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153章 曹孙刘三家联合,抗袁绍?
         刘备一番好言劝导,阐明了自己,执意要为李翊封侯的意愿。
         而在郯侯爵位之后,刘备还表奏了李翊为军师中郎将。
         如果说此前的郯侯还只是一个封赏的名号,用来彰显尊位的。
         那后面这个将军职位,军师中郎将就是实打实的给实权了。
         中郎将的特点就是地位虽然不高,但权力极大。
         最高可以直接节制一个军区的兵马。
         黄巾起义之时,卢植、朱儁、皇甫嵩都是各自节制一路兵马,跨州郡作战。
         他们的战区都是辖制至少一个州,朝廷给予了其相当大的自治权。
         再直观一点儿,你可以直接理解为后世的“大帅”。
         “主公,这……”
         李翊望着这军师中郎将的职位,自己也颇感意外。
         从前他都是随军出谋划策,少有负责领兵。
         他虽为谋主,但此前在刘营并未有过具体的职位。
         如果非要说的话,至少在军中他更多是扮演军师祭酒的职位。
         但军师中郎将就是实打实的独自领兵了。
         刘备开口说道:
         “今淮南方定,百废待兴,我欲让军师据广陵,节制九江两路兵马。”
         言外之意,就是直接把广陵、九江两个战区交给了李翊。
         这里的兵马都要受他节制,听他调用。
         尽管李翊一直是徐州谋主,刘营里名义上二把手。
         但还从未具体掌握过多少实权,刘备这次属于是直接放权了。
         “只是翊年纪尚幼,功德微薄。”
         “前封郯侯,已是诚惶诚恐,若再节制两路兵马,恐未必能够威服众心。”
         刘备却握住李翊的手,正色说道:
         “不然,凡事岂能尽如人意?只求无愧于心便好。”
         “自与先生共事以来,立朝廷,君之相为辅弼,君之相为举人。”
         “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已多矣。”
         “夫功未必要著于野战也,愿君勿要推辞。”
         刘备言语真诚,语气竟是近乎恳求。
         他是真希望能够报答李翊这三年来的付出。
         并且老刘一直都很舍得放权。
         历史上他在拥有四个郡时,就曾让诸葛亮直接节制三个郡的兵马。
         今时,李翊为老刘规划了平南的大战略。
         所以老刘便将淮南、广陵地区的兵马交予李翊,由他全权处理南方事务。
         “……哈哈哈。”
         李翊弯唇一笑,“承蒙主公不弃,翊愿效犬马之劳。”
         一番推辞过后,见刘备坚持,李翊便坦然接受了。
         刘备大喜,即命人将所奏之书,发往朝廷。
         不表。
         ……
         就在曹刘两家浩浩汤汤击破袁术之后,不远处的南方,位于吴郡的孙策,扩张也是神速。
         他在平定吴郡不久,又趁着曹、刘、袁三家大战分神之际,马上继续向南进攻。
         攻打会稽郡的王朗。
         王朗以汉吏自居,宜保城邑,举全城之兵与孙策交战。
         不能敌,为孙策所败,只能向他投降,于是会稽平定。
         孙策将原有长吏全部替换,又自领会稽太守。
         命老将朱治为吴郡太守。
         命叔父吴景为丹阳太守,命从弟孙贲为豫章太守。
         此二地孙策并未直接控制,但还是命自己的人自领太守,以便将来图之。
         孙策势力膨胀极快,他也知道自己的身份属于“乱贼”,急需得到官方的认可。
         于是又派遣奉正都尉刘由,五官掾高承拿着奏章,去拜谒陈地朝廷。
         并且带上了礼物向朝廷进贡。
         这日,
         孙策正聚集麾下文武,打算商议进兵豫章郡一事。
         却闻得北方传来消息,袁术被曹刘两军击破,淮南之地尽失。
         孙策惊道:
         “袁公路败耶!”
