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281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却说周瑜亲自过江,来到夏口,试探齐国对南郡的态度。
         齐国高层已定下决策,当即回复周瑜,他们既然打赢了赤壁之战,不会再干涉荆州事务。
         并保证如果周瑜出兵南郡,齐军绝对不会过来摘桃子。
         虽然诸侯之间,尔虞我诈是常态。
         但刘备阵营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军阀了。
         而是一个有制度、有自己的经济文化的东方大国了。
         倘若出尔反尔,必为天下人耻笑。
         待闻说齐国无心干涉荆州之事后,东吴等将纷纷请缨道:
         “既然诸葛亮已经承诺不干涉荆州之事,事不宜迟,可速去取南郡!”
         周瑜皱眉道:
         “兵法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今齐人究竟心中作何所想,尚不可尽知也。”
         思虑一番后,周瑜分拨三千人马出来,命朱然领之。
         就屯驻于沙羡口,是为监视齐军动向。
         看看他们到底是否真的会撤回徐州,一有异动立马告诉自己。
         周瑜本人却率军士径投江陵去了。
         接下两日,江夏的齐军开始调拨远走。
         以陈登为首淮南水军,全部走淮水,径投汝南去了。
         驻扎于沙羡的朱然,在探知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告诉了周瑜。
         要争夺江南,水军是第一倚重。
         结果齐军率先撤走淮南水军,看起来的确无心继续经略荆州。
         但周瑜出于谨慎,还是命朱然继续盯着。
         又过两日,赵云部、高顺部也渐次撤离了夏口。
         此时的江夏的兵马,已不足两万人矣。
         朱然照例将这个消息报给周瑜。
         周瑜问:
         “夏口之军,还有多少?”
         朱然答曰:
         “已不足两万,剩下人马也在继续撤离。”
         “若再过一旬,想江夏守把之军,至多不过一万五千人众。”
         一万五千人,刚好是一支勉强可供守城的军队人数。
         守城虽够,进取却不足了。
         不论从哪方面来看,齐人似乎都已经将自己的势力从荆州撤去。
         周瑜乃谓众人道:
         “齐人不在,南郡吾弹指可得。”
         “今齐军尽退,我无忧矣!”
         乃正式调拨人手,准备进攻南郡。
         命陈武为先锋,又命丁奉、吕范为副将。
         拨其五千精锐军马,先行渡江,自己却率大军随后接应。
         分拨已定,周瑜又命人去请程普率军跟自己一起去江陵。
         周瑜身为主帅,按理说应当直接对麾下武将下达命令才是,又何须用请?
         原来这程普自恃三世老臣,经常倚老卖老。
         仗着自己岁数大,资历高,多次欺负周瑜。
         而演义里虽对周瑜进行了艺术加工,使他成为了“大都督”,看似是大权独揽。
         然实则周瑜并未做过大都督,仅是“左都督”,程普为“右都督”。
         两人都有独自领兵的权力。
         在程普看来,周瑜是什么档次,竟然能跟我领一样多的兵。
         阁下不会真以为能指挥得动我程普吧?
         正如上面所说,程普之所以敢如此狂悖,就是因为他三朝老臣。
         其资历之高,即便是吴军诸将,也要尊称他为“程公”。
         江表十二虎臣当中,程普就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也难怪他不服周瑜管束了。
         但正因为程普资历太高,周瑜选择了忍让。
         程普能够独自指挥一万人的军队,手下管着好几员大将。
         周瑜心里明白,一旦他与程普怄气,肯定会坏了国家大事。
         本来东吴就弱,哪里经得起内部折腾?
         所以面对这位老前辈,周瑜以晚辈之姿,主动示弱。
         使者到了程普大营,备言周都督相请之意。
         程普知道周瑜要攻南郡后,乃谓众人说道:
         “周郎年少,安知兵事?”
         “吾当自领大军,去攻南郡,以报主公。”
         众人见此,纷纷劝道:
         “今同为国家大事,周都督相请,都督又何苦与之较劲?”
         虽然两人同为都督,但不同于西汉的右尊左卑。
         汉末三国是以左为尊,故而周瑜的左都督地位其实是要比程普高的。
         程普双臂环抱于胸前,轻哼道:
         “吾何须较劲?”
         “昔赤壁之役,世人皆知,乃李翊之谋。”
         “干周瑜何事?”
         “今未见其才能在我之上,何得地位高于我?”
         众人苦苦再劝,程普这才不情不愿地答应下来。
         率了本部军马,去江陵跟周瑜部会合去了。
         ……
         且说曹仁在南郡,终日提心吊胆。
         因为他接到了一个比当年守汝南还要艰巨的任务。
         ——守荆州!
