世人知道的董仲舒的给汉武帝的策略。          其实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哪门子策略?这分明是要求!          董仲舒提出的其实是“天人感应”‘大一统’以及最让刘彻反感的君权天授的延伸,天子论。          天人感应这套系统以德、贤来和统治挂钩,太优秀了,虽然拿野心家没办法,但是能让大部分人稳定在体系内。          而大一统理论,更是杜绝了周崩之旧事。          但天子论,刘彻就不爽。          刘彻本来是想当天王老子当天父天爹的,给董仲舒整成天子了,超级减辈。          董仲舒看刘彻看自己不爽,于是也不做官了,反正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儒家起来了,自己功成身退,永远留名青史了。          所以董仲舒去了刘彻哥哥刘端那儿当国相。          并且和汉武帝约好了,刘彻要是能找到一套理论代替那套体系,董仲舒再回来辩经。          但只等四年。          四年过去了,董仲舒要彻底退休了。          现在,董仲舒辞去刘瑞的职务,回到长安,就是要站完最后一班岗,只要新年一过,刘彻就永永远远的输了。          以后的皇帝,永永远远的都是天子,永远要注意德行,永远要为贤是举,永远要遵守独尊儒术的诺言。          直到没有皇帝为止。          现在,董仲舒回来,是为了给未来皇帝刘据讲课,翻年后,董仲舒就要告老还乡了。          刘彻一想到董仲舒给自己找了个野爹,哪怕这个野爹是上天,还是想打他。          董仲舒讲完,刘彻脸色波澜不惊,转头想到了高兴的事儿:“子孟。”          霍光立刻起身,以标准的儒家礼仪:“陛下。”          董仲舒满意的抚摸了胡子。          刘彻乐呵:“子孟,你说你二哥,这七天能写得出一篇赋吗?”          霍光深思熟虑了几秒后抬头:“回陛下,臣觉得臣二哥可以。”          整个天禄阁,一片欢声笑语。          试问现在长安城谁不知道,霍海四个月前才开始学认字,而且是跟骠骑将军霍去病学的。          霍去病是什么人物?长安城著名学拒,学个屁流派世家子弟首推代表。          当初刘彻准备亲自教霍去病孙子兵法亚圣兵书的,结果霍去病:“学个屁。”          他孙子吴子打的是春秋战国的仗,我霍去病打匈奴学他们干嘛?          事实上霍去病也是自己研究出了没人用过的骑兵打法。          但,这只代表他聪明。          现如今,著名学拒教的二弟,学了三个月,要写一篇赋。          这难度不亚于著名轮椅驾驶员孙膑要完成一场长跑。          刘彻:“咳咳,子孟,你也有孟浪的时候啊。”          霍光:“二哥是可以的。”          和霍海待在一起三个月,霍光从霍海口中听过的各种故事,深意不比任何经史子集差,而且二哥虽然不识字,但是春秋战国的典故张口就来。          二哥唱过的曲子,有感而发的感慨诗句,那都不是凡人能写的。          如果换个人,已经喊出了‘我二哥在文之一道的天赋上,比我大哥在武之一道上的天赋更强。’          可惜这个人是霍光,只是重复第三次:“我二哥可以。”          刘彻笑着:“好了好了子孟,你的性格虽然稳重,但信任亲人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能力和幸福。”          “当然了,你和你哥关系好,值得信任也是对的。不像有些人。”          此话一出,现场笑声少了五分之一,三分之一秒后,笑声又大了三分之一。          少的是现场皇族的笑声,多出来的是大臣们的更肆无忌惮。          推恩令一直延续到今天,几乎已经把皇族的势力瓦解了小半,如此推行下去,二十年后再也不会出现王族造反的情况了。          众人正笑着呢,一名内侍太监端着黑漆托盘小步上前:“陛下,霍海公子上奏赋文。”          现场所有笑声戛然而止。          众人都看向了托盘。          托盘上就两个竹简。          众人疑惑了一下又笑了起来。          “这个霍海,就算学不会写赋,也别这么敷衍啊,好歹把字数写长一点。”          “这也不怪霍二公子,他应该把他这几个月学的字都写在上面了,臣小时候刚学认字时,四个月还不认识一百个字呢。”          刘彻笑着:“诸位,别忘了霍海的老师是司马相如,自古以来除了屈原,还没有人能和司马相如比写文章。”          董仲舒笑着:“但是陛下也别忘了,霍海跟司马相如学的是武,他的文跟霍骠骑学的。这怕是人头不保啊。”          刘彻摆了摆头。          本来就是和小孩子玩玩,也没想把小孩子逼急了,给他派发任务,就是让他别祸祸我的树了而已,也没想着他七天能写成什么。          就没真打算惩罚。          “王内侍啊,最近霍海没工夫砍树了吧?”          王内侍低头:“这个……”          刘彻听到这个回复,就抬起了头,不妙啊。          王内侍:“回陛下,砍的更多了!”          刘彻一手从托盘上夺过了两卷竹简:小兔崽子,你要是写的读不通,你看朕不罚你去喂猪……等一下朕好像就是猪,朕罚你去挑大粪!          打开竹简,刘彻就看到一句话,狐疑打开了另一卷。          虽然看不到文字,但大臣们还是看到了第二卷就一句,而这竹简比较短,也就是说,这篇文章也非常短。          也就五百来字。          这是哪门子赋?          先笑了再说。          一群人又笑了起来。          丝毫没发现刘彻一副要吃人的表情。          刘彻此时已经看了一段了,快气炸了。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这几百个字,刘彻一小会儿就看到了最后。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刘彻啪嗒把竹简拍在黑漆盘上,吓得王内侍一哆嗦。          众位大臣面面相觑。          怎么回事,刚刚还一片快乐的气氛,欢乐的海洋,大家挺开心啊,怎么突然发飙了?          什么情况?!          董仲舒招了招手,王内侍急忙把黑漆托盘端了过去。          董仲舒打开迅速扫描了起来:“嗯?嘶~好胆~”          刘彻能不气吗,霍海不想出仕,于是罚他不准入长安,去茂陵面壁思过。          结果这个兔崽子在茂陵砍刘彻的坟头树!          刘彻让他七天写一篇赋,就是让他别砍树了,结果这小子来了一篇《阿房宫赋》。          陛下,秦就是修阿房宫亡国的,你看看你这茂陵修的,亡国之规模啊!          我这是砍树吗?我这是挖你的坟头吗?          我这是拯救大汉!          我在救你啊陛下!快发旨意谢谢我!          虽然他没这么写,但他就是这个意思!          这要是换个笨点的,还就看不懂他在阴阳怪气。          这给刘彻气的,以至于已经让刘彻忘记了霍海才认字四个月。          这水平,赋之一道,司马相如说第一,这稳稳地保第二。          董仲舒看完,眉毛紧蹙,一脸狐疑。          董仲舒太懂教书育人了,董仲舒就是二百年来最会读书的人,二百年前最会读书的人还叫荀子。          就算是董仲舒,也没听说过学认字四个月后,能写出这种东西的。          你孔夫子转世啊你?这小子,不是凡人。          “厉害。”          董夫子看了都夸厉害?一群大臣伸长了脖子想要看。          刘彻此时脸色好看点了,虽然被阴阳怪气了,但是现在正是‘摆拍新闻’的好机会!刘彻朗声:“霍海,文气斐然,文思敏捷,上奏之事,发人深省,赏千金,绢十匹,《论》一套。”          “不过这思想虽好,但行文对偶押韵还没学到司马相如的精髓,让他再好好学一学大赋行文,日后朕必重用之。”          董仲舒笑了,陛下太擅长死鸭子嘴硬了。          李·假冒文学爱好者·李广之弟·大汉丞相·蔡急忙:“陛下,这赋,臣能看看吗?”          刘彻大手一挥:“看?抄一百卷,发各府牙所有官吏都必须学习。蔡卿,我看你这么爱好文学,就你抄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