         孙策对袁术的战败在预料之内。
         毕竟他把自己的宗室将领、孙香、孙辅、吴景、孙贲等人全部暗搓搓地抽调出了淮南。
         袁术手下能打仗的将领,几乎全是孙氏武将。
         没了他们,袁术断不可能是曹刘联军的敌手。
         但令孙策没想到的是,袁术会败得如此神速。
         按照他与周瑜等人原本定制好的战略构想,让曹、刘、袁三家混战。
         怎么着也得打个一两年。
         这一两年的时间,孙策有信心把豫章、丹阳也都给打下来。
         可没想到,他刚刚打下会稽,就传来袁术已经败亡的消息。
         这曹刘联军的攻势未免太猛了些。
         “袁术败亡,曹操、刘备拥据淮南,直指江东。”
         “为之奈何也?”
         此前陈登、李翊一直主张压制孙吴的政策。
         严格限制孙策在江东的发展。
         孙策都是趁着曹刘与袁术大战之时,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打下会稽的。
         原本想趁着战事结束前,把豫章、丹阳一并打下来。
         但现在曹刘基本上已经腾出手了,只怕不会再任由自己乱来了。
         “曹操拥庐江、刘备拥九江。”
         “此二地分别毗邻豫章、丹阳。”
         “恐不易取啊。”
         吴景皱着眉头,表情十分严肃。
         以他们目前的实力,倒是不把丹阳的袁胤、豫章的华歆、刘繇放在眼里。
         可问题是,曹刘打下了淮南,肯定是将豫章、丹阳视为了自己的后园。
         他们要是敢去打的话,曹刘不可能不插手。
         “公瑾,你怎么看?”
         孙策主动征询周瑜的意见。
         周瑜沉吟半晌,才道:
         “计划不变,先去取豫章。”
         谋士陈端问道:
         “豫章华歆乃守户之犬,刘繇乃败军之将,不足为虑。”
         “只是若取下豫章,便与庐江接壤,如何应对曹操?”
         周瑜解释道:
         “袁术虽灭,刘勋尚在。”
         “曹操对付刘勋还需要时间,在他解决掉刘勋之前,我们先把豫章打下来。”
         “只有合三郡之力,方有能与曹刘上桌谈判的资格。”
         众人闻言,俱是面色一怔。
         “公瑾,你适才说的与曹操、刘备谈判,是什么意思?”
         孙策主动开口询问。
         听周瑜这话的意思,似乎还想和曹刘合作。
         周瑜有条不紊地分析道:
         “当今天下,二袁实力最强。”
         “今袁术虽灭,其残余势力仍在。”
         “曹操、刘备虽据淮南,但消弭袁术势力尚需时间,这个时间便是我们发展的好机会。”
         “袁术死后,袁绍便是当今第一诸侯。”
         “其拥据河北之地,早有南顾之心。”
         “今曹刘两家能够联合,我料其必是为了防备袁绍。”
         周瑜一眼看透曹刘战略合作的根本原因。
         瓜分袁术只是顺势而为,合力抵抗袁绍才是利害所求。
         孙策一颔首,背手道:
         “公瑾的意思是,曹刘为了防备袁绍,在南方无法投入大量兵力?”
         “……正是如此。”
         周瑜点了点头。
         曹刘联合打袁术,与其说是为了壮大自身实力,倒不如说是解除南方的隐患。
         要是袁绍彻底统一北方,腾出手来,那肯定是要把矛头转向河南的。
         身处河南的曹操、刘备便是首当其冲,自然要联合起来。
         如果在袁绍南下之前,孙吴势力能够快速地壮大起来。
         壮大到足以和曹刘谈判,让他们也不能轻易地灭掉自己。
         那即使是曹操、刘备也得考虑一下他们的战略价值了。
         毕竟这两家肯定不希望在面对河北大军的时候,又面临南方孙吴的威胁,腹背受敌。
         “那依公瑾之见,如何应对曹操、刘备?”