         当年守汝南时,自己至少后背还有援军。
         若非使关羽掘了淮水,淹了七军将士,他也不至于一败涂地。
         而如今,荆州的情况比之当年汝南形势更加严峻!
         曹仁手中只有襄阳、江陵两座孤城!
         南郡、南阳看似还在曹操手里,实则其他的城邑根本抽调不动了。
         在外无援军的情况下,曹仁深感自己身上责任之重大。
         每日使人探听江上情报,问齐军何时回来。
         这日,探马回报说,东吴周瑜领军来犯江陵。
         曹仁忙问:
         “齐军来否?”
         答说,“未来。”
         哦?
         齐人没来,吴人来了?
         曹仁蹙起眉头,虽不知齐军那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但还是命人加强了戒备。
         周瑜领军到江陵,观地势,见江陵城高池深,并不易取。
         乃一指舆图,对诸将说道:
         “夷陵者,江陵之噤喉也。”
         “若得之,可制曹仁。”
         周瑜放弃了直接强攻江陵的打算,而是改命凌统率精兵三千。
         逆江而上,往取夷陵。
         因赤壁大败,曹操失去了对荆州的控制力。
         荆州其余城邑本土守将,大多丧胆。
         听说吴人来取夷陵了,主动弃城走了。
         于是等凌统领兵到时,夷陵已是一座空城、
         凌统乃兵不血刃,白捡了一份功劳。
         正要报周瑜时,忽有一将,打西边而来。
         凌统命拦之,一问才知此人名叫袭肃,是一位益州将领。
         因在益州犯了事儿,待不下去,走投无路,这才率部来投荆州。
         凌统将袭肃接纳,报给周瑜。
         周瑜以袭肃初降,其心难测为由,打算将袭肃部曲编到横野中郎将吕蒙麾下。
         当然,说是改编,实则就是想剥夺袭肃的兵权。
         同时又照顾了手下人。
         吕蒙固辞,说道:
         “袭肃此人颇有胆略,今慕义远来,只当益其兵,而不宜夺之。”
         在吕蒙看来,袭肃没什么好怀疑的。
         人家既然主动来投,就该给他增兵,为何还要夺他的兵权?
         周瑜闻之,大善其言,将袭肃兵马尽数归还。
         袭肃甚为感激,乃与凌统并力守备夷陵。
         早有人将夷陵失守之事,报与江陵的曹仁。
         曹仁急聚众将商议:
         “夷陵虽是小邑,然实扼江陵上游。”
         “若失之,我军必腹背受敌。”
         “谁敢去救夷陵?”
         部将牛金自告奋勇,曹仁益其精兵五千。
         牛金领兵而去,四面围住,猛攻夷陵。
         凌统见敌众我寡,急令军士坚守,又遣心腹之人趁夜突围求援。
         夷陵告急,周瑜聚众商议,谓众人道:
         “我所以取夷陵者,是为断曹仁掎角之势,好专心去取江陵。”
         “曹仁知我用意,故命牛金率兵发难。”
         “吾意亲往去救夷陵。”
         程普急止之:
         “夷陵小邑,弃之可也。”
         “当集全力以抗曹仁主力!”
         吕蒙忙道:
         “夷陵尚有凌公绩人众困在城中,不可不救!”
         周瑜颔首,顾谓普曰:
         “程公可守大营,吾当亲往救之。”
         程普冷声笑道:
         “黄口孺子,轻动大军,若败,有何面目见吴侯?”
         此言一出,左右皆失色。
         周瑜不以为忤,又问吕蒙谁可以守大寨。
         吕蒙乃进言道:
         “都督可留陆伯言守大营,蒙与君同去救夷陵。”
         “解围释急,势亦不久。”
         “蒙保伯言能十日守也。”
         周瑜然其言,对诸将说道:
         “十日之内,必解夷陵之围。”
         遂留陆逊守寨,亲率精兵八千,星夜驰援。
         行至夷陵时,周瑜凭高而往,见曹军阵型散乱,大喜说道:
         “此天赐良机也!”
