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明颂 > 第四百五十七章:帝心
         朱厚照瞪着方继藩,沉思了很久,突然乐了“这话虽不爱听,却也不是没有道理。”
         朱厚照对此,似乎并不在乎“或许,正因为我是父皇的儿子,所以才养成了这样的性子,我若是别人的儿子,就不会如此了。由此可见,问题的根本,出在父皇,子不教,父之过也,怪不得本宫。”
         他有唾面自干的本能。
         美滋滋的将奏疏写完,随即取出自己雕刻的镇国公印,让刘瑾取了印泥,他是个极细腻的人,这镇国公印,还有专门的防伪标识,细细的检查一番,随即啪的一下,盖在了奏疏上,将奏疏交给刘瑾道“递通政司去。”
         刘瑾忙是小鸡啄米似得颔首点头,抱着奏疏去了。
         如从前一般,方继藩和朱厚照二人便动身,打马去西山,近来西山的生员们骑射已经学的少了一些,在明伦堂里读书的时间多了一些。因为……明年便是弘治十五年,会试在即,以刘杰为首的一批举人,即将开始一轮新的冲刺。
         此次科举,对于西山书院而言,极为关键。
         即便是王守仁、刘文善、江臣,都不敢怠慢,他们认为,这是新学的关键。
         新学能否推行,本质在于,它必须证明自己也有向朝廷输送人才的能力,倘若不能输送人才,那么再有道理的学问,也不过和大明无数学派,如洛学一般,最终不过昙花一现,成为一群失意文人的玩具罢了。
         为了应对明年的春闱,刘文善和江臣几乎下了值,便来讲经,对所有举人,都要求一日作八股一篇。
         朱厚照嚷嚷着这是在教书呆子,不可,不可,却没有人理会朱厚照,这不是玩笑事,事关重大。
         大明,有它的游戏规则,打破规则,需要无数人头破血流,更可能引发党政朝廷的动荡。唐时的牛李党争与宋时的新旧党争,乃是前车之鉴。
         因而,那就利用规则,直接为朝廷输才。
         朝鲜王在此学习已有两个月,他似乎对此乐在其中,每日跟着大家读书,竟是极认真。
         李怿喜欢西山书院的环境,当然……他更爱西山书院的伙食。
         这里的猪肉很好吃,土豆泥别有一番风味,还有红薯,有西瓜,有梅子,这些,即便是号称朝鲜宗室,其实在朝鲜国,都是吃不着的。
         每次捧着碗吃完了一顿饭,他便抹了抹口里的油星,发出了感慨“真得劲儿!”
         前些日子,飞马送来的大黄鱼,方继藩也让西山尝了尝,只是大黄鱼少,几条大鱼,熬了一大锅汤,李怿吃的不亦乐乎,因吃的急,嘴里竟生了泡。
         看着这家伙如豚啃食的样子,王守仁很无言,因为吃相太差,实在有碍观瞻,作为师公,难免私下里叫去问一问“殿下平时在朝鲜吃啥?”
         “冷面。”
         冷……面……是啥……
         “就这个?”
         “酱菜。”
         王守仁“……”
         “还有打糕!”
         “……”
         “还有呢?”
         李怿不吭声。
         王守仁理解了,道“噢,食不言、寝不语,往后就食时,不要窸窸窣窣。”
         “中!”李怿忙不迭的颔首点头。
         ………………
         弘治皇帝大抵看过了一眼号称镇国公朱厚照的奏疏,他沉默了片刻,从前,对于大海了解不深,而今,因为大量的渔产,以及下西洋,使他渐渐开始尝试着去了解那汪洋大海,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许多事,不是靠讲大道理就可以遏制人的欲望的。
         就如镇国府备倭卫前些日子被恩准打渔,朝中诸公,没一个人敢提出反对。
         即便是严守海禁,信奉片板不得下海的大臣,也一句话都不敢说。
         鱼是何物,是粮啊,大量的渔产,意味着紧缺的粮食,将得到纾解,谁敢禁绝备倭卫打渔,难道不怕江南军民们用吐沫喷死吗?
         弘治皇帝仔细咀嚼着奏疏中的话“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之于海……”
         说到危险时,弘治皇帝眼角不禁扫了一眼下头的兵部尚书马文升。
         马文升埋着头,他已习惯别人奇怪的眼神了。
         所以,他不做声。
         弘治皇帝将奏疏放下“太子……和方继藩……这是向朕讨债来了啊,他们想要船,兵部……在蓬莱水寨,还有四艘海船吧。”
         “陛下……”马文升愣了一下,道“此四艘船,乃是蓬莱水寨,仅有的舰船了,若蓬莱水寨无此船,一旦倭寇来袭……”
         说到倭寇来袭时,马文升就有一种羞愧感。
         输的太彻底了。
         所谓精兵强将,还有如此巨船,居然不堪一击。
         弘治皇帝手指头磕着案牍“是啊,蓬莱水寨,不可无船,可蓬莱水寨,有船又如何?”
