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江左寒门 > 第五章 喂!给个面子啊!
         “柏舟,咱们今天走远一点,来他个二十里咋样!”
         又过了二十天,在张恪来到这个世界整整一个月之后,他终于可以鼓起勇气地说出这句话了。
         柏舟抬头看着小郎君,随着过去一个月日日运动,面色已经不再苍白虚弱,而是透着些健康的红晕,整个人也多了些昂扬活力,不过气质还是那么高贵疏离。
         咦,我怎么会疏离这样高贵的词?
         肯定是听小郎君天天在我耳旁念叨,不小心学来的。
         柏舟自然无所谓,像他这样的家庭,走点山路根本不叫事。
         只是他犹豫地问道:“小郎君,你行不行?”
         张恪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猫,毅然决然,“男人怎么能说不行!”
         柏舟惊讶道:“咦?这句话我也听我大兄说过,男子不能说不行,只有女子可以喊不行,我一直不懂,小郎君可否为我解惑?”
         张恪看了看柏舟,确定这货不是在反调戏自己之后,强忍着满脑袋的黑线,大袖一甩,“俗不可耐!”
         柏舟一脸崇拜地看着张恪的背影,小郎君真是风姿卓越啊!骂人都这么好看。
         哎,也怪我,我那大兄,天天就知道耕田犁地,肯定说不出什么好话,我居然拿到小郎君面前来说,下次一定注意。
         主仆二人开始沿着山路缓缓前行,开始五里还是熟悉的道路,再往前就是陌生的风景了。
         张恪感受着新奇,心中暗道,这就是成长啊!
         这些日子,他已经将此时玄学主要著作都仔细看了。
         以旁观者的角度,结合自己前世的那些经验,再把诸如黑大师、尼大师、康大师、罗大师,以及马大师的那些理论,杂糅起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造诣颇为不凡。
         至于儒家经典,张氏家学自不用说。
         同时,一手《宣示帖》小楷已经被父亲张宣亲口夸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虽然父亲的水平有点拿不出手,但评价冰箱不一定要自己会制冷嘛,张恪这般自我安慰着。
         鸡贼的张恪还凭记忆临了许多遍东坡居士的《黄州寒食帖》,虽然因为记忆愈发久远之故,越写越无神韵,但光这个行书的笔法动势就能唬住许多人吧。
         清风自远山而来,吹皱湖面,吹起波涛,记忆也忽然如潮水般涌来,将张恪带回那个科技奔腾,信息爆炸的时代。
         那时的人们,喜欢文艺地感慨,从前的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而现在,张恪揉着发酸的小腿,看了看身边只有个中二少年。
         还是前世好啊!
         “小郎君,前面三里我记得有一处凉亭,咱们走过去刚好在那儿歇息,吃点东西,喝点茶水,然后就可以返程了。”
         柏舟对这边的地形很是熟悉。
         转过一个弯,前方不远处,赫然出现了一座湖畔的凉亭。
         但是,不巧,亭中有人。
         凉亭中的石桌旁,三人围坐。
         一人头戴缣巾,身着青绢单襦,年纪约莫二十七八,面容十分俊美,身姿挺拔。
         一人四十多岁,气质干练,一双眸子精明而深邃,大袖飘飘。
         另外一人,则是一个慈眉善目的和尚,年约半百,正微笑着与其余二人交谈,“二位觉得此地如何?”
         中年男子环顾一圈,点点头,“果然有迥异于山阴(河蟹神兽超凶)道的清静,茂林修竹,大雅之地!”
         年轻男子好奇道:“深公久居剡县,如何知晓此间风光的?”
         和尚微微一笑,“何檀越即将启程奔赴建康任职,王檀越从长山县百里相送,没有一处如这般清雅之地,人心如何得慰?”
         另外二人都哈哈大笑。
         说话间,从凉亭外的山道上走来了两个人影。
         被扰了清静,三人先是俱都皱眉,旋即目光落在当先的白衣少年身上时,顿觉山色湖光都为之一亮,茂林修竹皆随之飘舞。
         和尚与中年男子都在心中暗赞,好个俊美少年!不比当年卫叔宝差啊!
         卫叔宝就是卫玠,曾经的东晋顶流。
         中年男子看向年轻男子,“仲祖,今天可是遇到对手了啊!”
         年轻男子看着那个少年,微笑不语。
         和尚忽然站起,双手合十,“小檀越往何处去?”
         张恪心中正郁闷,计划好的凉亭不巧有人,他已经有些累了,下一处凉亭还要走两里。
         凉亭中却还有人站起来问自己要上哪儿去。
         挑衅,这是赤裸裸的挑衅。
         张恪微微抬头,看向问话的和尚。
         怎么圆润而不失礼节地反击,在线等,挺急的!
         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往西天拜佛求经而去?
         这格调倒是有了,可老和尚也听不懂啊。
         装道心法全速运转,有了!
         张恪风度翩翩,大袖飘摇,不卑不亢地合十一礼,“我往去处去。”
         和尚一愣,眼泛异彩,又问道:“檀越自何处来?”
         怎么还没完了!