         当夜便命陈武率死士三百人,潜入敌营纵火。
         又命吕蒙伏兵于东,自引大军从西杀入。
         牛金措手不及,大败而走,遗下战马三百余匹。
         此役,吴军大获全胜。
         既解了夷陵之围,又使得周瑜控制了江陵上游。
         既救出凌统,周瑜勉其忠勇。
         然后趁势渡江,驻兵北岸,与曹仁相持。
         曹仁败了一场,又见周瑜在夷陵站稳了脚跟,只得放弃江水上游。
         改为固守城池,不再出战。
         东吴,曹魏两边战事,就此陷入了相持阶段。
         不表。
         ……
         就在东吴与曹魏战事,打得如火如荼之时,齐国方面也加紧了自己这边的准备工作。
         李翊一面使人抓紧从江夏撤走军马,麻痹周瑜。
         一面又使已经到了汝南的淮南军,不要在庐江、汝南两地的边境游荡,防止吴人起疑心。
         而是让淮南军直接回九江去,待到用兵之时,直接便可从合肥出发。
         自肥水而入,即可直下庐江。
         至于汝南之地,李翊则发书上谏刘备。
         希望他能够为汝南再增益一支军马。
         并表示,只要刘备派得人够多。
         李翊他就有把握不费一兵一卒,仅通过军事压力,逼迫庐江吴人投降。
         刘备在徐州,听说李翊下令撤回了军马,惊得目瞪口呆。
         正欲使人去问李翊为何如此,不想李翊主动使人来了。
         当即便问,寡人让丞相陪孔明南下,是辅助他收取荆州的。
         结果丞相不取荆州,改取庐江,舍本逐末,何也?
         李翊乃亲笔手书一封,答复刘备。
         刘备得其书,书略曰:
         “臣翊顿首再拜,谨奏齐王千岁:”
         “臣观天下之势,欲制东吴,必先取庐江。”
         “庐江者,吴之咽喉,荆州之锁钥也。”
         “今周瑜倾兵西进,与曹仁争荆襄之地,江东空虚,此天赐良机。”
         “庐江太守朱治,虽据坚城,然性怯而寡谋。”
         “若得大王再益臣一军,屯于汝南,示以兵威,则可不战而屈其兵。”
         “彼见大军压境,内无援军,外绝归路,必束手来降。”
         刘备不解,认为李翊手上已有五万大军,为何还要让他继续增益兵马?
         打仗不要钱啊?
         李翊则是解释了,增益兵马,是为了给吴人施压。
         虽然耗费的钱粮更多,但如果能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庐江,不就等于是间接的“花钱买地”吗?
         这符合《孙子兵法》里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后半段,李翊则开始解释,为何不去取荆州,而改打庐江。
         “若下庐江,则断周瑜归路,使其荆州之师孤悬江北。”
         “孙权以幼主上位,兵权不出于己,其必不敢纵周瑜在荆州专权。”
         “如此吾等便握江东门户,日后进可攻,退可守。”
         “纵周瑜侥幸夺得荆州,亦成无根之木。”
         “孙氏又岂容大将拥兵在外?”
         “若周瑜不还荆州,则形同叛逆。”
         “不肖我等发兵,孙氏自乱矣。”
         “若还荆州,则我军唾手可得,岂不尽善尽美?”
         “故臣请增兵,非为浪战,实欲以威服人。”
         “兵多则势重,势重则敌惧,敌惧则降。”
         “愿千岁察之!”
         “臣翊诚惶诚恐,谨奉表以闻。”
         “建安十一年冬。”
         刘备看完李翊的书信,连连拍手称赞。
         如果李翊的计划能够实现,那他不仅可以兵不血刃的得到荆州。
         还能将淮南之地,尽数收入囊中。
         双喜临门呐!
         刘备喜出望外,拿着李翊的书信,传于左右心腹之人。
         “……诶呀,读李相文字,正如饮醇醪,令人不觉自醉呐。”
         刘备伸展了一下腰肢,似向众人炫耀一般,大肆吹捧李翊。
         仿佛在说,你们看我家丞相。
         与我相交十多年,即便如今已经位高权重了。
         人家的书信文字,依然恭敬谨慎,条理清楚。
         这就是子玉,这就是寡人的丞相!
         在炫耀完,刘备便聚众商议,谁去为李翊助威。
         这可以说是一份白捡的功劳。
         毕竟李翊明确说了,此一行,只为“秀肌肉”,不为作战。
         如此一来,将领们不仅不会损害武器装备,手下也不会死人。
         等拿下庐江后,就是一份军功。
         不可不谓美差。
         于是,众将纷纷请缨,表示支援李相吾辈义不容辞!