         孙策耐心询问。
         周瑜正色答:
         “凡事皆要分清轻重缓急,今曹操、刘备皆不易图。”
         “况其两家有联合之势,此诚不可与之争锋也。”
         “若是打下豫章,则与荆州刘表接壤。”
         “刘表与兄长有杀父之仇,这才是我们的大敌。”
         “而曹操亦忌惮刘表在南方威胁其治所颍川,若是我们主动攻打刘表,定能得到曹操的支持。”
         “诚如是,刘备也不好从中干预。”
         孙策一颔首,大是认同周瑜的建议。
         曹刘不好对付,就只能先对付刘表了。
         何况荆州富庶,刘表守户之犬,与自己还有杀父之仇。
         自己几乎没有理由不先打刘表。
         “善,那就依照公瑾之言,遣使交好曹操、刘备。”
         “然后即刻发兵先攻豫章,待拿下豫章之后,再发兵江夏。”
         “斩黄祖,为吾父报仇。”
         孙策雷厉风行,即刻定下了接下来的战略方针。
         正说间,一名侯吏匆匆走进堂内。
         “主公……”
         嗯?
         孙策一挑眉,沉声问,“何事?”
         “许贡秘密上书朝廷的文书,适才被末将截住了。”
         “许贡?”
         孙策眉头微蹙,许贡自被他打败后,便只是安置在了吴郡。
         之前他忙着打会稽,所以一直没腾出手来处理他。
         “什么文书,拿来我看!”
         侯吏将许贡上表的文书,双手奉给孙策。
         吴郡太守许贡上表汉帝,言道:
         “孙策枭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
         “若被召不得还,放于外,必作世患!”
         这是一封表章,一般会放在木匣子里面。
         驿吏是不可以随便查看官员表章的,但孙策任命的驿吏可不讲究这个。
         他看得就是你吴郡太守的表章。
         发现不对,马上就拿了交给孙策。
         孙策看罢,勃然大怒。
         “此辈怎敢使计害我!”
         说罢,将表章重重摔在地上。
         表文中心思想就一个,把孙策召到朝廷去。
         这显然不符合孙策的核心利益。
         把他困在京师里圈养,实在太阴险了。
         其实历史上孙策“小霸王”的外号,就是来源于许贡这封表文。
         许贡在文中把孙策比作项籍,但这却并不是在夸他。
         因为项籍是汉高祖的敌人,在当时属于反贼。
         而孙策打江东,恰好被本地士族定义为作乱。
         所以孙策看了这封表文后,才会如此生气,这戳中了他内心的最痛处。
         “来人,将许贡带来!”
         孙策一声令下。
         少时,两名武士将许贡带进了大堂之内。
         许贡见孙策麾下文武都在,自己内心里也有点犯怵。
         走至近前,诚惶诚恐地向他拜道:
         “……贡见过孙将军。”
         孙策怒目圆瞪,嗔目而视,厉喝:
         “许贡,吾待你不薄,缘何使计害我?”
         许贡被吓了一大跳,忙躬身拜道:“将军此话从何说起?”
         “贡哪里曾使计害过将军?”
         孙策冷声笑道:
         “汝上表,欲使我归朝廷,困我于京师。”
         “还敢说没有吗?”
         许贡咬咬牙,抵死不承认。
         “本无此事,奈何非要强加于我?”
         孙策将表文取出,冷笑道:
         “表文在此,汝还敢抵赖吗?”
         许贡见此大惊失色,惶然道:
         “此乃我上书朝廷的奏文,汝怎敢擅自拆开来看?”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孙策弯唇道:
         “吾若不拆开看,怎知汝暗藏祸心,意欲加害于我?”
         “今日事败泄露,证据确凿,汝还有何话说?”
         许贡默然不能答,似对此事已经默认了。
         孙策见状,更加恼怒,即命武士将许贡绞死于殿上。
         许贡见此,骇然失色。
         “孙策!吾乃朝廷任命的吴郡太守,汝竟敢杀我?”
         “汝有什么资格审判我的罪过?”
         孙策背着手,冷声笑道:
         “汝欲害我,我岂能留你?”
         “况你乃败军之将,已不再是吴郡太守了,我已命我麾下将领朱治为吴郡太守。”
         “上奏朝廷的表文已经发出,你便安心去吧。”
         许贡涨红了脸,气得直跺脚。
         “汝……汝这犯上作乱的逆贼,侵吾吴土,还要夺我官位。”
         “公道人心何在?”
         孙策斜睨他一眼,澹澹道:
         “公道真理不在人心,是非曲折在乎实力。”
         说完,两名武士将许贡架起,将他生生绞死在了殿上。
         叔父吴景走过来,有些担忧的对孙策说道:
         “伯符,这许贡在当地颇有名望,纵然要杀他,也该先奏朝廷,审明其罪。”
         “擅自将之处死,未免太过鲁莽了些。”
         孙策对此却不以为然,“杀便杀了,何必多言?”
