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165章 郯侯为天下计,岂见小民哉?
         许攸命人将礼物带来,献给李翊。
         李翊还觉奇怪,平日都是自己给许攸送礼。
         今个儿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怎么许攸反倒给自己送起礼来了?
         未及开言,许攸率先解释道:
         “此为大将军之心意,些许薄礼,只表袁公对子玉的相敬之意。”
         李翊这才明悟,原来是袁绍送他的礼物。
         “大将军之美意,翊心领了。”
         “未问大将军还有何吩咐?”
         虽然河北与河南的关系十分紧张,但还没有升级到武装冲突的地步。
         现在两地交流十分频繁。
         李翊也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
         一国首脑给一国宰相送礼,这事儿稍微处理不当,就容易落人口实。
         “……呵呵,大将军并无他意。”
         许攸咧嘴笑道,“只是敬慕子玉之才,遣我过来送礼罢了。”
         “……果然没有他意?”
         “绝无他意!”
         许攸信誓旦旦地保证道。
         李翊嘴角微微翘起,牵唇笑道:
         “善!”
         又瞄了一眼身后的黄金白银,然后一拍许攸的肩膀,说道:
         “袁公美意,翊心领了。”
         “这些礼品就请许兄代我收下。”
         许攸闻言,连忙挥手说道:
         “诶!不可不可!”
         “攸来前,袁公再三叮嘱,不论如何都要请子玉收下。”
         “况此物乃袁公之心意,愚兄且能贪图?”
         李翊弯唇一笑:
         “许兄就当是我已经收下了。”
         “您替我收着,我脸上也有光。”
         许攸闻言大喜,然面上却做为难之状。
         “……这这这,这如何使得?”
         说着,已命人将礼物收好。
         李翊意味深长地一笑,又拉起许攸的手道:
         “许兄来的正是时候,我适才与州中官员赏雪烤肉。”
         “许兄既然来了,可来陪我一起饮宴。”
         “恰好适才太史子义猎得两头肥鹿,这鹿肝、鹿血我已服过,很是受用。”
         “一会儿,许兄便将这鹿茸一并带走。”
         鹿茸可是稀罕的值钱物。
         许攸见李翊如此会来事儿,自是喜不自胜。
         连忙作揖道:
         “子玉盛情相邀,愚兄怎敢拂贤弟面子?”
         “……呵呵,请请请。”
         许攸被李翊带至人群中来。
         “诸位,我与尔等介绍一下。”
         “这位是南阳名士,河北重臣,许攸许子远。”
         李翊作为徐州大臣领袖,他隆重介绍的人物,众人自不敢怠慢。
         纷纷起身行礼。
         “见过许先生。”
         “……见过许先生!”
         许攸也算年少成名。
         年轻时,他与曹操、袁绍、张邈号称“风尘四侠”,是雒阳出了名的街溜子。
         不过许攸真正出名的,还是他与冀州刺史王芬,密谋连结天下豪杰,打算谋废汉灵帝刘宏。
         中间,许攸还试图拉曹操一起入伙。
         曹操一听,心想你小子胆儿挺肥啊,于是果断拒绝。
         最后这场废帝运动当然以失败告终,王芬畏罪自杀。
         许攸也投至了袁绍门下,借他袁家的大伞寻求庇护。