         张恪心中暗自翻了个大白眼,“我自来处来。”
         说完便快步离去。
         倒不是为了装完哔就跑的刺激,而是生怕和尚再问出个什么檀越是谁,这种哲学三连,实在令恪头大。
         和尚闭目回味半晌,然后对着张恪和身后的仆从远去的背影,鞠躬行礼。
         中年男子瞬间眼露凝重,他是知晓这个和尚身份的,能得此人如此对待的人可不多,遑论一个素昧平生的毛头小孩。
         张恪和柏舟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处凉亭。
         张恪不在乎,一屁股坐在栏杆上,柏舟蹲下从背上的竹箱里往外掏东西。
         张恪扭头看着,像是看见了哆啦A梦。
         自制小马扎、干粮、水壶、茶叶、茶盏、还有两块木柴......
         因为今天准备走远一些,所以跟母亲李氏禀报过后,张恪让柏舟带上了足够食用的东西。
         柏舟熟练地摆弄着那些吃食,就近打了一壶镜湖水,用块石头垒了个像模像样的小灶,还生起了火,将水壶搁在上面煮着。
         张恪闭起眼,脑海中还想着方才那三个人。
         考古出身的他观察力异常敏锐,在路过凉亭的时候,就发现了山道另一侧的湖畔林中,有几个人影正在那儿静静等候。
         仆从?
         莫不是什么大人物?
         恩,是了。
         剧情不都是这样展开的嘛,自己回去,一顿操作,对方三人纳头便拜......咳,过分了过分了,对方顿生惜才爱才之心,然后就成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批贵人。
         套路,都是套路啊!
         张恪越想越激动,甚至都已经想好了人家要提拔自己的话,自己怎么拒绝了。
         嗯,不仅要拒绝,最好拒绝个十次八次的,到那时候,声望震天响。
         这一招不是张恪的杜撰,而是有套路。
         谢安当年屡次拒绝征召,博来了一句名言,“安石不出,奈天下苍生何!”
         张恪有自知之明,他比起谢安这种在上下五千年历史中都出类拔萃的大人物来自然是差得远,但是自己搞点小事情还是可以的。
         正沉浸在幻想中,张恪被柏舟喊醒,匆匆吃了些干粮,同时泡了一壶自己凭着记忆粗糙制作的绿茶解渴。
         这个绿茶如今已是张氏坞堡中的流行单品。
         很正常,比起当时用茶煮粥、熬汤、甚至还加各种奇奇怪怪的调味品的方式,杀青加上冲泡饮用的方式有着惊人的吸引力。
         二人简单填了填肚子,柏舟将现场收拾干净,主仆二人又踏上了归程。
         青山绿水,穿林风声,伴着竹叶的沙沙响动,张恪缓步徐行,心中激荡。
         他们一瞧见自己就冲下来的话,自己要不要矜持一下?
         进了凉亭之后,应该说些什么呢?应该是要谈玄的吧。
         如果他们直接就要提拔我当什么清贵闲职,我该怎么拒绝,要不要说出族规?
         张恪一路胡思乱想。
         “小郎君,那三人还在呢!”
         柏舟的声音悄悄在张恪耳边响起,吓了他一大跳。
         镇定,要镇定。
         张恪心中默念,面上神色自如地朝前走去。
         二十步、十步、五步,不断接近着凉亭,张恪的心也怦怦直跳。
         贵人们,阿犹瑞迪?
         上虞张氏的美少年心中大喊着,然后在凉亭中的欢声笑语中,平静地路过。
         啊喂!
         什么情况?
         就这么无视了?
         说好的贵人呢?说好的一语惊人呢?
         我走这么慢,一把地主也该斗完了吧!
         喂!给个面子啊!
         还讲不讲套路了?
         还有没有王法了,还有没有法律了!
         “呼呼,小郎君,我刚才在心中一直跟三官帝君祈祷来着,果然成了。你放心,他们不会再找我们了。”
         拐过山道,柏舟拍了拍胸口,脸上写着三个大字,“快夸我。”
         张恪扭过头,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微笑道:“柏舟,我谢谢你啊!”
         “小事,不用谢。”柏舟豪爽一挥手,“小郎君,我算不算你的福星啊?”
         张恪:“.......”
         心中开始琢磨,换一个常随的话换谁?
         望着前路,心绪平静下来的张恪自嘲一笑,真当自己是什么天命之子吗?
         后遗症之小说看多了。
         张恪大袖一震,不再纠结,快步回家。
         凉亭中,中年男子忽然问道:“深公方才为何不再叫那小友前来一叙?”
         老和尚微微一笑,“访贤纳才,不是我这方外之人所操心之事。”
         年轻男子直接道:“有此风姿,若有真才实学,当得大用。”
         中年男子笑了笑,并未多言。
         一个随从快步跑来,中年男子淡淡道:“如何?”
         随从将他潜伏在一旁听见的张恪和柏舟二人的对话一字不漏地重复了一遍。
         中年男子终于放下心来,看着二人,“既如此,便略施援手吧,后续之事,且看缘分如何。”
         “善哉。”
         “别忘了帮我问问那奇怪的饮茶之法。”年轻男子补了一句。
         亭中三人,中年男子姓何名充,字次道,如今的会稽国内史,相当于会稽太守,即将调任丹阳尹,未来的辅政大臣,一朝执政。
         年轻男子名叫王濛,东晋名士,此时任长山县令,因为何充即将离任,特从长山县赶来会稽国送别。
         老和尚竺道潜,字法深,世人尊称深公,传言是王敦之弟,但未得证实。素来为帝室倚重,名士敬仰,名满天下。
         此刻,三人皆望向山道一头,那个白衣少年消失的方向。
         白衣从容,大袖飘飘,俊逸风姿,仿佛仍在眼前。