         刘备又岂不知众人心思,当即唤关羽过来,道:
         “云长可引青州兵,前往汝南。”
         此前汝南之战,得胜而回,关羽军部并未急着回青州。
         而是先留在了徐州,三兄弟叙叙旧。
         不想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
         刘备派关羽去,正好也有理由。
         人关羽此前总督南方军事,就是在汝南。
         而且人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正好符合李相提出的“震慑吴人”的要求。
         见刘备派出了关羽,众人也不好再争,纷纷放弃。
         关羽领了军令,即率本部青州兵两万人,奔汝南去了。
         至于夏口这边,人马已经撤走的差不多了。
         包括太史慈部,见荆州之事事了,也向李翊、诸葛亮辞行。
         方欲整军还豫章时,忽觉头晕目眩,身子不适,几不能立。
         左右人正欲问其缘故,忽见太史慈大呼一声,昏倒在地。
         众人大惊,急忙将之救起。
         又将此事紧急报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急命医者救之,不见好转。
         报给李翊,李翊安慰诸葛亮道:
         “江南多疫,豫章又是瘴气之地。”
         “子义久居此地,几染病疾,吾此来命张神医随行。”
         “可令其为子义医治。”
         于是,急召医圣张仲景诊之。
         江夏包括刘琦在内的一众高官,都携着礼品过来探望了。
         只因太史慈在齐国,也算是市级高官。
         这种级别的官位,在江夏出了事儿,刘琦等众亦不好推责。
         众人守在门外,静静等候问诊结果。
         房间内,张仲景把脉良久,蹙眉曰:
         “此瘴疠之气入体,非静养不可。”
         话落,提笔开了几道药方,命童子去抓药。
         历史上的太史慈是英年早逝的。
         李翊也怕太史慈就这样死去,所以对他的病症还是相当关心的。
         这几日都暂缓了手上工作,专心等待结果。
         待听到张仲景的答复以后,知太史慈已无性命之忧,这才宽心。
         “多谢神医。”
         李翊谢过张仲景,又对他说道:
         “神医年事已高,今又随我大军南下,同受风霜之苦。”
         “令翊好不惭愧,不如我使人送神医回下邳去,可好?”
         下邳是齐国首都,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城市。
         回到那里,肯定要比待在江夏舒服。
         张仲景却道:
         “今太史将军染了疫病,江夏之地忽有其他病患。”
         “老夫断不可在此时离去。”
         李翊乃安慰张仲景道:
         “神医军中学子极多,我观其人,亦晓医术。”
         “此间自有其打理,神医还是先回下邳为好。”
         张仲景还待拒绝,李翊再三坚持。
         张仲景这才应允,便命童仆收拾行囊。
         结果李翊,又下一道命令:
         “着子义即刻赴徐州调治,豫章军事暂罢。”
         “中与张仲景一道同行。”
         命令一下,张仲景这才恍然大悟。
         无怪李翊急着让自己回下邳,感情是他想让太史慈回去养病。
         路途遥远,又担心其他人照顾不好,才设了这么一个套路。
         张仲景又好气又好笑,又有几分无奈。
         但转念一想,太史慈也是病人。
         而且人家身为一方父母官,在边陲镇守十年,劳苦功高。
         这样的人就此死去,委实不该。
         当下也不说什么,便让人带上太史慈同行。
         可太史慈本人却有些不情愿,强支着病体,找到李翊谏道:
         “豫章之民,久不沐王化。”
         “今吾若走,恐复为山越人所据。”
         “惟相爷思之。”
         见太史慈还想着豫章,李翊也有些心疼他。
         也是,毕竟在那里干了十多年,也有感情了。
         突然要走,估计也真是舍不得。
         李翊乃执其手,笑着抚慰他道:
         “君经营豫章十载,辟田亩、筑城郭,击山越,有大功于齐王。”
         “……然此地瘴雾弥野,士卒多疾。”
         “今观君病容,可知其地非久居之所也。”
         “《兵法》云:‘有所不守,方能守其所必守。’”
         “豫章者,弃之不足惜也。”
         豫章之地,李翊并没有亲自去过。
         但那里毫无疑问是一片瘴地。
         看地图上那么大一块儿,人口却少得可怜。
         没几处适宜居住的地方,大量的沼泽、湖泊。
         几乎每年都要大量的士兵染病,然后替换岗位,调往别处。
         偏偏豫章离得又远,调度起来非常麻烦。
         有时候底下官员不用心,延误了士兵调度。
         造成了大量的士兵病死,惨死。
         兼之豫章受地形气候影响,农业始终发展不起来。
         大量山越人隐居山中,藏匿人口,政府收税也麻烦。
         李翊又让太史慈在那里为自己搞“度田”试验,总结经验。
         由此得罪了不少富户豪族,就更加不配合政府工作了。
         十多年来,豫章也成了齐国一块流血不止的伤口。
         每年淮南都要给豫章填补不少钱。
         而离豫章更近的丹阳,也只能勉强实现自给自足,没办法去为它输血。
         不是太史慈不用心,而是他手上拿到的资源太少了。
         也不是刘备舍不得给太史慈更多资源。
         而是豫章之地,实在没必要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去开发。
         天下间还有那么多肥地,一支军可取,刘备又何必费那劳什子劲去开发豫章呢?