         虽然废帝运动失败了,但许攸却出名了。
         现在天下人都知道这小子,是一个胆子大到敢废皇帝的主。
         要知道灵帝可不像后来的少帝、献帝,他手上是有实权的。
         且汉室在他手里还没有完全崩坏。
         不过,谋废皇帝这种事毕竟属于政治敏感事件。
         是故,在场官员虽然都知晓此事,但却个个缄口不提。
         只对许攸嘘寒问暖,盛赞他的才智,以及在河北袁营的名望。
         许攸在现场算是赚足了名望与口碑,也赢得了脸面。
         这都得益于李翊的推崇。
         许攸对此心知肚明,默念于心。
         李翊又拉他与自己坐一处。
         李翊用刀将鹿肝切成片,亲自为许攸烧烤。
         “每年冬天,我都习惯吃几片鹿肝,补补身子,受用的很。”
         李翊一边烤,一边为许攸解说。
         这东西在壮阳方面大有裨益,是稀罕物。
         “……来,子远可来尝尝我的手艺。”
         李翊用刀叉起一片熟鹿肝,递给许攸。
         许攸诚惶诚恐地接过。
         在两汉时期,庖厨并没有像后世那样被鄙夷和蔑视。
         尤其在东汉时,很多贵族子弟聚会,都会亲手炮制鱼脍和烤肉,以此取悦亲朋好友。
         所以,李翊亲自烤肉,也并未有什么不妥。
         不过以他的尊崇的身份,对许攸来说就有些受宠若惊了。
         “……善。”
         许攸食指大动,连连盛赞道,“美也!虽太和公复生,厨艺亦未必过此也。”
         许攸也算是官场老油条了,哪怕是难吃到不能下咽,他也会装出一副极为好吃的样子。
         何况这鹿肝质地细腻,只是微有些发咸发苦,但吃起来口感独特。
         “不知子远在河北过得可还好吗?”
         李翊开始渐渐切入正题,试探问道。
         许攸被李翊礼遇,心情大好,只道:
         “……害,还不是得过且过,混混日子么?”
         “明年开春,袁公打算北上征讨易县公孙瓒。”
         “我等这段时日,可有的忙活了。”
         许攸一时飘飘然,竟将河北的重大军事机密给大众说了出来。
         果然,此言一出,在场众人无不身躯一震。
         每个人的脸色都微有变化,各自对视一眼,不发一言。
         太史慈心中尤为激动,但面上仍旧平静如水。
         只佯装是给李翊杯中添酒,走过来却俯身于他身前,低声说道:
         “……君侯,若消息属实,明年袁军北征易京。”
         “邺城岂不空虚?”
         “此岂非我等偷袭的好机会?”
         李翊不动声色地浅尝了一口酒,只摇了摇头,淡淡地回复了一句:
         “未可轻动。”
         这……
         见李翊连想都不想,就拒绝了偷袭邺县的提议,太史慈也有些茫然。
         李翊又冲一旁的曹豹使了个眼色。
         曹豹别的不行,若论察言观色,他在官场上还是熟稔的。
         当即会意,端起一杯酒来,笑呵呵地走至许攸身前。
         “许先生,曹某敬你一杯。”
         “这位是……?”许攸问。
         旁人介绍道:“此乃下邳相曹豹也。”
         诶呦!
         许攸慌忙起身,这可是太守级别高官。
         人亲自过来敬酒,许攸可不敢怠慢,慌忙起身,举起酒盏。
         二人相互嘘寒问暖,各自痛饮三杯。
         李翊见许攸有些微醺,又接着试探问:
         “许兄在冀州可比我这徐州殷实多了。”
         “听闻冀州一郡人口,便胜过一州,未审确有此事否?”
