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 > 第151章 我就是死,死在外面,也不会要这种……科技良心
         结果让卫东看了说不要。
         原因很简单,这条来自东瀛的生产线,真就是那种只吃精细粮的贵族牲口。
         整条自动化产线从无纺布、吸水棉原材料开始,每片带背胶即时贴,然后石蜡纸全密封小袋,最后塑料彩印包装袋出成品!
         全程机械自动化!
         不需要手动介入,只要少量的工人保证运转正常,随时补料即可。
         整个生产车间是真正的无菌无尘高标准,全都穿着防尘服,进出暖热风紫外线消毒。
         这玩意儿拿来能干嘛,每个环节都精准控制到的确只能用进口原材料。
         从无纺布到吸水棉,从背胶即时贴到密封小袋,甚至最后的塑料彩印包装袋都必须是人家原装货。
         不然带电脑控制的设备就不认!
         这是一巾十吃的套路啊。
         设备生产线昂贵的收一茬,原材料每个环节再永远吃。
         价格还不贵上天。
         这做出来的东西谁能用也就可想而知了。
         张凌云、何月梅他们都跟着的,再次见到自家老大的核心宗旨的确是打死都不变。
         随便看了看,让卫东根本不问细节,立刻摇头:“不要,我们这根本是两条完全不同的思路,道不同不相为谋。”
         造纸厂领导还企图施压:“那……供销总社就不太可能列入采购名录哦。”
         让卫东干净利落:“那就不进入供销总社呗,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生意做不绝,供销系统做不了,我就去做别的模式,没什么大不了,这事儿恕不奉陪。”
         真的说完就走。
         他来的时候还有点奢望,以为这是可以共存的普通产线,只是因为国营厂成本较高,原材料进口导致。
         结果这么先进,都带电脑系统了!
         其实让卫东也是昨天从首都机场出来,才看见柜台里的地勤人员居然面前都是操作电脑!
         虽然还是那种绿油油的屏幕,好像键盘也是固定在显示器上,但就是内玩意儿,让卫东也没咋用过,更不知道时间线。
         没想到今天看见的全自动产线,又带着屏幕操控按键。
         立刻知道是步子太大扯着蛋。
         这尼玛不知道多贵,花了多少钱!
         他早就顺着税务的思路,鄙视过照相机厂那种动不动引进国外生产线,最后留下一地鸡毛的惨痛教训。
         说八十年代引进的产线全都搞砸了肯定是气话。
         因为极端落后的情况下必须引进先进经验,这无可厚非。
         但绝大部分国营引进后,没起到拉动生产改进的效果,最后被荒废被私营企业分了家,逐渐适应了市场,按照市场规律发展起来才是事实。
         税务看得太多了。
         商州那么个地级市都有无数案例。
         在京城这种事,光是想想宫斗剧的烧脑模式,就觉得要躲远些。
         大学生们都看愣了。
         国营厂这会儿还都是很牛逼的铁饭碗,尤其这种京沪粤的一线大厂,绝对不会像三线工厂那样自生自灭,全都自认为绝对会被兜底,怎么都不会被放弃,金饭碗永远不会掉。
         他们毕业能来这类厂都绝对是祖坟冒青烟,基本都是给本地子弟才有机会。
         结果老大真是一点都不贪恋跟庞然大物的合作,附加条件超出了自家认可立刻放弃。
         绝不恋战!
         沈翠月反正满意得不行,抱着文件夹,挺着胸脯马上跟着走。
         他们才连忙跟上,下巴也昂得很高。
         结果让卫东这种做派,更彰显他是有倚仗的。
         造纸厂的话风立刻软下来:“合作有很多方式嘛,可以再沟通下,你总归是要在北方开产线的是不是?”
         让卫东想了想点头:“但我们那产线真的很简单,我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把几台设备发过来,您照着看了都能请人做,这玩意儿真的不难生产,难的是怎么降低成本还要能卖出去,实际上我的主要销售并不指望供销社,那只是个让全国人民只要想买,都能立刻买到的选择,我们的销售是靠这些……”
         抬手指了指站在旁边的白衬衫们。
         虽然是很普通的西装衬衫,六位大学生却觉得仿佛是军装那么庄严,恨不得齐声高喊是的!
         当然那有点傻逼,所以全都拼命站直了挺起胸膛。
         连拥有几万家供销社的供销系统都可以不在乎,却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三军用命、肝脑涂地啊。
         三四十年后的供销社,不是国家兜底早就无影无踪了。
         这就是销售模式代差给让卫东带来的信心。
         造纸厂却想的是你特么倚仗是有多硬,比供销总社还牛逼。
         更客气:“我们也是接到任务才做这个先进产品,你反正都要开分厂,把这接过去配合生产,至于是哪台机器产得多点,也不重要对吧,重点是让投资不浪费,你也能获得更多支持不是?我们这可是好几个部委都支持的项目。”
         真二十来岁,站直了绷紧胸膛的年轻人,头脑一发热估计就信了。
         让卫东甚至脑海里闪过,尤启立来会不会掉这个坑?
         那家伙特别好这口儿。
         他只会稍微压低点声音:“这是甩锅还是背锅,烫手山芋我为什么要接?我好端端的产品、工厂、销售、研发啥都有,为啥要来掺和你这事儿?你没注意我从头到尾都没问过这项目引进花了多少钱吗?”
