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汉官 > 第125章:战场无处不在【4K】
         冀州自古多城。
         与邺城、邯郸相比,信都虽有些默默无闻,但却也是冀州首屈一指的大城。
         据班固所撰《汉书》载:
         春秋时,信都城本属晋之东阳地,战国属赵。
         前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方置信都县,立信都国。
         后多在郡、国之间变动,信都郡与信都国交替不断。
         及至本朝安帝延光元年(122年),方才废郡置县,改乐成国为安平国,辖信都诸县。
         之所以屡遭变动,全因信都所处的地理位置而起。
         作为冀州腹心之地,信都城刚刚好位于冀州正中央。
         故此无论是冀州地方还是朝堂,都喜欢在这个要点做文章。
         而河北一马平川的地势在信都也是彰显无疑。
         故此无险可守的袁军,只能依靠城池做依仗了。
         当魏哲兵临城下时,便见袁绍分兵两路。
         一路袁军在城外西北角立营,倚城而守,成掎角之势。
         魏哲见状也不奇怪,只是默默率领亲骑观敌虚实。
         旷野之中,千余精骑呼啸而至,须臾便到了城下。
         魏哲放眼望去,只见城池古朴厚重,虽以夯土为主,但城墙底部却外包青砖,显然是为了防止雨水侵蚀。
         此刻城墙上的刀劈斧凿、火烧撞击的痕迹甚至清晰可见。
         “此城周长约十二里,高二丈五尺。”众骑簇拥下,只见太史慈骑着一匹神骏的青骢马紧跟在魏哲左侧,举起马鞭对着前方的信都城介绍道:“信都建造虽久,但历代多有维护,故此即便到了今日护城河也有七尺多深、宽丈余。”
         随着魏哲的到来,太史慈之围自然也就解除了。
         对此太史慈倒没觉得有什么,一心只想着如何攻陷信都。
         在大概介绍了信都城的相关数据后,太史慈便颇为无奈道:“此城方正,无有半点取巧之处,只能以力破之。”
         魏哲闻言却不做回应。
         在绕城一周后,见城头上的守军气势俨然,魏哲没有说什么,不过当看见一个金甲将领在众将的簇拥下立于城楼时,他顿时忍不住眉头微皱。
         虽然距离遥远,但魏哲还是立刻猜出了对方的身份。
         那人似乎也看见了魏哲,两人就这般对视起来。
         片刻之后,魏哲方才面无表情道:“回营吧!”
         话音未落,魏哲便又带着亲骑呼啸而去。
         城头上,看着魏哲远去的背影袁绍的心情不禁有些复杂。
         说来也有意思,别看魏哲和袁绍斗了这么久,但两人实际上素未谋面。
         曹操也好,刘备也罢,魏哲多少都亲自接触过。
         唯独袁绍,魏哲一直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
         袁绍亦是如此,今日他方才看见魏哲真容。
         不过今日一见,袁绍心中战意反而越发坚定了。
         要知道他今年已经四十有二,自称一句老夫都不为过。
         但魏哲却不过而立之年,甚至望之依旧如青年俊秀一般。
         有那么一瞬间,袁绍心中甚至生出了一丝羡慕。
         出身四世三公的他,平生头一次这么羡慕一个寒门子弟。
         不为其他,只因魏哲依旧风华正茂!
         这让袁绍非常羡慕,同时也让他由衷的感到恐惧。
         没办法,岁月如刀,非人力可以扭转。
         若是这次他不能在信都城下将魏哲杀死,令他逃回幽州,那么假以时日魏哲熬都能熬死他。
         届时袁绍不敢想象自家子嗣如何才能打败这样的强敌。
         与此同时,魏军大营。
         回到帅帐后魏哲亦是忍不住感慨道:
         “袁绍战意颇盛呐!”