         虽然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情报系统。
         不过间谍终究只是探查情报的,哪里比的上人家真正直接接触信息的官员,消息清楚。
         许攸是袁绍发小,他的家人仗着许攸的身份,个个以权谋私,敛财巨亿。
         但这也有个好处,那就是许攸非常了解河北的官场运作,以及人口、商贸、储粮等信息。
         许攸喝得高兴,向李翊如实说了。
         冀州每个郡的人口都在60万以上。
         其中,渤海郡的人口高达百万。
         又讲了几处冀州屯粮的重要据点。
         李翊面上不在意,然心中却在默记。
         甚至有不少徐州官员怕自己忘却了,竟以出恭为由离席,然后暗自寻来笔墨,悄悄记下来。
         李翊又暗使人,多找些徐州官员过来一起饮宴。
         因为这场赏雪烤肉的活动,只是临时起意,并未请多少人。
         不想许攸的突然造访,一下便把这场亲朋好友的聚会,转变为了一场政治筹谋。
         随后,刘晔、徐盛、田豫、牵招等徐州大员,纷纷赶来赴宴。
         中间还有不少人手中还有伙计,都被李翊叮嘱,让他们暂时放下,先过来喝酒。
         许攸见又有人到,问其缘故。
         李翊一一为许攸介绍。
         许攸这才惊讶发现,原来来的人都是徐州重臣,遂不敢怠慢,一一见了礼。
         然后李翊又命众人排队给许攸敬酒。
         实为了给他灌酒。
         来的都是大员,许攸不好回绝,每个人的敬酒都是来者不拒。
         只半个时辰,许攸已经被灌得五迷三醉,神志不清了。
         而在灌酒的同时,李翊一直在旁侧以添酒为由,悄悄套河北的情报。
         一下子又套出来几处河北屯兵、屯粮的重要据点。
         此外,许攸还透露,袁绍为了安抚乌桓人,遣宗族子女与之和亲。
         乌桓人遂与袁绍结盟,献出了大量的乌桓骏马。
         如此一来,袁绍后方更加无忧。
         只要解决完公孙瓒,把主力全部拉到河南来,一点问题都没有。
         李翊又去套问其他州郡的细节。
         袁绍命外甥高干,督并州军政。
         并州地广人稀,乃是苦寒之地。
         人口最多的雁门郡,也就是张辽的老家,仅有二十多万人。
         至于其他州郡,人口不足四、五万。
         整个并州人口加起来,还没渤海一郡之多。
         袁绍对并州并未引起太多重视。
         另一个原因是,并州北部的五原、朔方等郡,是南匈奴盘踞的地方。
         由于南匈奴人时叛时附,导致了并州大乱,人口流徙分散。
         袁绍实际控制的并州地区,主要是并州东部的上党、太原等郡。
         而更令李翊感到惊喜的是,袁绍为了保障冀州西部的安全。
         防范西边与北边的游牧民族,足足在并州屯了五万精兵。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虽然河北将来与河南大战之时,这五万人多半也要投入到战场上来。
         但它却被安置在了并州。
         并州根本养不起这么多人。
         也就说,这五万人是在放袁绍的血。
         袁绍得倒亏钱,却养这五万精兵。
         不过凡事有利有弊吧,并州的兵马虽然贵。
         但他们守卫边疆,战力肯定也不可小觑。
         至于幽州方面。
         这里从先秦时期,便一直是军事重镇。
         它虽然不富,却极具战略价值。
         是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接壤之地。
         由于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劫掠,因此这里民风彪悍。
         是整个大汉帝国,最为优质的马场之一。
         袁绍现如今已得了大半个幽州,后方稳固。
         幽州会源源不断的给袁绍提供战马资源。
         马匹并不说一定要用来当成骑兵。
         它真正的价值,在于提高运输效率。
         这才是战马真正宝贵的地方。
         既然提到了战马,李翊又见缝插针的问,冀州的军工生产如何。
         许攸喝大了,又被众官员吹捧,正以为傲睨得志。
         遂未疑有他,秉着对李翊的十分信任,全盘脱出。
         仅去年所产,铠甲斗具万余领,马铠百具,弓弩万余张。
         这个数目一说出口,现在的徐州官员无不面面相觑。
