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大宋有喷子 > 第五十九章 把他干过的事儿说一遍
         土地兼并这个问题,自古有之。          在现代社会,或者说我们认为的现代社会之前。          人,田,是最重要的资源。          早期奴隶制时代,因为人类的空间扩展不足,所以实际上不缺钱,缺的是人。          而随着中晚期奴隶制时代的华夏发育的越来越完全,田已经被占光了,反而人口过多了,到处是没有饭吃的人。          所以有了国人、野人的说法。          国这个概念也从城,慢慢延伸到了后来意义上的国。          而随着华夏式的封建时代的开启,这种螺旋上升又开始了。          田,人,互相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互相攀爬。          这种事情,对于国外的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在封建时期探索到隔绝的地理单元的尽头,所以从来都没有满足过‘田不够用’‘人不够用’的条件,所以他们的封建社会和华夏的封建社会其实是两码事。          而在华夏的封建社会一开始,土地兼并就成为极其复杂的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          甚至可以粗暴一点说,土地兼并到尽头,王朝就毁灭了。          一般来说,王朝初年,田多人少,土地兼并不严重,而抢人口才是重点。          到了王朝开始进入成熟期,人多了,田相对的就少了,土地这种封建社会唯一T0级别的生产资料就成为了抢夺的核心。          土地兼并,也就开始了。          虽然,目前大宋官方计算的人口总数,差不多是一千万户。          大宋只计算每户的男丁,这个阶段平均一点六左右,这么算的话,全国差不多三千万人。          但,这个数据一定是假的。          因为,田多人少的情况下,不可能形成大规模土地兼并。          所以一般来说,1111年的北宋人口差不多一亿,往回倒的话,在1030年差不多是六千万左右。          也就是说,有一半的人口被藏起来了。          这些问题,赵祯虽然不是事后诸葛亮,虽然事前猪一样,但是因为得到的信息序列不同,他也是有一些感觉的。          现在重新思考审视起问题后,赵祯开始独自翻阅史书。          翻久了,赵祯就发现了问题了。          土地兼并时期的人口,一般非常多。          怎么自己的人口比太宗时期还少,但土地兼并严重这么多?          这个问题,史书里面早有答案。          世家会藏人口。          可是,摆在赵祯面前的是一个无解难题。          世家……在哪儿?          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世家摆在明面上,明知道世家在哪儿,就知道人口在哪儿。          现在……世家在哪儿?          大宋哪有世家?          人呢?          田呢?          赵祯并不聪明,但他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是有好处的,他可以不发火的去思考,再笨的人只要参考资料多,终究是能翻到部分难题的原题以及答案的。          赵祯,开翻。          ……          院子把事情讲给了章旷听。          喝茶的章旷听完,若有所思。          陈翰林?谁?路边一条,不认识。          只是这事情的发展,和章旷一开始想的还不太一样。          章旷一开始以为,会有一些重量级人物参与对抗,这样一来陈尧咨就能把对抗升级一下。          这样一来,就能在朝堂上阐述更多。          朝堂上,现在有两种人,一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种是虚伪的利己主义者。          而虚伪的利己主义者,以忠君爱国的形象出现,包装自己的形象。          章旷现在想要抬出实用主义。          用实用主义,去撕开虚伪的利己主义者的包装。          朝堂上,不怕那种干八分事儿,贪两分利的人。          最怕的是不干事儿,贪两分利的人。          后者比前者还可怕,因为从道德上你拿他没办法。          而当这一类人数量太多时,审查制度实际上就失去作用了。          章旷以前在网上也是老是被这个问题困扰。          有一部电视剧,叫《人民的名义》,里面有个心怀宇宙的孙连成。          此人一开始是观众唾骂的对象。          在收视火爆,老百姓都在看的时候,谁看见孙连成都来气,都要骂他几句。          但是后面,收视热潮退去,老百姓不看这剧了。          情况就变了。          《孙连成真的该骂么?》          《全剧唯一的好人》          《人民还欠他十五块》          为什么?因为老百姓要过日子,不会抓住一个虚构的人物天天骂十年如一日的骂,大家还要过日子还要赚钱,哪有这功夫?          但是现实中会有数十上百万孙连成,既偷懒不干事,又听孙连成被骂觉得是骂自己,刺耳。          于是,天天洗,十年如一日的洗。          而在大宋,这个情况是……九成的人都是孙连成。          而且是刨除背后的权钱交易和贪污之外,表面上,就有九成的人是孙连成。          百姓已经骂疯了:“狗官!”          “该死的狗官!”          “狗皇帝!”          “咱们反了吧。”          而在朝堂上:“李公心怀宇宙啊!”          “哪里哪里,张公也是爱民如子啊!”          甚至都没有十年如一日的洗的过程,因为话语权完全掌握在他们手中,所以他们一句话,顶百姓骂一百年。          在整个华夏历史上,除了那种几千年一直被骂的人之外,剩下的任何人,随着时间的推进,都有角度被洗干净。          而朝堂上这些在历史纵轴里面不值一提的人,被民间骂几句,根本不需要时间,骂声还没传出来,骂的人就已经死了,被骂的人与此同时就受到了皇帝的嘉奖。          嘉奖理由是:爱民如子,为民请命,仁德贤明。          所以,章旷在朝廷上首要要干的事情,不是别的,正是拿出实用主义。          与其说是实用主义,不如说是推广武略。          只有备战起来,只有通过真正的功勋获得嘉奖的人越来越多,而被虚空嘉奖的人变少,才会改变大环境,缔造出一个正向的环境。          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          而这一步,千难万难!          章旷本来就是故意写【反诗】的,就是自己带自己节奏,炒作一波。          没想到,效果并不好。          反而是几个大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想出手,导致这酝酿了许久的炒作,雷声大雨点小。          “看来我对他们太客气了啊最近。”章旷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陈翰林?废物,你怎么不敢死谏?          章旷不是要赢,是要辩啊!必须要争论的非常火热,才能达到效果。          现在这样,一潭死水,怎么行?          章旷正想着呢,一群学生急匆匆就来了。          义愤填膺!          领头的周敦实:“老师,他污蔑老师您,就是污蔑我们做学生的,我们应天书院不能吃这种亏。”          章旷压了压手,淡然:“当然不能吃这亏。”          人群中,司马光站了出来:“我们怎么办?”          章旷:“我们是有人格有道德的,我们不要去黑他们,怼他们。”          一群学生很失望啊。          章旷:“我们把他们干过的事儿,告诉百姓,就可以了。”          你为什么黑他?我怎么黑他了?你把他干过的事儿说了一遍。          “嗯?”          “嗯!”一群学生激动了。          作为班长,周敦实来劲了:“怎么告诉百姓?”          章旷:“还记得老师之前说过那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