         微微一顿,又道,“况本土大族,不能容我,视我等为逆贼。”
         “早晚要与之一战,不如现在就直接动手。”
         与李翊帮助老刘,抚慰徐州各派不同。
         孙策在江东处理本地豪族的方式更加简单粗暴,那就是杀杀杀。
         史书叫,“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
         史书上对孙策屠士族简单概括为了,是孙策想要立威。
         但这只是浅层原因。
         孙策不是傻子,他知道当地豪族意味着什么。
         但他没办法像李翊那样,一一抚慰各派。
         因为时间不等人,孙策起兵必须要快。
         其次,江东大族极多,孙策很难一一抚慰。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孙策不具备抚慰这些大族的条件,他只能选择乱杀这一条路。
         孙策并不是江东的世家大族,他带着江淮的人,却跑到江东去称王称霸。
         属于名不正言不顺,是犯上作乱。
         吴郡许贡、会稽王朗、扬州刺史刘繇都是朝廷任命的地方官。
         抵抗孙策,属于是为国讨贼。
         当地的士族当然也拥护他们。
         要说靠强硬手段压制本地世家,也不是没有先列。
         比如刘焉入益州,杀本地豪强十五户。
         刘表单骑入荆州,杀江南豪强五十五人。
         两人都选择了同样的操作。
         外地君主到了本地,就是得杀当地地头蛇来立威,不然镇不住。
         但刘表与刘焉在立完威后,都选择了及时收手,开始抚慰本地豪强,恩威并施。
         可孙策却没办法收手,他只有“威”,只能选择一直杀下去。
         因为他与刘表、刘焉不同。
         这二人是汉皇宗亲,自带汉室苗裔光环。
         第二,刘表入荆州时他是荆州牧,刘焉入益州时他是益州牧。
         可孙策只有一个袁术给的殄寇将军,有什么资格去占有江东领土?
         所以孙策的军队素质非常高,凡大军过处,几乎与民秋毫无犯。
         因为孙策知道,他已经选择得罪了士族,就绝对不能再得罪军民了。
         孙策军队纪律在三国时代属于名列前茅的存在,所过之处,多有百姓夹道相送。
         这是孙策自己给自己打的补丁。
         既杀许贡,孙策又命人将许贡家属一并屠戮,万不可留活口。
         众武士领命,前去抄了许贡之家,将家中老幼一并杀于室内。
         只杀得许府哀嚎声、惨叫声不绝于耳。
         之后,武士向孙策回报说,许贡上下八十余口,尽数杀死。
         孙策满意地点了点头,忽又有人来报。
         乃谋士秦松也。
         “主公,许贡的小儿子,还有三名奴客不见了踪影。”
         孙策一叉腰肢,不屑道:
         “那孺子我曾见过,只八九岁,不足为虑。”
         “至于那三名奴客,乃丧家之犬耳,何足道哉?”
         “任其自去!”
         这……
         秦松有些迟疑,出声劝道:
         “主公,斩草要除根,这些奴客平日饱受许贡恩惠。”
         “今主公杀之,保不齐将来他们会为主报仇。”
         孙策却只是淡然一笑,“吾怕谁来?”
         周瑜见此,也出声劝道:
         “兄长,秦先生说的有理。”
         “纵然兄长武勇过人,须知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孙策见周瑜都这般说了,便叹口气,道:
         “罢,那你便带些人手,去追查这几名逃走的奴客便是。”
         “喏。”
         周瑜领命而去,与秦松一同出了大堂。
         “公瑾,脸色似乎看起来不太好啊?”
         秦松见周瑜面色不对,主动关心询问。
         周瑜叹一声:
         “吾主雄才盖世,奈何有时候轻虑无备。”
         “我担心其有一天,会为小人所害。”
         秦松闻言有些吃惊,道:
         “我主颇有勇力,身边战将数十员,怎会为刺客所害?”