         大伙儿在惊叹冀州恐怖生产力的同时,一面又暗自佩服李翊的高瞻远瞩。
         大家现在总算是明白,为什么李翊要力劝兖州、徐州联合,联手对抗河北了。
         就河北这实力,仅徐州一家是真干不过。
         汉末的披甲率极低。
         在西汉初年,考察的杨家湾兵马俑里,这已经算是国防军了。
         但披甲率只有40%。
         而官渡之战时,袁绍把这个披甲率提到了恐怖的50%。
         虽然跟大唐恐怖的60%比不了。
         但那可是大唐盛世啊,手工业、冶铁业,农业都得到了高速发展。
         生产力根本不是汉朝可以比的。
         披甲率就是与生产力挂钩的。
         到了宋朝时,岳飞、韩世忠、张俊的部队披甲率俱在70%以上。理论上来说,如果想做到披甲率百分百也是可以的,不过只能针对前线部队。
         袁绍能在汉末的生产力,以总的基数,把披甲率干到50%。
         称一声袁神的确不为过。
         当然了,除铠甲斗具之外,袁绍还非常豪横的武装了战马。
         用曹操的话说,就是,“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这样的生产力,这样的武装力量。
         的确担得起天下第一诸侯的名号。
         众人也算明白,为什么李翊不着急和袁绍开战。
         而是先尽可能的拉拢周边一切能拉拢的势力,合力对抗河北。
         正说间,许攸许是酒醉,卧倒在雪地里。
         众人急忙将之救起,李翊命人将之带到驿馆里歇息去。
         ……
         恰逢此时,又一名外客来到。
         正是前会稽太守,王朗也。
         他先至驿馆通报,请求面见李翊。
         左右近侍只答李翊正与众官员赏雪烤肉,不见外客。
         因为王朗此时已被免冠,只有太守级别的官员,李翊一般才会亲自接见。
         如果人物的确重量级的话,李翊才会将之引荐给刘备。
         至于剩下之数,多推由手下人接见。
         为防漏网之鱼,如果手下人觉得此人身份贵重,或有战略价值,也会再次引荐给李翊。
         总之一句话,太守级别官员是李翊要亲自接见的,剩下的则要先经过手下人考核。
         若的确特殊,才会通报给李翊。
         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减轻李翊的工作量。
         毕竟军政、农政、接见外客的活都是他在做,不能面面俱到。
         王朗见不能马上见到李翊,就更别说见刘备了。
         他从豫章远道而来,每分每秒都得抓紧,哪能耽搁?
         只要面叱道:
         “吾此前亦在徐州为官,陶恭祖在时,举我为茂才,用我为治中从事。”
         “尔等且不识我面目?”
         王朗是徐州东海人,所以陶谦作为徐州刺史是可以给他举茂才的。
         左右近侍只道:
         “君侯日理万机,哪能随便个人便接见?”
         “我们已经知会庞功曹了,他自会过来见你。”
         王朗这才只道,自己离开徐州的这些年,徐州早已物是人非。
         上下官员全都被替换了一圈。
         他也算是徐州旧臣了,竟无人识得他,这令王朗有些黯然。
         “连个驿馆近侍都如此轻慢于我,这年头倒还真是改了……”
         王朗背着手,颓然地走出馆外。
         又仆人对王朗说道:
         “左右近侍,慢待长者,许是想要索贿。”
         “今王公既是急着见李郯侯,何不施以金银财物,求得引入?”
         王朗闻言,叹了口气。
         他虽然乐善好施,但钱财多用来接济穷人,哪里肯拿去行贿?
         但现在有公务在身,而且是要紧大事。
         若是耽误了,害的不单单是老友华歆,更有可能坏了豫章百姓。
         遂妥协道,“……罢,眼下也只能如此。”
         乃命仆人去备些财物,打算再进驿馆与左右近侍沟通。
         一名小郎走过来,厉声叱道:
         “汝等是客,初至徐州,便欲向我徐州官员行贿耶!?”
         王朗见被撞破,慌忙将一锭金子塞在那小郎手里,赔礼道:
         “我等初来乍到,不知徐州的规矩。”
         “只是一心想要求见李郯侯,但近侍却言须等候时日。”
         “待郯侯闲下之时,方可拨冗一见。”
         “然我等自豫章而来,实有要紧大事,求见郯侯。”
         那小郎掂了掂手中的金子,咧嘴笑道:
         “汝等岂不知我徐州上下正在反腐倡廉,严打官员受贿?”