         这些年太史慈在豫章也算是尽心竭力,配合齐国高层决策,采取了大量的试验。
         如今太史慈身染疫疾,正好给了李翊一个调度他离开的机会。
         在边境熬了这么多年,资历早已累积够了。
         又赶上赤壁大捷,当事人染病。
         李翊明面上使太史慈回下邳养病,实则是为了调他回京城当官儿。
         要知道,下邳的福利待遇是相当好的。
         甚至到了要严格控制外来户的地步。
         不知多少外地高官,打算将自己的子女户口迁往下邳。
         现在李翊让太史慈回下邳当官,绝对是出于好心。
         从此以后,太史慈也能体会一把,下邳的爷就是爷了。
         念及此,李翊复取官牒示之:
         “君功绩已著,当迁下邳为官。”
         “然欲膺新命,先疗沉疴。”
         “昔孙叔敖病三年而楚兴,君其善自珍摄,来日方长。”
         “齐王定不会亏待于汝。”
         言外之意,李翊已经帮你在京城那边打通关系了,齐王也知道这件事了。
         接下来子义你就只需要安心养病。
         如果果真养好了身子,等回到下邳以后,你的好日子还长着呢!
         太史慈感泣受命,连连拜谢李翊厚恩。
         李翊遣关平率精卫三百人,护送太史慈回下邳。
         如此一来,夏口的人事安排俱已妥当。
         众人纷纷问李翊,您老老人家是否要留在夏口,盯着周瑜?
         李翊沉吟半晌,乃道:
         “周郎多智多谋,我若继续留在江夏,其必生疑心。”
         “吾还是离开的好。”
         于是将江夏托付给了诸葛亮,正式将江南大权全部交给了他。
         李翊一走,诸葛亮毫无疑问就是荆州的第一话事人。
         诸葛亮也明白这个道理,相处的这段时间,亦是十分感念李翊恩德。
         虽然李翊有时候做事很霸道,脾气不好时也会忍不住骂人。
         但李翊做的这一切,终究是为了诸葛亮能够顺利接手荆州。
         毕竟他在河北为官,在江南做再多事,也得不到更多好处。
         诸葛亮知其良苦用心,乃亲自于江边送行。
         至江边时,当着众文武的面,李翊取印绶亲授诸葛亮。
         “自今日始,江南之事,尽付孔明矣。”
         话落,李翊便解甲登舟,欲北归徐州去。
         众皆愕然,虽然这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
         只是大伙儿跟李翊相处久了,知他是个极为贪慕权势的人物。
         没想到,真正要交还江南大权时,过程竟会如此简单爽落。
         诸葛亮一怔,急忙追至江渚,执李翊衣袂,泣曰:
         “公何遽去?”
         这近一年的相处,诸葛亮也把李翊当恩师一样看待。
         知他要走,心中是万般不舍。
         李翊见此,亦心中一动,抚其背叹曰:
         “吾性刚戾,待君素严,然玉不琢不成器。”
         “昔管子射钩,鲍叔荐之。”
         “今吾叱咄,实为储才。”
         李翊是真心实意盼诸葛亮更好。
         倒不是小瞧诸葛亮,只是本位面的诸葛亮受到了太多场外的压制。
         缺少了许多锻炼的机会。
         并且跟历史上那种地狱开局不同,诸葛亮拿到那种剧本,只能是火力全开。
         但如今这样一出剧本被诸葛亮拿着,李翊就不得不扮演“严师”的角色。
         盼诸葛亮能如历史上那般,拿出百分之两百的精神来做事。
         至于为什么么……
         时江风骤起,李翊深吸一口气,以手指奔涛曰:
         “此水终东去,犹吾志在北。”
         “吾与齐王起于草莽,奋战十余年。”
         “舍生忘死,乃有今日齐国之江山。”
         “吾终将老去,早晚要将大事托付让人。”
         “故吾实不忍见此基业所托非人。”
         “君之聪慧胜吾十倍,唯欠果决,故往日相逼,皆为此耳。”
         李翊很少对人这样说话,对诸葛亮这样说,绝对是自己的真心话。
         诸葛亮愣在原地。
         李翊已登上轻舟,于舟上轻吟: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