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汉官 > 第20章:先登【4K】
         中平元年春三月,敖仓城外旌旗猎猎。
         看着城外乌泱泱一片魏军营帐,城头上不少守军都面色苍白、两股战战。
         但鉴于上个月徐荣大败曹操所部的事迹,敖仓令也只能压下心底的恐惧。
         “快,擂石、金汁、滚木都给我准备起来。”
         只见敖仓令麻鸿一脸紧张的在城头四处奔走。
         甚至不等魏军开始攻城,心中畏惧的他便强征城中青壮上城守卫。
         可即便如此,敖仓城头的守卫也不过才三千余人。
         倒不是麻鸿不想再继续抓壮丁,而是城内实在没有那么多青壮了。
         与河南尹地界的其他城池不同,敖仓其实并不是一座生活型城池。
         敖仓、敖仓,说的便是它乃一座仓城。
         此城之中几乎所有人都是为了仓储、转运、守卫而服务。
         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导致敖仓城中人丁的变化时常大起大落。
         比如在漕运繁忙之时,常常会有数万青壮在此交汇。
         但若是漕运闲暇时刻,那么城中人手又会陡然下落。
         尤其是在董卓将敖仓存粮转运到洛阳、长安之后,此城人手就更少了。
         并且由于敖仓北边即是滔滔黄河天险,而敖仓又位于河边的三皇山中桃花峪之中,导致敖仓并无自给自足的条件,物资大部分全靠外界运输。
         在这种情况下敖仓令还能凑出三千余人,已经是扫地为兵了。
         ……
         与此同时,敖仓城下。
         看着这座山脚下的仓城,魏哲忍不住感慨的摇了摇头。
         这大概算是魏哲进入河南尹以来所见到的最小的城池了,不过里许方圆。
         不过想想也对,敖仓说是一座城,可实际上不过是一座大型仓库罢了。
         若不是因为敖仓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魏哲压根没必要攻打此处。
         因为隔壁荥阳县城可是要比敖仓富庶多了。
         若是为了补充物资,魏哲攻荥阳城比打敖仓更划算,毕竟敖仓只是荥阳县治下的一座仓储基地罢了……而且还是个空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若论在天下间的名气敖仓就要比荥阳强多了。
         要知道始皇帝统一华夏之后便开始在敖山置仓积谷,始有敖仓。
         等到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更是围绕着敖仓反复争夺数年之久。
         甚至可以说正是刘邦一直死死的占据着敖仓,这才奠定了胜利的根基。
         这其中敖仓中的积粮是一方面,敖仓独特的地理位置则是另一个关键。
         甚至在秦朝乃至于前汉时期,敖仓可以说是“一身系天下之安危”!
         因为敖仓以东是就是空旷辽阔的关东诸国,而敖仓以西一直到函谷关都是峰谷交错的崇山峻岭,函谷关与潼关间两百余里的“崤函古道”,更是“重冈叠阜,连绵不绝,终日走硖中,无方轨列骑处!”可想而知敖仓以西的群山大川有多难走。
         如果说虎牢关是关中的东部屏障,那么敖仓就是这道屏障的东大门。
         所以敖仓的意义不在于里面有什么,而是在于它就在那里!
         并且从魏惠王开凿了鸿沟运河后,黄河边的敖仓就成为了水路枢纽。
         秦朝也好,前汉也罢,从长安入渭水,从渭河入黄河,再经三门、孟津到达敖仓的这条水道,都是整个王朝的命脉所在。
         因为鸿沟运河的存在,使得敖仓之后的黄河水道已经与济水、泗水、颍水和淮水连接了起来,形成了巨大的黄淮水运交通网,而敖仓刚好处于这个水运交通网的咽喉之处,断了敖仓这个点,黄淮之间就很难连通了。所以不管是水路还是陆路,敖仓其实是连接关中和中原的枢纽之地。
         后世人只知隋唐宋明有漕运之事,却不知早在秦汉之时漕运就已存在。
         刘邦定都长安之后,就是靠着这条庞大的水运交通网络,将天下九州的粮草物资转运到长安,如此方才得以据关中而制衡天下。
         作为水运网络枢纽的敖仓,则毫无疑问的成为了漕运的中转站。
         以往太平时节,由于黄河中上游弱小的水运能力常常会使得漕船滞留,故此朝堂一般都会选择敖仓卸粮,暂时存储,然后待水路畅通时重新转运,也可经陆路转运到洛阳、长安。
         若天下有变,便可以敖仓之粮、举关中之兵,东出平定天下!