         魏哲必须承认,此前他确实有些小看袁绍。
         但百闻不如一见。
         今日观之,袁绍并非曹操在史书中描述的那么不堪。
         至少信都上下的袁军气势严整,军心稳固,战意昂扬。
         有这样的军队在,也难怪太史慈先前打得那般艰难。
         想到这里,魏哲负手踱步片刻之后,忽然看向一旁的太史慈。
         “子义,说说你的看法。”
         太史慈闻言也不客气,当即介绍了一下这段时间在信都城的经历。
         从他初率大军抵达信都城,到审配、颜良如何应对,以及袁绍最后发兵来援都细细讲述了一遍。有些信息心中不好说,但魏哲当面太史慈自然不会隐瞒。
         最后只见太史慈面色严肃的认真道:
         “审配有帅才,颜良有将胆,此二人配合颇为默契,乃袁军中坚也。”
         “另外袁绍麾下有支精锐,唤作‘大戟士’,约三千人,皆手执大戟、巨盾,身披重甲,步战攻坚势不可挡,乃是一等一的军中虎贲,非寻常猛士悍卒可比。”
         “此外袁绍后军有支射声营,中有强弩万张,材官俱是经年老卒,亦颇为棘手。”
         冀州终究是河北膏腴之地,积累终究非幽州这样的苦寒边地可比的。
         就比如说工匠这一项,冀州的数量可能就是周边几州数量之和。
         因为工匠属于脱产人群,每多一个专业工匠都是需要相应的农户供养的。
         没有足够的粮草产出,纵然把少府名下的能工巧匠全都抢走,地方上也养不起那么多不务农事的工匠。
         而这些底蕴最直观的外在表现,便是刀兵铠甲、弓弩箭矢的产出了。
         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冀州的工业生产力远强于大汉其他州郡。
         这便是冀州为什么被称为帝王之基的缘故。
         故此魏哲听罢虽然有些皱眉,却没有太过惊讶。
         “既如此,明日先攻一阵再说罢!”
         ……
         次日,清晨。
         信都城下大军云集,杀气凛然。
         没有任何犹豫,眼见兵马齐备云车上的魏哲果断的下令攻城。
         顿时,便见乌泱泱的魏军好似海浪一般朝着信都城拍去。
         一浪接着一浪,无边无垠,望之令人悚然。
         只一转眼间,箭雨就好似瓢泼一般洒向城头,随即便听见一片哀嚎。
         与此同时,城下的魏军则迅速推着盾车,在盾牌的掩护下有条不紊的开始填河。
         不错,魏哲确实不怎么喜欢攻城,但这不代表魏军不会攻城。
         出自洛水两岸的靖难左营、靖难右营甚至可以说就是诞生在一场场攻城战之中。
         就好似辽东铁骑天生擅于冲阵破敌一样,靖难义从亦是擅长攻城拔寨。
         因为那些攻城经验是他们用血泪从一场场战事中总结出来的。
         死人死的多了,有些本事活下来的人自然就会了。
         比如此刻,虽身处战场中心,乱石穿空、箭矢横飞,但很多靖难老卒却依旧淡然处之,不是不怕,而是明白怕也无用。
         虽有些迷信,但沙场上确实是这样,越是怕死的人死的越快。
         渐渐的,当一辆辆填壕车被推去护城河后,魏军终于推进至城下。
         “杀!”
         早已等得饥渴难耐的毛坤当即一跃而起,狞笑着便率兵出击。
         云梯尚且未放平稳,他便已经蹿上一人多高,靠体重将其压向城头。
         这也是他多次先登总结出来的经验,看似危险,实则一点也不安全。
         但就是这种不规范的操作,却往往能让他快上几个呼吸的时间。
         比如此刻,两丈多高的城头他几乎一转眼就爬上去了。
         城头袁军只觉得云梯刚靠拢,便看见一道身影迅速蹿了上来,吓得一个激灵。
         顿时之间毛坤一个矮身便撞下城头袁军,可还不等他横扫八方,便看见数面盾牌从各方朝他涌来,霎时间毛坤心中一寒想都没想就猛然一蹬向后倒飞出去。
         这种应对看似死板,但只要守城一方反应够快,并且悍不畏死,对于攻城一方来说杀伤力那是相当大。任你再如何勇猛,在被几面盾牌挤在中间动弹不得的时候也不过是刀俎鱼肉。
         正是靠着这种下意识的反应,毛坤才能屡屡先登,且活到现在。
         当然了,魏军这边的配合也很重要。
         譬如毛坤在跳下城头之后,他的麾下立刻便以长枪横插形成木网。
         当毛坤从城头落下之后便刚好砸在上方,借力缓冲之下这才没有摔死。
         这也是毛坤麾下特意练出来的绝活。
         没办法,谁让他们摊上毛坤这种喜欢冒险的主呢。
         不过毛坤虽受小挫,但魏军先锋的攻势却一阵猛于一阵。
         而另一边城头上的袁绍亦是披坚执锐,在城头四处巡视,鼓励士气。
         见其甘冒锋矢,亲临一线,城头袁军亦是军心大振。
         本就素质不低的袁军,此刻变得越发坚韧起来。
         与此同时,城外的袁军大营同样没有闲着。
         只见颜良掌骑、审配掌步,两万袁军如匕首一般刺向攻城魏军的腰腹。
         袁绍在内,审配在外。
         内外配合之下,魏军虽然攻势猛烈却始终没有撼动袁军守势。
         当看见这一幕后,云车上的魏哲即便早有预料也忍不住眉头微皱。
         看来此战他不能指望袁绍自己犯错了。
         不过不犯错没关系,他有得是办法让他犯错!