         周瑜一挑眉,正色道:
         “正如我方才所言,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一个人纵是天下无敌,也敌不过阴谋诡计,世道人心。”
         秦松闻言,默然许久。
         “既如此,我等之后还须多加防备。”
         “以免主公受害。”
         周瑜却叹道:
         “我等再是防备也无用,须主公自己重视起来才好。”
         “罢了,只盼是我多虑了吧……”
         ……
         孙吴这边已经规划好了自己的战略,打算北交好曹刘,向西面扩展,重锤刘表。
         而此时的刘表,同样坐在襄阳城中,思考着自己的对外策略。
         “袁公路居然败了?”
         刘表望着探马传回来的军报,感到十分地诧异。
         此前曹刘大战袁术时,刘表大发战争财。
         不断往淮南输送粮秣、军械。
         为荆州积攒了大量财富。
         原以为可以多吃两年,顺便消耗三家的实力。
         不想袁术如此不经打,这么快就败下阵来了。
         “主公,如今庐江已经被曹操占据了。”
         蒯良向刘表说道。
         刘表眉头一蹙,拍案怒道:
         “此前刘备与我通商之时,曾许诺将庐江给我。”
         “如今却将它转手给了曹操,是欺我也!”
         众皆默然,面面相觑。
         在徐州的贸易中,他们家族也从中获利不少。
         蒯良出言安慰刘表道:
         “夏侯惇乃是天子亲自任命的庐江太守。”
         “如今曹操据有庐江,名正言顺,主公却不好发兵。”
         “刘备也有理由搪塞我荆州使者。”
         刘表表情十分难看,感觉自己就是被曹操、刘备给演了。
         这两人明显是串通好了,就是不想让自己插手扬州事务。
         “此辈甚是可恶!”
         “曹操、刘备联河南之地,威胁甚大。”
         “尤其曹操将治所迁至颍川,直接威胁到了我荆州。”
         “曹操不可不图,但吾向来不欲在荆州用兵,诸位可有什么好的建议?”
         刘表意识到了曹操的威胁。
         他把治所迁到颍川,直接与荆州接壤。
         刘表感到不安,但出兵又不符合他的中庸之道。
         他有统一天下的野心。
         但实现的方略却是慢慢苟,苟到汉室衰落了,他便可以出来据有天下了。
         所以刘表的外交策略,一直都是左右逢源。
         他愿意看别的诸侯自相攻伐,但却不愿意自己下场。
         蒯良出声说道:
         “主公可还记得前不久攻穰城的张济吗?”
         张济?
         刘表眉头一皱,此人此前因为军中缺粮,便引关中之兵来寇略荆州地界。
         但在穰城的攻伐战中,中流矢而死。
         “是,此事是我有亏张济。”
         刘表有些自责地说道。
         蒯良接着道:
         “张济死后,其子侄张绣接管了他的部队,已经收兵退出穰城了。”
         “主公何不收降张绣,招诱其部众,令其屯兵于宛城。”
         “作为我荆州北面屏翼,以防备曹操?”
         “如此我荆州便不用主动出兵,解决曹操的外患了。”
         刘表闻言,大喜道:
         “此正合吾意也!”
         张济死时,荆州的官员都来向刘表表示祝贺。
         刘表却说,张济因穷途末路而来,我作为主人家却如此无礼。
         此并非我的本意,故我只受吊唁,不受祝贺。
         光看这番言论,会感觉刘表是个实诚君子。
         但刘表本人是很腹黑的,并且他有自己的战略眼光。
         张济来时,曹操已经牵治所到颍川了。
         当时刘表便意识到了曹操的威胁,打算在南阳养一个外州客将,作为防备曹操的荫蔽。
         张济来的恰到好处,但此人有点儿莽。
         上来就直接攻城掠地,刘表连跟他打招呼,招降他的机会都没有。
         你要是缺粮你就直说啊,又不是不给你。
         刘表很无语,想派人去解和,结果人到时,张济已经嗝屁了。
         他的侄子张绣接管了他的部队。
         现在蒯良提出招降张绣,将他养在宛城防备曹操的提议,与刘表不谋而合。
         “就按子柔说的做,即刻传我命,去招降张绣部众。”
         刘表一声令下,派出人去招诱张济部队。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