         只可惜光武帝立国之后,由于种种缘由选择定都洛阳,而相比于长安而言,敖仓对于洛阳的分量就没那么重了。
         毕竟以前只要函谷关不失、敖仓尚在,长安就稳如泰山。
         但现在的洛阳之地却是“八关都邑”,防御体系成网状而不是线状,每个方向的防守都很重要,而敖仓顶多就是拱卫洛阳诸多关隘中的一个,甚至都排在八关之外,敖仓的军事价值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当然,敖仓再怎么过气,战略价值还是有的。
         ……
         辰时三刻,随着太阳越发明媚,敖仓城下终于响起了连绵不绝的鼓声。
         魏哲也带着太史慈、钟扈等人登上了高台,俯瞰整个战场。
         随着一支又一支部伍自营门而出,在双方营垒之间的空地上列阵,魏哲也没有磨叽,干净利落的便下达了攻击的军令。
         不过此中主角不是辽东军,而是以“靖难义从”作为攻城主力。
         倒不是想拿他们当炮灰,只是想要成为老卒就必须经过战场的磨炼。
         其实这批“靖难义从”若论单兵素质其实都不差,甚至识人断字的比例远比当初的辽东义从高。
         但私斗与上万人的会战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
         很多东西从不用军吏们多费口舌,当他们从战场上下来就自然明白了。
         这是最危险的练兵之法,也是效率最高的练兵之法。
         不过当前他们别无选择,魏哲亦没有选择。
         因为他需要这支靖难义从尽快形成战斗力,为此他可以承担较大的伤亡。
         对于这一点,戏志才清楚,钟扈、太史慈亦清楚。
         于是明媚的春光之下,只见一支支来自河南诸县的义从们举着大盾、长矛、步弓好似傀儡一般沉默的在城下列阵,整个过程枯燥无味,但却让城头的守卫感到后背发凉。
         期间不是没有士卒被热血冲击下意识想做些什么,亦或惴惴不安的想说些什么,但无一例外地都被伍长、什长一个眼神给阻止了。
         经过这几日短暂的操练,他们已经用鞭子教会了新兵士卒什么叫军纪如山。
         这就是有大量老练的基层军吏的好处,他们的存在直接拉高了军队的下限。
         在严酷的军令约束下,只见太史慈领着靖难右军攻敖仓东城,钟扈领着靖难左军攻敖仓西城,一场蚂蚁间的较量就此展开。
         至于魏哲本部的辽东军也没闲着,主攻虽不是他们,但是干点佯攻的活儿还是可以的,总不至于干站在一旁看戏。
         “柳毅、匡晟、张敞、韩忠”
         “末将在!”
         “尔等领六千步骑佯攻南门,保持压力即可。”
         “末将遵命!”
         柳毅等人闻言当即毫不犹豫的领命而去。
         乱世人如草芥,武将漠视一切,包括自己的性命。
         也幸好敖仓北边是黄河,否则魏哲还得安排一路兵马佯攻。
         毕竟围三缺一也要分时候,对于敖仓这种情况直接饱和式攻击就是了。
         ……
         与此同时,敖仓东城的护城河上空箭矢破空声不绝于耳。
         肮脏浑浊的护城河上已然飘浮了一片尸骸,有敌人的,也有自己的。
         痛呼惨叫声此起彼伏,甚至有的新兵害怕的掉头就跑,然后……没走几步就被督战队砍掉脑袋,毫无价值的死去。
         但逃兵终究是少数,大部分新兵最多只是畏惧的瑟缩不前。
         可是军吏的鼓动下,终究还是按照操练的阵势手执大盾,尽可能遮护着正面和斜上方射来的箭矢。
         当听见盾牌上传来了密集的“哚哚”声时,他们在畏惧之余竟然感到一阵难得的安心,当然,也有新兵被吓得尿裤子了。
         不过勇敢与尿裤子其实并不矛盾,尿完裤子也并不妨碍他们背着沙袋冲了出去,狂吼着扔进护城河。
         随着一辆辆填壕车被推进护城河中,道路终于被填出来了,上万靖难义从很快便摸到了敖仓城下,而后便像蚂蚁一般开始蚁附。
         然而相比于填护城河,蚁附攻城的危险更大,尤其是云梯之上的士卒毫无例外的都被重点照顾。
         刚刚搭上的数十架云梯云梯转眼间就被撂倒,不过片刻,靖难义从的伤亡就已然破百,但杀到此时他们反而忘记了畏惧了。
         恐惧和兴奋一样,时间久了都会麻木的。