         让卫东不过是顺口装个币,显得你别把老子当撒币来哄,我大概看得懂里面的凶险。
         其实问不问项目总价有毛关系。
         造纸厂领导脸色就变了。
         但他的决断就比邮电器材厂敏捷得多,立刻跟上几步:“那行,不用你参与这条产线的资产,但我们可以成立股份公司,以这边的厂房、员工来入股,支持你在平京生产。”
         让卫东停住脚步:“你还是在当我傻帽儿啊,高贵的平京工人我用得起吗,我真要搞这个分厂,平京周围随便找个城乡结合部搞个作坊冀北招点农民,成本不就下来了,非得搞你这,帮你担雷,帮你消化员工负担,就为了换取进供销总社不赚钱的给全国女同志供应卫生巾,我犯得着吗?”
         其实他已经有点动心了。
         他进供销总社的目的,真不是为了赚钱。
         当然也不完全是为了让几亿女同胞都用上卫生巾,这么伟大的事情他那小身板哪里担得起。
         后世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为了获得全国市场占有率啊。
         甭管买不买,起码只要把货送到这个省,全省供销社就都有了这款产品。
         试问这年头哪家企业,包括国营企业都做不到,
         这几十年里,全国只有两件事百分百铺开了网点,邮政,供销社。
         后来的互联网公司为了争这个市场占有率可以杀得头破血流,动不动烧多少亿,让卫东只有一个条件,不亏就行。
         对方建议来平京开分厂,还真是把他提醒到。
         江州这么远运成品来,真不如运几台机器,然后运原料过来生产效率高得多,随时可以朝着北方地区补货。
         现在只要不沾上那条进口产线,白得的地头蛇臂助还是可以。
         但讨价还价肯定还是要说得自己吃了大亏。
         没有互联网意识的造纸厂领导必然觉得他分析有道理,咬咬牙再退:“我们厂可以把这个分厂区合并到股份公司,只占三成股份,所有经营权、管理权都是你的,我把工人撤回造纸厂,但必须用我们的飞燕牌。”
         这等好事?!
         那就必有蹊跷。
         天上不会掉馅饼的。
         况且这年头哪有这么强的品牌意识。
         让卫东不动声色的哦:“为什么?”
         造纸厂领导终于无奈解释:“这是领导寄予了厚望,亲自题写的品牌名称,可我们能怎么办,你也说了无纺布是国内目前还没法生产的,整条线所有原材料都要进口,我能做出无纺布,能制造塑料袋,我就去宫里当丞相了,各方压力压得我们现在造纸厂都要被拖垮掉,你按照你们的模式生产,尽可能把这条线带进去就行了,这就是我唯一的要求。”
         让卫东明白了,这扯着的蛋,其实就在技术革新换代的曙光前面。
         江州那家石化大厂过几年也许能产无纺布,粤州那家塑料厂开始在做塑料袋,但基本还只能进口原料。
         这个突破就在门槛上了,但这家厂受到的各方压力已经不堪重负。
         撑不下去就是这位厂领导下课换人。
         所以站在他的角度,现在就是拼命自救。
         让卫东再细致点:“这车间有负债吗?”
         果然!
         就像税务局接手的那些烂摊子案例,几乎每个八十年代的进口产线都是贷款!
         也对,之前那种计划经济模式,怎么可能有多少资金积累,更没外汇。
         几乎都是贷款进口产线。
         这边犹豫下也承认:“贷了一百二十万,其他部分由市里面和专项资金补贴了,我们现在一直亏损,怎么可能还贷。”
         一百二十万,约等于后来几千万上亿,1984年确实可以把厂长逼到跳楼。
         让卫东看着他,不太高效的计算功能悄悄开始运转。
         厂领导却以为他在权衡犹豫,连忙加点砝码:“二十年,二十年还清!如果你愿意承担负债,我们把这块厂区全都划给你,不需要占股份,完全清退,去年已经有产业政策出来了。”
         啊?
         这厂房尼玛在三环边上!
         而且就在昨天来买车的汽车制造厂附近。
         驱车过来的时候,大家就觉得似曾相识了。
         让卫东上辈子从未来过平京,但也知道歌里唱过五环路上都还能堵得吃煎饼!
         这三环可不就是市中心了?
         这一片工业工厂区,肯定未来要拆迁的吧?
         等于是花一百二十万,分期付款二十年买下这块待拆迁的厂区?
         不太大的街道工厂规模,但也有一栋厂房,一排平房啊。
         起码厂房和平房之间的空地都能停七八辆大货车。
         你就说值不值吧,还是二十年贷款。
         就问到那时候这地块值不值一千二百万。
         让卫东得耗尽全身力气,才能淡淡的叹气,还得注意不要出呼噜声:“瞧……你们这都是什么事儿啊,我……”
         我了好几声,才挖空心思的找了个借口理由讨价还价:“供销社里面用飞燕,外面还是用我们自己的牌子,不行就算了。”
         其实这会儿生怕对方说算了!
         还好,厂领导果然没有品牌意识,只有领导意识:“行!绝对没问题,我叫人过来签合同?”
         双方绝对都是那种按捺住内心的狂喜,生怕对方反悔的装着漫不经心,但手上动作极快的把合同签死。
         造纸厂甚至叫来了市轻工业局和银行共同参与见证!
         连贷款合同都重新转让改签。
         签好的瞬间,所有人都如释重负!
         造纸厂立刻摆出从此以后这个包袱跟我们无关的翻脸态度,呼啦啦走人!
         连工人都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