         念及此处,魏哲当即下令抛石车出击。
         须臾,天地之间便见巨石横飞,或是落在城头,或是砸墙城外袁军大阵。
         反正能试探的点面魏哲都试探了一番,看清对方反应后方才换一种手段。
         一来二去,城头上的袁绍终于忍不住面色凝重起来。
         如此举重若轻的攻城手段,让他对魏哲的兵法造诣终于有了具体的概念。
         即便魏哲用得都是常规的攻城办法,但无论是节奏还是时机都堪称精妙。
         兵马轮换之间,更是没有给袁军留下丝毫可乘之机。
         事实证明,战争就是比谁少犯错。
         此刻无论是魏哲还是袁绍都起了逼对方犯错的心思。
         于是天色将将傍晚,攻守双方就各种鸣金收兵了。
         ……
         且不说信都城下魏哲和袁绍如何互相试探。
         下曲阳这边,随着两万黑山军全军覆没,本就提心吊胆的常山国顿时越发惶恐。
         甚至无需常山国相下令,各家豪强大族便自发的联合自保起来。
         常山国与巨鹿郡的交界处,几乎硬是用拒马堆出了一道防线。
         然而他们却是不知,真正的危险却是来自背后。
         深夜,井陉关外。
         看着关城上闪烁的火光,赵云的面色越发冷静。
         作为太行八陉之一,井陉的重要性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早在春秋时期,《吕氏春秋》《淮南子》便称“井陉”为天下九塞之一。
         因其地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方称井陉。
         顾名思义,“井陉”就是太行山内一条隘道。
         不过当下的井陉关与明清时期不同,主要为井陉西出之口。
         自前汉开始,它又与南面的壶关、天井关合称“上党三关”。
         至于后世井陉关,一般是指井陉县全境。
         即包括汉故关、娘子关和土门关在内的完整防御体系。
         后世所谓“汉故关”,便是今日的井陉关。
         车不得方轨,骑不能成列。
         自先秦时期,此处便以羊肠一线之险闻名天下。
         实乃并州入冀之锁钥,沟通东西之咽喉。
         明初朱元璋取元都,亦是自真定而西入井陉,下平定州。
         这样的险要之地,袁军自然不会忽略。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
         随着黑山军的大败,常山相孙瑾早就失去了章法。
         除了固守城池之外,他只如鸵鸟一般整日缩在郡府之中彷徨不可终日。
         这样本来都流窜到赵国境内的赵云敏锐的察觉到时机。
         于是在去邺城袭扰和偷袭井陉关之间,他果断选择了后者。
         毕竟纵然邺城措不及防下让他攻入城中,仅凭八百人他也没办法占据邺城。
         如此一来,除了让袁绍前线的吓一跳之外并没有多大用处。
         但若是能拿下井陉关就不同了,整个战场的局势说不定都要为之一变。
         随着时间一点一滴过去,密林之中夏侯玄终于去而复返。
         “确认了,徐刺史已派兵在苍岩山谷地埋伏,只待城头火起,一炷香内他们便可疾驰入关。”
         倒不是徐荣不想帮忙来个内外夹攻,主要井陉关的盯防重点就在太原方向。
         至于常山国这边,自袁绍成为冀州牧后一直都以收税为主。
         在袁绍招抚黑山军之后就更是如此了,压根不怕有人偷关。
         然而眼下别说黑山军了,连张燕都不知道躲在哪个山沟沟里面去了。
         作为真定地头蛇的赵云一路潜行而来,根本就没有引起任何动静。
         黑山贼没空理会,井陉关则从来没想过这点。
         毕竟常山国还没有沦陷呢,谁能想着在自家腹地也能冒出一支敌军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