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西游:长生仙族从五行山喂猴开始 > 第七章 教头相人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小说网] http://www.xbiqugexsw.la/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年过年,村东头姜家的炮仗,响得格外威风。


        

“呯呯啪啪”一通乱响,把半个村子都惊得一颤,连屋脊上的瓦都抖了三抖,差点蹦下来凑热闹。


        

两个娃儿一左一右,腰杆挺得笔直,脑袋昂得高高的。


        

像两只打了胜仗的公鸡,走哪儿都自带锣鼓声势。


        

转过年来,家里那小儿子姜亮也五岁整了。


        

在姜义时紧时松的盯梢下,那套呼吸法早练得驾轻就熟,呼则如丝,吸若游云,清气徐来,浊气暗走。


        

小身板日见结实,奔起来带风,手脚一甩,竟有了几分力道。


        

就是一碰上书本,眼皮子立马耷拉下去,像是被人点了睡穴。


        

可一听姜义说起奇闻怪谈,又立马两眼放光,蹦起来跟猴儿似的,连炕都不沾。


        

柳秀莲的身子,也是一日沉似一日。


        

胎儿已有六七个月,肚子圆得像角落里头的老南瓜。


        

家中活计早撂下了,哪怕屋后鸡窝倒了,也只是吩咐一声,从不亲自动手。


        

偶有不适,也不再走动,只唤李郎中过来诊一诊。


        

姜义那头,地里的活儿也没真撂下,但耕得稀疏多了。


        

再不敢像先前那样,一早出门,日头落了才回来。


        

现下种的一茬春麦,也是捡着种,够吃便罢。


        

来时他是孤身一人,柳家爹娘也走得早。


        

如今屋里头这仨,个个都是心头肉,怎能不上心。


        

虽无亲戚可倚,好在村里人情未冷。


        

年一过,那些个大娘大婶,就像约好了似的,个个端着针线箩筐,搬着小凳,就往姜家院里聚。


        

嘴上说是秀莲身子沉,不常出门,少了她这张嘴,少了几分热闹气儿。


        

实则也是帮衬着,搭把手,照看几分。


        

怪的是,往年一过正月十五,那塾馆便该开门纳童,可今年却硬生生闭着门。


        

姜义背了二十斤黄豆,领着大儿子姜明兴冲冲过去,结果只换来一鼻子灰。


        

岑夫子家那口子探头出来,说夫子去了城里。


        

至于几时回来,她也说不上来,只模糊道“兴许快了”。


        

姜义也没真放在心上,只将那袋子黄豆往门里一撂。


        

带着儿子原路返回,放他自个儿撒欢去。


        

心里有数,自家这儿子学东西,倒也不是非要坐在案几后头。


        

果不其然,才刚在地头理完一片麦苗,回来瞧秀莲安不安生,院里便不见了那小子的踪影。


        

灶头上,早起蒸的白馒头少了俩,碗沿还沾着点腊汁。


        

昨儿于家大婶来看秀莲,带来的那篮子红樱桃,此刻也瘪了小半。


        

屋里头,柳秀莲靠在躺椅上,几位婶子围着她说着闲话,东家长西家短。


        

小儿姜亮蹲在院角,端着碗清水。


        

指头蘸湿了在地上画圈,将那些爬行的蚂蚁一只只困进去,玩得不亦乐乎。


        

姜义望着这一幕,心里头不由轻叹。


        

说来他是巴不得那大儿子上山时,能带着弟弟一道。


        

可这半年多来,还真没瞧见过这般场面。


        

倒也不疑他兄弟情淡。


        

只觉那小子心里,大概也有点顾虑,或另有些不愿说的原由。


        

这事嘛,问也问不出个明白,更是强求不得。


        

又过了几日,那位岑夫子终于踏着晨雾回了村,身后还跟着个中年汉子。


        

约莫四十上下,身形挺直如标枪,穿一身洗得发白的旧直裰,系着条宽布腰带。


        

袖口微卷,露出一截前臂,皮肉紧致,筋脉隐现。


        

分明是久在军伍里泡出来的底子。


        

两人一前一后,脚底不停,穿村而过,径直奔着东头姜家院子来了。


        

院里,姜义正带着两个儿子比划着五禽戏,一招一式半生不熟,却也能唬住个不懂行的。


        

三人皆出了身细汗,小儿姜亮嚷着口渴,撒着小短腿往屋里冲,眼看就要抱着水缸猛灌。


        

姜义刚想开口,叮嘱莫要喝凉水。


        

就听见院门外,传来岑夫子那带着几分得意、几分急切的声音:


        

“姜家后生,老夫今日可是给你寻了桩大机缘!”


        

这语气,仿佛挑中了状元郎似的。


        

姜义自是连忙迎出去,一边擦汗一边堆笑。


        

姜明一见夫子,立马背挺得笔直,脸上那点吊儿郎当的劲儿也没了。


        

岑夫子不等寒暄,便拉过那中年汉子,语气郑重其事:


        

“这位,是县里县尉司的林教头。”


        

说罢,看姜义一脸茫然,又补了一句:


        

“县尉司,那是县衙里专管武备的衙门。职责之一,便是寻摸些筋骨好的苗子,带去司里调教。”


        

说着话,眼睛在姜明身上打转,连连点头:


        

“老夫这趟进城,便是专为此事。特地请了这位旧识来一趟,好好看看你家大儿子。”


        

姜义这才回过味来,心里却并不轻松,脸上浮出点说不清的神色。


        

像是早有预感,又像有什么不便言说。


        

不等他张口,那位林教头已踏前一步。


        

这人站在日头底下,一身沉气,犹如老树盘根,眼神不动声色里,透着把人看穿的劲儿。


        

“县尉司,是县衙武备要地。”


        

目光如刀,先从姜明的肩膀扫到脚踝,又慢慢收回,淡声道:


        

“凡是被选中的少年,训得好,日后在县衙谋个差使不难。”


        

“若有出息,更可荐送府衙,甚至去洛阳,进京营、入禁军,前程自不待言。”


        

这番话说得周全,想来那教头心里,已有七八分相中。


        

至于那番前程似锦的描绘,怕是他自个儿也觉着虚。


        

姜明这身板,这骨架,搁在寻常县里,已算出挑。


        

可到底是乡下出身,粗粝泥土里滚大的孩子。


        

哪比得上那些世家子弟,从小丹药灌喂,药浴调理,一日三炖两蒸,练的是拳脚,养的却是气血。


        

更不提那种生来带玉、啼哭带香的贵胄,还未落地便有人推拿捏骨,从娘胎里就开始打熬底子。


        

但话说回来,哪怕不谈进京入营,只要能在县衙谋个差事,领俸养家。


        

于农家子弟而言,也算是头顶换星斗,足踏官道石,称得起一声“改命”了。


        

姜义回头看了儿子一眼。


        

姜明不知是觉察了父亲目光,还是那林教头眼神太过逼人。


        

往爹身后缩了缩,小小一颗脑袋,却摇得分外坚定。


        

林教头并不动气,这样的场面见多了。


        

小娃儿嘛,不晓事理才是常情。


        

只要家里大人点头,人拎回司里,有的是法子打熬性子,教养成材。


        

他只是望向姜义,等一个明白人做个明白决定。


        

姜义见儿子拒得干脆,心里虽有起伏,却并不意外,当即开口,言语不疾不徐:


        

“多谢夫子与教头厚爱,只是犬子年幼顽劣,恐难堪大用,怕是辱了贵司清誉。”


        

这话说得稳妥,却也分明是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