         当士卒们对恐惧麻木之后,杀人就成为下意识的执念了。
         不过攻城的靖难义从伤亡不断,城头的守军也没好到哪去。
         太史慈、钟扈充分利用靖难义从单兵素质较高的优势,各自组织了两千余弓箭手在城下遮护。
         随着一拨又一拨的箭雨落下,城头探出身的守卫也是不时摔落。
         尤其是那些没有丝毫守城经验的青壮,死伤最为惨重。
         但即便如此,敖仓令也只能咬牙坚持着。
         因为他一家老小都在长安,若是投降只能落得满门被诛的下场。
         只可惜,城下的靖难义从并不理解他的难处。
         “闪开!”城墙之下,只见一个青年汉子神色癫狂,双眼赤红,大吼一声便扛着一块圆盾窜了上去,不过片刻就爬到了云梯尽头。
         不过此刻城头上一疤脸守军也发现了他,当即举起滚石便准备向下砸去,城下一中年汉子见状,立刻奋力的将手中长矛投出,直中其面。
         趁着这个机会,那青年汉子则好似猴子一般翻身上墙,钻入守军之中混战起来,明明他并不是十分健壮,可偏偏就是坚持不倒,灵活的好似一只狐狸一般,硬是坚持到后续士卒登城。
         见此情形,高台上的魏哲顿时来了兴趣。
         “此人是谁?”
         让魏哲意外的是,氏仪闻言只是凝神一看便回道:“启禀君侯,先登者乃阳武毛坤,紧随其后者则为其兄毛雄、其弟毛宽。”
         氏仪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阳武县毛氏乃少见的举族投军。
         故此即便毛氏只是地方武宗、乡间豪强,但氏仪依旧印象颇深。
         见氏仪这么一说,魏哲满意一笑,道:
         “传令,全军唱名,晋别部司马,赏百金。”
         闻听此言,传令兵顿时在敖仓城下来回奔走,大呼:
         “先登者,阳武毛坤!”
         “晋别部司马,赏百金!”
         随着一阵阵大吼声在四周响起,敖仓城下的攻势顿时越发激烈起来。
         城头上的毛坤、毛雄、毛宽三兄弟闻言更是神情振奋,满脸喜色。
         只见浑身血迹的毛坤咧嘴一笑道:“兄长,出人头地的时候到了!”
         “哈哈哈~”毛雄闻言只是大笑,然后便好似狗熊一般悍然冲了出去。
         其身后的毛氏族人、家兵见状亦是笑容狰狞的扑了上去。
         与偃师尸氏不同,阳武毛氏其实和董军并没有什么血海深仇。
         由于离洛阳比较远,加上族中武风盛行,兼有坞堡守卫,使得阳武毛氏在这场风波之中损伤并不大。
         故此这次投军,他们完全是为了出人头地而来。
         没办法,洛阳这地方的达官贵人实在太多了,阳武毛氏已经受够了被人呼来喝去,颐指气使的感觉。
         奈何毛氏除了比较能生,加上喜欢好勇斗狠之外并无文人天赋。所以直到毛坤这一代依旧只是一个小豪强。若是曹操能多坚持一段时间,多打几场胜仗,说不定毛氏就去投军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拿命博富贵的事情在当下也很正常。
         比如在毛氏兄弟的刺激下,不过片刻功夫,便有越来越多的靖难义从攻上敖仓城头。
         当看见这一幕时,魏哲便知道大局已定。
         然而见敖仓如此顺利就被拿下了,一旁的戏志才却忍不住皱眉道:“看来董贼是将兵马都压在旋门关了。”
         魏哲闻言不由微微颔首,亦是如此判断。
         只见魏哲按着腰间长剑,颇为感慨道:“若董卓还志在天下,那么今日敖仓必有重兵把守。但如果董卓已然志短,只满足于当个关中王,那么旋门关方是关键。”
         “今日一战,不过只是个开胃菜罢了!”
         因为对于没有平天下野心的董卓来说,敖仓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而在他放弃东出之后,旋门关利于守卫的地利就很重要了。
         如果说先前魏哲还只是对董卓的心态有所猜测,但经过敖仓这一战之后他几乎可以笃定董卓志短矣!
         念及此处,魏哲对接下来的战事不禁又多了几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