         这……
         王朗与仆人对视一眼,面面相觑。
         “还未请教足下姓名?”
         王朗先试探此人底细。
         那小郎拱手一揖:
         “庞统庞士元,现任郯侯功曹。”
         “诶呀!原来足下便是庞功曹,竟如此年轻!”
         王朗如获救星,上前攥住庞统衣袂,拜道:
         “我等实是有要紧大事想求见郯侯,还望功曹帮忙美言几句。”
         “郎也是徐州本地人,陶恭祖旧臣。”
         “看在这个情面上,还请庞功曹多多费心。”
         功曹就相当于秘书,看似官儿不大,实际操作起来,权力大过许多人。
         王朗清楚,只要得到庞统的首肯,他便能够见到李翊了。
         庞统却对此无动于衷,只是淡然说道:
         “郯侯日理万机,每人都说有要事来见他,那郯侯岂不是人人都要见?”
         王朗一愣,再道:
         “但朗确实是有要紧之事,绝无虚言!”
         庞统眉心一蹙,望他一眼:
         “有什么要紧之事,可先与我说。”
         这……
         王朗见庞统年少,暗想豫章归属大事,岂可轻托他人?
         万一泄露出去,华歆与豫章子民都要受到牵连。
         遂不愿说与庞统。
         庞统见此吗,便道:
         “君若不愿明言,便请回吧!”
         话落,转身便走。
         王朗大惊,不想这少年人做事这么果决。
         连忙追上去,拽住他衣袂,说道:
         “功曹莫走,功曹莫走。”
         “我说还不行吗?”
         王朗叹一口气,眼下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这少年人身上。
         只盼他真能为自己引荐李翊。
         至于成与不成,就只能是听天由命了。
         遂将豫章之事,一并说给庞统听了。
         庞统听罢,颔首道:
         “这确实值得郯侯拨冗一见。”
         话落,又看向王朗,再问:
         “豫章的律令图书可有带来?”
         王朗赶忙应道,“有,图书在此!”
         即命仆人献上豫章的“投名状”。
         仆人抱来一叠书卷,庞统随手绰起两卷,目光快速地扫过一眼。
         豫章的官员名单,税收,驻兵,武库储备,仓禀粮食全都有详细记载。
         庞统确信豫章是真心实意投诚,乃放下书卷,谓王朗道:
         “汝且稍候,容我通禀一声。”
         王朗大喜,连连向庞统致谢。
         于是,庞统命人备马,匆匆赶往郊外找到李翊。
         见庞统箭步走来,李翊笑着冲他招手,说道:
         “士元来的正好,吾架上鹿肉正熟,可来与我共食。”
         这……
         见李翊已将肉递过来了,庞统不敢拒绝,先谢过,然后快速放在嘴里嚼烂。
         不时发出阵阵轻喘,显得颇为狼狈。
         左右之人皆笑道:
         “庞功曹,慢慢吃!莫着急,这肉烫的紧哩。”
         庞统匆匆忙将肉咽下,躬身向李翊汇报道:
         “君侯,豫章有使到了!”
         “豫章有使?”
         李翊眉梢一挑,背着手,脸上并未有太多变化。
         庞统紧跟在身后,补充说道:
         “那人自称是王朗,是前任会稽太守,此次是代表豫章太守华歆来我徐州的。”
         哦?
         这不是王治中吗?