         马文升一点脾气都没有,拜下“臣万死。”
         “不是你的责任。”弘治皇帝道“若是你一人之责,倒还好办,可朕朕罢黜了你,事情就可以解决吗?诶,这是列祖列宗们的疏忽啊,朕也责无旁贷,可是,朕有错,朕能罢黜自己吗?”
         顿了顿“财富取之于海,自海中牟取财富,这是镇国府备倭卫的事,他们现在专司打渔,指望他们备倭,怕是不成了,蓬莱水寨,重新整肃吧,再选精兵良将……要自海中牟取财富,就不得忽视海中的危险,这是蓬莱水寨的职责,也是你兵部和朕的职责。这船……宁波水寨想要,那就匀两艘去,不过不是现在,方继藩说唐寅能打着巨鱼,朕很想看看,他是不是在吹嘘。”
         沉默了片刻。
         弘治皇帝心里还有点儿怄气,憋着一股子气又发不出,忍不住手点着马文升“你呀……”这话却随即戛然而止,弘治皇帝摇了摇头,终究还是不忍数落下去。
         马文升想哭,这兵部尚书,他是真的不想干了,一点滋味都没有,诚惶诚恐道,只好继续说着车轱辘话“臣万死。”
         “还有那徐经,至今没有音讯,朕看……”弘治皇帝道“现在只怕已葬身鱼腹了吧,诶,真是可惜了一个青年俊彦,兵部要想办法,重新摸索出航路,下西洋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臣万……不,臣遵旨。”马文升委屈巴巴的道。
         “起来吧。”弘治皇帝心又软了“朕说过,这不是你的疏失,你尽忠职守便是,不必惶恐。”
         弘治皇帝说罢,吁了口气。
         倒是一旁的刘健道“陛下。”
         弘治皇帝颔首。
         刘健道“明年春闱,按祖宗成法,也要开始了,不知陛下何时昭告天下,如此,读书人也可早做准备。”
         何止是读书人要早做准备,便是刘健也磨刀霍霍啊。
         自己的儿子,乃是举人,虽说赐了爵,可作为刘家的后人,怎么能不考一考。
         若能金榜题名,刘家便是一门两进士,这是何等荣耀的事。
         刘健巴巴的看着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沉默良久,手抚着案牍,徐徐道“是啊,也该要昭告天下了,这是读书人们最盼望的事。”
         他想了想,一字一句道“朕念,你们记下。”
         立即有招待翰林提笔,在角落里预备记录。
         弘治皇帝淡淡道“朕膺天命、承祖宗列圣之统一,以临天下,于兹十有五年,夙夜兢兢,思弘化理,非法诸古而不可然。尝考之前代继统之君,守成称贤莫盛于夏之启、商之中宗高宗、周之成康、之数君者,治绩之美具在方策,果何道以致之。近世儒者之论,谓圣王以求任辅相为先,又谓君之圣者以辨君子与小人,数君之致治也,其亦有藉于是耶。
         在此顿了顿,弘治皇帝居然觉得自己眼角有些湿润,当他道出夙夜兢兢时,竟觉得是发自肺腑,他太疲倦了,只希望如人们常说的一样,能有一日,可以众正盈朝,无数能臣成为自己的左右臂膀,至少……可以分担一些自己的巨大压力。
         他突然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他在想,或许了,夏启和周朝的成康这样的贤君,也一定如自己这般吧。
         他继续道“且辅相之贤否、君子小人之情状,未易知也。兹欲简贤为辅,用君子不惑于小人,将安所据耶,天下之务固非一端,以今日之所急者言之,若礼乐教化、若选才课绩,征赋之法,兵刑之令,皆斟酌于古然行之,既久不能无弊焉。袪其弊而救之,欲化行政举如祖宗创制之初,比隆前代何施何为而得其道邪。朕求良策,于是开科举,择佳期于弘治十五年春!”
         刘健不由错愕的抬眸,看着弘治皇帝。
         马文升也惊讶的抬头看了弘治皇帝一眼。
         “天下之务固非一端,以今日之所急者言之,若礼乐教化、若选才课绩,征赋之法,兵刑之令,皆斟酌于古然行之,既久不能无弊焉。袪其弊而救之,欲化行政举如祖宗创制之初,比隆前代何施何为而得其道邪……”
         他们是弘治皇帝的肱骨之臣,显然最诧异的,乃是这一句话。
         这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事有很多,就以今日而言,朝廷最急迫的事,有选才、有教化、有刑法、有赋税,这些急迫的事,历来都在效古代的先例而行之,这古法,其实就是祖宗之法……
         可是,此后的话才是关键,可这些祖宗之法,施行的久了,怎么能没有弊端呢,袪除这些弊病而去弥补,就如同太祖高皇帝在时创立祖法时一样,这不是坏事。
         陛下……竟有对祖宗成法不满意,且有意改祖宗之制之心?
         当然,这里头已是极隐晦了,并没有赤裸裸的说出什么过激之言,却只说,太祖高皇帝可以创制,作为后人,有何不可?
         可当今陛下,乃是历来习惯于墨守成规的弘治天子啊。
         连他竟也开始起心动念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