         有陶谦一朝的老臣,认得王朗。
         他们以前是同事。
         过了这许多年,他们仍旧在徐州位居高位。
         而王朗却已经跌落神坛,无官可任,真叫人唏嘘。
         可见效力一个稳健的政权是多么重要。
         “他那做什么?”李翊问。
         庞统乃将王朗此来的目的,一一想李翊说明了。
         “王景兴此来,还把豫章的图书,官员任命等状全部带来了。”
         “诚意十足啊……”
         庞统眉梢一挑,望着李翊说道。
         “若是君侯能够拨冗一见,对收拢扬州西土人心,当有裨益。”
         这后半句则完全是在替王朗说话了。
         他见王朗及豫章这么有诚意,还是希望李翊见上一见的。
         不过真要见了,就代表徐州要干涉豫章事务了。
         主簿王脩说道:
         “豫章乃漳地也,多蚁虫野兽,自古不通中原。”
         “今我徐州,引孙策西取荆州刘表,经柴桑过长江。”
         “华歆必是感到不安,欲寻求我徐州庇护。”
         “然我徐州现如今深耕淮南,仅丹阳一地的山越问题尚未解决,如何腾出手来再保豫章?”
         “不如回绝了他,任由孙策、刘表两家争夺。”
         王脩认为豫章是蛮夷之地,太穷太落后了,根本不值得徐州大力气去救。
         即便豫章真的归附徐州,徐州要如何统治那里的飞地?
         且那里经济文化那么落后,每年中央政府还不知要倒亏多少钱,投入进去开发基础设施。
         实在划不来。
         丹阳虽然也落后,但好歹有点战略价值,可以制衡江东地界。
         同时它毗邻淮南、徐州,非常好控制。
         此外,丹阳有精锐的丹阳兵,可以给徐州输血。
         所以,徐州为丹阳放一点血是值得的,毕竟它能够反哺一些好处到徐州来。
         豫章这完完全全是放血槽了。
         即便是作为附庸,也没办法像丹阳那样给徐州输血。
         豫章真正富裕的地方,也就其治所南昌县一地而已。
         但也仅仅只是相较于豫章其他县乡,才显得富裕。
         若只是为了一县之地,而大费周折,属实是划不来。
         反倒是此地,对刘表与孙策两家非常重要。
         因为豫章连接着荆州与江东,可以作为后勤补给地,具有卓越的战略价值。
         所以,王脩认为完全可以把豫章作为筹码,放到孙刘两家的谈判桌上。
         让两家为了豫章,争得你死我活。
         最后徐州便可坐收渔翁之利。
         “王主簿所言有理,豫章不值得我等大费周折。”
         “……是呀是呀,这等蛮荒之地,何必我徐州下场干预呢?”
         王脩的言论得到了徐州许多官员的认同。
         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买卖,大家都不想做。
         主要豫章也捞不出什么油水来,大家就更加嫌弃它了。
         “公达以为如何?”
         李翊问荀攸一旁的建议。
         荀攸一捋胡须,沉声道:
         “豫章者,鸡肋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但于刘表、孙策而言,却是一块肥肉。”
         “若是能用它做做文章,或许可使江南无忧,使我河南专心对付河北。”
         李翊又看向一旁的庞统。
         虽不开言,庞统却能领会,正色说道:
         “豫章确实是真心实意投诚,统以为,既然豫章想要寻求庇护。”
         “我等何不派遣官员前去接手豫章军务,日后也好制衡江南。”
         言外之意,若是豫章果真想要投诚,就把军政大权交出来吧。
         我徐州派人去接收。
         这样一来,豫章之地也就成了半诸侯了。
         唯一不同的是,它名上顶了个徐州的保护伞。
         旁人若要打豫章,便是要打徐州。
         不论是荆州刘表还是江东孙策,都得好生掂量一下。
         毕竟他们的敌人不止一个。
         “士元此言最善,若能使徐州官员接手豫章,再好不过。”
         既然豫章是放血槽,那就让它自治吧。
         每年是盈利还是亏损,都不干徐州的事。
         但如果能派遣徐州的官员驻守,徐州在江南的业务也能更加灵活。
         “……罢,将使者带来吧。”
         李翊一甩手,撩衣坐下。
         少时,王朗被带了过来。
         他目光逡巡一圈,见此地竟有这么多人。
         怕不是徐州的大员来了大半儿。
         于是王朗乃整了整衣冠,朗声拜道:
         “豫章王景兴,拜见郯侯!”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